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我们错失了几乎整个春天。捱过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长“冬”,困于斗室的我们,重新发现了自由呼吸和简单生活的可贵。瘟疫是尖锐而暴烈的啸叫,刺痛耳膜,迫使一直向着期待中的未来奔跑的人们停下来,凝视日常——珍贵而常被人忽视的日常。开在每个季节的花朵则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提醒人注视每一刻都在发生的美好的事,提醒“人生唯有爱与美不可辜负”。
  夏天越过春天来了。说到夏天,黄昏和夜晚最可入诗。暑热减退,凉风骤至,晚霞渐渐消散,天空幽蓝明净,一天的喧闹也隐没了,草间的虫鸣低低切切,一钩新月,花影扶疏,“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清少纳言《枕草子》),人心也安静空明,连孤独也是清澈的。夏夜还妙在短,“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节细密,随即天明”。只是城市里没有暗夜,霓虹不灭,月也没有了存在感,而且街头巷尾烧烤摊上腾起的烟雾,驱逐了夏夜的清寂。倒是白昼,蓊蓊郁郁的花草滋养人的眼,蔷薇过后,还有石榴花和似乎永不倦怠的月季;槐荫清圆,梧桐叶隙的碎光,都很可爱。如果有一小院,开一泓小池,看池上莲生荷长,或有片云飞过,急雨洒落,叶上雨声嘀呖圆转,定是极美的。因为心里藏了这般对夏日的想象,我特别喜欢“骤雨打新荷”这个曲牌名字,当然也喜欢元好问在曲中描述的夏日生活。
  “骤雨打新荷”这一曲牌原名“小圣乐”,元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问心力多用在诗词上,所制曲子不多,传世散曲小令不过9首,“骤雨打新荷”尤其为人推重,此曲是由其才华、个性熔铸而成。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说此曲适宜表现“健捷激枭”的情趣,如此雄健激昂轻捷的曲子,似乎并不适合表现悠然闲淡的日常生活,但俊爽妍美的夏日风物与元好问洒落不羁的性情,使得曲中日常生活有了别样滋味。
  此曲乍看颇似宋词,形制结构近于典型的北宋詞,一半写景,一半由景生发议论抒情,但只要稍加吟咏,便会觉出曲子少一点宋词的疏淡闲雅之致。曲中景物繁复密丽,色彩浓艳,情感跳荡又沉着痛快,如若有知曲律者唱来,应不是小女儿低首敛眉、柔声曼唱,当是风雅文士宴饮半酣之际击节而歌。而不知音者,如我,眼光扫过这些文字,便觉满目葱翠红艳,满耳鸟声娇柔婉媚,恍惚间倏而穿粉垣,入庭院,在高树夏花、亭台楼榭间,与作曲人一起度过夏日平常的一天。
  夏日昼长,炎光暑热让人烦躁,扰人清兴,幸好,此曲起首一句“绿叶阴浓”便把人带到浓阴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想来,小园中那些树在长久的岁月里长得高大繁茂,早已越过了垣墙,又经了一春的风滋雨润,枝枝叶叶自在舒展,叶密重叠,造出幽深的浓阴,举目望去,只见一片绿天,偶有漏下的丝丝日光,衬出树下阴翳更为沉静幽谧,不管日光多么灼热,园中都贮满清泉似的凉意。树把沉默的影子投映在清池里,池水也染成更深更浓的绿,有时风起,吹皱池水,树影也变幻出各种婆娑姿态。只对着一汪清池,心就静了,何况池上点缀着亭台水榭,姿态玲珑,粉墙朱栏,娴静优雅,在绿树幽池间,更显俏丽。亭阁水榭四面通透,清风从水上徐徐而来,撩动衣襟发丝,披襟当风,周身沾染上清凉水汽,岂不快哉!人浸在沁凉的绿影里,消去浮躁,可以从容地赏玩绚烂的夏花:最惹眼的是风姿妖娆的石榴花,每一朵开到恰到好处的榴花,像是从绛囊里抽出的小小红罗巾,微微皱缬着,又像旋转的石榴裙;俏立于枝头的榴花颜色实在鲜明,在浓绿里像一簇簇火焰,照得人眼睛和心灵都一时明亮了。元好问并不善丹青,描绘的景物却像是设色鲜丽的图画,绿树、小池、榴花,先是纵笔挥洒,再细致描摹,明暗浓淡相映,工巧俊丽。
  元好问以诗心撷取夏景入画,他更有一双善于捕捉世间妙音的灵敏的耳朵,他听得到檐下帘间母燕时时叮咛,乳燕声声回应,听着它们软语商量,他会感叹造化神奇,不禁嘴角噙笑吧;还有在枝上叶底跳荡翻飞的黄莺,莺语间关,流转如珠,金黄色的毛羽是会飞的花,雏莺声音幼细,只有凝神谛听,才能听见雏莺的呼唤。忽而有蝉声从高柳中传来,加入这夏天的协奏曲,蝉声犹嫩,但比起莺啼燕啭、雏鸟嘤嘤,蝉的嘶鸣如铙钹般响亮。蝉在黑暗里蛰伏了几年,现在终于蜕去污秽,在阳光下晾晒透明的羽翼,蝉餐风饮露,又居高而鸣,歌声嘹亮却不聒耳。鸟虫和鸣,再加上簌簌叶声,声多却并不烦乱,汇成一首自然的夏日之歌,吟唱着爱的甜蜜与生的喜悦。
  万物生长,在热烈的夏天。池上荷钱浮于碧水上,不过十几日工夫就出水,叶面更加圆满,亭亭如盖,随风偃仰,袅娜多姿。午后天色乍阴,急风飒飒,卷来几片灰云,骤雨落下,密雨敲击着荷叶,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脆声。雨打清荷是文人喜爱的情致,哪怕在飞霜之际,也要“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只不过枯荷遇见秋雨,点点滴滴,霖霖霪霪,闻之只觉得凄冷寂寥,远不比元好问曲中夏日雨荷声那样令人欣悦。雨滴落进池中,漾起层层涟漪,轻雾腾起,荷叶翠色在迷离的烟雾里也很鲜明。一会儿,云散雨霁,日光下澈,晶亮又柔和,新荷上的雨珠滚动、聚集,顺着叶脉聚成一汪,直到荷叶承托不住,才訇然下坠,荷翻水落,溅起水雾,在阳光下制造出微小的彩虹。
  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有声有色。而在曲中文字呈现的所有美丽之外,还有一双懂得爱赏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季节的美好仿佛从不存在。但人不是天生就懂得领受自然、季节的馈赠的,人在哪一刻停下了追逐的脚步,开始望一朵闲云,为一朵花低头?是发现自己永远追不上欲望而老之将至吧?古时的人们原本与自然、与季节特别贴近,而且元好问这等文采风流,原不必等到对人生失望后才关注周遭的美好,不过这首曲子确实写在他遭遇“危机”之后,与早期“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点绛唇·长安中作》)和“满城桃李,一枝香雪,不属富家郎”(《太常引·官街杨柳絮飞忙》)这类流连光景之语,风味自是不同。
  元好问遭遇的第一重危机:生命短暂,时日无多。年少时总觉得日子很慢,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和接踵而至的幸福,只要你够努力。谁知道“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张爱玲),时间如沙砾,从指缝间流走,越想攥在手里,流得越快。元好问危机更甚,与他华年一起消失的还有金朝,在写此曲之前,他便从鬓边白发里看到自己苍老的灵魂,他感慨“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秋怀》),他叹息“华屋生存,丘山零落,几换青青发”(《念奴娇·钦叔钦用避兵太华绝顶,以书见招》),对生命的哀叹里还有家国的沉哀。第二重危机:人生无常,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的元好问,16岁参加科考时,大概以为自己就此青云直上,鹏程万里,但没想到考场连连失利,一路蹉跌,即便他25岁文名震动京师,有“元才子”之美名,依然要面对身无功名的难堪。等到35岁得中科举,他困于场屋已近20年了。好不容易踏上仕途,未及十年(1934年)金朝覆灭,他成了大元的阶下囚。有什么比一个朝代倾覆更让人幻灭的?以往挣扎于仕途的种种努力都显得荒谬可笑,“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出都》),前尘如梦,个人的命运不过是纷乱棋局中一粒大可忽略不计的棋子;“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外家南寺》),没人能只手挽青天,元好问“眼见它楼塌了”,内心愁闷如山;“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三》),他亲眼目睹的丧乱惨恻之状,让人心痛魂惊,他的济世理想也在兵燹中化为灰烬。   危机迫人,大约只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以缓解人与世界的对峙时的沉重感。于是,元好问选择“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明明是让自己内心安闲,放松心情、流观万物,这几句却没有陶渊明诗句的宁和、王维诗之雅静、韦应物诗之冲淡,也与宋元时文人的疏放闲雅有异,读着只觉得紧张:岁月匆促,时如白驹过隙,百年看看就过;“休”字更是急切又执着,仿佛良辰美景倏忽迅疾,一时抓不住便消逝了。“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则是为消解第二种危机而作的安慰之语:不再为人生成败得失劳心,便不再挂怀于世间种种纷争,毕竟人的苦心张罗、精心算计,终究违拗不过天意。至此,元好问长舒一口气,放下不平和不甘,可以比较从容地领味这人间滋味了。
  人间当然不只有“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的白云覆盖着”(海子),也不只有绚烂的夏花、幸福的草木鸟虫,还有与人交游宴饮的欢愉。同为身经世变、见过沧海横流之人,朱敦儒老来自斟自饮,独对花开,他将少年时的放浪收敛了,内心沉淀着寂寞;元好问可以放下仕途显达的念想,却做不到息交绝游,他不是一个避世者,他所热爱的、眷恋的与人有关。他虽然在《眼中》一诗里说“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流露出厌倦尘世而欲归隐之思,也曾想“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与清风明月为伴,然而他其实耐不得寂寞——生命中失去的已经太多,割舍不了的友情是心灵的羁绊,亦是他“活着”的意义之一。“没有宴饮的人生,犹如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如是说。元好问太累了,需要旅店暂得憩息。你看他邀朋引伴,在绿莹莹的夏日里,张素筵,赏庭花,对芳樽,吟清歌。元好问自有雅趣,他和《红楼梦》中贾母一样都知道演习音乐铺排在水边亭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歌声不必响遏行云,最好恰如水声潺湲,在清風里回荡。风送荷香,幽香浮动,不必豪饮,只须浅酌慢饮,微醺中听着清歌,直到沉入醉乡,浑然忘却世间扰攘,哪管他日没月生、时日如梭,壶中天长,令人忘了时间对生命的凌迟。
  古代文人在理想沉沦之后,往往退守个人生活,对自然风物的赞美、日常生活的肯定,也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拯救。赤井益久在其《中唐文人之文艺及其世界》中评论白居易说:“‘公’的生活的停止,势必促使他对‘私’的生活意义的注视,……对生活理想状态、感情自主自立性的意识就更为强烈。”这些言语也可以视为对元好问晚年生活况味的注解。而对于此种生活的书写,便是“一字一字救出自己”(木心)的努力,“他们讴歌性情的欢乐,歌唱生的喜悦”(赤井益久),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以把玩,内在却藏着深味世事艰险的痛苦、感慨人生短暂的悲哀,有着挥之不去的沉郁苍凉。
  老舍先生说:“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份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每个成年人的生命褶皱里藏着或轻或重的隐痛,而对世间一切美好的赏爱便是寻求“平衡”,而那些真实的愉快把我们留在这珍贵的人间。
其他文献
中国民间早就流传这样一句话:背靠大树好歇凉。  这句话,原本是在陈述一种事实,但随着日月的演进,其指向却越来越虚化和抽象,俨然翻转为在阐述一个道理:若能攀附上权贵,依偎之,依靠之,就能得其护佑,享其恩惠。  远古时期,人尚未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就是依附树来繁衍生息的。树是人类最初的摇篮,也是人类最早的屋舍。那时候的人,尚且处于蒙昧阶段,不耕不织,无学无教,与猴子无异。人栖息于树,既躲避着狼虫虎豹的
期刊
一束情,谁知一念就是数年。我在时光里等待,等在春的静默里,等在夏的繁荫里,等在秋的萧瑟里,等在冬的沉寂里。谁说时光像洪水,会冲淡内心的情?缘何一束情一年浓过一年,一年深过一年……  我掂着四季,细数从指间溜走的时光,在那长长的隧道里,是否能找到一个人,一件物,让我思念了很久,又舍不得放下。  又是一年端午。  倚在窗边,看飞鸟掠过,不留残影,就好像我离开了那里,不留痕迹。蓦地,一点红闯入我的视线,
期刊
我那已故的爷爷,大部分岁月,最黄金的时间,都奉献给了那个叫做碧溪的小山村。爺爷名字叫永江,好像就为这个村子起的。就像碧溪村那条小溪流,青山行不尽,碧水永长流。而我更愿意把碧溪称为碧江,它承载了太多太多有关爷爷的情感和记忆,在我心中,它就似江河一般,热烈而又深沉。一  爷爷的童年,是一个苦难的童年。曾祖父是一名船夫,每天帮人摇船渡河,挣下了不少钱,曾祖母则是一个有来头人家的女儿,爷爷过上了几年短暂的
期刊
我家阳台上有一盆紫红色的三叶梅,开得正盛,沐浴着春日,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紫红色的光。  它的树干仅仅只有一指来粗,几乎没有叶子,却开满了花。一朵朵,一簇簇开得艳丽极了。它那矮细的枝干勉强顶起这满树的花,枝桠被压弯了,但是依然颇有些逞强地挺立着。让人在担心之余,不觉有些佩服。花苞小心翼翼地开放着,渴望着完全盛开,看着它有些害羞的模样,我的心底涌出一种亲切感。  上一次看见三叶梅是在成都上小学时。小区
期刊
五月,我守口如瓶。  那年端午是周六,钢琴班没有放假。早上的时候,父亲急急忙忙地赶回家中,让我吃一个粽子,待我整理好书包,就把我送到钢琴班了。老师是平淡的人,不因为节假日有什么不同。我的曲子练得不成,又落责备一顿。下午父亲调了班,带一家人出去逛逛。  母亲是尖酸别扭的性子,父亲也并不是好脾气的。显然,一路上父亲心情不好,一边超车一边咒骂。母亲看不惯这种做派,锐声斥责着父亲。  目的地在山上,美景固
期刊
太阳躲在高深叵测的黑暗深渊里,迟迟不肯露出脸庞,窑院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在爷爷的连续重咳声中睁开了眼。堂哥已经穿好衣服,蹲在地上洗脸了。窑院外不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风箱连贯的呼吸声,“咣当咣当”地响着,像清晨的鸣奏曲。我那时候时常会想,似乎太阳便是被奶奶的风箱声所叫醒,才向世间万物抛洒光辉的。  爷爷披着大褂蹲在炕头上,抽起烟锅来,抽几口,就拿起奶奶为他泡好的放在脚跟前的浓茶喝上一口,同时
期刊
窗外慢慢泛白,风飕飕卷进被窝,院里的鸡不知叫了几声,我揪了揪头发,似乎想在左手边抓住些什么。手心落了空,我才起身。  穿过屋外的大堂,我瞥见清晨昏暗的路灯下一个苍老模糊的背影,白发夹乌丝,一件破旧的红棉袄,衣角似乎脱了线,她左手提着黑裤脚,正颤颤巍巍地在屋外的小路上蹒跚着。这个背影有些陌生,却莫名地给我一种暖意。  我眼前霎时有些模糊,眼睛不知为何感到肿涩,我揉揉眼,她消失在视线里。“老人家也起这
期刊
那坠落汨罗的咕咚聲,在艾草的淡香中回响了千年。  群雄割据时,战火滔天地。滚滚长江以南,有一片兰泽遍生的土地,孕育出一个灵秀的人——屈原。他满腹才情,孤傲赤诚,一片丹心灼灼,天地鬼神共鉴。他用一生写成一个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他永远的埋骨地旁人们来来去去,一江碧水却始终滔滔,仿佛在替一个清苦高傲的灵魂诉说着什么。  听——“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他以橘树为友,是在橘树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么?举世皆浊
期刊
疫情的冬日渐褪寒意,春夏的暖阳正值盛情。在这个不寻常的2020,我们看到了最美的逆行,我们生发了强韧的意志,我们感受了情感的温度,我们也拥有了那份真挚的希望!对待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乐观之心去珍惜;对待生命,我们也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拥抱他人,审视自己。一、瘗旅之悲歌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孔子持有“存而不论”的态度。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可谓
期刊
袅袅炊烟升起,撩拨着暮色。  推开沉重的大门,便与晚风撞了个满怀,田野处在一片朦胧之中,悠扬的琴声随风飘转起来。我知道,陈叔又在拉他的胡琴了。  陈叔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双苍老的双手将半辈子的时光都交给了金黄的土地和锈迹斑斑的镰刀。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却迷上了胡琴。他从镇上淘了把胡琴,每日都不知疲倦地拉著,就像《阿甘正传》的那只鸟,不知停歇。  村里的老人都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