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有一个文化苦行僧——欧阳恩成。他100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嘉奖,7次受到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42项光荣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感人故事,包含了他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义务扫盲廿八载情系山村铸师魂
1950年,欧阳恩成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建华乡建华村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964年,14岁、左手残障的欧阳恩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秀才”。同山外的世界相比,他觉得家乡最缺的是文化。全村1000多人,半文盲就占了700多人,一些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被拒之校门外,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欧阳恩成于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努力,让家乡父老早日摘掉文盲帽子,他决定从青少年扫盲入手。话一传出,一些觉悟低的群众议论纷纷,冷言冷语接着飞来:“自己墨水没喝饱,还想逞强,真是多管闲事。”欧阳恩成有个犟脾气,自己认为对的事,就坚决做,九头牛也拉不回,在大队(村)生产队(组)干部的支持下,他办起了全乡第一个扫盲夜校。
他刚着手筹办夜校时,一没场地,二没书桌,三没书纸笔墨,可谓困难重重。但困难没有吓倒他,他想办法动员父母腾出自家的堂屋作教室,空出饭桌当课桌,取下门板当黑板,解决了场地、课桌问题。学生缺课本笔墨,他就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上山砍柴卖后买书。健全人砍柴尚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何况一个左手残障的少年?他左手动弹不了,要先用右手将柴砍倒,再一一拾起来堆放好,然后再借助牙齿把柴捆好。日复一日,欧阳恩成卖柴积攒了几十元钱。欧阳恩成只身一人到100公里外的邵阳新华书店选购教材,他饿得饥肠辘辘,却连烤红薯也舍不得买一个吃。等买完教材,已没回隆回六都寨的汽车了,他只好扛着沉重的教材翻过一座座大山,走路回家。从此,无论是读初中还是读高中,白天在学校他是学生,晚上在家当先生。在他家狭小的堂屋里,每晚都挤满了求知若渴的人们。
欧阳恩成的做法渐渐得到大家的理解,扫盲夜校也越办越红火。学员越来越多,家里容纳不下了,欧阳恩成经过争取,将扫盲夜校搬到了宽一点的生产队仓库楼上,按文化层次分成甲、乙、丙3个班。接着又相继办起了大队中心扫盲学校、青年扫盲提前班、妇女扫盲加强班、党员干部集中扫盲班。有年冬天,3个大队集中修水库,担任青年突击队长的他除带着畚箕、锄头等劳动工具外,还带上了一块小黑板,在工地上进行扫盲。工作时他带领小伙子开山凿石,休息时他就在工地上支起黑板,教大家识字。整整一个寒假,他同大家一道苦战,不但打通了一个山洞,修通了3公里水渠,还让不识字的民工识上了上百个汉字。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建华村全部摘掉了文盲帽子。然而,欧阳恩成并不满足于此。
1973年2月,他成了民办教师,以后又转为公办教师,担任学区团支部书记和大队团支部书记,这为他在全乡开展扫盲工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欧阳恩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陆续办起业余小学、中学、科普文明学校、村农校和乡农科教中心,自费、自编、自刻了《农村老年》、《农村少年报》、《科技小报》等多种小报,分送到各农户手中,开辟了一条集扫盲、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新路子。
1979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学区团支部、大队(村)团支部分别被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湖南省新长征突击队”、“湖南省青年之家”的光荣称号。
一颗红心为弱者终身助残志不移
七江乡是一个5万多人的大乡,有各类残疾人2500多人。欧阳恩成深感残疾带给人的极大困难和痛苦。为此,他时刻都在为残疾人的困难与痛苦分忧。他在各级党和政府、教委、团委和残联领导的关怀下,坚持40年学雷锋帮助残疾人,所做好事数不胜数。
他从小就对残疾人有怜悯之心。1962年,建华村双眼失明的五保老人阳维祥,年已67岁,他和他的老伴生活极度困难。欧阳恩成就坚持每天清晨为阳维祥老人送一担水,每周送一担柴,连续坚持16年,直到老人去世。1997年7月,富家完小残疾学生李中患脑颅大肿瘤,情况非常危急,上医院就诊需2至3万元,而李中家境极其贫困。听此情况后,欧阳恩成找到六都寨镇工商所原所长李学军,商量用捐款的方式帮助李中,发动全社会奉献爱心。在他们的带动下,社会各界为李中捐款12000元。为了不耽误李中的治疗,欧阳恩成又踏上了赶往长沙的班车为李中联系医院,为李中进行手术,好不容易才把李中从死神手中抢救出来。1999年7月,他捧回国务院颁发给他的政府特殊津贴5000元后,马上就上交领导,要求捐给扶残助学基金。领导见他家庭经济困难,把钱暗地里退给了他妻子。得知此事后,他硬是左缠右磨的从他妻子手中“挖”出2300元送到建华村残疾女青年阳黄娥的父亲手中。阳黄娥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经欧阳恩成几次上门动员,家里终于同意给她治疗,现在她已能如常人一般走路、做家务农活了。
在欧阳恩成担任学区总辅导员期间,他组织带领全乡青少年儿童辅导员共为残疾人送资金2.7万元,送衣服1586件,送大米约5000公斤,为残疾人和群众修路架桥、送水送电、送农药化肥、送医送药等共筹资捐献5万多元。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他在乡政府、乡学区领导下,隆重举行了为100名特困残疾人“送资金”、“送寒衣”、“送科技图书”、“送文化用品”的四送大会,这一活动得到了省市县残联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残疾人学英模,培养了一大批自强模范。2000年12月,他邀请被誉为“银河之星”的国防科大高级工程师陈宁和曾被誉为少年英雄的戴碧蓉来七江乡作先进事迹报告。2002年6月,他又邀请青年学雷锋标兵谭荒芳、全省自强模范杨慧丽出席七江乡残疾人座谈会。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精神,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全乡广大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永华村身高不足1.29米的赵君湘,以英模为榜样,身残志坚,他自筹资金办起了碾米厂、榨油厂,带头完成乡村任务,积极超额交纳税收,被评为全县自强模范。
2002年10月17日,欧阳恩成自筹资金,精心设计,在乡政府和市县残联领导的支持下,在建华少儿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了七江乡首届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共表彰全乡44位自强模范。近12年来,他为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16次,参与者达3万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鉴于他取得的重大成绩,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创建少儿活动中心 呕心沥血为教育
1989年6月,欧阳恩成到长沙参加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参观了长沙市青少年宫。孩子们在里面玩乐的欢声笑语,深深地感染了他。突然,欧阳恩成眼前像一道闪电划过,一个“个十百千万”方案,在他脑子里灿然亮起来。他认为,要想提高山区的素质教育,“个十百千万工程”是一条最好途径。会议一结束,他就归心似箭地回到学校,找到学区主任阳以胜,描绘他振兴家乡的教育蓝图——“个十百千万工程”:建好一个少儿活动中心、组建10支鼓号队,创立百种报刊阅览室,开辟千件奖品展览厅,办好万册图书馆。欧阳恩成有声有色的描绘,得到了阳以胜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奔走,“个十百千万工程”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待建项目——建华少儿活动中心。
1990年12月20日,在修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动员大会上,他把爱人卖鸡蛋积下的326.5元连同自己的628册藏书全部捐献给学区,成了第一位捐献人。从第二天起,他就当起了新时代的“武训”,跑遍全乡各个村庄,走访上千户群众。他的一举一动感动了父老乡亲,全乡掀起了献工、献料、捐钱的热潮,短短3个月就筹到资金3万多元,木料20多立方,红砖5万余块,以及水泥、河沙、石料等一些建筑材料,但这些对修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于是,欧阳恩成踏上了外出募资的征途。他利用星期天、寒暑假无数次进县城、上市里、跑省城,在旅店里度过了几个春节,在列车上度过了40岁生日。有一次到邵阳县去募捐,已经是下午4点了,还没吃早餐的欧阳恩成还站在烈日下向过往的人们劝募。一位民政局副局长刚好路过,听说他空着肚子劝募,实在不忍,就给他5元钱要他先去吃个饭,他却把这5元钱记在了募捐账簿上。
近10余年来,欧阳恩成为集资办校发出了4000多封求援信,奔波10余万公里,走访3000多个单位。募集资金近300万元、图书5万册。
在长期的奔波劳累中,他落下了胃病、肠炎、神经衰弱、脑血管硬化、风湿、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在募捐过程中,他除了忍受劳累和疾病外,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嘲讽和挖苦。不知有多少次,他一说明来意就被人拒之门外;也不知多少次,原本对他很热情的主人,一听到他说明来意后不是借口手头紧,就是一下子变得对他不理不睬。吃了这么多的苦头,筹来的这些钱,按有关规定,他可以拿30%的报酬,但他分文不取,而且自己负担了全部差旅费。不仅如此,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每个月领到工资后,不是捐款就是资助贫困学生,家里根本上拿不到多少钱。时间一长,学区领导不得不硬性规定,每月只发给他50%的工资,剩余一半学区领导直接发到他妻子手中。
一片丹心图大业,赢得旧貌换新颜。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5层楼的建华少儿活动中心终于在大山腹地拔地而起。整个活动中心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10多年来,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其中,有398人获得“中国好少年”、“全国少先队好队长”等称号,68名少儿的优秀事迹被编入《中国好少年》连环画、《中国少年名人录》、《中国少年英杰》词典,学区少先大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该中心获“全国少先队先进单位”称号,“中国少年跨世纪雏鹰行动达标基地”等16项称号。七江乡小学教学质量连续8年进入隆回县“五强”,初中连续9年进入隆回县“三强”,李铁映曾激动地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题词:“雏鹰凌空”。
现在,众多荣誉在身的欧阳恩成,仍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在四处奔波,夜以继日地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山区的孩子因为经济条件差,自然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好的教育,但我还是想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有好的学习环境,一样地幸福成长,我甘愿为此献出自己的一切!
义务扫盲廿八载情系山村铸师魂
1950年,欧阳恩成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建华乡建华村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964年,14岁、左手残障的欧阳恩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秀才”。同山外的世界相比,他觉得家乡最缺的是文化。全村1000多人,半文盲就占了700多人,一些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被拒之校门外,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欧阳恩成于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努力,让家乡父老早日摘掉文盲帽子,他决定从青少年扫盲入手。话一传出,一些觉悟低的群众议论纷纷,冷言冷语接着飞来:“自己墨水没喝饱,还想逞强,真是多管闲事。”欧阳恩成有个犟脾气,自己认为对的事,就坚决做,九头牛也拉不回,在大队(村)生产队(组)干部的支持下,他办起了全乡第一个扫盲夜校。
他刚着手筹办夜校时,一没场地,二没书桌,三没书纸笔墨,可谓困难重重。但困难没有吓倒他,他想办法动员父母腾出自家的堂屋作教室,空出饭桌当课桌,取下门板当黑板,解决了场地、课桌问题。学生缺课本笔墨,他就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上山砍柴卖后买书。健全人砍柴尚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何况一个左手残障的少年?他左手动弹不了,要先用右手将柴砍倒,再一一拾起来堆放好,然后再借助牙齿把柴捆好。日复一日,欧阳恩成卖柴积攒了几十元钱。欧阳恩成只身一人到100公里外的邵阳新华书店选购教材,他饿得饥肠辘辘,却连烤红薯也舍不得买一个吃。等买完教材,已没回隆回六都寨的汽车了,他只好扛着沉重的教材翻过一座座大山,走路回家。从此,无论是读初中还是读高中,白天在学校他是学生,晚上在家当先生。在他家狭小的堂屋里,每晚都挤满了求知若渴的人们。
欧阳恩成的做法渐渐得到大家的理解,扫盲夜校也越办越红火。学员越来越多,家里容纳不下了,欧阳恩成经过争取,将扫盲夜校搬到了宽一点的生产队仓库楼上,按文化层次分成甲、乙、丙3个班。接着又相继办起了大队中心扫盲学校、青年扫盲提前班、妇女扫盲加强班、党员干部集中扫盲班。有年冬天,3个大队集中修水库,担任青年突击队长的他除带着畚箕、锄头等劳动工具外,还带上了一块小黑板,在工地上进行扫盲。工作时他带领小伙子开山凿石,休息时他就在工地上支起黑板,教大家识字。整整一个寒假,他同大家一道苦战,不但打通了一个山洞,修通了3公里水渠,还让不识字的民工识上了上百个汉字。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建华村全部摘掉了文盲帽子。然而,欧阳恩成并不满足于此。
1973年2月,他成了民办教师,以后又转为公办教师,担任学区团支部书记和大队团支部书记,这为他在全乡开展扫盲工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欧阳恩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陆续办起业余小学、中学、科普文明学校、村农校和乡农科教中心,自费、自编、自刻了《农村老年》、《农村少年报》、《科技小报》等多种小报,分送到各农户手中,开辟了一条集扫盲、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新路子。
1979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学区团支部、大队(村)团支部分别被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湖南省新长征突击队”、“湖南省青年之家”的光荣称号。
一颗红心为弱者终身助残志不移
七江乡是一个5万多人的大乡,有各类残疾人2500多人。欧阳恩成深感残疾带给人的极大困难和痛苦。为此,他时刻都在为残疾人的困难与痛苦分忧。他在各级党和政府、教委、团委和残联领导的关怀下,坚持40年学雷锋帮助残疾人,所做好事数不胜数。
他从小就对残疾人有怜悯之心。1962年,建华村双眼失明的五保老人阳维祥,年已67岁,他和他的老伴生活极度困难。欧阳恩成就坚持每天清晨为阳维祥老人送一担水,每周送一担柴,连续坚持16年,直到老人去世。1997年7月,富家完小残疾学生李中患脑颅大肿瘤,情况非常危急,上医院就诊需2至3万元,而李中家境极其贫困。听此情况后,欧阳恩成找到六都寨镇工商所原所长李学军,商量用捐款的方式帮助李中,发动全社会奉献爱心。在他们的带动下,社会各界为李中捐款12000元。为了不耽误李中的治疗,欧阳恩成又踏上了赶往长沙的班车为李中联系医院,为李中进行手术,好不容易才把李中从死神手中抢救出来。1999年7月,他捧回国务院颁发给他的政府特殊津贴5000元后,马上就上交领导,要求捐给扶残助学基金。领导见他家庭经济困难,把钱暗地里退给了他妻子。得知此事后,他硬是左缠右磨的从他妻子手中“挖”出2300元送到建华村残疾女青年阳黄娥的父亲手中。阳黄娥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经欧阳恩成几次上门动员,家里终于同意给她治疗,现在她已能如常人一般走路、做家务农活了。
在欧阳恩成担任学区总辅导员期间,他组织带领全乡青少年儿童辅导员共为残疾人送资金2.7万元,送衣服1586件,送大米约5000公斤,为残疾人和群众修路架桥、送水送电、送农药化肥、送医送药等共筹资捐献5万多元。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他在乡政府、乡学区领导下,隆重举行了为100名特困残疾人“送资金”、“送寒衣”、“送科技图书”、“送文化用品”的四送大会,这一活动得到了省市县残联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残疾人学英模,培养了一大批自强模范。2000年12月,他邀请被誉为“银河之星”的国防科大高级工程师陈宁和曾被誉为少年英雄的戴碧蓉来七江乡作先进事迹报告。2002年6月,他又邀请青年学雷锋标兵谭荒芳、全省自强模范杨慧丽出席七江乡残疾人座谈会。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精神,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全乡广大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永华村身高不足1.29米的赵君湘,以英模为榜样,身残志坚,他自筹资金办起了碾米厂、榨油厂,带头完成乡村任务,积极超额交纳税收,被评为全县自强模范。
2002年10月17日,欧阳恩成自筹资金,精心设计,在乡政府和市县残联领导的支持下,在建华少儿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了七江乡首届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共表彰全乡44位自强模范。近12年来,他为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16次,参与者达3万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鉴于他取得的重大成绩,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创建少儿活动中心 呕心沥血为教育
1989年6月,欧阳恩成到长沙参加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参观了长沙市青少年宫。孩子们在里面玩乐的欢声笑语,深深地感染了他。突然,欧阳恩成眼前像一道闪电划过,一个“个十百千万”方案,在他脑子里灿然亮起来。他认为,要想提高山区的素质教育,“个十百千万工程”是一条最好途径。会议一结束,他就归心似箭地回到学校,找到学区主任阳以胜,描绘他振兴家乡的教育蓝图——“个十百千万工程”:建好一个少儿活动中心、组建10支鼓号队,创立百种报刊阅览室,开辟千件奖品展览厅,办好万册图书馆。欧阳恩成有声有色的描绘,得到了阳以胜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奔走,“个十百千万工程”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待建项目——建华少儿活动中心。
1990年12月20日,在修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动员大会上,他把爱人卖鸡蛋积下的326.5元连同自己的628册藏书全部捐献给学区,成了第一位捐献人。从第二天起,他就当起了新时代的“武训”,跑遍全乡各个村庄,走访上千户群众。他的一举一动感动了父老乡亲,全乡掀起了献工、献料、捐钱的热潮,短短3个月就筹到资金3万多元,木料20多立方,红砖5万余块,以及水泥、河沙、石料等一些建筑材料,但这些对修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于是,欧阳恩成踏上了外出募资的征途。他利用星期天、寒暑假无数次进县城、上市里、跑省城,在旅店里度过了几个春节,在列车上度过了40岁生日。有一次到邵阳县去募捐,已经是下午4点了,还没吃早餐的欧阳恩成还站在烈日下向过往的人们劝募。一位民政局副局长刚好路过,听说他空着肚子劝募,实在不忍,就给他5元钱要他先去吃个饭,他却把这5元钱记在了募捐账簿上。
近10余年来,欧阳恩成为集资办校发出了4000多封求援信,奔波10余万公里,走访3000多个单位。募集资金近300万元、图书5万册。
在长期的奔波劳累中,他落下了胃病、肠炎、神经衰弱、脑血管硬化、风湿、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在募捐过程中,他除了忍受劳累和疾病外,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嘲讽和挖苦。不知有多少次,他一说明来意就被人拒之门外;也不知多少次,原本对他很热情的主人,一听到他说明来意后不是借口手头紧,就是一下子变得对他不理不睬。吃了这么多的苦头,筹来的这些钱,按有关规定,他可以拿30%的报酬,但他分文不取,而且自己负担了全部差旅费。不仅如此,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每个月领到工资后,不是捐款就是资助贫困学生,家里根本上拿不到多少钱。时间一长,学区领导不得不硬性规定,每月只发给他50%的工资,剩余一半学区领导直接发到他妻子手中。
一片丹心图大业,赢得旧貌换新颜。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5层楼的建华少儿活动中心终于在大山腹地拔地而起。整个活动中心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10多年来,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其中,有398人获得“中国好少年”、“全国少先队好队长”等称号,68名少儿的优秀事迹被编入《中国好少年》连环画、《中国少年名人录》、《中国少年英杰》词典,学区少先大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该中心获“全国少先队先进单位”称号,“中国少年跨世纪雏鹰行动达标基地”等16项称号。七江乡小学教学质量连续8年进入隆回县“五强”,初中连续9年进入隆回县“三强”,李铁映曾激动地为建华少儿活动中心题词:“雏鹰凌空”。
现在,众多荣誉在身的欧阳恩成,仍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在四处奔波,夜以继日地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山区的孩子因为经济条件差,自然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好的教育,但我还是想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有好的学习环境,一样地幸福成长,我甘愿为此献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