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策兰,犹太后裔,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他自己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流亡者。英格褒·巴赫曼,二战后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父亲曾是纳粹军人,她自童年起,就对纳粹历史深怀厌恶和恐惧,并对犹太人有着原罪般的“负罪感”,这种复杂的情感持续了巴赫曼的一生。1948年,奥斯维辛历史两端的策兰和巴赫曼相识于维也纳,并成为恋人,他们的相爱,在文学史甚至可以看做是“历史的选择”。此后,两个人开始了互相通信,他们的书信便构成了《心的岁月:策兰、巴赫曼书信集》这部书的主体部分。这本书除了收录了两位诗人自1948年6月至1967年7月整整20年间的196封(件)书信、电报、明信片及作品赠言外,还收入了策兰与巴赫曼的男友弗里希的16封相互通信、巴赫曼与策兰妻子吉赛尔的25封相互通信。几百封信件,如同他们心灵和生活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两个伟大诗人,一段心的岁月。
作为诗人,策兰的文学史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巴赫曼也是战后德语诗歌的翘楚。如果说,策兰和巴赫曼的诗,一般读者读起来还会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但书信,却成了我们进入他们内心最直接的甬道,也成了我们理解他们诗作的密码。在这部书信集里,两个相爱的诗人,既写到了他们非同寻常的情感,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讨论了爱、诗、记忆等一系列重大的生命问题。策兰曾在信中写道:“你也知道,当我与你相遇之时,你对我来说既是感觉也是精神,两者都是。它们永远不能分开,英格褒。”(见第53封信)相比于策兰,巴赫曼显现了更多的热情,她热烈地盼望着策兰的信。巴赫曼不停地写信,而策兰的信,常常要等很久。
策兰和巴赫曼共度的岁月,正是战后德国最特别的一段日子,东西德分裂,两种意识形态分割了德国文化。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这是一段心的岁月,而所有经历了纳粹统治大屠杀的心,与奥斯维辛之前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对幸存者策兰和带有负罪感的巴赫曼来说。
在《水与火》中,策兰写道:
黑夜明亮
黑夜明亮,发明了我们的心。
黑夜明亮!
黑夜被和明亮并置,黑夜一如曾经的历史,在此之上生长了明亮,并发明了“我们的心”。因此,所谓“心的岁月”,不只是诗人的心,更是全人类的心。对巴赫曼来说,是策兰的诗,让她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面对的艰难。她发现,想要抵抗对残酷岁月的遗忘,光靠历史记录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诗。历史能记录下事实,但无法记录下人的情感。因此,两个人互通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情书或信件,而同时还是对记忆的保存和对于创伤的治疗。
1970年,策兰跳下了米拉波桥,溺水而亡。就在七八年前,策兰曾在献给茨维塔耶娃的诗《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中写道:
来自那座桥
来自界石,从它
他跳起并越过
生命,创伤之展翅
———从这
米拉波桥……
策兰再也无力承担他所负载的痛苦,尽管这痛苦让他“羽翼丰满”,让他写出了《死亡赋格》等不朽的诗作。策兰的死对巴赫曼影响很大,她当时正在创作长篇小说《马利纳》,她在手稿中写道:“我的生命结束了,因为他在被羁押的途中溺死于河里,他曾是我的生命。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巴赫曼一度想让策兰远离痛苦,她在信中写:“我应该去看你……我很害怕,看见你被滔滔的海水卷去,但是,我要造一条船,把你从绝望中带回来。为此,你自己也必须要做点什么,使我的负担不致太沉重。时间和别的许多东西都在和我们作对,但是,它们不能将我们要拯救的东西毁灭。”但最终,这条船没有出现。
命运几乎是按照诗的脚本来完成的,就在同年的9月25日,患有多年抑郁症的巴赫曼死于她罗马寓所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如同我们上面所引述的策兰的诗,水与火,在同一年埋葬了策兰和巴赫曼和他们那段心的岁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娟)
作为诗人,策兰的文学史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巴赫曼也是战后德语诗歌的翘楚。如果说,策兰和巴赫曼的诗,一般读者读起来还会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但书信,却成了我们进入他们内心最直接的甬道,也成了我们理解他们诗作的密码。在这部书信集里,两个相爱的诗人,既写到了他们非同寻常的情感,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讨论了爱、诗、记忆等一系列重大的生命问题。策兰曾在信中写道:“你也知道,当我与你相遇之时,你对我来说既是感觉也是精神,两者都是。它们永远不能分开,英格褒。”(见第53封信)相比于策兰,巴赫曼显现了更多的热情,她热烈地盼望着策兰的信。巴赫曼不停地写信,而策兰的信,常常要等很久。
策兰和巴赫曼共度的岁月,正是战后德国最特别的一段日子,东西德分裂,两种意识形态分割了德国文化。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这是一段心的岁月,而所有经历了纳粹统治大屠杀的心,与奥斯维辛之前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对幸存者策兰和带有负罪感的巴赫曼来说。
在《水与火》中,策兰写道:
黑夜明亮
黑夜明亮,发明了我们的心。
黑夜明亮!
黑夜被和明亮并置,黑夜一如曾经的历史,在此之上生长了明亮,并发明了“我们的心”。因此,所谓“心的岁月”,不只是诗人的心,更是全人类的心。对巴赫曼来说,是策兰的诗,让她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面对的艰难。她发现,想要抵抗对残酷岁月的遗忘,光靠历史记录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诗。历史能记录下事实,但无法记录下人的情感。因此,两个人互通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情书或信件,而同时还是对记忆的保存和对于创伤的治疗。
1970年,策兰跳下了米拉波桥,溺水而亡。就在七八年前,策兰曾在献给茨维塔耶娃的诗《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中写道:
来自那座桥
来自界石,从它
他跳起并越过
生命,创伤之展翅
———从这
米拉波桥……
策兰再也无力承担他所负载的痛苦,尽管这痛苦让他“羽翼丰满”,让他写出了《死亡赋格》等不朽的诗作。策兰的死对巴赫曼影响很大,她当时正在创作长篇小说《马利纳》,她在手稿中写道:“我的生命结束了,因为他在被羁押的途中溺死于河里,他曾是我的生命。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巴赫曼一度想让策兰远离痛苦,她在信中写:“我应该去看你……我很害怕,看见你被滔滔的海水卷去,但是,我要造一条船,把你从绝望中带回来。为此,你自己也必须要做点什么,使我的负担不致太沉重。时间和别的许多东西都在和我们作对,但是,它们不能将我们要拯救的东西毁灭。”但最终,这条船没有出现。
命运几乎是按照诗的脚本来完成的,就在同年的9月25日,患有多年抑郁症的巴赫曼死于她罗马寓所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如同我们上面所引述的策兰的诗,水与火,在同一年埋葬了策兰和巴赫曼和他们那段心的岁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