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发明了我们的心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策兰,犹太后裔,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他自己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流亡者。英格褒·巴赫曼,二战后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父亲曾是纳粹军人,她自童年起,就对纳粹历史深怀厌恶和恐惧,并对犹太人有着原罪般的“负罪感”,这种复杂的情感持续了巴赫曼的一生。1948年,奥斯维辛历史两端的策兰和巴赫曼相识于维也纳,并成为恋人,他们的相爱,在文学史甚至可以看做是“历史的选择”。此后,两个人开始了互相通信,他们的书信便构成了《心的岁月:策兰、巴赫曼书信集》这部书的主体部分。这本书除了收录了两位诗人自1948年6月至1967年7月整整20年间的196封(件)书信、电报、明信片及作品赠言外,还收入了策兰与巴赫曼的男友弗里希的16封相互通信、巴赫曼与策兰妻子吉赛尔的25封相互通信。几百封信件,如同他们心灵和生活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两个伟大诗人,一段心的岁月。
  作为诗人,策兰的文学史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巴赫曼也是战后德语诗歌的翘楚。如果说,策兰和巴赫曼的诗,一般读者读起来还会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但书信,却成了我们进入他们内心最直接的甬道,也成了我们理解他们诗作的密码。在这部书信集里,两个相爱的诗人,既写到了他们非同寻常的情感,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讨论了爱、诗、记忆等一系列重大的生命问题。策兰曾在信中写道:“你也知道,当我与你相遇之时,你对我来说既是感觉也是精神,两者都是。它们永远不能分开,英格褒。”(见第53封信)相比于策兰,巴赫曼显现了更多的热情,她热烈地盼望着策兰的信。巴赫曼不停地写信,而策兰的信,常常要等很久。
  策兰和巴赫曼共度的岁月,正是战后德国最特别的一段日子,东西德分裂,两种意识形态分割了德国文化。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这是一段心的岁月,而所有经历了纳粹统治大屠杀的心,与奥斯维辛之前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对幸存者策兰和带有负罪感的巴赫曼来说。
  在《水与火》中,策兰写道:
  黑夜明亮
  黑夜明亮,发明了我们的心。
  黑夜明亮!
  黑夜被和明亮并置,黑夜一如曾经的历史,在此之上生长了明亮,并发明了“我们的心”。因此,所谓“心的岁月”,不只是诗人的心,更是全人类的心。对巴赫曼来说,是策兰的诗,让她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面对的艰难。她发现,想要抵抗对残酷岁月的遗忘,光靠历史记录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诗。历史能记录下事实,但无法记录下人的情感。因此,两个人互通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情书或信件,而同时还是对记忆的保存和对于创伤的治疗。
  1970年,策兰跳下了米拉波桥,溺水而亡。就在七八年前,策兰曾在献给茨维塔耶娃的诗《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中写道:
  来自那座桥
  来自界石,从它
  他跳起并越过
  生命,创伤之展翅
  ———从这
  米拉波桥……
  策兰再也无力承担他所负载的痛苦,尽管这痛苦让他“羽翼丰满”,让他写出了《死亡赋格》等不朽的诗作。策兰的死对巴赫曼影响很大,她当时正在创作长篇小说《马利纳》,她在手稿中写道:“我的生命结束了,因为他在被羁押的途中溺死于河里,他曾是我的生命。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巴赫曼一度想让策兰远离痛苦,她在信中写:“我应该去看你……我很害怕,看见你被滔滔的海水卷去,但是,我要造一条船,把你从绝望中带回来。为此,你自己也必须要做点什么,使我的负担不致太沉重。时间和别的许多东西都在和我们作对,但是,它们不能将我们要拯救的东西毁灭。”但最终,这条船没有出现。
  命运几乎是按照诗的脚本来完成的,就在同年的9月25日,患有多年抑郁症的巴赫曼死于她罗马寓所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如同我们上面所引述的策兰的诗,水与火,在同一年埋葬了策兰和巴赫曼和他们那段心的岁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娟)
其他文献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而是“发凡言例”,俞樾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层面提炼、总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行为,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文学史格局,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与此同时,对重写行为持不同意见的人也并不在少数,其中,旷新年先生的不满格外引人注目,他认为,所谓重写文学史不过是以资产阶级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来否定以“工农兵文学”和“人民文学”为主的“当代文学”,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文学行为,而是政治行为。这是他新出文集《文学史视阈的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中的一
期刊
面对着无以名状的时间,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局内”徘徊,每天被大小局面支配得有如牵线木偶般的僵硬,在无数饭局、牌局、谈判局上千篇一律伪装的面孔和讨巧的对白已经沦为享受世俗生活的必备良方,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融入社会的洪流。上个世纪40年代,不到27岁的法国人加缪以一篇《局外人》初闯文坛,这篇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让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孔,不带任何修饰地还原了人最本真的状态。  
期刊
大众媒介与社会转型:墨西哥个案考,张建中,上海三联书店,2013   大众媒介在转型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和政治社会转向时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媒介研究及其学者的一个重要面向和讨论议题。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此议题获得学界更多关注。不过,转型国家的社会实践时间可再向前追溯:“在葡萄牙于1974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1]这是塞缪
期刊
引言  《神话研究》一书,洋洋60万字,言之钧钧,意在回答一个听似简单的问题:在经由启蒙扫荡和理性浸润之后,神话为什么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坚执地绵延在文学历史之中,赋予隐喻和意象体系以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理想国》第七卷之开篇,柏拉图将“洞穴”意象构想为人类生存境遇的基本隐喻:只见万物幻影而不见真实阳光的囚徒,必须逃离幽暗的洞穴,而走向澄明的世界。然而现在,布鲁门伯格却告诉我们一个致命的真实:如果把
期刊
2013年8月11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出版业发展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理论专题研讨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出版集团的领导、出版社负责同志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高明光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出版业
期刊
受访人:陈应松,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学院院长。  采访人: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文艺与生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韩晗(以下简称韩):首先祝贺您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结集付梓,这又是一部秉承您一以贯之“底层叙事”的力作,文学界一致认为,您是“底层叙事代表作家”,您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底层
期刊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学问,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博物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博物。何谓博物?英文写作naturalhistory,这里的history不能翻译成“历史”,它原来的意思是“探究”,并没有时间延续的含义。当然,博物学也与历史、时间有关,如赖尔的地质学与达尔文的演化论,而且它更在乎事物在较大时空尺度的变化。  博物,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进化论、植物学、生态学等等
期刊
史学研究领域,有些学者主张“史有定法”。这是由于每个学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赖以生存的研究方法,如搜集和考证史料乃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史有定法”是毋庸置疑的。“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于资料”(179页),而且资料越准确越全面立论越可靠。所以,余先生的著作,一般主要是直接去找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怎样解释和处理它,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史料的可能性,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
期刊
“许多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文章都谈论做某事的‘最佳方式’。出于多种目的,如果市场不是最佳方式,人们习惯于认为政府就是最佳方式。我们需要脱离这种空泛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作用的治理制度,是与生态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相适应的。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寓于捕捞、灌溉或放牧之中。多样性范围广泛,起作用的治理制度的范围则反映了这种多样性。”奥斯特罗姆在《公共资源的未来: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