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字典二题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
  树枝间绕几丝,池塘上飘一团,不是炊烟,是起雾了。
  田野的雾大。走到杨坟堂,西天的太阳像颗巨大的蛋黄,北边的王楼也蒙蒙一团。过一座废弃的土窑,沿庄稼地里的小路向北,雾里有鸟儿倏地飞过,不见影儿,只听到翅膀扑棱的声音渐渐远去。
  王楼和闫楼的交界处是片洼地,长着茂盛的淮草,左折右拐的小路如蛇一样钻进淮草丛中。
  我啃着一根“哑巴秆”,正慢悠悠地走着,听见前面有人咳嗽。迎面来了一个人,身体隐在浓雾里,头却朦胧地显出来。这人竟长了两个头。我一惊,眼睁睁地瞅着那个“双头人”越来越近,头皮有些发麻,身体发软,被施了咒似的迈不动脚。很快,那人从雾中走出来。原来是狄柱叔,他肩上扛着化肥袋子,袋子装得鼓鼓的。雾太大了,那翘起的袋角子看上去就像一个大脑袋。
  虚惊一场,我越发疑神疑鬼起来。看看蛋黄似的落日,我想起“晌午头鬼露头,半晚上鬼撵上”的俗语。瞅瞅玉米秆高粱棵,我想起玉米丛中藏老猴精、高粱棵里有吊死鬼的传说。遇到一个浅水坑,又想起水面上漂秤砣的故事……我越想越怕,便扔掉“哑巴秆”,迈开脚跑起来。跑出庄稼地,就到新正公路了。公路连着新蔡和正阳两个县城。公路上雾薄又热闹,不时有轿车、卡车、三轮车从眼前身后呼呼馳过,还有突突响的拖拉机,突了好一阵,才从雾里冒出来。
  沿新正路走到曹港沿,有人在路南向我招手。他的自行车链子掉了,又没支撑,后架上还绑袋麦子。我帮他扶住车把,他才挂上了链子。这人大圆脸,小眼睛,看人笑眯眯的,面熟,却想不起在哪儿见过。他捡了几片树叶,擦着手上的机油,说他在一高读高二,上实验班,问我是不是陈店中学的学生。我知道他带的麦子是换粮票的,实验班的都是好学生,这才想起在老杨的食堂里见过他。我问他是否在老杨食堂吃过饭,认不认识老杨。他结结巴巴地说不认识。接过车把,他骑上自行车走了。
  他的脸竟红得像抹了胭脂。
  过王里庄、小崔庄,到曹家庄向北拐,走到陈店街,天已黑了。


  陈店就四条街道,东西南北交叉,形成一个“井”字。陈店中学远在“井”字外的西北角。沿南街公路往西走,下公路就到了中学的操场,操场北边是学校的院墙,挨着院墙的两间红砖瓦房就是老杨食堂。
  老杨叫杨大奎,正和他媳妇在门口吃饭。把锅里的半碗米汤盛了,老杨又给我拿了两个馍,问:“咋周日来了?”我说:“来看校。”我说起那个自行车掉链子的人。老杨很快说出一个名字。老杨媳妇的嘴更快,说:“别看那个人笑眯眯的,手脚却不干净。”
  老杨媳妇讲,去年春天,那个人跟着同学来食堂吃饭,两人在西屋边吃饭边看电视,趁同学出去打饭,他把老杨放在电视机上的手表拿走了。老杨问他,他不承认,还诬赖同学。老杨要报警,他才把手表拿出来。他给老杨下跪,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他同学也替他求情,说他学习好,劝老杨给他个机会。最后,老杨没有报警。
  吃完饭,我给饭票,老杨说:“半碗米汤两个馍,算了。”
  从老杨食堂出来,我顺着院墙根走到学校东门。东门是学校的正门,对着北街的大路。一南一北的影壁墙上合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两扇大铁门上了锁,大铁门里的小铁门开着。
  进了校园,我到小卖部拿班里的钥匙。校园里也是雾蒙蒙的,小卖部的小窗口发出淡淡的光:一台黑白电视机正播着电视剧《陆小凤》。买袋“北京”方便面啃着,看完万梓良和刘江的决战,我才拿着钥匙离开。
  学校没有门卫,周六周日的夜晚,都是初三的男生来看校。
  在学校转了一圈,我回到教室。棒管灯发出明亮的光,偌大的教室只剩空空荡荡的安静。闲着无聊,我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写了擦,擦了写,黑板上最后留下一句诗歌: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写的就是“思方尽”呵。
  叹口气,我回到座位上拿出一本小说来看。是琼瑶的《望夫崖》。刚看两页,教室门被推开了,进来两个男子,一个梳着分头,一个留着平头。他们的脸红红的,浓烈的酒味扑鼻而来。我正担心是街痞子喝醉酒到学校闹事,那个梳分头的人却让我不要害怕,说自己叫罗成,平头叫徐明,他们和程琳老师同届,想借宿一晚。程琳老师去年中师毕业,在初二教过我。罗成说的是真话,再说靠后墙的桌子上被子多哩,我也乐意做个好人。
  原来,罗成是驻马店师院的学生。今天雾大,最后一趟进城的客车走得早,罗成没有赶上车,却碰到南街的同学徐明。俩人喝了酒,就溜达到母校。和罗成说了一会儿话,徐明就回家了。
  罗成瞅瞅黑板上的字,看着我笑。我问他笑什么。罗成问:“老弟啊,你是不是在谈恋爱?”我的脸腾地红了,点点头。罗成猜对了,我暗恋一个女孩,总想着对她表白。黑板上的字,我是故意不擦的,希望女孩明天看到,明白我的心意。
  罗成笑着说:“明年都中招了,你要安心读书哩!”我说:“成绩不好不想学。”罗成说:“考不上中师考高中,高中下力学三年再考大学。”见我看琼瑶的书,罗成说:“书里的爱情都是假的,你要真喜欢看书,更该好好学习,大学图书馆里的好书多着哩!”罗成还讲了他的求学经历。原来,罗成中师毕业后,没像程琳一样回来教学,又考上了大学。罗成讲得很真诚,目光里透着善意,我听得频频点头。
  这个被怀疑是街痞子的人燃起了我心底的希望。
  睡前,我擦了黑板上的字。
  雪
  我是在三眼井撞倒那位大嫂的。
  腊月,天空灰蒙蒙的,天气预报说傍晚有雪。出新蔡二高的大门,长长的自行车队伍像垮坝的洪水一样滚滚向前。脸冷、手冷,风还像蛇一样从领口往下溜,从裤脚往上钻。我紧握车把,飞快地蹬着自行车冲过东关菜市场、棉纺厂、公安局。风裹着尘土在街上飞舞,好在有薄薄的眼镜片挡着,灰尘钻不进我微眯的双眼里。过了老街的十字路口,车流分成三支,往南往北各有一支,我顺着和平街往西飞。过三眼井,过沟渠上的石桥,有一个下坡,我骑着车呼啦啦往下冲,北边的巷子里突然蹿出来一辆自行车。躲闪不及,对方车的前轮正好撞到我车的后轮。我的人和车都没事,身后传来自行车的倒地声和女人的惊叫声:“哗!”“哎呀——”我把车子支在路边,看见一个女人倒在路上,三十岁左右,哎哟哎哟地呻吟着,右腿被自行车压在下面。我扶起车子,她慢慢地站起身。我搀着她挪到路边,坐到马路牙子上。女人不停地抚着胸口,呼呼地喘气。我见路中间有个蓝色的包袱,连忙捡过来递给她。包袱里装的像是衣服,鼓鼓囊囊的。女人打开包袱看了看,搁到脚边说:“熊娃,你骑恁快干吗?”见我傻子一样不说话,女人挽起右腿的裤子,见脚踝上擦破了皮向外渗着血,说:“出血了,咱去医院吧。”我把裤兜里的五元纸币拿出来说:“大嫂,俺就五块钱。”女人看了看我,站起来揉揉屁股揉揉膝盖,弯腰掂起包袱说:“你是学生吧,俺不会讹你,咱去诊所清理下伤口。”


  女人把包袱挂到车把上,推着车子走。我推着车子跟着。出了和平街,往南走到新正路口,路东边就有一家诊所。涂碘酒,贴纱布,又拿一瓶碘酒和一包棉球,一共才三块钱。我把医生找的两块钱给女人,她坚决不要。出了诊所,女人忍痛骑上车子,说:“同学,你走吧,俺沿新正路往西走。”“大嫂,咱顺路,俺到陈店东边的王楼。”我说。走着聊着,我知道了大嫂进城是来给两个孩子买大袄的。来到新蔡一高的南门,天上开始落雪粒儿,女人看看天说:“雪会下大,俺家就在城西的七里庄,你先走吧,到三岔路口坐客车回家。”满怀歉意地辞别女人,我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往前赶。
  雪粒儿越落越稠,噼里啪啦地砸到地上。到了三岔路口,一辆去正阳汝南埠的客车停在路边。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在车后喊人。我说:“去王楼。”他说:“三块钱。”我说:“平常都是两块。”他说:“人是两块钱,带自行车加一块钱。”我说:“自行车不要钱。”他说:“谁不要钱你去坐谁的车。”想到兜里的两块钱,我骑上自行车走了。
  骑到七里庄,雪粒儿变成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起来。骑过西关的石桥,雪片已是漫天飞舞。路面已变得湿滑,我正用力地掌着车把骑着,那辆客车从后面驶过,停在路边。车门打开,那个秃顶伸头朝我喊:“两块,坐不坐?”“坐啊!”我说。秃顶走下车,搬起我的自行车,将车把别在扶梯上,从挎包里翻根尼龙绳将后支架绑到栏杆上。我怕车子掉下来,让他把自行车扛到车顶,扔进装货的护栏里。秃顶朝车子蹬了一脚说:“稳当得很,车子掉了赔你新的。”
  车厢里塞满了人。上了车,我和秃顶贴着前面的人,才关上车门。新正路上坑坑洼洼的,上人下人,车子走走停停。到了十里铺,我下车看看,自行车还在。到了河坞路口,我下车看看,自行车仍在。到王楼了,我和秃顶到客车后面一看,自行车挂着呢,车前轮却不见了。我让秃顶赔二十块钱。秃顶说:“是免费带的自行车,最多只能赔十块钱。”我说:“你图省劲儿没把车子搁在护栏里。”秃顶说:“前轮子掉了,怨车子太破。”我和秃顶讲理,客车却呼呼地发动了,我忙拦在车前不让走,秃顶拉著我的胳膊,一下把我甩到路边。我滑倒在地,秃顶扔下十块钱,像兔子一样跳进车里,客车迅疾地跑了……天黑了,又下着大雪,公路上见不到一个人,连王九开的诊所也关了门。扛着车子下了公路,我把自行车扔在诊所门口,才冒着大雪穿过王楼回杨楼。田野里白茫茫一片,我循着雪路上冒出的枯草疾行。到家后,父母已吃过晚饭,听我讲了遭遇,母亲边给我热面条边夸大嫂善良骂秃顶坏良心,父亲则郑重地说:“这事不怨你,睡一觉就忘了吧,我明天去王楼修车子。”
  那夜的雪让我难忘,但让我更加难忘的还有后来的事。
  第二年四月的一天,我骑自行车去县城上学。刚过七里庄,迎面走来一个着细筐的女人,看了看我,伸手拦着我说:“同学,还记得我吗?咱俩撞过车呢。”“大嫂。”我想起来了。大嫂高兴地从细筐里拿根黄瓜,说是刚从地里摘的。我不好意思地接过来,大嫂又拿出两根硬塞进我提兜里。“路上慢点儿,好好学啊!”走了好远,大嫂的话还在我耳边回响。
  又一年的秋天,我去驻马店师院上学,在王楼等车。车是来了,车门却没开,司机说车里人满了,我可以和跟车的坐车顶上。我顺着扶梯爬上车顶,一个人站在护栏里伸手拉我,有些眼熟,一时想不起来是谁。那人似乎还认识我,尴尬地笑笑,问我:“去城里上学吗?”我说:“到城里转车去驻马店。”又好奇地看了那人两眼。秃顶,突兀的是右眼上有两条眉毛:多了一道疤痕。看我盯着他看,秃顶沮丧地说:“那天到汝南埠后,我下车就滑倒了,眉骨磕在车门下的台子上,裂个大口子,缝了六针呢。老弟,哥对不起你,不过哥也受了惩罚,你别记恨哥!”这个时候,我才想起那辆掉了一个轮子的自行车。
  秃顶说得很诚恳,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两个人都沉默着。路不平坦,车顶上的风大,我和他都紧紧地抓住屁股下的铁杆……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自从和曹书记攀上亲戚后,老曹特有面子,人也精神起来了。人一有精神,那日子就呼啦啦红火起来了。  老曹原来过的啥日子?用他的话说,是混吃等死或者死了没埋的日子。他不把自己当人,村里人也不把他当人,见了面谁不理谁。倒是那些年轻的有娃娃的女人喜欢喊叫他的名字。喊叫他弄啥呢?吓唬娃娃。——娃娃不听话了,她们喊一声“老曹来了”,不听话的娃娃立马不吵不闹了。偶尔遇上调皮捣蛋不怕他的,老曹也不介意,还会热心快肠
期刊
火狐是一个人的绰号。火狐是长白山神乎其神的动物,不是百精百灵的人,不可能得到这个让人抬举的名号。  长白山十里当比邻、百里算同村,林海茫茫,山水阻隔,没有道路,人们出门或坐马拉爬犁,或者结伴骑马,步行等同玩儿命。汉子们没老婆不怕,没有马,寸步难行。山里边会养马、相马、给马治伤病的人,自然被高看一眼。火狐有一手伺候马的绝活儿,养的马通人气。  他在老林子里开大车店。原木搭的“霸王圈”建在宽敞背风的山
期刊
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她后来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  校长上完课,正准备打口水喝,一眼瞥见教室
期刊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吳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
期刊
那年,村里还没通电。腊月过半,连下两场雪,又刮起西北风,天刚擦黑,街上就不见人了。  一盏昏暗的油灯下,长根爹喝了碗玉米面地瓜粥,点燃自卷的喇叭筒烟卷后,又陷入沉默中,唯有唇边的烟卷一亮一熄地闪着猩红。  长根娘斜躺在被窝里,吃力地喝了小半碗粥,就说喝不下。她瞅了瞅正啃着窝头和咸菜的几个孩子,又把眼神转向男人,半是恳求半是催促道:“当家的,要不,再出去问问,看谁家还杀年猪,大过年的,咋也得让孩子们
期刊
一到五月,麦子黄了,豫南平原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齐腰深的麦海把田野覆盖了,把村庄包围了,要多辽阔有多辽阔,要多宽广有多宽广,满眼都是金色的麦浪。  一台台收割机在麦海里船一样地游着。  从Y城到县城再乘公交车,下了车,亮子掂着提包走到村口,一台雷沃牌收割机正在路边突突地叫着。看见亮子,收割机的驾驶室里伸出一个脑袋,是杨红旗。杨红旗喊:“亮子,你回来得正好,一会儿就去收你西地里的麦子哩!”说完,杨红旗
期刊
娘当上村长是1987年的秋天。那年,45岁的老村长背负岸上打桐油的木划子下塘起鱼,胸口岔了气,不能下床。娘当时是村妇联主任,见全村群龙无首,就当着镇长的面,主动请缨走马上任。  女人当村长,而且刚生罢孩子,这事放在全镇甚至全县都是亘古未闻。后来我问她:“当初哪来这股心劲儿扶危济困?还是就为了往上爬?”她仰起头,昂扬地说:“为了一双鞋!”我目瞪口呆:“一双鞋就让你敢气吞山河?”她低头一笑:“娘真的是
期刊
与过去相比,我現在较少阅读当代的小说,经典小说会读得相对多些。这些经典作品在我眼前晃悠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我在写《愤怒》时,我读巴尔扎克,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如果你看过《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就会发现他用的技巧非常像电影的慢镜头。它一开始展现的是非常广阔的视点——这里是城镇,这些是建筑,这是此地的经济状况——而后,它会慢慢地推近,对准周围的环境,然后再对准其中一座较大的房子,而后再是房子里
期刊
妻子早出晚归,已经有些时日了。  她平时工作就忙,疫情暴发以来更是。好在我俩约定,这阵子女儿由我来带。我当然要挑起这副担子,只是没想到整天带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女儿刚刚3岁,许多事似懂非懂。尽管从电视、大人的言谈里知道了疫情,偶尔小嘴里也叨叨咕咕、自言自语,说“妈妈去忙工作了,许多事情等着妈妈去做呢”,但更多的時候依然像平常一样,嚷着要妈妈,要找妈妈陪着她看动画片、搭积木、学儿歌、看图识字
期刊
大约九年前,我参加慈溪市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当时,岑燮钧只写随笔,属于文史类随笔,有较厚的文史功底。我信口说:“文笔不错,你可以写写小小说嘛。”  岑燮钧一起步,走得就好。当然,他有个惯常的小小说概念——侧重故事的情节。其实,小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写人物。小说史,不是故事史,而是人物史,人物形象史。于是,他转为注重人物。其间,他的小小说,有时也在“故事”和“人物”之间动摇,像钟摆。现在这三篇,又重视“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