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1年江苏省考生由江苏卷作文写作转向全国新高考卷作文写作,写作思路发生转变。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探讨新高考作文写作的突破,借助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方法,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坚守;突破
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江苏省高考语文采用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考生由江苏卷的样态进入全国卷的思维面临作文写作思路的转变。尽管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仍然采用传统的材料作文形式,但全国卷作文从时代素材、热点素材着手的理念与以往的江苏卷重人文的思想还是有些出入的。许多学生对新的作文试题样态不熟悉、不适应,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全国新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与江苏卷作文题的相通处
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从2004年至2020年的17年间,作文题经历了由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的转变。后来,高考语文江苏卷材料作文逐渐向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靠拢。虽是材料作文,但基本围绕一个话题来阐发。比较典型的是2015年、2017年和2018年的考题。
学生在审题时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去掉材料中枝叶型的句子,比较容易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展开写作。例如,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汪锋老师在解析这道作文题时说:“靴子落地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很明确——体育。
对中心话题内涵的界定是写文章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材料作文,采用传统的审材料、抓主题的思路,不论是江苏卷还是全国卷都适用,师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进行思考。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对新高考材料作文的启发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刚进入大家的视野,就引发了广泛地讨论。人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启示意义”与“结合材料”的融合。毛主席文章的题目叫《体育之研究》,整个文章肯定是谈体育的,但作文材料截取的毛主席的话又似乎话中有话,这便给“启示”留下了很大空间。汪峰老师谈到:“如果材料都不提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启示’,如果没有从体育发展生发出来的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考生不能脱颖而出。”山东济宁一中的张庆岭老师就“可以引申谈该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吗?”和“如何处理体育锻炼和引申而谈的篇幅比例?”作了回答,张老师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切入点、触发点,可以引申递进,谈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张老师还说,“个人感觉,引申部分可占作文篇幅三分之一 ,对半开也可以”。
但学生经过高三一年的“规范训练”,考生大多不敢轻易放开手脚,可能会全篇谈“体育”,谈“体育之效”,怎样写好文章似乎陷入了困境,教师可以借助前几年全国高考卷中经常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文章的写作思路打开局面。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与任务
从广义上讲,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是材料作文,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在写作主体、读者对象,以及情境设置上,特别是任务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特设的“情境”。所谓“情境”,就是“任务”产生或提出的背景,是我们审题时必须关注到的限制性条件,有时候是隐形的。
我们可以看一则材料: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苏鲁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这则材料与2021年的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谈论的话题有相似之处,其关注的焦点都在“体育”上。这则材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很明晰:针对“体育是否纳入高考”给专栏写文章。材料里除了任务还有隐含情境:“体育入高考”成为全国“两会”话题,表明了国人对学校体育的高度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中小学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弱化、虚化的不满,以及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发的社会讨论。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情境的作用及对新高考材料作文的啟发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很大的区别在任务情境上,抓住情境是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情境在写作中有何作用呢?首先情境是一种规定,一种对话题的限制、约束。脱离情境很容易造成对话题的泛化。比如,上述材料如果学生仍用常规的“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进行写作,就会泛谈“体育”的价值,甚至写到提倡全民健身,全民运动。
其次,情境是限制、约束,也是一种方向。它引导学生向更小更细微的方向进行深入思考。上述材料的情境就引导我们从“学生体质”“高考”“课业负担”“课程质量”“考试形式”上考虑,学生可以思考得更为深入。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在别人停下来思考时也停下来。
我们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中得到启发,再次来看2021年的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尽管202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回归材料作文写作,但与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材料中仍带着“情境味”。“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当作情境来解读。“1917年”,国家积弱,列强环伺,毛泽东是新青年,他重视“体育之效”,作为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积极谋策,令人感佩。这些对2021年的同为新青年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唐江澎校长曾多次强调2021年的高三学生是“两个百年交汇点”上的唯一届考生,学生是前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建设者,躬逢“盛事”(盛世),学生应思考当下与未来、伟业与我的关系,并从中定义自我的价值与意义,选择奋斗的道路。如果学生能借助情境,从这个角度出发,谈到体育和强国的关系,把“体育”放到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将“体育”作为“我”与时代的结合点,明确“我”的健体与强国的关系,作文的立意可以提升很多,境界更为开阔。 三、坚守传统,重视情境,实现作文的突破
新高考形式下,考生写作的思路相较江苏卷高考作文有了变化,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管是以往的江苏卷材料作文题还是今年全国卷材料作文题,读材料总结话题的传统不能丢弃。就像阅读文章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一样,作文也要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写作。
其次,借助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意识,思考特定的情境,在情境中深入思考话题的内涵,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内容。
最后,关注时代与热点,始终有情境意识。现今高考作文迎着热点而上,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情境”恰恰是社会热点的反映。笔者所在的锡山高中一些做法具有启发意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是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学校,很多做法走在前列。阅读、观察、思考、表达,是錫山高中写作教学的方针。现今语文课堂提倡“单篇任务群”教学,要求给课堂设置具体情境,用情境导入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语言能力及品质。平时学校提倡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问题,许多教师的课堂已经进入“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层面开设辩论赛、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基本由学生完成,军训结束后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代表食堂职工给全体同学写“珍惜粮食”为主题的倡议书,记者来访让学生参与写访谈稿。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操作、实验、体会,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针对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熟悉辩论稿、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访谈稿等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
高考作文不断创新改革,教师应该顺应改革。引导学生在坚守传统写作方式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关注情境,了解时代热点,做有心人,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唐江澎,张克中.在亲历中感悟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孙锦媛(1983— ),女,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坚守;突破
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江苏省高考语文采用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考生由江苏卷的样态进入全国卷的思维面临作文写作思路的转变。尽管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仍然采用传统的材料作文形式,但全国卷作文从时代素材、热点素材着手的理念与以往的江苏卷重人文的思想还是有些出入的。许多学生对新的作文试题样态不熟悉、不适应,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全国新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与江苏卷作文题的相通处
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从2004年至2020年的17年间,作文题经历了由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的转变。后来,高考语文江苏卷材料作文逐渐向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靠拢。虽是材料作文,但基本围绕一个话题来阐发。比较典型的是2015年、2017年和2018年的考题。
学生在审题时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去掉材料中枝叶型的句子,比较容易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展开写作。例如,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汪锋老师在解析这道作文题时说:“靴子落地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很明确——体育。
对中心话题内涵的界定是写文章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材料作文,采用传统的审材料、抓主题的思路,不论是江苏卷还是全国卷都适用,师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进行思考。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对新高考材料作文的启发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刚进入大家的视野,就引发了广泛地讨论。人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启示意义”与“结合材料”的融合。毛主席文章的题目叫《体育之研究》,整个文章肯定是谈体育的,但作文材料截取的毛主席的话又似乎话中有话,这便给“启示”留下了很大空间。汪峰老师谈到:“如果材料都不提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启示’,如果没有从体育发展生发出来的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考生不能脱颖而出。”山东济宁一中的张庆岭老师就“可以引申谈该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吗?”和“如何处理体育锻炼和引申而谈的篇幅比例?”作了回答,张老师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切入点、触发点,可以引申递进,谈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张老师还说,“个人感觉,引申部分可占作文篇幅三分之一 ,对半开也可以”。
但学生经过高三一年的“规范训练”,考生大多不敢轻易放开手脚,可能会全篇谈“体育”,谈“体育之效”,怎样写好文章似乎陷入了困境,教师可以借助前几年全国高考卷中经常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文章的写作思路打开局面。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与任务
从广义上讲,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是材料作文,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在写作主体、读者对象,以及情境设置上,特别是任务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特设的“情境”。所谓“情境”,就是“任务”产生或提出的背景,是我们审题时必须关注到的限制性条件,有时候是隐形的。
我们可以看一则材料: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苏鲁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这则材料与2021年的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谈论的话题有相似之处,其关注的焦点都在“体育”上。这则材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很明晰:针对“体育是否纳入高考”给专栏写文章。材料里除了任务还有隐含情境:“体育入高考”成为全国“两会”话题,表明了国人对学校体育的高度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中小学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弱化、虚化的不满,以及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发的社会讨论。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情境的作用及对新高考材料作文的啟发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很大的区别在任务情境上,抓住情境是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情境在写作中有何作用呢?首先情境是一种规定,一种对话题的限制、约束。脱离情境很容易造成对话题的泛化。比如,上述材料如果学生仍用常规的“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进行写作,就会泛谈“体育”的价值,甚至写到提倡全民健身,全民运动。
其次,情境是限制、约束,也是一种方向。它引导学生向更小更细微的方向进行深入思考。上述材料的情境就引导我们从“学生体质”“高考”“课业负担”“课程质量”“考试形式”上考虑,学生可以思考得更为深入。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在别人停下来思考时也停下来。
我们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中得到启发,再次来看2021年的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尽管202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回归材料作文写作,但与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材料中仍带着“情境味”。“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当作情境来解读。“1917年”,国家积弱,列强环伺,毛泽东是新青年,他重视“体育之效”,作为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积极谋策,令人感佩。这些对2021年的同为新青年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唐江澎校长曾多次强调2021年的高三学生是“两个百年交汇点”上的唯一届考生,学生是前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建设者,躬逢“盛事”(盛世),学生应思考当下与未来、伟业与我的关系,并从中定义自我的价值与意义,选择奋斗的道路。如果学生能借助情境,从这个角度出发,谈到体育和强国的关系,把“体育”放到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将“体育”作为“我”与时代的结合点,明确“我”的健体与强国的关系,作文的立意可以提升很多,境界更为开阔。 三、坚守传统,重视情境,实现作文的突破
新高考形式下,考生写作的思路相较江苏卷高考作文有了变化,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管是以往的江苏卷材料作文题还是今年全国卷材料作文题,读材料总结话题的传统不能丢弃。就像阅读文章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一样,作文也要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写作。
其次,借助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意识,思考特定的情境,在情境中深入思考话题的内涵,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内容。
最后,关注时代与热点,始终有情境意识。现今高考作文迎着热点而上,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情境”恰恰是社会热点的反映。笔者所在的锡山高中一些做法具有启发意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是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学校,很多做法走在前列。阅读、观察、思考、表达,是錫山高中写作教学的方针。现今语文课堂提倡“单篇任务群”教学,要求给课堂设置具体情境,用情境导入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语言能力及品质。平时学校提倡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问题,许多教师的课堂已经进入“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层面开设辩论赛、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基本由学生完成,军训结束后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代表食堂职工给全体同学写“珍惜粮食”为主题的倡议书,记者来访让学生参与写访谈稿。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操作、实验、体会,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针对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熟悉辩论稿、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访谈稿等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
高考作文不断创新改革,教师应该顺应改革。引导学生在坚守传统写作方式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关注情境,了解时代热点,做有心人,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唐江澎,张克中.在亲历中感悟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孙锦媛(1983— ),女,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