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道理,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依托,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科学原理,并且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探究所得的科学原理应用到生活中。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呢?本文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057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科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并且需要严密逻辑的学科,虽然小学科学比较有趣味性,但是仍然需要小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和规律。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主要是指创设贴合小学生生活常见情境,或利用小学生常见的现象、熟知或常用的物品。当教师带领小学生解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例子背后的原因,这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科学、掌握科学的规律。[1]例如在《水到哪里去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加湿器为什么要加水,或者湿了的衣服变干后水去了哪里等等生活化的问题,进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进而再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在学习完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相同原理的现象,并且与同学们分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接近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或物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起到推进的作用。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动手的课程的积极性远比理论讲解的课程,科学原理同时具体的现象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远比靠学生想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多开展探究活动,进行科学实验。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更有利于理解。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和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另一方面,生活中的科学使科学规律变得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2]例如在《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食材,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比如温度的高低、是否暴露在空气中,盛放的容器、食物本身的不同等等,都是会影响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因设置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在什么环境中的食物更容易变质,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影响食物变质的因素,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存食物。通过这样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索规律,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探索所得的规律应用到生活中。科学素养最终应该体现在科学的行为上,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科学的规律,所以科学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教师可以带領学生先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进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升旗的时候,为什么往下拉绳索而旗是往上移动,还有拉窗帘的时候为什么往下拉窗帘反而会升上去。在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产生情趣的时候,再引出轮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部分的内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教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定滑轮和动滑轮,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比如《营养要均衡》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来设计一份早餐,然后再对照各类事物富含的各类营养物质,让学生自行调整,并能反思自己一天的食物摄入是否达到营养均衡的健康目标。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把有效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依托生活实际,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的意识和态度对一个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才能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的学科性质正是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后科学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另外,小学科学教育结合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得以提升。所以,小学科学结合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茂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1).
[2]曹军.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小学).2016(3).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057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科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并且需要严密逻辑的学科,虽然小学科学比较有趣味性,但是仍然需要小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和规律。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主要是指创设贴合小学生生活常见情境,或利用小学生常见的现象、熟知或常用的物品。当教师带领小学生解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例子背后的原因,这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科学、掌握科学的规律。[1]例如在《水到哪里去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加湿器为什么要加水,或者湿了的衣服变干后水去了哪里等等生活化的问题,进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进而再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在学习完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相同原理的现象,并且与同学们分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接近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或物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起到推进的作用。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动手的课程的积极性远比理论讲解的课程,科学原理同时具体的现象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远比靠学生想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多开展探究活动,进行科学实验。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更有利于理解。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和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另一方面,生活中的科学使科学规律变得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2]例如在《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食材,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比如温度的高低、是否暴露在空气中,盛放的容器、食物本身的不同等等,都是会影响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因设置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在什么环境中的食物更容易变质,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影响食物变质的因素,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存食物。通过这样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索规律,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探索所得的规律应用到生活中。科学素养最终应该体现在科学的行为上,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科学的规律,所以科学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教师可以带領学生先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进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升旗的时候,为什么往下拉绳索而旗是往上移动,还有拉窗帘的时候为什么往下拉窗帘反而会升上去。在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产生情趣的时候,再引出轮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部分的内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教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定滑轮和动滑轮,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比如《营养要均衡》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来设计一份早餐,然后再对照各类事物富含的各类营养物质,让学生自行调整,并能反思自己一天的食物摄入是否达到营养均衡的健康目标。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把有效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依托生活实际,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的意识和态度对一个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才能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的学科性质正是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后科学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另外,小学科学教育结合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得以提升。所以,小学科学结合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茂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1).
[2]曹军.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小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