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群文阅读由台湾的赵镜中先生在2006年“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正式提出并确立其内涵,之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蒋军晶以实践课“创世神话”首先回应,之后于泽元、倪文锦、潘庆玉等在课程层面、思维及概念界定等方面作出积极推动,自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群文阅读.
【机 构】
: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由台湾的赵镜中先生在2006年“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正式提出并确立其内涵,之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蒋军晶以实践课“创世神话”首先回应,之后于泽元、倪文锦、潘庆玉等在课程层面、思维及概念界定等方面作出积极推动,自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群文阅读.
其他文献
一个单元、一篇课文该教什么?这是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相对合理性”,用更浅俗的话来说就是——“教什么”才不会“教错”.在新课标、新教材大背景下,教师要确立“有效教学要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人手”的基本理念.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做精准的教学设计,避免“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为此,我们至少要考虑“标”“本”“文”“生”四个方面.
[设计理念]rn议题来源于甘肃省教科院编著的《新课程1+X群文阅读读本》,我将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作为议题来源“1”,将《牡丹亭·惊梦》《石壕吏》作为拓展材料“X”,希望在整合、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丰富多彩的愁情世界,提升他们鉴赏“愁情”这一审美对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将该读本中具有批判思维的《是谁扼杀了哀愁》作为解读议题“愁情”的拓展文本,借此引导学生在以文解文中共评“愁情”,深入理解“愁情”这一审美对象.同时,强化、提升学生对“1”的理解和对多个单篇的整合,促使他们在交互阅读中全
有些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群文阅读视角下的文本组织,这不利于群文阅读的实施.基于此,文章探究了群文阅读视角下的文本组织.文章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部分作品为例,从核心概念的界定、文本组织的理论依据、文本组织的原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可秉着兼顾文学学理的合理性与学生学习的可操作性原则,以“意象”为核心展开一次集中学习,归纳切实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涵.具体方法为:通过鉴析诗歌中不同词性成分来捕捉体会“意象”及其内涵,再进一步以“中心意象”和“意象群”的意象分类方式来为诗歌分类,为学生提供一种通过判断诗歌类型进行相应诗歌鉴赏的方式.
《庄子》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成就了其“文学性”,作者庄子也成为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道家对于形而上与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在诸子中也最为突出,庄子被牟宗三称为“半个哲学家”.实际上,《庄子》的文学性衍生于哲学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依据《庄子》哲理散文的文体特性,恢复其文化经典的地位.具体到《逍遥游》,就要发挥其在语文课程中“定篇”的作用,将语言和哲学思想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随之调整阅读策略与方法.
(二)rn白云一片去悠悠,rn青枫浦上不胜愁.rn谁家今夜扁舟子,rn何处相思明月楼.rn可怜楼上月徘徊,rn应照离人妆镜台.rn玉户帘中卷不去,rn捣衣砧上拂还来.rn此时相望不相闻,rn愿逐月华流照君.rn鸿雁长飞光不度,rn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愈发尖锐的社会背景和经世致用的儒学背景下,龚自珍的衰世论思想随之形成.龚自珍的衰世论不仅关注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存亡,其内蕴含的新思想也令人耳目一新.而《病梅馆记》作为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上融入了衰世论的贬理重欲、济世情怀、民主启蒙等思想.因此,对《病梅馆记》进行剖析,整理文中的文学意蕴,有着重要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是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在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显得更加重要.rn《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制订了明确的评价标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说明文作为一种重要文体,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统编教材为事理说明文单设了一个单元,选入多篇典范说明文,意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说明文.然而,实际教学却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师生更注重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的剖析,往往忽视了对说明对象本身魅力的体悟,无法体会发现文字背后内蕴的喜悦、思考的火花、质疑的价值,背离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的单元教学主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才能从简略的文字中读出重重深意.《社戏》这篇经典篇章就有三场不同的戏进行比较与对比,将小说中戏里与戏外进行比较与对比,将小说世界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和对比后,才能发现“社戏”标题下的名不副实:不同戏曲表演对比时,社戏未见高明,社戏最吸引人的反而是看戏体验之美好;比较三次看戏经历的戏里戏外,社戏以戏外美好经历获胜;比较小说与现实,作者批判的中心直指捧戏子的社交潮流,对如此时局下人们的行为深表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