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课肩负着传承、弘扬国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学的涵义及其重要性,然后说明大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意义,最后结合提出对国学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师
一、国学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国学,原则上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近年来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已经很多,国内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有关国学的研究机构,开设国学班和国学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指出“国学的优势是对各个学科的融汇贯通。与文、史、哲分科教育互补,在教学上打通传统文、史、哲分科的界限,是对现代教育一种很好的补充。”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说:“国学教育主要是要提高人的素养,培养社会的正气与正义,提高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方面我认为要花一些时间精力,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够参与到这样的社会活动中。 ”国学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以其自身魅力喚起人的灵性,完善人格,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大学语文课作為高校除中文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理应担当起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在大学语文课中加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电脑网络了如指掌,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国学”更是非常陌生,很多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了解仅限于高考时候的那一点点常识,除此之外根本不了解李杜诗篇、屈原精神,也没有读过诸子百家,在国学知识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高等学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学、文化、道德的认知,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思考
1.好学则深思。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热情,进而进行思考和钻研。国学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客观上,给从小学习白话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此,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家长从小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一来幼学如漆,学生不易忘记;二来,童蒙教育时,学生兴趣尚未形成,此时先发式的教育能先入为主,让学生对文言文形成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常见的方法有:一、学习经典的童蒙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古诗中的浅义诗等。这些文字朗读起来韵律感非常强,锵锵有声,能满足学生好奇、有趣的心理。同时,在具体教学时,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辅之以彩图、音乐、朗诵、故事情节,效果会更好。二、见缝插针,相时而教。比如,上课中当某篇白话文引用到古代诗词时,不轻轻放过,而是将其单独列出来对其全文、作者、写作背景等进行解析,并解释此处引用的妙处与意义。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古代诗词、文学,在平时的写作中将其灵活使用,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与文采。在批改作文时,着意对有所引用的同学以特别点评。长此以往,除能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外,也培养了学生习用古文的爱好。
2.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国学教育也应当循序渐进。古人讲读书之法,说先经后注、先史后经、先泛读后精读等,无不是这个道理。书有难易之别,人的智力也有一个逐渐开启的过程。大体来讲,在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在小学宜诗和词,因为篇幅短且易吟诵;中学宜律诗、词、曲和精短古文,此时可广泛涉猎,熟悉不同的题材。此后,则长篇文言与经、史诸大部头书皆可由浅入深,慢慢熟悉矣。因材施教,学生禀赋不同,对文言的亲近力和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对于学习国学相对缓慢的同学,教师应当包容并理解,同时相应地推荐其读经典的白话翻译文本,使其明了其中的意思,再从白话入文言,而不至于使其在高压下对国学产生排斥心理。对于吸收学习快的同学,老师应鼓励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古籍,并予以他们适当的便利,如组织兴趣小组和学习班等,满足这部分学生求新的需求,使其养成长久的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3.寓教于乐,以身垂范
国学并不是旧学,更不是一堆故纸,其中有光风霁月、有侠骨柔情、有干戈铁马、有仁义礼智,国学是一座无尽的宝藏,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除了自己明了这点,更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为此,在平常的讲课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点扩展到线、面,在历史广阔的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中展示国学的魅力。将古代先贤哲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解说,将古代志士仁人的伟大功绩和爱国情怀来鼓励学生,将古代文人才子的锦绣文章与浩瀚才情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自发地神往国学,为国学自豪,从而投身其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国学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身对国学产生了兴趣以后,才会向学生耐心传授。而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无疑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国学教育中,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也就尤其重要了。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担着继承国学教育的责任,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学文化教育,不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力的作用,还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师
一、国学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国学,原则上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近年来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已经很多,国内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有关国学的研究机构,开设国学班和国学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指出“国学的优势是对各个学科的融汇贯通。与文、史、哲分科教育互补,在教学上打通传统文、史、哲分科的界限,是对现代教育一种很好的补充。”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说:“国学教育主要是要提高人的素养,培养社会的正气与正义,提高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方面我认为要花一些时间精力,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够参与到这样的社会活动中。 ”国学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以其自身魅力喚起人的灵性,完善人格,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大学语文课作為高校除中文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理应担当起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在大学语文课中加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电脑网络了如指掌,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国学”更是非常陌生,很多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了解仅限于高考时候的那一点点常识,除此之外根本不了解李杜诗篇、屈原精神,也没有读过诸子百家,在国学知识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高等学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学、文化、道德的认知,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思考
1.好学则深思。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热情,进而进行思考和钻研。国学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客观上,给从小学习白话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此,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家长从小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一来幼学如漆,学生不易忘记;二来,童蒙教育时,学生兴趣尚未形成,此时先发式的教育能先入为主,让学生对文言文形成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常见的方法有:一、学习经典的童蒙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古诗中的浅义诗等。这些文字朗读起来韵律感非常强,锵锵有声,能满足学生好奇、有趣的心理。同时,在具体教学时,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辅之以彩图、音乐、朗诵、故事情节,效果会更好。二、见缝插针,相时而教。比如,上课中当某篇白话文引用到古代诗词时,不轻轻放过,而是将其单独列出来对其全文、作者、写作背景等进行解析,并解释此处引用的妙处与意义。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古代诗词、文学,在平时的写作中将其灵活使用,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与文采。在批改作文时,着意对有所引用的同学以特别点评。长此以往,除能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外,也培养了学生习用古文的爱好。
2.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国学教育也应当循序渐进。古人讲读书之法,说先经后注、先史后经、先泛读后精读等,无不是这个道理。书有难易之别,人的智力也有一个逐渐开启的过程。大体来讲,在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在小学宜诗和词,因为篇幅短且易吟诵;中学宜律诗、词、曲和精短古文,此时可广泛涉猎,熟悉不同的题材。此后,则长篇文言与经、史诸大部头书皆可由浅入深,慢慢熟悉矣。因材施教,学生禀赋不同,对文言的亲近力和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对于学习国学相对缓慢的同学,教师应当包容并理解,同时相应地推荐其读经典的白话翻译文本,使其明了其中的意思,再从白话入文言,而不至于使其在高压下对国学产生排斥心理。对于吸收学习快的同学,老师应鼓励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古籍,并予以他们适当的便利,如组织兴趣小组和学习班等,满足这部分学生求新的需求,使其养成长久的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3.寓教于乐,以身垂范
国学并不是旧学,更不是一堆故纸,其中有光风霁月、有侠骨柔情、有干戈铁马、有仁义礼智,国学是一座无尽的宝藏,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除了自己明了这点,更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为此,在平常的讲课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点扩展到线、面,在历史广阔的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中展示国学的魅力。将古代先贤哲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解说,将古代志士仁人的伟大功绩和爱国情怀来鼓励学生,将古代文人才子的锦绣文章与浩瀚才情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自发地神往国学,为国学自豪,从而投身其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国学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身对国学产生了兴趣以后,才会向学生耐心传授。而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无疑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国学教育中,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也就尤其重要了。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担着继承国学教育的责任,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学文化教育,不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力的作用,还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