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部三大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虽然具体表述各有不同,但探索内陆开放是一项共同任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川陕渝三地自贸区存在差异化定位,但主要基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字号”战略展开。在川陕渝三地产业发展方向出现分化的背景下,各地自贸区探索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或削弱三地产业同质化的情况,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月1日,四川、陕西和重庆成为西部首批挂牌的内陆自贸试验区。
川陕渝三地在地理边界上两两接壤,同时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方面皆有共同点。在此背景下,三地自贸试验区在承接的任务和发展目标方面究竟有哪些异同?西部自贸区究竟拟定了哪些探索重点?
個性化举措彰显差异性
近二十年来,涉及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区域战略,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上述战略在西部三省市自贸区的总体规划中皆有涉及。
参考川陕渝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导语”部分,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发现,仅重庆方案做到了对三大“国字号”战略概念的全覆盖。
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
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仅包括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陕西则包括“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共性举措大概占75%,包括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转型,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四个方面,各个自贸区的个性化举措大致占25%。
个性化举措进一步显示了川陕渝三地未来发展方式的差异性。
四川的个性化举措可以概括为“以大通道大口岸综合物流联通世界”。第一是在四川自贸区范围内构建内陆开放必备的空、铁、公、水联运的立体综合开放通道体系;第二是通过开放通道多式联运,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与“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联通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陕西在多处提到了“人文交流”概念,这是陕西方案中有别于川渝的最大独特性。如在“战略定位”中提出,陕西要成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重要支点。在“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建设成为人文交流深入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重庆的个性化举措可概括为“新规则探索与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将以“渝新欧”为重点,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话语权制定;二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即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
川陕渝产业进一步分化
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各地自贸区试验任务的差异性。
从产业基础角度看,重庆、陕西和四川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三地皆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以及航空产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川陕渝三地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相似性,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源自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位于内陆地区的川陕渝三地承接国家工业建设任务所积累的产业基础,如陕西和四川的航空产业,重庆的重工业等;第二是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部地区承接的沿海产业转移,如川渝两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同时,随着内陆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存在同质化的产业,也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不同出现分化。而这一分化,也通过各地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来显现。
比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在2008年后,川渝两地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吸引了以富士康、仁宝纬创、戴尔、联想等一批电子信息代工和自主生产企业落户,经过接近10年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两地工业经济的支柱。
但在全球市场需求下降,以及智能手机产业对传统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冲击下,两地传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量与产值已经出现“双降”,寻找加工贸易的下一个风口成为两地的共同目标。
因此重庆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推进贸易转型升级”的探索任务。具体而言,国家希望重庆在自贸区范围内,“大力培育高端饰品、精密仪器、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加工贸易新产业集群,搭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市将“高端饰品”列在第一位,体现了未来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对象出现变化的趋势,高端饰品加工业将成为重庆有别于四川省和陕西省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地均发力中欧班列
经济发展瓶颈对各地自贸区的发展提出了最现实的考验,这也成为川陕渝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希望破解的难题。
经济方面,川陕渝三地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分别是成都市、西安市(包括西咸新区)和重庆主城区。从经济总量角度观察,重庆市和成都市均已突破万亿元,而西安市2016年GDP逾6257.18亿元,不足上述两个城市一半,即使加上咸阳市的2396.07亿元,大西安地区经济总量也未能突破万亿元。
同时,川陕渝三地各自辐射的城市群规模以及经济腹地大小也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成都市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主,2016年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到20774.15亿元;重庆全市的GDP也超过1.4万亿元;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经济总量低于上述两地,2015年关中地区GDP为11585.17亿元。
在上述三地中,西安市扮演着“追兵”角色。
由于在经济总量、城市群规模等方面均落于下风,这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对未来自贸区建设有所制约。但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西安和咸阳目前力推的“大西安”战略,正是为弥补这一短板。
外贸方面数据是反映自贸区试验成果的一块试金石。
川陕渝三地作为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与沿海相比存在天然劣势,但随着近几年各地中欧班列的开通,这一局面有效缓解,因此中欧班列也被川陕渝地方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三地自贸区的总体方案都涉及中欧班列。
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依托中欧班列(成都)等打造国际铁路运输重要枢纽,推进与泛欧泛亚国家(地区)枢纽城市的互联互通。”
陕西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辐射能力,推动将中欧班列(西安)纳入中欧“安智贸”试点计划。
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的利用“渝新欧”探索中欧陆上贸易新规则的自贸区试验任务,更是有别于其他自贸区的个性化举措。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陆上贸易规则是有别于海上贸易规则的一种国际贸易新规则,并有别于海权时代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陆上贸易规则的制定将依托于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通过实际运行中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完成制定。
在西部三大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虽然具体表述各有不同,但探索内陆开放是一项共同任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川陕渝三地自贸区存在差异化定位,但主要基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字号”战略展开。在川陕渝三地产业发展方向出现分化的背景下,各地自贸区探索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或削弱三地产业同质化的情况,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月1日,四川、陕西和重庆成为西部首批挂牌的内陆自贸试验区。
川陕渝三地在地理边界上两两接壤,同时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方面皆有共同点。在此背景下,三地自贸试验区在承接的任务和发展目标方面究竟有哪些异同?西部自贸区究竟拟定了哪些探索重点?
個性化举措彰显差异性
近二十年来,涉及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区域战略,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上述战略在西部三省市自贸区的总体规划中皆有涉及。
参考川陕渝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导语”部分,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发现,仅重庆方案做到了对三大“国字号”战略概念的全覆盖。
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
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仅包括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陕西则包括“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共性举措大概占75%,包括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转型,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四个方面,各个自贸区的个性化举措大致占25%。
个性化举措进一步显示了川陕渝三地未来发展方式的差异性。
四川的个性化举措可以概括为“以大通道大口岸综合物流联通世界”。第一是在四川自贸区范围内构建内陆开放必备的空、铁、公、水联运的立体综合开放通道体系;第二是通过开放通道多式联运,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与“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联通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陕西在多处提到了“人文交流”概念,这是陕西方案中有别于川渝的最大独特性。如在“战略定位”中提出,陕西要成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重要支点。在“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建设成为人文交流深入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重庆的个性化举措可概括为“新规则探索与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将以“渝新欧”为重点,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话语权制定;二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即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
川陕渝产业进一步分化
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各地自贸区试验任务的差异性。
从产业基础角度看,重庆、陕西和四川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三地皆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以及航空产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川陕渝三地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相似性,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源自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位于内陆地区的川陕渝三地承接国家工业建设任务所积累的产业基础,如陕西和四川的航空产业,重庆的重工业等;第二是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部地区承接的沿海产业转移,如川渝两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同时,随着内陆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存在同质化的产业,也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不同出现分化。而这一分化,也通过各地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来显现。
比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在2008年后,川渝两地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吸引了以富士康、仁宝纬创、戴尔、联想等一批电子信息代工和自主生产企业落户,经过接近10年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两地工业经济的支柱。
但在全球市场需求下降,以及智能手机产业对传统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冲击下,两地传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量与产值已经出现“双降”,寻找加工贸易的下一个风口成为两地的共同目标。
因此重庆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推进贸易转型升级”的探索任务。具体而言,国家希望重庆在自贸区范围内,“大力培育高端饰品、精密仪器、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加工贸易新产业集群,搭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市将“高端饰品”列在第一位,体现了未来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对象出现变化的趋势,高端饰品加工业将成为重庆有别于四川省和陕西省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地均发力中欧班列
经济发展瓶颈对各地自贸区的发展提出了最现实的考验,这也成为川陕渝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希望破解的难题。
经济方面,川陕渝三地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分别是成都市、西安市(包括西咸新区)和重庆主城区。从经济总量角度观察,重庆市和成都市均已突破万亿元,而西安市2016年GDP逾6257.18亿元,不足上述两个城市一半,即使加上咸阳市的2396.07亿元,大西安地区经济总量也未能突破万亿元。
同时,川陕渝三地各自辐射的城市群规模以及经济腹地大小也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成都市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主,2016年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到20774.15亿元;重庆全市的GDP也超过1.4万亿元;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经济总量低于上述两地,2015年关中地区GDP为11585.17亿元。
在上述三地中,西安市扮演着“追兵”角色。
由于在经济总量、城市群规模等方面均落于下风,这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对未来自贸区建设有所制约。但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西安和咸阳目前力推的“大西安”战略,正是为弥补这一短板。
外贸方面数据是反映自贸区试验成果的一块试金石。
川陕渝三地作为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与沿海相比存在天然劣势,但随着近几年各地中欧班列的开通,这一局面有效缓解,因此中欧班列也被川陕渝地方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三地自贸区的总体方案都涉及中欧班列。
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依托中欧班列(成都)等打造国际铁路运输重要枢纽,推进与泛欧泛亚国家(地区)枢纽城市的互联互通。”
陕西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辐射能力,推动将中欧班列(西安)纳入中欧“安智贸”试点计划。
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的利用“渝新欧”探索中欧陆上贸易新规则的自贸区试验任务,更是有别于其他自贸区的个性化举措。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陆上贸易规则是有别于海上贸易规则的一种国际贸易新规则,并有别于海权时代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陆上贸易规则的制定将依托于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通过实际运行中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完成制定。
在西部三大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虽然具体表述各有不同,但探索内陆开放是一项共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