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我们错失了几乎整个春天。捱过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长“冬”,困于斗室的我们,重新发现了自由呼吸和简单生活的可贵。瘟疫是尖锐而暴烈的啸叫,刺痛耳膜,迫使一直向着期待中的未来奔跑的人们停下来,凝视日常——珍贵而常被人忽视的日常。开在每个季节的花朵则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提醒人注视每一刻都在发生的美好的事,提醒“人生唯有爱与美不可辜负”。
夏天越过春天来了。说到夏天,黄昏和夜晚最可入诗。暑热减退,凉风骤至,晚霞渐渐消散,天空幽蓝明净,一天的喧闹也隐没了,草间的虫鸣低低切切,一钩新月,花影扶疏,“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清少纳言《枕草子》),人心也安静空明,连孤独也是清澈的。夏夜还妙在短,“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节细密,随即天明”。只是城市里没有暗夜,霓虹不灭,月也没有了存在感,而且街头巷尾烧烤摊上腾起的烟雾,驱逐了夏夜的清寂。倒是白昼,蓊蓊郁郁的花草滋养人的眼,蔷薇过后,还有石榴花和似乎永不倦怠的月季;槐荫清圆,梧桐叶隙的碎光,都很可爱。如果有一小院,开一泓小池,看池上莲生荷长,或有片云飞过,急雨洒落,叶上雨声嘀呖圆转,定是极美的。因为心里藏了这般对夏日的想象,我特别喜欢“骤雨打新荷”这个曲牌名字,当然也喜欢元好问在曲中描述的夏日生活。
“骤雨打新荷”这一曲牌原名“小圣乐”,元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问心力多用在诗词上,所制曲子不多,传世散曲小令不过9首,“骤雨打新荷”尤其为人推重,此曲是由其才华、个性熔铸而成。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说此曲适宜表现“健捷激枭”的情趣,如此雄健激昂轻捷的曲子,似乎并不适合表现悠然闲淡的日常生活,但俊爽妍美的夏日风物与元好问洒落不羁的性情,使得曲中日常生活有了别样滋味。
此曲乍看颇似宋词,形制结构近于典型的北宋詞,一半写景,一半由景生发议论抒情,但只要稍加吟咏,便会觉出曲子少一点宋词的疏淡闲雅之致。曲中景物繁复密丽,色彩浓艳,情感跳荡又沉着痛快,如若有知曲律者唱来,应不是小女儿低首敛眉、柔声曼唱,当是风雅文士宴饮半酣之际击节而歌。而不知音者,如我,眼光扫过这些文字,便觉满目葱翠红艳,满耳鸟声娇柔婉媚,恍惚间倏而穿粉垣,入庭院,在高树夏花、亭台楼榭间,与作曲人一起度过夏日平常的一天。
夏日昼长,炎光暑热让人烦躁,扰人清兴,幸好,此曲起首一句“绿叶阴浓”便把人带到浓阴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想来,小园中那些树在长久的岁月里长得高大繁茂,早已越过了垣墙,又经了一春的风滋雨润,枝枝叶叶自在舒展,叶密重叠,造出幽深的浓阴,举目望去,只见一片绿天,偶有漏下的丝丝日光,衬出树下阴翳更为沉静幽谧,不管日光多么灼热,园中都贮满清泉似的凉意。树把沉默的影子投映在清池里,池水也染成更深更浓的绿,有时风起,吹皱池水,树影也变幻出各种婆娑姿态。只对着一汪清池,心就静了,何况池上点缀着亭台水榭,姿态玲珑,粉墙朱栏,娴静优雅,在绿树幽池间,更显俏丽。亭阁水榭四面通透,清风从水上徐徐而来,撩动衣襟发丝,披襟当风,周身沾染上清凉水汽,岂不快哉!人浸在沁凉的绿影里,消去浮躁,可以从容地赏玩绚烂的夏花:最惹眼的是风姿妖娆的石榴花,每一朵开到恰到好处的榴花,像是从绛囊里抽出的小小红罗巾,微微皱缬着,又像旋转的石榴裙;俏立于枝头的榴花颜色实在鲜明,在浓绿里像一簇簇火焰,照得人眼睛和心灵都一时明亮了。元好问并不善丹青,描绘的景物却像是设色鲜丽的图画,绿树、小池、榴花,先是纵笔挥洒,再细致描摹,明暗浓淡相映,工巧俊丽。
元好问以诗心撷取夏景入画,他更有一双善于捕捉世间妙音的灵敏的耳朵,他听得到檐下帘间母燕时时叮咛,乳燕声声回应,听着它们软语商量,他会感叹造化神奇,不禁嘴角噙笑吧;还有在枝上叶底跳荡翻飞的黄莺,莺语间关,流转如珠,金黄色的毛羽是会飞的花,雏莺声音幼细,只有凝神谛听,才能听见雏莺的呼唤。忽而有蝉声从高柳中传来,加入这夏天的协奏曲,蝉声犹嫩,但比起莺啼燕啭、雏鸟嘤嘤,蝉的嘶鸣如铙钹般响亮。蝉在黑暗里蛰伏了几年,现在终于蜕去污秽,在阳光下晾晒透明的羽翼,蝉餐风饮露,又居高而鸣,歌声嘹亮却不聒耳。鸟虫和鸣,再加上簌簌叶声,声多却并不烦乱,汇成一首自然的夏日之歌,吟唱着爱的甜蜜与生的喜悦。
万物生长,在热烈的夏天。池上荷钱浮于碧水上,不过十几日工夫就出水,叶面更加圆满,亭亭如盖,随风偃仰,袅娜多姿。午后天色乍阴,急风飒飒,卷来几片灰云,骤雨落下,密雨敲击着荷叶,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脆声。雨打清荷是文人喜爱的情致,哪怕在飞霜之际,也要“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只不过枯荷遇见秋雨,点点滴滴,霖霖霪霪,闻之只觉得凄冷寂寥,远不比元好问曲中夏日雨荷声那样令人欣悦。雨滴落进池中,漾起层层涟漪,轻雾腾起,荷叶翠色在迷离的烟雾里也很鲜明。一会儿,云散雨霁,日光下澈,晶亮又柔和,新荷上的雨珠滚动、聚集,顺着叶脉聚成一汪,直到荷叶承托不住,才訇然下坠,荷翻水落,溅起水雾,在阳光下制造出微小的彩虹。
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有声有色。而在曲中文字呈现的所有美丽之外,还有一双懂得爱赏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季节的美好仿佛从不存在。但人不是天生就懂得领受自然、季节的馈赠的,人在哪一刻停下了追逐的脚步,开始望一朵闲云,为一朵花低头?是发现自己永远追不上欲望而老之将至吧?古时的人们原本与自然、与季节特别贴近,而且元好问这等文采风流,原不必等到对人生失望后才关注周遭的美好,不过这首曲子确实写在他遭遇“危机”之后,与早期“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点绛唇·长安中作》)和“满城桃李,一枝香雪,不属富家郎”(《太常引·官街杨柳絮飞忙》)这类流连光景之语,风味自是不同。
元好问遭遇的第一重危机:生命短暂,时日无多。年少时总觉得日子很慢,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和接踵而至的幸福,只要你够努力。谁知道“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张爱玲),时间如沙砾,从指缝间流走,越想攥在手里,流得越快。元好问危机更甚,与他华年一起消失的还有金朝,在写此曲之前,他便从鬓边白发里看到自己苍老的灵魂,他感慨“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秋怀》),他叹息“华屋生存,丘山零落,几换青青发”(《念奴娇·钦叔钦用避兵太华绝顶,以书见招》),对生命的哀叹里还有家国的沉哀。第二重危机:人生无常,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的元好问,16岁参加科考时,大概以为自己就此青云直上,鹏程万里,但没想到考场连连失利,一路蹉跌,即便他25岁文名震动京师,有“元才子”之美名,依然要面对身无功名的难堪。等到35岁得中科举,他困于场屋已近20年了。好不容易踏上仕途,未及十年(1934年)金朝覆灭,他成了大元的阶下囚。有什么比一个朝代倾覆更让人幻灭的?以往挣扎于仕途的种种努力都显得荒谬可笑,“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出都》),前尘如梦,个人的命运不过是纷乱棋局中一粒大可忽略不计的棋子;“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外家南寺》),没人能只手挽青天,元好问“眼见它楼塌了”,内心愁闷如山;“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三》),他亲眼目睹的丧乱惨恻之状,让人心痛魂惊,他的济世理想也在兵燹中化为灰烬。 危机迫人,大约只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以缓解人与世界的对峙时的沉重感。于是,元好问选择“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明明是让自己内心安闲,放松心情、流观万物,这几句却没有陶渊明诗句的宁和、王维诗之雅静、韦应物诗之冲淡,也与宋元时文人的疏放闲雅有异,读着只觉得紧张:岁月匆促,时如白驹过隙,百年看看就过;“休”字更是急切又执着,仿佛良辰美景倏忽迅疾,一时抓不住便消逝了。“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则是为消解第二种危机而作的安慰之语:不再为人生成败得失劳心,便不再挂怀于世间种种纷争,毕竟人的苦心张罗、精心算计,终究违拗不过天意。至此,元好问长舒一口气,放下不平和不甘,可以比较从容地领味这人间滋味了。
人间当然不只有“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的白云覆盖着”(海子),也不只有绚烂的夏花、幸福的草木鸟虫,还有与人交游宴饮的欢愉。同为身经世变、见过沧海横流之人,朱敦儒老来自斟自饮,独对花开,他将少年时的放浪收敛了,内心沉淀着寂寞;元好问可以放下仕途显达的念想,却做不到息交绝游,他不是一个避世者,他所热爱的、眷恋的与人有关。他虽然在《眼中》一诗里说“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流露出厌倦尘世而欲归隐之思,也曾想“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与清风明月为伴,然而他其实耐不得寂寞——生命中失去的已经太多,割舍不了的友情是心灵的羁绊,亦是他“活着”的意义之一。“没有宴饮的人生,犹如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如是说。元好问太累了,需要旅店暂得憩息。你看他邀朋引伴,在绿莹莹的夏日里,张素筵,赏庭花,对芳樽,吟清歌。元好问自有雅趣,他和《红楼梦》中贾母一样都知道演习音乐铺排在水边亭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歌声不必响遏行云,最好恰如水声潺湲,在清風里回荡。风送荷香,幽香浮动,不必豪饮,只须浅酌慢饮,微醺中听着清歌,直到沉入醉乡,浑然忘却世间扰攘,哪管他日没月生、时日如梭,壶中天长,令人忘了时间对生命的凌迟。
古代文人在理想沉沦之后,往往退守个人生活,对自然风物的赞美、日常生活的肯定,也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拯救。赤井益久在其《中唐文人之文艺及其世界》中评论白居易说:“‘公’的生活的停止,势必促使他对‘私’的生活意义的注视,……对生活理想状态、感情自主自立性的意识就更为强烈。”这些言语也可以视为对元好问晚年生活况味的注解。而对于此种生活的书写,便是“一字一字救出自己”(木心)的努力,“他们讴歌性情的欢乐,歌唱生的喜悦”(赤井益久),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以把玩,内在却藏着深味世事艰险的痛苦、感慨人生短暂的悲哀,有着挥之不去的沉郁苍凉。
老舍先生说:“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份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每个成年人的生命褶皱里藏着或轻或重的隐痛,而对世间一切美好的赏爱便是寻求“平衡”,而那些真实的愉快把我们留在这珍贵的人间。
夏天越过春天来了。说到夏天,黄昏和夜晚最可入诗。暑热减退,凉风骤至,晚霞渐渐消散,天空幽蓝明净,一天的喧闹也隐没了,草间的虫鸣低低切切,一钩新月,花影扶疏,“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清少纳言《枕草子》),人心也安静空明,连孤独也是清澈的。夏夜还妙在短,“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节细密,随即天明”。只是城市里没有暗夜,霓虹不灭,月也没有了存在感,而且街头巷尾烧烤摊上腾起的烟雾,驱逐了夏夜的清寂。倒是白昼,蓊蓊郁郁的花草滋养人的眼,蔷薇过后,还有石榴花和似乎永不倦怠的月季;槐荫清圆,梧桐叶隙的碎光,都很可爱。如果有一小院,开一泓小池,看池上莲生荷长,或有片云飞过,急雨洒落,叶上雨声嘀呖圆转,定是极美的。因为心里藏了这般对夏日的想象,我特别喜欢“骤雨打新荷”这个曲牌名字,当然也喜欢元好问在曲中描述的夏日生活。
“骤雨打新荷”这一曲牌原名“小圣乐”,元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问心力多用在诗词上,所制曲子不多,传世散曲小令不过9首,“骤雨打新荷”尤其为人推重,此曲是由其才华、个性熔铸而成。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说此曲适宜表现“健捷激枭”的情趣,如此雄健激昂轻捷的曲子,似乎并不适合表现悠然闲淡的日常生活,但俊爽妍美的夏日风物与元好问洒落不羁的性情,使得曲中日常生活有了别样滋味。
此曲乍看颇似宋词,形制结构近于典型的北宋詞,一半写景,一半由景生发议论抒情,但只要稍加吟咏,便会觉出曲子少一点宋词的疏淡闲雅之致。曲中景物繁复密丽,色彩浓艳,情感跳荡又沉着痛快,如若有知曲律者唱来,应不是小女儿低首敛眉、柔声曼唱,当是风雅文士宴饮半酣之际击节而歌。而不知音者,如我,眼光扫过这些文字,便觉满目葱翠红艳,满耳鸟声娇柔婉媚,恍惚间倏而穿粉垣,入庭院,在高树夏花、亭台楼榭间,与作曲人一起度过夏日平常的一天。
夏日昼长,炎光暑热让人烦躁,扰人清兴,幸好,此曲起首一句“绿叶阴浓”便把人带到浓阴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想来,小园中那些树在长久的岁月里长得高大繁茂,早已越过了垣墙,又经了一春的风滋雨润,枝枝叶叶自在舒展,叶密重叠,造出幽深的浓阴,举目望去,只见一片绿天,偶有漏下的丝丝日光,衬出树下阴翳更为沉静幽谧,不管日光多么灼热,园中都贮满清泉似的凉意。树把沉默的影子投映在清池里,池水也染成更深更浓的绿,有时风起,吹皱池水,树影也变幻出各种婆娑姿态。只对着一汪清池,心就静了,何况池上点缀着亭台水榭,姿态玲珑,粉墙朱栏,娴静优雅,在绿树幽池间,更显俏丽。亭阁水榭四面通透,清风从水上徐徐而来,撩动衣襟发丝,披襟当风,周身沾染上清凉水汽,岂不快哉!人浸在沁凉的绿影里,消去浮躁,可以从容地赏玩绚烂的夏花:最惹眼的是风姿妖娆的石榴花,每一朵开到恰到好处的榴花,像是从绛囊里抽出的小小红罗巾,微微皱缬着,又像旋转的石榴裙;俏立于枝头的榴花颜色实在鲜明,在浓绿里像一簇簇火焰,照得人眼睛和心灵都一时明亮了。元好问并不善丹青,描绘的景物却像是设色鲜丽的图画,绿树、小池、榴花,先是纵笔挥洒,再细致描摹,明暗浓淡相映,工巧俊丽。
元好问以诗心撷取夏景入画,他更有一双善于捕捉世间妙音的灵敏的耳朵,他听得到檐下帘间母燕时时叮咛,乳燕声声回应,听着它们软语商量,他会感叹造化神奇,不禁嘴角噙笑吧;还有在枝上叶底跳荡翻飞的黄莺,莺语间关,流转如珠,金黄色的毛羽是会飞的花,雏莺声音幼细,只有凝神谛听,才能听见雏莺的呼唤。忽而有蝉声从高柳中传来,加入这夏天的协奏曲,蝉声犹嫩,但比起莺啼燕啭、雏鸟嘤嘤,蝉的嘶鸣如铙钹般响亮。蝉在黑暗里蛰伏了几年,现在终于蜕去污秽,在阳光下晾晒透明的羽翼,蝉餐风饮露,又居高而鸣,歌声嘹亮却不聒耳。鸟虫和鸣,再加上簌簌叶声,声多却并不烦乱,汇成一首自然的夏日之歌,吟唱着爱的甜蜜与生的喜悦。
万物生长,在热烈的夏天。池上荷钱浮于碧水上,不过十几日工夫就出水,叶面更加圆满,亭亭如盖,随风偃仰,袅娜多姿。午后天色乍阴,急风飒飒,卷来几片灰云,骤雨落下,密雨敲击着荷叶,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脆声。雨打清荷是文人喜爱的情致,哪怕在飞霜之际,也要“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只不过枯荷遇见秋雨,点点滴滴,霖霖霪霪,闻之只觉得凄冷寂寥,远不比元好问曲中夏日雨荷声那样令人欣悦。雨滴落进池中,漾起层层涟漪,轻雾腾起,荷叶翠色在迷离的烟雾里也很鲜明。一会儿,云散雨霁,日光下澈,晶亮又柔和,新荷上的雨珠滚动、聚集,顺着叶脉聚成一汪,直到荷叶承托不住,才訇然下坠,荷翻水落,溅起水雾,在阳光下制造出微小的彩虹。
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有声有色。而在曲中文字呈现的所有美丽之外,还有一双懂得爱赏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季节的美好仿佛从不存在。但人不是天生就懂得领受自然、季节的馈赠的,人在哪一刻停下了追逐的脚步,开始望一朵闲云,为一朵花低头?是发现自己永远追不上欲望而老之将至吧?古时的人们原本与自然、与季节特别贴近,而且元好问这等文采风流,原不必等到对人生失望后才关注周遭的美好,不过这首曲子确实写在他遭遇“危机”之后,与早期“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点绛唇·长安中作》)和“满城桃李,一枝香雪,不属富家郎”(《太常引·官街杨柳絮飞忙》)这类流连光景之语,风味自是不同。
元好问遭遇的第一重危机:生命短暂,时日无多。年少时总觉得日子很慢,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和接踵而至的幸福,只要你够努力。谁知道“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张爱玲),时间如沙砾,从指缝间流走,越想攥在手里,流得越快。元好问危机更甚,与他华年一起消失的还有金朝,在写此曲之前,他便从鬓边白发里看到自己苍老的灵魂,他感慨“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秋怀》),他叹息“华屋生存,丘山零落,几换青青发”(《念奴娇·钦叔钦用避兵太华绝顶,以书见招》),对生命的哀叹里还有家国的沉哀。第二重危机:人生无常,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的元好问,16岁参加科考时,大概以为自己就此青云直上,鹏程万里,但没想到考场连连失利,一路蹉跌,即便他25岁文名震动京师,有“元才子”之美名,依然要面对身无功名的难堪。等到35岁得中科举,他困于场屋已近20年了。好不容易踏上仕途,未及十年(1934年)金朝覆灭,他成了大元的阶下囚。有什么比一个朝代倾覆更让人幻灭的?以往挣扎于仕途的种种努力都显得荒谬可笑,“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出都》),前尘如梦,个人的命运不过是纷乱棋局中一粒大可忽略不计的棋子;“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外家南寺》),没人能只手挽青天,元好问“眼见它楼塌了”,内心愁闷如山;“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三》),他亲眼目睹的丧乱惨恻之状,让人心痛魂惊,他的济世理想也在兵燹中化为灰烬。 危机迫人,大约只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以缓解人与世界的对峙时的沉重感。于是,元好问选择“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明明是让自己内心安闲,放松心情、流观万物,这几句却没有陶渊明诗句的宁和、王维诗之雅静、韦应物诗之冲淡,也与宋元时文人的疏放闲雅有异,读着只觉得紧张:岁月匆促,时如白驹过隙,百年看看就过;“休”字更是急切又执着,仿佛良辰美景倏忽迅疾,一时抓不住便消逝了。“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则是为消解第二种危机而作的安慰之语:不再为人生成败得失劳心,便不再挂怀于世间种种纷争,毕竟人的苦心张罗、精心算计,终究违拗不过天意。至此,元好问长舒一口气,放下不平和不甘,可以比较从容地领味这人间滋味了。
人间当然不只有“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的白云覆盖着”(海子),也不只有绚烂的夏花、幸福的草木鸟虫,还有与人交游宴饮的欢愉。同为身经世变、见过沧海横流之人,朱敦儒老来自斟自饮,独对花开,他将少年时的放浪收敛了,内心沉淀着寂寞;元好问可以放下仕途显达的念想,却做不到息交绝游,他不是一个避世者,他所热爱的、眷恋的与人有关。他虽然在《眼中》一诗里说“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流露出厌倦尘世而欲归隐之思,也曾想“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与清风明月为伴,然而他其实耐不得寂寞——生命中失去的已经太多,割舍不了的友情是心灵的羁绊,亦是他“活着”的意义之一。“没有宴饮的人生,犹如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如是说。元好问太累了,需要旅店暂得憩息。你看他邀朋引伴,在绿莹莹的夏日里,张素筵,赏庭花,对芳樽,吟清歌。元好问自有雅趣,他和《红楼梦》中贾母一样都知道演习音乐铺排在水边亭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歌声不必响遏行云,最好恰如水声潺湲,在清風里回荡。风送荷香,幽香浮动,不必豪饮,只须浅酌慢饮,微醺中听着清歌,直到沉入醉乡,浑然忘却世间扰攘,哪管他日没月生、时日如梭,壶中天长,令人忘了时间对生命的凌迟。
古代文人在理想沉沦之后,往往退守个人生活,对自然风物的赞美、日常生活的肯定,也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拯救。赤井益久在其《中唐文人之文艺及其世界》中评论白居易说:“‘公’的生活的停止,势必促使他对‘私’的生活意义的注视,……对生活理想状态、感情自主自立性的意识就更为强烈。”这些言语也可以视为对元好问晚年生活况味的注解。而对于此种生活的书写,便是“一字一字救出自己”(木心)的努力,“他们讴歌性情的欢乐,歌唱生的喜悦”(赤井益久),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以把玩,内在却藏着深味世事艰险的痛苦、感慨人生短暂的悲哀,有着挥之不去的沉郁苍凉。
老舍先生说:“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份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每个成年人的生命褶皱里藏着或轻或重的隐痛,而对世间一切美好的赏爱便是寻求“平衡”,而那些真实的愉快把我们留在这珍贵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