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投掷动作围绕上手投掷方式的教学较多,对下手投掷方式的教学并不多见,通过对《投掷——抛投与抛接胶圈》教学设计的学习,笔者认为下手投掷教材的选择与开发对于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有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手臂小肌肉群以及手眼协同能力,对于提高儿童对物体的控制能力及对移动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在教学中,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玩在其中,学在其中,基本运动能力形成在其中。
一、可取之处
1.教材选择具有实际意义。《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执教教师并没有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上手投掷动作进行教授,而是选择了不多见的下手投掷方式,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丰富了投掷动作选择的多样性,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上又多了一条路径。通过竖抛与横抛的各种方式的练习,不仅对学生手臂、手腕、手指的肌肉力量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手眼协同的能力及学生对自己和物体的控制能力都有促进作用;此外,此类精细活动的熟练操作对于学生脑机能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活动设计兼具趣味与实效。准备活动部分的“听信号放圈”游戏(学生在跑步过程中,根据教师给出“高举”“头顶”“后背”“膝盖”等信号将胶圈放在指定的位置)及“抓放胶圈”游戏是小学低龄段学生喜欢玩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在游戏中预热了身体,在趣、玩、练中为基本部分的抛投与抛接胶圈作好了铺垫。
基本部分包含有6个抛接练习,包括自抛自接、上抛落垫、互抛互接(竖抛、横抛)、横抛击圈、横抛击桶;有1个素质练习:摆放胶圈接力。自抛自接练习,让学生首次体会抛与接,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学生在抛接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的想抛得再高一些,失败的想再次尝试,自抛自接对于学生来讲趣味十足,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上抛落垫不同于自抛自接,所抛胶圈必须落于固定的垫子上,难度加大,对抛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开始练习时,学生不能使胶圈落在垫子上,尤其当抛的高度增加时,但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用力方式及用力角度进行尝试后,成功率不断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练兴趣。而后进行了互抛互接、横抛击圈、横抛击桶练习,在前面自抛互抛的基础上,学生对抛的用力及落点的判断有了一定的经验,对横抛击圈与横抛击桶兴趣就更浓了,随着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的抛接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发展。
二、困惑与建议
1.投掷与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操作技能,教学内容为“投掷——抛投与抛接胶圈”似有不妥。投掷是体育活动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是棒球、垒球的主要动作,也存在于篮球、足球和板球运动中,投掷动作包含很多类型,如,下手投掷、双手投掷、上手投掷等。接,在运动、竞赛和日常活动中是一个常见的动作技能,是一项用手的操作动作,并以抓住物体为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本次教学内容定為《抛投与抛接胶圈》更为准确。
2.教案中所述的部分游戏及身体练习方式不够具体与详尽。如,“我与胶圈玩蹦极”游戏,在教案中该游戏设计仅提到“抓放胶圈”,对于游戏的方法、规则都没有交代,不利于根据教案实施教学。素质练习中的“摆放胶圈接力”在教案中仅提到讲解并示范练习方法及规则,也没有关于方法及规则的具体表述。
3.组织管理存在隐患。基本部分的组织方法基本是4列横队,而练习设计均是模糊表述,如,高度自定、相距一定距离或者自行调节距离等。在自抛自接环节,学生抛的高度参差不齐,如果都想尝试抛得更高,此时学生的力量及出手角度控制并没有那么准确,势必造成落点范围大,学生接胶圈时,眼睛会盯着胶圈向上看,必然不能关注周围的同伴,极有可能发生碰撞,存在安全隐患。而互抛互接、横抛击圈以及横抛击桶等练习,有学生不断尝试抛更远的距离,再加上二年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势必造成组织的混乱,不安全因素增多。笔者认为,设计者自定的高度和距离这一练习内容,让学生自己调节的目的是为关注学生差异,可预先设计不同的场地,对每个场地上2名学生的距离等做出清晰的标识,通过练习,学生选择场地,或者教师通过观察调整其练习场地。
试教教师:李宁宁 (《中国学校体育》社外编辑;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
一、可取之处
1.教材选择具有实际意义。《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执教教师并没有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上手投掷动作进行教授,而是选择了不多见的下手投掷方式,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丰富了投掷动作选择的多样性,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上又多了一条路径。通过竖抛与横抛的各种方式的练习,不仅对学生手臂、手腕、手指的肌肉力量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手眼协同的能力及学生对自己和物体的控制能力都有促进作用;此外,此类精细活动的熟练操作对于学生脑机能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活动设计兼具趣味与实效。准备活动部分的“听信号放圈”游戏(学生在跑步过程中,根据教师给出“高举”“头顶”“后背”“膝盖”等信号将胶圈放在指定的位置)及“抓放胶圈”游戏是小学低龄段学生喜欢玩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在游戏中预热了身体,在趣、玩、练中为基本部分的抛投与抛接胶圈作好了铺垫。
基本部分包含有6个抛接练习,包括自抛自接、上抛落垫、互抛互接(竖抛、横抛)、横抛击圈、横抛击桶;有1个素质练习:摆放胶圈接力。自抛自接练习,让学生首次体会抛与接,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学生在抛接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的想抛得再高一些,失败的想再次尝试,自抛自接对于学生来讲趣味十足,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上抛落垫不同于自抛自接,所抛胶圈必须落于固定的垫子上,难度加大,对抛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开始练习时,学生不能使胶圈落在垫子上,尤其当抛的高度增加时,但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用力方式及用力角度进行尝试后,成功率不断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练兴趣。而后进行了互抛互接、横抛击圈、横抛击桶练习,在前面自抛互抛的基础上,学生对抛的用力及落点的判断有了一定的经验,对横抛击圈与横抛击桶兴趣就更浓了,随着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的抛接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发展。
二、困惑与建议
1.投掷与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操作技能,教学内容为“投掷——抛投与抛接胶圈”似有不妥。投掷是体育活动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是棒球、垒球的主要动作,也存在于篮球、足球和板球运动中,投掷动作包含很多类型,如,下手投掷、双手投掷、上手投掷等。接,在运动、竞赛和日常活动中是一个常见的动作技能,是一项用手的操作动作,并以抓住物体为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本次教学内容定為《抛投与抛接胶圈》更为准确。
2.教案中所述的部分游戏及身体练习方式不够具体与详尽。如,“我与胶圈玩蹦极”游戏,在教案中该游戏设计仅提到“抓放胶圈”,对于游戏的方法、规则都没有交代,不利于根据教案实施教学。素质练习中的“摆放胶圈接力”在教案中仅提到讲解并示范练习方法及规则,也没有关于方法及规则的具体表述。
3.组织管理存在隐患。基本部分的组织方法基本是4列横队,而练习设计均是模糊表述,如,高度自定、相距一定距离或者自行调节距离等。在自抛自接环节,学生抛的高度参差不齐,如果都想尝试抛得更高,此时学生的力量及出手角度控制并没有那么准确,势必造成落点范围大,学生接胶圈时,眼睛会盯着胶圈向上看,必然不能关注周围的同伴,极有可能发生碰撞,存在安全隐患。而互抛互接、横抛击圈以及横抛击桶等练习,有学生不断尝试抛更远的距离,再加上二年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势必造成组织的混乱,不安全因素增多。笔者认为,设计者自定的高度和距离这一练习内容,让学生自己调节的目的是为关注学生差异,可预先设计不同的场地,对每个场地上2名学生的距离等做出清晰的标识,通过练习,学生选择场地,或者教师通过观察调整其练习场地。
试教教师:李宁宁 (《中国学校体育》社外编辑;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