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和藏原羚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来源 :兽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4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Equus 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于2020年冷季采用截线取样法在黄河源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设置4种不同等级的道路情景,使用MaxEnt模型评价藏野驴和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模拟了不同等级道路变量情景下两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并根据适宜栖息地面积和R程序的Distance包估算了藏野驴和藏原羚种群密度及数量.结果 显示,调查样线总长1320.63 km,发现藏野驴2231头,藏原羚822只.估算藏野驴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0.34)头,种群数量为2400~7632头;藏原羚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94±0.14)只,种群数量为1765~3219只.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藏野驴和藏原羚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641.34 km2和2525.18 km2,分别占整个黄河源园区的19.2%和13.3%.影响藏野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距低等级公路的距离、年降水量、海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距低等级公路的距离、海拔、坡向和坡度.两种有蹄类动物重叠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240.15 km2,分别占藏野驴适宜栖息地的61.5%和藏原羚适宜栖息地的88.7%,且二者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园区的中部.不同道路情景模拟结果显示:(1)相比于不含道路变量的情景,道路存在的3种情景会使两种有蹄类动物的栖息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丧失,种群数量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含道路变量的情景时,两种有蹄类动物适宜生境面积最大,种群数量也最大;含全部道路变量的情景时,两种有蹄类动物适宜生境面积最小,种群数量也最小,栖息地丧失的比例最大,分别为27.2%和42.3%.(2)不同等级道路对二者的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影响程度不同,与高等级公路相比,低等级公路会使两个物种丧失更大的栖息地面积,种群数量下降更多.(3)两个物种对道路干扰的响应不同,在不同道路情景下,藏原羚会丧失更大比例的栖息地面积,种群数量下降幅度更大.本研究通过量化评估不同等级道路对有蹄类动物栖息地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为高原有蹄类物种的保护与道路的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详细介绍了求解复杂地形在地震波作用下无量纲频率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方法,并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采用本文的方法,计算了圆弧形沉积谷地在平面SV波入射下的地震响应,分析了沉积谷地厚度、地震波入射角度和频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谷地上方的放大系数明显比两侧的大,两侧的放大系数受沉积谷地的影响较小.(2)相对于半圆形沉积河谷,浅圆弧形沉积谷地在无量纲频率η较小时的放大系数较小,高频差别不大.(3)入射角度对放大系数β有影响,特别是当无量纲频率η较小时,随着频率的增大,β有增大,
为提高地震预警震级快速持续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构建了基于多种地震动特征参数的卷积神经网络震级估算CNN-M模型.该模型基于日本Ki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其P波触发后3~ 10s时间窗内的幅值参数、周期参数、烈度参数、信噪比参数共11种地震波特征参数以及震中距参数作为输入.本文所建立的CNN-M模型随着地震发生后时间窗的推移可持续进行震级估算.通过研究震中距效应和场地效应对模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使用井下数据和震中距参数时,模型表现最佳,其震级估算结果标准差逐渐降低,3 s时间窗标准差为0.33
根据Buckingham π定理设计制作直群桩和斜群桩相似模型,通过电磁式振动台试验方法,分别考虑非液化砂土、300 mm和380 mm两种不同厚度饱和砂土,开展在规则正弦波输入下桩土相互作用P-Y滞回曲线规律研究.结果 表明:在非液化砂土中,P-Y滞回曲线的主斜率变化较小,说明在振动输入过程中,桩周土体刚度并未发生显著的降低;在两种不同厚度的饱和砂土试验过程中,P-Y滞回曲线主斜率在振动输入初期较大,随着振动输入时长增加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桩侧土体的刚度逐渐减小;桩身横向受力特性受埋置深度的影响,随着
针对水平方向振动体的能量回收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电磁阻尼的振动能量回收装置,装置主要包括振动台、电磁阻尼器和稳压电路.有别于传统的重力方向上的电磁振动体能量收集装置,水平方向运动的振动台更有利于模拟高层建筑的实际的振动环境;为了减小滑动摩擦带来的能量损耗,设计了基于滚动轴承的电磁阻尼器;针对传统能量回收装置中单个线圈收集的能量功率偏低问题,提出增加单只线圈匝数和多只线圈串联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低功耗稳压电路,极大地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实验表明:装置收集的能量输出功率可达20mW,为低功耗无线传感器
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对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台网获取的6466条浅壳和上地幔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建立水平向位移谱阻尼修正系数模型.该模型基于13个阻尼比和36个谱周期,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离出残差及其对应标准差,用来评估地震动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阻尼比对数值为自变量的简单二次函数可以很好的模拟阻尼比的影响;事件间残差与断层深度和震级有相关性,事件内残差与震源距显著相关;在谱周期0.01~ 5.0 s内,震源效应的影响显著小于其他效应引起的误差.而在大部分谱周期中,路径效
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主要分布在东亚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麂属物种.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岷山山脉6个自然保护区2011-2020年的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共布设有效调查位点726个,完成75320个相机日的有效调查工作量;在其中133个相机位点上拍摄到小麂照片和视频20236份,独立探测1903次.分析结果显示,岷山地区野生小麂种群中成年个体雌雄性比为1.13∶1.小麂的集群类型多样,以单只活动为主,占总探测次数的91.97%;其次为雌雄对,占总探测次数的6.15%;其余较为少见
个性研究在动物生态研究和迁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最濒危的虎亚种,目前仍然缺乏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探索.本文通过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对6只圈养华南虎进行个性评估,并对比不同性别的华南虎个性特征的差异,使用新异物体测验进一步验证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的结果.最终提取得到描述圈养华南虎的个性特征的3个维度:信任-友好、好斗-统治以及好奇-适应,并发现雄性华南虎的好斗-统治显著强于雌性华南虎.本研究为华南虎的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研究资料,并为华南虎的保育及野
针对基于数字图像的大尺度三维结构模型建模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压缩算法对震损结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的方法.首先,拍摄得到结构的原始图像;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压缩图像;最后,基于处理后的图像对结构三维模型进行重建.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对一个混凝土试块,受损的剪力墙试验模型和实际单体建筑进行图像采集,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图像压缩和三维建模.结果 表明:将主成分分析算法引入到三维重建技术中,可以在不影响结构模型精确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减少模型重建时间,与传统的三维模型建模时间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结构
灵长类动物姿势行为研究对了解其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姿势行为进行观察,比较熊猴姿势行为的季节和日时段变化.结果 表明,熊猴移动模式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为四足行走(45.3%±7.6%)、跳跃(28.8%±4.8%)、攀爬(23.9%±6.2%)、四足奔跑(1.2%±0.7%)、搭桥(0.9%±0.6%).分析发现,熊猴搭桥和攀爬的频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搭桥的频率在果
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利用20台红外相机监测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条内部道路对兽类和鸟类活动的影响.监测期间获得照片16168张,共鉴定到13种兽类和14种鸟类,包括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结果 显示,距道路的距离越远,出现的物种种类越多.有2种兽类只活动于距离道路100m以外的范围,表明特定兽类对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鸟类对道路的回避效应更加明显,有8种鸟类只能在距离道路50m外被观测到.但夜间车辆减少的道路可为大中型兽类如扭角羚(Budor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