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没人指望陈水扁会因此下台。人民所要的,其实就是羞辱他,表现出我们的民主虽然被他践踏,但是人民不是傻瓜
台北街头的朝九晚五,总是繁华中带着匆忙、奔竞中透着些许秩序,这一点即使在“百万人反贪腐”大旗下的“倒扁”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当下,依然没有改变。
早晨,参加静坐“倒扁”的上班族们一边比画着“倒扁”手势,一边换上西装赶赴公司,傍晚,他们又脱下体面的套装,穿上火红的“倒扁”装,高呼着“阿扁下台”的口号来到街头。
这把“人民的怒火”至今已在台北延烧了半个月,只是没人能预言,这一幕是否会化为台北的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沉默但也有火
可以肯定的是,这把“怒火”已经积蓄了太久:陈水扁及其亲信、家人连续爆出的种种贪污腐化丑闻惹恼了台湾人;陈水扁死皮赖脸、满口狡辩的蛮横态度激怒了台湾人,“罢免陈水扁”案出不了“立法院”的大门,而朝野各种劝退之声又形同隔靴搔痒的无奈现实唤醒了台湾人。于是,“沉默的大多数”终于打破沉默,他们选择“走体制外的道路”,义无返顾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台湾政坛的波诡云谲,每每上演出人意料的悬念戏码,“倒扁”重复了这一规律。谁曾料想亲手点燃台湾人心头这把“怒火”的恰恰是陈水扁曾经的同路人、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这位年过花甲、身患绝症的老人,此前对亲绿学者的倒扁行动一声不吭,在民进党内要求与扁切割的声浪最高涨时还曾怒骂民进党高层“忘恩负义”,这一次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扯起了一面“倒扁”的大旗。
台湾媒体说,患有肝癌的施明德这次豁出去了。发起“倒扁”运动以来,他就明确表示这是“一生的最后一战”,纵使少活十年,他都值得。于是他把医生的劝阻置之脑后,每天坚持和“倒扁”总部的其他负责人商议相关事宜到深夜。
关于施明德体力不支、靠打“营养针”来维持的传言后来得到了他本人证实。静坐现场停放着友人提供给他的高级房车,里面各种先进设施一应俱全,不但可以洗浴,而且还能收看卫星电视。起初这让挨饿受冻、风餐露宿的静坐民众颇有微词,可后来他们还是谅解了这位特殊的病人。
“纳斯卡线”、“长期抗战”、“荧光围城”
在“倒扁”总部的精心策划下,9月9日15时,“倒扁”静坐正式开场了。当天,凯达格兰大道及其周边挤满了抗议民众,满眼的红T恤把台北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台湾媒体将这番景象比喻方“怒海”、“遍地怒火”,正与“倒扁”总部的设计初衷不谋而合。
“倒扁”总部称,这天走上街头的民众数量超过30万。虽然警方事后估计的人数在10万左右,但“红衫军”的巨大声势毋庸置疑。以正对陈水扁办公场所的景福门为支点,仁爱路、信义路与中山南路这三条直线构成了一个圆规形图案,数以十万计的“红衫军”在施明德的带领下高喊着。“阿扁下台”、“九月九,阿扁做不久”等口号沿着这条线路绕行,表示要为领导人立下“不可忽视的规矩”,展示台湾人民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力量。
南美秘鲁高山上神秘的、向天祈福的“纳斯卡线”图案给予了“倒扁”总部灵感,他们把这种绕行称作“绕行‘纳斯卡线’”,台湾的媒体在报道中也跟着一口一个“纳斯卡线”,一下子使这个外来概念成了台湾的流行词汇。事实上,这条“纳斯卡线”图案还像一个手举大刀的勇士,刀锋直指陈水扁的办公场所,象征砍倒贪腐政权。
声势浩大的游行后就是旷日持久的静坐,虽然此前曾有民进党高层公开表示对“倒扁”运动的轻蔑,说“只要一场雨就可以让他们退场”,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倒扁”运动开始后的几天台北风雨交加,然而民众并未散去,他们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有的甚至在现场搭起了帐篷,静坐累了就睡一觉,一觉醒来继续喊口号、做手势,第二天依旧绕行“纳斯卡线”。
民进党显然是被吓到了。有台湾媒体报道说,“倒扁”运动未正式开始前,民进党一直在对施明德进行各种攻击、污蔑,然而“倒扁”静坐一进入第二天民进党就放出口风说愿与施明德协商“民众退场机制”,并开始借媒体表达对抗议民众的嘘寒问暖。施明德则明确表示,想让民众退场只有陈水扁下台,除此没什么好谈的。
在这场“倒扁”运动酝酿的时候,台湾媒体就说,对于一个号称有百万人完全出于政治激情自发参加的群众运动而言,想要保持“阿扁不下台民众就不退场”的斗志,恐怕关键在于如何长期维持士气、避免出现“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倒扁”总部要不断推出愈加激烈的行动方案,就成了对内提振人气、对外保持压力的惟一选择。
于是,在“倒扁”运动开始后的第七天(15日)晚上,总部发起了“荧光围城游行”,据称参与人数突破百万。高举红色荧光棒的“红衣人”们,在陈水扁办公场所及其住所外围的一些街道绕行数小时,沿路高呼口号。组织者随后还表示,将发起“天下围攻”行动包围陈水扁的办公场所,使其无法出人。施明德说,“倒扁”总部决策小组已经对罢工、罢学等做成决议,将在适当时候对外公布。
“我们在书写历史”
“倒扁”运动开展至今,并未出现人气减退的迹象。
上班时间,家庭主妇或者退休老人是静坐的主力,将现场人气保持住,而一到下班时间或休息日,上班族便蜂拥而来,周末更有不少人全家出动,有的甚至从台湾中南部专程赶来,他们往往自备睡袋和帐篷,在静坐中度过休息日后直接赶回去上班、上学。
静坐现场周围的各类餐饮店近来也因“倒扁”红火起来,模仿陈水扁造型的巫毒娃娃更卖得不亦乐乎,民众喜欢这种小玩意儿是因为他们可以对着娃娃下诅咒,发泄对陈水扁的不满。
“倒扁”总部制作的80万条红布条与超过200万张的“倒扁”贴纸,在民众的热情索取下早已不敷所求,正在向厂商追加订货,而成衣店里的红色T恤骤然之间成了抢手货,不久前吴彦祖出席《夜宴》的台北首映式时身穿红衣,主持人还恭维他摸准了台湾的时尚。
前来“倒扁”的民众经常说:我们在为台湾的民主书写新的一页。这也是施明德挂在嘴边的话。台湾媒体说,“百万人反贪腐运动”必将载入史册,但却未必是由于其规模之巨或声势之大,而在于这是台湾近年鲜见的超越族群、超越蓝绿政治立场的民意抗争,其旗帜鲜明的“非暴力”宗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出发点,都与这几年来台湾屡见不鲜的各式群众运动划清了界限。
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惯用手法就是通过将不利于己的民意诉求抹“蓝”甚至抹“红”,从而模糊焦点、逃避责任。施明德此次一开始就将“百万人倒扁运动”改名成“百万人反贪腐运动”,同时一再申明这不是“蓝绿之争”亦与“统独”无关。结果,“倒扁”队伍里既有蓝营拥护者,也有绿营支持 者,既有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喊出的“倒扁”口号,时而用普通话,时而作闽南语。“倒扁”总部的负责人中,有的是民进党员,而“倒扁”人群中则经常可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蓝营要角的身影。
“倒扁”静坐开始后,台湾东森新闻的民调显示,有高达四成八的民众支持这场运动,但却有五成民众不赞同“陈水扁不下台活动就不结束”,更有高达八成民众认为陈水扁不会因此下台,反映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情。
也许正像记者的一位台湾朋友所言:“能指望这些中产阶级什么呢?他们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业余时间拿来‘倒扁’,事实上没人指望陈水扁会因此下台。人民所要的,其实就是羞辱他,表现出我们的民主虽然被他践踏,但是人民不是傻瓜——这样已经足够了。”
以“陈水扁下台”为诉求的“倒扁”运动,从来不曾忘记辩白自己并不是一场革命,并因此对暴力敬而远之。凯达格兰大道静坐区的大型重低音箱,直接面对着陈水扁的办公场所,这是要“以音波震撼陈水扁”,然而音箱里传出的,却是《命运交响曲》、《芬兰颂》等显示“爱”、“和平”、“人性”的世界名曲。
静坐现场很少出现声嘶力竭、脸红脖子粗的景象,倒是经常有民众一边跳舞、做操一边轻松地比着大拇指向下的“倒扁”手势,“倒扁”总部甚至一度想让民众一边“倒扁”一边通过巨型电视屏观看棒球比赛,太多人性化的细节考虑令有些台湾媒体称这场运动为“嘉年华”,静坐民众们也喜欢用这个词,只是他们那么说的时候往往带着几分自豪。
“鬼才”范可钦:从阿扁的超级化妆师到“倒扁”的创意设计师
用32个重低音喇叭同时“憾扁”,用红色T恤组成“怒火阵”,用秘鲁古文明的“纳斯卡线”做“倒扁图腾”……“倒扁”运动中的这些创意设计其实全是一位残障人士轮椅上的大手笔。
他,就是昔日“阿扁的超级化妆师”、在台湾广告界享有“鬼才”之誉的范可钦。
2000年,正是范可钦为陈水扁量身定做的一系列“铁汉柔情”竞选广告,帮助阿扁赢得了关键性的数百万张选票,最终成为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那些广告片营造出的是陈水扁与民众一家亲的形象,柔化了以往陈水扁给人的强硬而不近人情的感觉。一位岛内资深广告人评价说:范可钦的这些广告“比较能吸引中间选民的青睐,其他阵营的广告只有自己的支持者喜欢”。
没人能想到,连范可钦都会跳出来响应施明德的“倒扁”号召。他不但捐了100元新台币,而且还公开指责陈水扁“脸皮比城墙厚”。他对媒体记者说;我已经深深后悔了,因为事实证明我被骗了,帮错人。陈水扁“能力不足治不好台湾情有可原,但人格有问题贪污弊案缠身,绝对不能原谅”。
于是,范可钦成了“百万人反贪腐运动”的发言人,他号召人民踊跃站出来,“成为压倒阿扁的最后一根稻草”。作方“倒扁”运动的创意设计师,他对于“怒火阵”、“纳斯卡线”等得意之作被岛外媒体争相报道而喜形于色,新的创意还在不断推出:他在凯达格兰大道上树起一个高20米的正方形柱体,每面各有“礼、义、廉、耻”—个大字,其中“耻”字直指陈水扁办公场所,使凯道方圆枷米以内都可看得到这堂“帮陈水扁上的公民课”,他从英文老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常”汲取灵感,动员民众将两万条红丝带绑上凯达格兰大道两侧的行道树,让凯道陷入一片红海;他还发动全台湾不能来台北的民众,人人在树上绑起红丝带,让陈水扁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令他恐惧的红色。
对于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的范可钦来说,过去20年的广告人生涯,也许比不上这十多天的精彩。
台北街头的朝九晚五,总是繁华中带着匆忙、奔竞中透着些许秩序,这一点即使在“百万人反贪腐”大旗下的“倒扁”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当下,依然没有改变。
早晨,参加静坐“倒扁”的上班族们一边比画着“倒扁”手势,一边换上西装赶赴公司,傍晚,他们又脱下体面的套装,穿上火红的“倒扁”装,高呼着“阿扁下台”的口号来到街头。
这把“人民的怒火”至今已在台北延烧了半个月,只是没人能预言,这一幕是否会化为台北的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沉默但也有火
可以肯定的是,这把“怒火”已经积蓄了太久:陈水扁及其亲信、家人连续爆出的种种贪污腐化丑闻惹恼了台湾人;陈水扁死皮赖脸、满口狡辩的蛮横态度激怒了台湾人,“罢免陈水扁”案出不了“立法院”的大门,而朝野各种劝退之声又形同隔靴搔痒的无奈现实唤醒了台湾人。于是,“沉默的大多数”终于打破沉默,他们选择“走体制外的道路”,义无返顾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台湾政坛的波诡云谲,每每上演出人意料的悬念戏码,“倒扁”重复了这一规律。谁曾料想亲手点燃台湾人心头这把“怒火”的恰恰是陈水扁曾经的同路人、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这位年过花甲、身患绝症的老人,此前对亲绿学者的倒扁行动一声不吭,在民进党内要求与扁切割的声浪最高涨时还曾怒骂民进党高层“忘恩负义”,这一次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扯起了一面“倒扁”的大旗。
台湾媒体说,患有肝癌的施明德这次豁出去了。发起“倒扁”运动以来,他就明确表示这是“一生的最后一战”,纵使少活十年,他都值得。于是他把医生的劝阻置之脑后,每天坚持和“倒扁”总部的其他负责人商议相关事宜到深夜。
关于施明德体力不支、靠打“营养针”来维持的传言后来得到了他本人证实。静坐现场停放着友人提供给他的高级房车,里面各种先进设施一应俱全,不但可以洗浴,而且还能收看卫星电视。起初这让挨饿受冻、风餐露宿的静坐民众颇有微词,可后来他们还是谅解了这位特殊的病人。
“纳斯卡线”、“长期抗战”、“荧光围城”
在“倒扁”总部的精心策划下,9月9日15时,“倒扁”静坐正式开场了。当天,凯达格兰大道及其周边挤满了抗议民众,满眼的红T恤把台北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台湾媒体将这番景象比喻方“怒海”、“遍地怒火”,正与“倒扁”总部的设计初衷不谋而合。
“倒扁”总部称,这天走上街头的民众数量超过30万。虽然警方事后估计的人数在10万左右,但“红衫军”的巨大声势毋庸置疑。以正对陈水扁办公场所的景福门为支点,仁爱路、信义路与中山南路这三条直线构成了一个圆规形图案,数以十万计的“红衫军”在施明德的带领下高喊着。“阿扁下台”、“九月九,阿扁做不久”等口号沿着这条线路绕行,表示要为领导人立下“不可忽视的规矩”,展示台湾人民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力量。
南美秘鲁高山上神秘的、向天祈福的“纳斯卡线”图案给予了“倒扁”总部灵感,他们把这种绕行称作“绕行‘纳斯卡线’”,台湾的媒体在报道中也跟着一口一个“纳斯卡线”,一下子使这个外来概念成了台湾的流行词汇。事实上,这条“纳斯卡线”图案还像一个手举大刀的勇士,刀锋直指陈水扁的办公场所,象征砍倒贪腐政权。
声势浩大的游行后就是旷日持久的静坐,虽然此前曾有民进党高层公开表示对“倒扁”运动的轻蔑,说“只要一场雨就可以让他们退场”,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倒扁”运动开始后的几天台北风雨交加,然而民众并未散去,他们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有的甚至在现场搭起了帐篷,静坐累了就睡一觉,一觉醒来继续喊口号、做手势,第二天依旧绕行“纳斯卡线”。
民进党显然是被吓到了。有台湾媒体报道说,“倒扁”运动未正式开始前,民进党一直在对施明德进行各种攻击、污蔑,然而“倒扁”静坐一进入第二天民进党就放出口风说愿与施明德协商“民众退场机制”,并开始借媒体表达对抗议民众的嘘寒问暖。施明德则明确表示,想让民众退场只有陈水扁下台,除此没什么好谈的。

在这场“倒扁”运动酝酿的时候,台湾媒体就说,对于一个号称有百万人完全出于政治激情自发参加的群众运动而言,想要保持“阿扁不下台民众就不退场”的斗志,恐怕关键在于如何长期维持士气、避免出现“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倒扁”总部要不断推出愈加激烈的行动方案,就成了对内提振人气、对外保持压力的惟一选择。
于是,在“倒扁”运动开始后的第七天(15日)晚上,总部发起了“荧光围城游行”,据称参与人数突破百万。高举红色荧光棒的“红衣人”们,在陈水扁办公场所及其住所外围的一些街道绕行数小时,沿路高呼口号。组织者随后还表示,将发起“天下围攻”行动包围陈水扁的办公场所,使其无法出人。施明德说,“倒扁”总部决策小组已经对罢工、罢学等做成决议,将在适当时候对外公布。
“我们在书写历史”
“倒扁”运动开展至今,并未出现人气减退的迹象。
上班时间,家庭主妇或者退休老人是静坐的主力,将现场人气保持住,而一到下班时间或休息日,上班族便蜂拥而来,周末更有不少人全家出动,有的甚至从台湾中南部专程赶来,他们往往自备睡袋和帐篷,在静坐中度过休息日后直接赶回去上班、上学。
静坐现场周围的各类餐饮店近来也因“倒扁”红火起来,模仿陈水扁造型的巫毒娃娃更卖得不亦乐乎,民众喜欢这种小玩意儿是因为他们可以对着娃娃下诅咒,发泄对陈水扁的不满。
“倒扁”总部制作的80万条红布条与超过200万张的“倒扁”贴纸,在民众的热情索取下早已不敷所求,正在向厂商追加订货,而成衣店里的红色T恤骤然之间成了抢手货,不久前吴彦祖出席《夜宴》的台北首映式时身穿红衣,主持人还恭维他摸准了台湾的时尚。
前来“倒扁”的民众经常说:我们在为台湾的民主书写新的一页。这也是施明德挂在嘴边的话。台湾媒体说,“百万人反贪腐运动”必将载入史册,但却未必是由于其规模之巨或声势之大,而在于这是台湾近年鲜见的超越族群、超越蓝绿政治立场的民意抗争,其旗帜鲜明的“非暴力”宗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出发点,都与这几年来台湾屡见不鲜的各式群众运动划清了界限。
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惯用手法就是通过将不利于己的民意诉求抹“蓝”甚至抹“红”,从而模糊焦点、逃避责任。施明德此次一开始就将“百万人倒扁运动”改名成“百万人反贪腐运动”,同时一再申明这不是“蓝绿之争”亦与“统独”无关。结果,“倒扁”队伍里既有蓝营拥护者,也有绿营支持 者,既有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喊出的“倒扁”口号,时而用普通话,时而作闽南语。“倒扁”总部的负责人中,有的是民进党员,而“倒扁”人群中则经常可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蓝营要角的身影。
“倒扁”静坐开始后,台湾东森新闻的民调显示,有高达四成八的民众支持这场运动,但却有五成民众不赞同“陈水扁不下台活动就不结束”,更有高达八成民众认为陈水扁不会因此下台,反映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情。
也许正像记者的一位台湾朋友所言:“能指望这些中产阶级什么呢?他们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业余时间拿来‘倒扁’,事实上没人指望陈水扁会因此下台。人民所要的,其实就是羞辱他,表现出我们的民主虽然被他践踏,但是人民不是傻瓜——这样已经足够了。”
以“陈水扁下台”为诉求的“倒扁”运动,从来不曾忘记辩白自己并不是一场革命,并因此对暴力敬而远之。凯达格兰大道静坐区的大型重低音箱,直接面对着陈水扁的办公场所,这是要“以音波震撼陈水扁”,然而音箱里传出的,却是《命运交响曲》、《芬兰颂》等显示“爱”、“和平”、“人性”的世界名曲。
静坐现场很少出现声嘶力竭、脸红脖子粗的景象,倒是经常有民众一边跳舞、做操一边轻松地比着大拇指向下的“倒扁”手势,“倒扁”总部甚至一度想让民众一边“倒扁”一边通过巨型电视屏观看棒球比赛,太多人性化的细节考虑令有些台湾媒体称这场运动为“嘉年华”,静坐民众们也喜欢用这个词,只是他们那么说的时候往往带着几分自豪。
“鬼才”范可钦:从阿扁的超级化妆师到“倒扁”的创意设计师
用32个重低音喇叭同时“憾扁”,用红色T恤组成“怒火阵”,用秘鲁古文明的“纳斯卡线”做“倒扁图腾”……“倒扁”运动中的这些创意设计其实全是一位残障人士轮椅上的大手笔。
他,就是昔日“阿扁的超级化妆师”、在台湾广告界享有“鬼才”之誉的范可钦。
2000年,正是范可钦为陈水扁量身定做的一系列“铁汉柔情”竞选广告,帮助阿扁赢得了关键性的数百万张选票,最终成为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那些广告片营造出的是陈水扁与民众一家亲的形象,柔化了以往陈水扁给人的强硬而不近人情的感觉。一位岛内资深广告人评价说:范可钦的这些广告“比较能吸引中间选民的青睐,其他阵营的广告只有自己的支持者喜欢”。
没人能想到,连范可钦都会跳出来响应施明德的“倒扁”号召。他不但捐了100元新台币,而且还公开指责陈水扁“脸皮比城墙厚”。他对媒体记者说;我已经深深后悔了,因为事实证明我被骗了,帮错人。陈水扁“能力不足治不好台湾情有可原,但人格有问题贪污弊案缠身,绝对不能原谅”。
于是,范可钦成了“百万人反贪腐运动”的发言人,他号召人民踊跃站出来,“成为压倒阿扁的最后一根稻草”。作方“倒扁”运动的创意设计师,他对于“怒火阵”、“纳斯卡线”等得意之作被岛外媒体争相报道而喜形于色,新的创意还在不断推出:他在凯达格兰大道上树起一个高20米的正方形柱体,每面各有“礼、义、廉、耻”—个大字,其中“耻”字直指陈水扁办公场所,使凯道方圆枷米以内都可看得到这堂“帮陈水扁上的公民课”,他从英文老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常”汲取灵感,动员民众将两万条红丝带绑上凯达格兰大道两侧的行道树,让凯道陷入一片红海;他还发动全台湾不能来台北的民众,人人在树上绑起红丝带,让陈水扁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令他恐惧的红色。
对于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的范可钦来说,过去20年的广告人生涯,也许比不上这十多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