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尾巨桉林分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尾巨桉其林木的胸径以及单株材积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对树高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巨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变小,单株材积和平均胸径达到最大时的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当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关键词 造林密度;尾巨桉;生长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25
尾巨桉是巨桉和尾叶桉杂交的速生树种,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经济林、生态林[1]。这种树木生长期短,种植后在3~5个月可以使青山绿化,5年可采伐,正常情况下667 m2林地可以砍伐10 m3左右[2]。目前,尾巨桉追肥抚育方面的研究较多,造林密度方面的研究较少[3],基于此,从造林密度方面研究尾巨桉的生长情况,希望能够为今后尾巨桉造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田东县朔良镇某林地,该试验地温暖多雨、水分充足,适合尾巨桉的生长发育,年平均温度为19 ℃,年降水量大约为1 750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426 mm,雨量系数为92.1,属中亚热带气候区[4]。黄毛草、五节芒、地桃花、秀竹等为尾巨桉林下主要植被草本层,同时在乔木层分布有少许盐肤木、漆树和桃金娘等。试验地立地条件相似,坡度15°,坡向为西南坡,海拔为285 m,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土层厚度大于
50 cm,pH值5.8。该地于2013年进行采伐,在年底进行块状整地之前对林地进行清理、炼山。整地以土块碎、土砾直径小于等于6 cm为基本要求,并除去其中的石块、树枝、草根等杂物。明坎规格为50 cm×50 cm×40 cm,
规格检验从坎口中心测量坎,并在每个坑底均匀撒施500 g
基肥,回表土与肥料拌均匀到坎的1/4处。当天要全部覆坎完成当天施放的基肥,把土回满之前检查坑内是否有石块、草根、树根、树枝,如果有,一并将其除去,回满土之后,保证土高出坎面10 cm,形成外高内低的内斜坎面。尾巨桉试验林营造在2014年春季实施。造林后前3年对林木进行抚育:第1年追肥两次,喷除草剂1次,全砍抚育1次,第2年和第3年均追肥1次,全砍抚育1次。
1.2 研究方法
试验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别设置密度为3 086株/hm2、2 500株/hm2、1 600株/hm2、
1 667株/hm2、1 142株/hm2、1 110株/hm2 6个等级,3次重复。设计试验小区样地面积一致(20 m×30 m),并且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18个样地。2017年12月对该试验地进行全面调查,每木检尺,记录胸径和树高,算出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参照广西桉树材积公式算出单株材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尾巨桉的不同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尾巨桉的平均树高与造林密度存在关系,但关系并不是很大。从调查的数据看,尾巨桉的平均树高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最小时的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树高最大时的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也许是立地条件存在少许差异或是林木本身的遗传性质导致实际值与理论值有少许变化,但可以看出不同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大。
2.2 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造林密度的差异性对林分平均胸径的影响极大,平均胸径值的大小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平均胸径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平均胸径最小时,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平均胸径达到最大时,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
2.3 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其单株材积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尾巨桉的单株材积跟造林密度存在很大关系。跟树高、胸径一样,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成负相关,单株材积最小时造林密度为最大,当单株材积达到最大值时造林密度最小。林木单株材积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差异达到0.0 624 cm3。
3 结论与建议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下,不同的造林密度对尾巨桉林分的生长有着很显著的影响。在本次试验中,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和1 110株/hm2时的蓄积量相比,密度大者比密度小的净增37%,但是平均胸径、林木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因此尾巨桉在4年的生长中,密度小的比密度大的净增42.9%,有必要根据营林目标确定林分的造林密度。造林后在林分生长及经营的过程中,为了使林分的收获量达到最大值,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间伐等措施适当调整林分的密度。
参考文献:
[1] 黄欣明,马承彪,黄祖杰,等.田林县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分析[J].农业研究与应用,2009(1):11-13.
[2] 唐云,谢香麦.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生长指標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7(5):17-18.
[3] 刘正富.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南宁:广西大学,2012.
[4] 骆月生.邓恩桉人工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业,2016(3):36-39.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造林密度;尾巨桉;生长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25
尾巨桉是巨桉和尾叶桉杂交的速生树种,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经济林、生态林[1]。这种树木生长期短,种植后在3~5个月可以使青山绿化,5年可采伐,正常情况下667 m2林地可以砍伐10 m3左右[2]。目前,尾巨桉追肥抚育方面的研究较多,造林密度方面的研究较少[3],基于此,从造林密度方面研究尾巨桉的生长情况,希望能够为今后尾巨桉造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田东县朔良镇某林地,该试验地温暖多雨、水分充足,适合尾巨桉的生长发育,年平均温度为19 ℃,年降水量大约为1 750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426 mm,雨量系数为92.1,属中亚热带气候区[4]。黄毛草、五节芒、地桃花、秀竹等为尾巨桉林下主要植被草本层,同时在乔木层分布有少许盐肤木、漆树和桃金娘等。试验地立地条件相似,坡度15°,坡向为西南坡,海拔为285 m,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土层厚度大于
50 cm,pH值5.8。该地于2013年进行采伐,在年底进行块状整地之前对林地进行清理、炼山。整地以土块碎、土砾直径小于等于6 cm为基本要求,并除去其中的石块、树枝、草根等杂物。明坎规格为50 cm×50 cm×40 cm,
规格检验从坎口中心测量坎,并在每个坑底均匀撒施500 g
基肥,回表土与肥料拌均匀到坎的1/4处。当天要全部覆坎完成当天施放的基肥,把土回满之前检查坑内是否有石块、草根、树根、树枝,如果有,一并将其除去,回满土之后,保证土高出坎面10 cm,形成外高内低的内斜坎面。尾巨桉试验林营造在2014年春季实施。造林后前3年对林木进行抚育:第1年追肥两次,喷除草剂1次,全砍抚育1次,第2年和第3年均追肥1次,全砍抚育1次。
1.2 研究方法
试验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别设置密度为3 086株/hm2、2 500株/hm2、1 600株/hm2、
1 667株/hm2、1 142株/hm2、1 110株/hm2 6个等级,3次重复。设计试验小区样地面积一致(20 m×30 m),并且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18个样地。2017年12月对该试验地进行全面调查,每木检尺,记录胸径和树高,算出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参照广西桉树材积公式算出单株材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尾巨桉的不同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尾巨桉的平均树高与造林密度存在关系,但关系并不是很大。从调查的数据看,尾巨桉的平均树高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最小时的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树高最大时的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也许是立地条件存在少许差异或是林木本身的遗传性质导致实际值与理论值有少许变化,但可以看出不同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大。
2.2 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造林密度的差异性对林分平均胸径的影响极大,平均胸径值的大小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平均胸径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平均胸径最小时,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平均胸径达到最大时,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
2.3 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其单株材积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尾巨桉的单株材积跟造林密度存在很大关系。跟树高、胸径一样,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成负相关,单株材积最小时造林密度为最大,当单株材积达到最大值时造林密度最小。林木单株材积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差异达到0.0 624 cm3。
3 结论与建议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下,不同的造林密度对尾巨桉林分的生长有着很显著的影响。在本次试验中,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和1 110株/hm2时的蓄积量相比,密度大者比密度小的净增37%,但是平均胸径、林木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因此尾巨桉在4年的生长中,密度小的比密度大的净增42.9%,有必要根据营林目标确定林分的造林密度。造林后在林分生长及经营的过程中,为了使林分的收获量达到最大值,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间伐等措施适当调整林分的密度。
参考文献:
[1] 黄欣明,马承彪,黄祖杰,等.田林县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分析[J].农业研究与应用,2009(1):11-13.
[2] 唐云,谢香麦.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生长指標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7(5):17-18.
[3] 刘正富.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南宁:广西大学,2012.
[4] 骆月生.邓恩桉人工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业,2016(3):36-39.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