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写”的能力,“写”对整个语文综合能力起支柱作用。新课改“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作出以下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钱梦龙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线”的教学观念,虽然在语文界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提议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观念依旧占具主导地位,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操纵教和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害怕和讨厌作文。
(二)作文课缺乏教学形式创新。
作文课教师的指导分为两种:写前指导和写后讲评,以提要求的方式的写前指导限制了学,而由于修改一环的缺失,写后讲评往往又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学生丧失了兴趣,陷入了痛苦的作文教学过程,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
(三)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
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注定会枯竭。当前,“作假”成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经常炮制雷同的故事。可以说,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善于收集作文素材。
“无一物不可以人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粗线条地、清晰地凸显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善于整理作文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生活中,许多东西,只有接触了、抚摸了,才能抓住特点、写得入微。“十指连心”,因而,不妨鼓励学生摸摸泥鳅,感受生命的灵动;摸摸狗儿的皮毛,感受生命的轻柔;摸摸父母额上的皱纹,感受生命的沧桑……并及时对耳闻目睹的现象进行复制,否则,时间的浪潮或许会连同“底片”一起冲走。所以,最好引导学生随时记载实验课的兴趣盎然;记载体育课的大汗淋漓;记载野炊的别开生面;记载初上讲台的担惊受怕……只要每天及时记下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地积累,何愁写不出话来又选不好素材呢?
写作艺术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必须对原始的素材进行整理。选择与表达中心有关的材料留下,而那些暂时不用的材料也不能全部放弃,一概否决,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小巧的摘抄本,收藏起这些来自生活的第一感觉,如此日积月累,就不愁作文时无从下笔了。
具备了真实感人的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放飞思绪,深入浅出,从题材上挖掘内涵,进行艺术加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清理,感悟,把精粹沉淀,让灵感升华。如给学生听《渔舟唱晚》的音乐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欣赏旋律的优美外,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斜阳里,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不光想象精彩的画面,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想象一篇作文;或根据一些符号想象;或根据一面段文字去想象……有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学会了开拓创新的手法,写出真情洋溢而又文采飞扬的作文自然不在话下了。总之,鼓励并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并让其积极思考与练笔,学生作文水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1.向学生渗透表达价值的道理和理论思想。
把握时机向学生传授一些表达价值的道理,树立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理念。我们要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写作源于人的自我宣泄,愉悦或郁闷、幸福或悲苦、得志或失意都需要叶露心外。倾诉是最好的宣泄,而言语表达是最充分、最尽情的倾诉方式。(2)写作倾吐心声,可以让人轻快舒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培养学生艰苦勤奋的写作精神、顽强的写作意志。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活动,我们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怕占为难的情绪。可借助古今中外名家艰苦顽强的写作动人事迹来感染、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曹雪芹、巴尔扎克、伏契克等人的故事,使他们受到启发感染,提高觉悟。由怕写到愿写,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应付写作到认真写作,由有始无终地写到持之以恒地写。
(四)以能力训练为主,强调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和素质化。
教师要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既强调文内功夫,更强调文外功夫,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开阔视野,把认识能力的培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紧紧连在一起。反过来,认识能力的提升,又激励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生活,深入生活,认识和改造生活。正确处理思想、生活和技巧的关系。重视学生作文中认识与表达的辩正统一关系,认识能力是表达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发挥认识能力的提高对表达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将教学的重点转到文章的内容、思想和写作主体的能力、智力方面,并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作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第一要务,使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发生直接联系,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对于端正文风,提倡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培养良好的写作态度等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授作文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既符合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又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具有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钱梦龙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线”的教学观念,虽然在语文界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提议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观念依旧占具主导地位,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操纵教和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害怕和讨厌作文。
(二)作文课缺乏教学形式创新。
作文课教师的指导分为两种:写前指导和写后讲评,以提要求的方式的写前指导限制了学,而由于修改一环的缺失,写后讲评往往又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学生丧失了兴趣,陷入了痛苦的作文教学过程,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
(三)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
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注定会枯竭。当前,“作假”成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经常炮制雷同的故事。可以说,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善于收集作文素材。
“无一物不可以人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粗线条地、清晰地凸显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善于整理作文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生活中,许多东西,只有接触了、抚摸了,才能抓住特点、写得入微。“十指连心”,因而,不妨鼓励学生摸摸泥鳅,感受生命的灵动;摸摸狗儿的皮毛,感受生命的轻柔;摸摸父母额上的皱纹,感受生命的沧桑……并及时对耳闻目睹的现象进行复制,否则,时间的浪潮或许会连同“底片”一起冲走。所以,最好引导学生随时记载实验课的兴趣盎然;记载体育课的大汗淋漓;记载野炊的别开生面;记载初上讲台的担惊受怕……只要每天及时记下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地积累,何愁写不出话来又选不好素材呢?
写作艺术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必须对原始的素材进行整理。选择与表达中心有关的材料留下,而那些暂时不用的材料也不能全部放弃,一概否决,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小巧的摘抄本,收藏起这些来自生活的第一感觉,如此日积月累,就不愁作文时无从下笔了。
具备了真实感人的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放飞思绪,深入浅出,从题材上挖掘内涵,进行艺术加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清理,感悟,把精粹沉淀,让灵感升华。如给学生听《渔舟唱晚》的音乐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欣赏旋律的优美外,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斜阳里,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不光想象精彩的画面,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想象一篇作文;或根据一些符号想象;或根据一面段文字去想象……有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学会了开拓创新的手法,写出真情洋溢而又文采飞扬的作文自然不在话下了。总之,鼓励并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并让其积极思考与练笔,学生作文水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1.向学生渗透表达价值的道理和理论思想。
把握时机向学生传授一些表达价值的道理,树立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理念。我们要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写作源于人的自我宣泄,愉悦或郁闷、幸福或悲苦、得志或失意都需要叶露心外。倾诉是最好的宣泄,而言语表达是最充分、最尽情的倾诉方式。(2)写作倾吐心声,可以让人轻快舒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培养学生艰苦勤奋的写作精神、顽强的写作意志。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活动,我们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怕占为难的情绪。可借助古今中外名家艰苦顽强的写作动人事迹来感染、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曹雪芹、巴尔扎克、伏契克等人的故事,使他们受到启发感染,提高觉悟。由怕写到愿写,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应付写作到认真写作,由有始无终地写到持之以恒地写。
(四)以能力训练为主,强调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和素质化。
教师要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既强调文内功夫,更强调文外功夫,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开阔视野,把认识能力的培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紧紧连在一起。反过来,认识能力的提升,又激励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生活,深入生活,认识和改造生活。正确处理思想、生活和技巧的关系。重视学生作文中认识与表达的辩正统一关系,认识能力是表达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发挥认识能力的提高对表达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将教学的重点转到文章的内容、思想和写作主体的能力、智力方面,并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作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第一要务,使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发生直接联系,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对于端正文风,提倡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培养良好的写作态度等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授作文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既符合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又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具有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