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项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4G网络的大范围覆盖,趋于多样化的课程学习的方式对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把资源建设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作为研究内容,在对现有的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将知识点作为课程资源的组织的主线,才能更加适应现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進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凤艳.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研究[J].阴山学刊,2008(3).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進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凤艳.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研究[J].阴山学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