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然而,在现实中,音乐对话教学处境尴尬,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就音乐课堂对话教学从教师、学生和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对话教学 音乐对话教学 处境 重构
“对话”的引入,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多可喜的变化。对话教学是新课改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具有改造传统课堂的价值。音乐教学的对话正是基于对话时代精神的需要“在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的音乐教学观”,它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对话教学与音乐对话教学
1.1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1]
1.2 音乐对话教学
音乐对话教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体验、倾听,他们相互沟通、合作,形成了一个相互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审美創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音乐对话教学的处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对话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话”走进了音乐课堂教学, 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普遍性的教学策略, 音乐课由传统的“传授型”慢慢地转变为“对话型”。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话教学虽然有所运用,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2.1 对话“首席”的消失
在音乐对话教学中,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但是教师的角色却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为了千方百计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言说”便不再进行调控和引导,课堂看起来好像很活跃热闹,而学生的思维却跑到了千里之外,学生的讨论长时间地脱离了教材和文本,脱离了教学。
2.2 音乐对话教学的处境尴尬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制造“话语霸权”。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课堂独白”。课堂独白不仅不在乎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会压制学生表达和分享的欲望,更严重的是腐蚀了学生创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课堂独白现状、重构课堂文化,我们引入了对话教学。在对话教学理论中,研究者对对话教学的课堂存在状态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描述。如:有人将对话教学描述成“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2]有人描述成“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取得平等地位,以平等主体关系为基础师生共同交流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学生有安全感和自信,体现出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
然而,走进我们的课堂,表面上看好像并不缺乏对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耐心解答;学生老师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等等形式多样,非常热闹。遗憾的是,深入研究这些“对话”,多半只具有对话的形式,缺乏实质的意义。我们将其叫做 “伪对话”。
伪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有四个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导者;教师是施训者,学生是受训者。”[4] 二是师生之间缺乏开诚布公的合作。三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性。四是缺乏创造性。对话形式刻板,对话内容简单空洞、启发性不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缺乏创造的活力。
3 音乐对话教学的课堂构建
为了改变课堂独白、摆脱伪对话,我们必须按照对话精神的内涵重新建构对话教学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责任重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3.1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点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师生合作和创造的基础。而作为教师,是形成这种关系的关键。
一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二要尊重学生的评判权,让学生参与到对话的评价中来;三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话对象和对话视角。
3.2 教师要放弃知识权威形象,与学生合作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中的知识权威。对话教学要想顺畅地进行,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形象,和学生进行合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当普通对话者,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少一些“权威性”,为师生合作铺路;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地和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和对待学生的发言,真诚地评价学生的观点,通过创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拉近师生的感情,赢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同。
3.3 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素材,积极开发教材资源,在对话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
为了引导学生向知识建构和创造性发挥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地开发教材资源。一方面我们要研究教材,精心地选取其中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从而有利于对话的开展和学生经验的建构。
3.4 重视创造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对话教学的生命,对话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创造,我们可以通过创建平等、合作的心理氛围,为对话参与者进行创造提供条件;通过不同思想、观念,为对话参与者提供源泉,产生创造的灵感。在对话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造,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做创造的先锋,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话教学是一种贯穿着对话精神的教学,贯穿始终的对话精神才是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在课堂上既可以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只要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体现着对话精神,就可以称为“对话教学”。只有坚持对话精神,对话教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完成课堂文化重构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师生观[J].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
[3] 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对话教学 音乐对话教学 处境 重构
“对话”的引入,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多可喜的变化。对话教学是新课改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具有改造传统课堂的价值。音乐教学的对话正是基于对话时代精神的需要“在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的音乐教学观”,它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对话教学与音乐对话教学
1.1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1]
1.2 音乐对话教学
音乐对话教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体验、倾听,他们相互沟通、合作,形成了一个相互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审美創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音乐对话教学的处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对话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话”走进了音乐课堂教学, 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普遍性的教学策略, 音乐课由传统的“传授型”慢慢地转变为“对话型”。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话教学虽然有所运用,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2.1 对话“首席”的消失
在音乐对话教学中,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但是教师的角色却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为了千方百计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言说”便不再进行调控和引导,课堂看起来好像很活跃热闹,而学生的思维却跑到了千里之外,学生的讨论长时间地脱离了教材和文本,脱离了教学。
2.2 音乐对话教学的处境尴尬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制造“话语霸权”。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课堂独白”。课堂独白不仅不在乎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会压制学生表达和分享的欲望,更严重的是腐蚀了学生创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课堂独白现状、重构课堂文化,我们引入了对话教学。在对话教学理论中,研究者对对话教学的课堂存在状态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描述。如:有人将对话教学描述成“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2]有人描述成“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取得平等地位,以平等主体关系为基础师生共同交流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学生有安全感和自信,体现出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
然而,走进我们的课堂,表面上看好像并不缺乏对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耐心解答;学生老师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等等形式多样,非常热闹。遗憾的是,深入研究这些“对话”,多半只具有对话的形式,缺乏实质的意义。我们将其叫做 “伪对话”。
伪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有四个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导者;教师是施训者,学生是受训者。”[4] 二是师生之间缺乏开诚布公的合作。三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性。四是缺乏创造性。对话形式刻板,对话内容简单空洞、启发性不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缺乏创造的活力。
3 音乐对话教学的课堂构建
为了改变课堂独白、摆脱伪对话,我们必须按照对话精神的内涵重新建构对话教学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责任重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3.1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点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师生合作和创造的基础。而作为教师,是形成这种关系的关键。
一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二要尊重学生的评判权,让学生参与到对话的评价中来;三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话对象和对话视角。
3.2 教师要放弃知识权威形象,与学生合作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中的知识权威。对话教学要想顺畅地进行,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形象,和学生进行合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当普通对话者,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少一些“权威性”,为师生合作铺路;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地和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和对待学生的发言,真诚地评价学生的观点,通过创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拉近师生的感情,赢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同。
3.3 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素材,积极开发教材资源,在对话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
为了引导学生向知识建构和创造性发挥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地开发教材资源。一方面我们要研究教材,精心地选取其中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从而有利于对话的开展和学生经验的建构。
3.4 重视创造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对话教学的生命,对话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创造,我们可以通过创建平等、合作的心理氛围,为对话参与者进行创造提供条件;通过不同思想、观念,为对话参与者提供源泉,产生创造的灵感。在对话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造,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做创造的先锋,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话教学是一种贯穿着对话精神的教学,贯穿始终的对话精神才是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在课堂上既可以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只要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体现着对话精神,就可以称为“对话教学”。只有坚持对话精神,对话教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完成课堂文化重构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师生观[J].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
[3] 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