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的关键一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进展。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卓著,优化了城市治理,也撬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比如批发市场外迁、工业企业转移、垃圾回收场搬走等等。
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在良好的局面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在北京一些街道、社区,大家常年光顾的菜市场面临动迁,街边小店纷纷清理,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更可疑的是,这些动迁和清理,也打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旗号。
菜市场搬到远方,但是居民的灶台却还在身边,新鲜便宜的菜买不到,会直接增大民生焦虑。菜市场是非首都功能吗?群众的疑问并不难解答。按照标准说法,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才被认为是非首都功能,归纳起来有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部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菜市场显然不在此列。城市再瘦身,也不能影响人吃饭,又怎么能缺少菜市场呢?
从另一层面看,一些街道、社区清理菜市场和街边小店,客观上也搬走了一些做小买卖的外来人口,有助于控制北京人口总量。但是,同时搬走的,也是生活的便利。城市发展不能只要白领、不要蓝领,只要脑力劳动、不要体力劳动。生活少了便利、多了负担,最终也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控制人口总量必须坚持,但同时也要防止结构失衡,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既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一部分人来维护城市的运转。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只有城,没有市,生存尚难,何言生活?其实,对于菜市场等民生设施,北京市的定位是相当清晰的。北京市相关负责人曾透露,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出来的空间,要解决“缺停车场、缺菜市场、缺便利店超市”等民生问题;北京市政府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急需的菜市场不能一刀切”;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也强调,“区域性批发市场是疏解对象,但农贸市场是生活必需环节”,不是要搬走,而是“加强管理、逐步升级”。疏解非首都功能,原本就是为了治好“城市病”,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给菜市场贴上“非首都功能”的标签,与最初的目标可谓南辕北辙。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治理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确实有复杂的问题、现实的纠结甚至难言的隐衷,但是再难,也应该保住最基本的民生底线。毕竟,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是评价一座城市的根本标准。
中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摆在首位的就是“和谐宜居”。“和谐宜居”究竟是什么样,或许言人人殊,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如果人们早上起来不知一日三餐何处安放,即使住在高楼大厦,也难称“和谐宜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李克强总理要求树立大局意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因此,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了“和谐宜居”这四个字!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卓著,优化了城市治理,也撬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比如批发市场外迁、工业企业转移、垃圾回收场搬走等等。
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在良好的局面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在北京一些街道、社区,大家常年光顾的菜市场面临动迁,街边小店纷纷清理,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更可疑的是,这些动迁和清理,也打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旗号。
菜市场搬到远方,但是居民的灶台却还在身边,新鲜便宜的菜买不到,会直接增大民生焦虑。菜市场是非首都功能吗?群众的疑问并不难解答。按照标准说法,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才被认为是非首都功能,归纳起来有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部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菜市场显然不在此列。城市再瘦身,也不能影响人吃饭,又怎么能缺少菜市场呢?
从另一层面看,一些街道、社区清理菜市场和街边小店,客观上也搬走了一些做小买卖的外来人口,有助于控制北京人口总量。但是,同时搬走的,也是生活的便利。城市发展不能只要白领、不要蓝领,只要脑力劳动、不要体力劳动。生活少了便利、多了负担,最终也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控制人口总量必须坚持,但同时也要防止结构失衡,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既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一部分人来维护城市的运转。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只有城,没有市,生存尚难,何言生活?其实,对于菜市场等民生设施,北京市的定位是相当清晰的。北京市相关负责人曾透露,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出来的空间,要解决“缺停车场、缺菜市场、缺便利店超市”等民生问题;北京市政府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急需的菜市场不能一刀切”;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也强调,“区域性批发市场是疏解对象,但农贸市场是生活必需环节”,不是要搬走,而是“加强管理、逐步升级”。疏解非首都功能,原本就是为了治好“城市病”,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给菜市场贴上“非首都功能”的标签,与最初的目标可谓南辕北辙。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治理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确实有复杂的问题、现实的纠结甚至难言的隐衷,但是再难,也应该保住最基本的民生底线。毕竟,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是评价一座城市的根本标准。
中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摆在首位的就是“和谐宜居”。“和谐宜居”究竟是什么样,或许言人人殊,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如果人们早上起来不知一日三餐何处安放,即使住在高楼大厦,也难称“和谐宜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李克强总理要求树立大局意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因此,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了“和谐宜居”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