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如何解密?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ie87071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考消息》从“内部”到“公开”,从为“大读者”服务到“限一定级别”阅读,再到一份“平民化”报纸,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这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是专为各级领导采写和编译的国际国内新闻。这些报道属于国家秘密,有多种秘密等级,只供相应级别的官员阅读,普通人看不到。
  它叫“内参”,中国一种独特的新闻产品。
  《参考消息》——这份由新华社主办、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就曾经是一份内参。
  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这座大院的记者编辑们,肩负着两项特殊使命——党的“耳目”和“喉舌”,这是新华社成立第一天就被赋予的使命。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参考消息》于同一天创刊。当时,红中社被赋予的任务和功能,是党的“耳目喉舌”。“喉舌”指的是,对外播发宣传共产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耳目”则指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参考消息》的名字,也是在那时出现的。
  当时的《参考消息》主要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以及少量外文电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为中央苏区和红军领导层判断形势、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仍然沿袭过去的办法,继续编印出版《参考消息》,只是阅读范围稍有扩大,也不过两三千份。稍有扩大的原因是,领导层扩编,又要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对民主党派高层领导人不能不提供一定的外部信息,以取得政策上的共识。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参考消息》一直是仅供中共党政军领导干部参阅的秘密级内部刊物,”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原负责人张辛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是专门为‘大读者’服务的。”
  50年代:扩大到中层
  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仍是毛泽东一直考虑的问题
  1954年,张辛民从云南日报社调到新华社国际部《参考消息》编辑组,接替原任组长林克的工作。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交接工作时,林克特别向他强调的几个办刊原则,第一条就是情报观点。
  张辛民执掌《参考消息》没多久,国际社会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先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接着,国际共运内部冲突加剧,社会主义阵营相继爆发波兰和匈牙利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层以下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外部世界知之甚少。长期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倒向苏联。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只说社会主义国家光明的一面。那时,社会主义阵营出了大问题,毫无思想准备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受到巨大冲击,都感到难以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11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倡议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通知》说,为了使我们的同志避免“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党中央认为“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
  毛泽东也多次在党内高级干部会议上阐释了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好处,那就是要让干部群众“经风雨,见世面”,给大家“种牛痘”,增强“免疫力”。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的政策是危险的政策。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做法不同。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1957年3月1日,对于张辛民这些《参考消息》的老报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参考消息》由刊物改为报纸,一张4开4版的特殊报纸面世了。而且,发行范围大大放宽,从“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的党内外干部”(简称副科长级干部)。
  据最新发现的文件档案表明,1956年冬扩大订阅范围时还包括大学生,只是后来没能通过。在扩大发行的《通知》下发前一周,1956年12月11日,中宣部专门召开了一个范围较大的座谈会。会上,大家讨论了是否将订阅范围扩大到大学生的问题。除北京大学的负责人以外,参加座谈会的人绝大多数主张暂不把订阅范围扩大到大学生,以避免思想工作赶不上而发生的混乱现象。后来,“根据座谈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中宣部对《通知》草稿作了修正,没有提大学生可以阅读《参考消息》。
  然而,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仍是毛泽东一直考虑的问题。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后的一次谈话中谈道:“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让他们经常阅读《参考消息》,经常比较敌我两方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每个问题都有对立面。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195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阅读范围的报告》。报告规定,凡高等院校的教职员和学生,中等学校的教职员,都可以阅读《参考消息》。
  当时,《参考消息》编辑部收到“许多读者欢呼这一德政”的来信。新华社高级编辑卫广益从1957年到1978年一直参加编辑《参考消息》。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当时有一个大学生写信说:“中国的大学生有福气,天天能看《参考消息》。”70年代:扩大到基层
  《参考消息》为何能在信息封闭的年代里一枝独秀?
  “文革”开始不久,张辛民被戴上反动文人的帽子下放劳动,后来又去了“五七干校”。在这期间,他被取消了阅读《参考消息》的资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济县孙常村劳动的张辛民,偶然发现公社合作商店的柜台上摆着一份《参考消息》。这令张辛民非常奇怪,因为散布《参考消息》上刊登的内容,一直被作为“泄露机密”甚至“政治问题”来处理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对翻译夫妇,因向亲朋好友透露过《参考消息》中的内容,肃反运动中被清除出新华社。
  在张辛民的意识里,《参考消息》的读者是“限制性”的,对行政级别、职业性质都有规定,能够阅读《参考消息》,代表一种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文革”中很多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取消了《参考消息》的阅读资格。“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很多干部甚至把能否恢复阅读《参考消息》当成衡量干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实的标志之一。
  《参考消息》怎么会出现在商店的柜台上?一直在农村劳动的张辛民那时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里,《参考消息》仍在不断扩大发行范围。
  早在1964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比利时共产党领导人时就曾说,《参考消息》现在是中级干部能看到,以后要逐步扩大。只要纸张问题能解决,做到每个公社、每个工厂都有一份,还可以发给个人。让他们了解世界上修正主义是如何骂我们的。
  1970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中进行一次调查,发现服务员们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国际常识太差。后来,给他们看了《参考资料》,很多问题都能回答出来了。《参考资料》是1955年从《参考消息》中分出来的一份密级更高的内参,是杂志型的,大约100页。此后,毛泽东一直想把《参考资料》下发到基层党支部。后来,考虑到《参考资料》内容太多,下面的同志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提出“还是把《参考消息》办好,扩大发行。”   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问题。经过积极筹备,于1970年7月5日发出《中共中央通知》,决定从1970年8月1日起,将《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工矿企业车间党支部,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解放军连队党支部,供广大干部和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参考消息》为何能在信息封闭的年代里一枝独秀?张辛民多年后才慢慢领悟到个中原因。“《参考消息》是中央领导人向公众传达特殊信息的特殊渠道。”张辛民说。
  上世纪70年代初,越南战事还没有结束,中美两国领导人已经坐到一起谈恢复关系、共同对付“北极熊”了。
  
  调整中美关系,这么一个巨大的转变,通过谁来向广大干部群众做思想工作?又是《参考消息》承担了这一任务。
  80年代:摆上报摊
  改革开放以后,报刊如雨后春笋,《参考消息》的唯一性、垄断性、神秘性逐渐丧失了
  其实,扩大发行到基层的《参考消息》,已经谈不上什么内部性了,然而,《参考消息》的报头下仍旧印着“内部刊物?注意保存”8个字。这就是说,它仍是一份内部参考读物,不属于公开报刊,它的读者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出乎意料的是,《参考消息》阅读范围不断扩大,但发行量却不断下滑。原《参考消息》编辑室主任李毅臻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参考消息》面临发行量下滑的巨大挑战。1979年发行900多万份,此后一年下一个台阶,而且一个台阶就是100万份,1980年800多万份,1981年700多万份……到1984年已经下滑到400多万份。
  新华社国际部原副主任、《参考消息》老编辑、后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李慎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句名言:中国真正开放之时,就是《参考消息》消亡之日。此话虽然有些绝对,却说出了部分道理:《参考消息》是封闭年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报纸多了,《参考消息》不再是获取国际新闻的唯一渠道。
  “《环球》《世界知识》《海外文摘》《世界博览》《海外星云》《环球时报》……”李毅臻说,改革开放以后,报刊如雨后春笋,《参考消息》的唯一性、垄断性、神秘性逐渐丧失了。
  “为遏制《参考消息》发行量下滑,1984年8月10日,新华社正式打报告给中宣部,提出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李毅臻说。
  新华社给中宣部的报告中,没有提发行量下滑的问题,而是说,近来来,全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农民迫切希望了解外部世界,城市的工人和店员也提出类似要求。工农群众这一要求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建议将《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扩大,不再限制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之中,也不必限制在工作单位集体订阅,而只规定“限制国内发行”即可。
  十几天之后,8月27日,中宣部批复同意。
  1985年1月2日,《参考消息》的报头去掉了“内部刊物”字样,变成了一份公开的报纸。
  当时,张辛民主管《参考消息》的工作。有人说,那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报告是张辛民起草的。但张辛民却说记不清了,“因为《参考消息》从一份内部刊物到摆上报摊,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历史常常和人们开玩笑。出于发行的考虑扩大发行,却没有遏止住发行量的进一步下滑。1985年比1984年又掉了近80万份。1986年,《参考消息》发行量仅300多万份,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就在《参考消息》逐步丧失“参考性”的时候,这份报纸又增加了一项新的使命。穆青任新华社社长时,《参考消息》被划入“导向”系列,增加了“自律”特性。
  后来,在《参考消息》众多同仁要求下,郭超人任社长时把“导向性”改成了“政治性和参考性的高度统一”,田聪明社长的提法是“将导向性寓于参考性之中”。
  (感谢新华社高级编辑卫广益、《参考消息》调研部主任夏林为本文提供资料)
其他文献
“胡吴会”为两岸复谈排除了最后的障碍,也为国共平台树立了新的标尺    5月28日下午3时30分,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紧紧握住了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手。  相比三年前国共的“世纪之握”,两岸各界对“这一次握手”寄予了不同的期待。新华社报道说,这是新形势下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而台湾媒体则解读为,“胡吴会”是海峡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会面。  吴伯雄一行16人,虽比不上连战2
这是一场由大自然对人类发动的决不亚于核战争的突袭。  从平时到“战时”,一切都猝不及防。  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国家肌体受损的同时,立刻编织着严密的神经,迅即推动救援行动——这场空前的国家应急大救援,给中国一次全面的检验。  这是国家记忆,亦是心灵记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县县长廖敏结束在卧龙举行的招商会,正赶往县城。  此时,他乘座的车辆距汶川县耿达乡大约3公里,突然地
对于次成来说,这个夏天异常忙碌。两周前,他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十一世班禅喇嘛近日要来白居寺这视察。  “这可能是十世班禅来的时候用过的,”次成喇嘛打开箱子,拨开一堆堆香布,翻出一个绘有吉祥图的坐垫套子。  次成喇嘛身体粗壮、面庞黝黑、不苟言笑,干起活来极其认真。他正在为布置十一世班禅喇嘛的宝座寻找坐垫。挑来挑去,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因为班禅尚未成年,次成又细心地多拿了一个后背的靠垫。  随后,他
恐怖主义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的突发性和难以预防性,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能遭受恐怖袭击,所有这些,就在社会上造成一种普遍的担忧和不安全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怖主义是心理战,而不是军事战。    血色乌鲁木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字是,1990~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恐怖分子们在新疆境内至少制造了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所有的暴力事件相加,造成了166人丧生,400多人受伤。
在星空越来越看不清的今天,日全食更多地被当作了科普活动的节日,甚至演变成具有娱乐价值的时尚事件    离日全食还有好几天,近2万名中外游客就怀着巨大的喜悦与期待,陆续涌入位于浙江北部的嘉兴——专为矗立于月球的阴影之下。  嘉兴仅仅是这次能够观测到日全食的城市之一。7月22日,如果天公作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能观测到这一壮美的天象。  “太阳被月亮遮住时,整个天空都会暗下来,显现出幽蓝的色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竟然出现了率先“回暖”迹象,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结合中国人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的习惯,以及中国没有美国次贷导致的“流动性黑洞”等因素来考虑,就容易得出答案:巨量信贷打破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信贷紧缩”,而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对GDP的拉动是有效的。  但笔者并不认可“货币完全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进入了虚拟经济”这一说法。的确,最近的股市楼市大涨同信贷增长有某种关联。一个
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华丽奔放的棋局;而他淡泊名利、纵酒挥毫、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不羁性格,有如金庸小说中的令狐冲;他自比李白:为人不羁,喝得烂醉还去赢棋;他用拖把那么大的笔书写巨书;他不吝狂赌,对金钱的态度也正如李白所描写的“千金散尽还复来”    5月8日,星期五早晨,一代围棋宗师、日本名誉棋圣藤泽秀行去世,享年84岁。  我最后一次去看望秀行老师(编者注:包括聂卫平、马晓春和常昊在内的很多中国棋
我们的祖先一向把文字奉若神明。“苍颉造字,夜有鬼哭”,是上古的例证;“敬惜字纸”,是中古迁延至今的传统。文字的发明,惊天地,泣鬼神,自然是夸张;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敬惜”它,则是自然。  “敬惜”文字的方式有多种,顺乎历史发展的需求,逐步完善是一种最好的“敬惜”。国人真正感觉到方块字需要改变是在1840年前后。那时,西方列强操着中国人听不懂的语言,依靠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的坚船利炮,在中国恣意横行。
女性性工作者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  “首先是生存,第二是保证不被杀被抢,第三才是防范性病、艾滋病。”这是著名学者潘绥铭对中国女性性工作者生存状态的描述。在媒体的报道中,几乎可以每周1~2次发现“小姐”被杀的新闻,而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对数十名最底层“小姐”的调查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抢、被强奸的经历。  翻过那种寻求刺激的心态,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上升为对人权的尊重。按照那个被世人普遍认同的定律,人最
今年是2009年,国庆60周年,我要寄语2049年,国家建立100周年的人们。  2049年时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准确预测。但从国际大环境来判断,我们完全有可能再继续争取40年国际无大战争的和平局面。如果能有100年的和平环境,我们的政治路线又是继续改革开放,我相信40年后的中国经济在总量上肯定能够超过美国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发言权也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