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中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很多学生对中学以外的信息获取不足,在大学及专业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上由于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而缺乏自我意象,从而在学习上缺乏动力。针对这些问题,借助管理中的"并行工程"的思想提出了加强中学与大学信息沟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并行工程 自我意象
一、前言
杰米·埃斯卡兰特曾说过孩子“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你的自我意象(self image),你对自己所持的积极评价。”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对未来缺乏全面的思考,使大部分中学生没有形成适当的自我意象,从而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在对中学以外的世界缺乏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到大学继续学习,对所选学校类型的把握、对所学专业认识的模糊、专业转换的困难、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对未来走向社会的迷茫等因素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继续发展不利。
许多国家针对中学生开设了类似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实际的自我观念。我国仅在大学存在“就业指导”,大多数中学主要精力集中在准备高考,对学生长期发展的规划认识不足。另外,中学与大学交往不够、缺少交流平台。中学与大学教育作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教育阶段,本应互相沟通、建立起多种多样协作关系。但现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都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其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升学展开。只关心高校的招生考试工作,对大学的其它方面,如教育理念、学术前沿、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等并不关心,也不主动去沟通了解。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并不了解大学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了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大学只关注人才的选拨,很少主动与中学沟通与交流,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可见,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仍局限于输送生源和接收生源的关系,双方沟通渠道有限,无法全面地互相了解,在许多方面都不能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应试不是目的,培养人才才是目的。培养人才不应只追求成绩,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应该从系统的角度,长远考虑,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成材。
系统培养观念的确立和落实,需要中学更好的与外界沟通,进行信息的传递,以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了解社会。在学生对外界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情况和专业、就业信息,确立自我意向,明晰发展方向,使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可以借鉴管理中“并行工程”的思想。使生产的产品能更好的适合市场需求并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后期矫正成本。可以借助“并行工程”的思想在学生培养的初期就将其未来发展所要接触到的大学、社会引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根据自身情况构建自我意象,做好定位,在明确了学习目的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才负责。中学与大学的有效信息沟通首先应借助大学与中学的交流合作。
二、大學主动走进中学,让中学和中学生了解大学
可由大学招生部门主动到中学做宣传,使中学生更好的了解各个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资水平、学习时间安排、开设的选修课、各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各学科之间的比重等与学生学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具体信息,为他们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做好必要的准备。也可让大学教授、学者到中学召开座谈会、开设专题讲座,甚至直接参与中学课程的基础建设工作。这样可以让专家学者介绍学科前沿,展示学述风范,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中学为毕业生开展入学前教育
中学毕业生之所以不能平稳地过渡到大学教育阶段,根本原因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没能有全面地对大学进行了解,他们不懂得大学与中学相比,存在多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所选的专业究竟是怎样的。因此,在中学开展专门的入学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通过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2)帮助学生形成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明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应的准备;(3)对思维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差异,应结合相应的课程适当给以提示;(4)学校要对即将毕业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诸如“如何进行大学准备”之类的讲座或报告。
参考文献
[1]余立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注: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工作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并行工程 自我意象
一、前言
杰米·埃斯卡兰特曾说过孩子“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你的自我意象(self image),你对自己所持的积极评价。”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对未来缺乏全面的思考,使大部分中学生没有形成适当的自我意象,从而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在对中学以外的世界缺乏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到大学继续学习,对所选学校类型的把握、对所学专业认识的模糊、专业转换的困难、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对未来走向社会的迷茫等因素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继续发展不利。
许多国家针对中学生开设了类似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实际的自我观念。我国仅在大学存在“就业指导”,大多数中学主要精力集中在准备高考,对学生长期发展的规划认识不足。另外,中学与大学交往不够、缺少交流平台。中学与大学教育作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教育阶段,本应互相沟通、建立起多种多样协作关系。但现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都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其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升学展开。只关心高校的招生考试工作,对大学的其它方面,如教育理念、学术前沿、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等并不关心,也不主动去沟通了解。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并不了解大学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了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大学只关注人才的选拨,很少主动与中学沟通与交流,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可见,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仍局限于输送生源和接收生源的关系,双方沟通渠道有限,无法全面地互相了解,在许多方面都不能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应试不是目的,培养人才才是目的。培养人才不应只追求成绩,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应该从系统的角度,长远考虑,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成材。
系统培养观念的确立和落实,需要中学更好的与外界沟通,进行信息的传递,以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了解社会。在学生对外界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情况和专业、就业信息,确立自我意向,明晰发展方向,使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可以借鉴管理中“并行工程”的思想。使生产的产品能更好的适合市场需求并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后期矫正成本。可以借助“并行工程”的思想在学生培养的初期就将其未来发展所要接触到的大学、社会引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根据自身情况构建自我意象,做好定位,在明确了学习目的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才负责。中学与大学的有效信息沟通首先应借助大学与中学的交流合作。
二、大學主动走进中学,让中学和中学生了解大学
可由大学招生部门主动到中学做宣传,使中学生更好的了解各个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资水平、学习时间安排、开设的选修课、各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各学科之间的比重等与学生学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具体信息,为他们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做好必要的准备。也可让大学教授、学者到中学召开座谈会、开设专题讲座,甚至直接参与中学课程的基础建设工作。这样可以让专家学者介绍学科前沿,展示学述风范,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中学为毕业生开展入学前教育
中学毕业生之所以不能平稳地过渡到大学教育阶段,根本原因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没能有全面地对大学进行了解,他们不懂得大学与中学相比,存在多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所选的专业究竟是怎样的。因此,在中学开展专门的入学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通过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2)帮助学生形成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明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应的准备;(3)对思维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差异,应结合相应的课程适当给以提示;(4)学校要对即将毕业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诸如“如何进行大学准备”之类的讲座或报告。
参考文献
[1]余立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注: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工作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