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吃:能看见岳麓书院的餐厅
到长沙买了地图,就奔湖南大学而去。那地方很好找,因为岳麓书院太有名了,1000多年历史的学府,全中国也找不出几个来,而且它还当仁不让是这几个学府中的老大!
除此以外,一代伟人曾在这里的驻足,也让湖南大学增色不少。一座毛主席的雕像矗立在路口——“领袖挥手指引我们前进”的姿势。
沿着坡路走,路过岳麓书院和它门前的一池荷花,就站到了一个制高点,这个地方正好俯视书院,而那个湖大印象就在旁边了。
看着餐厅外面灯箱上的“湖大印象”几个字,就知道到了。其实这只是两座平房,透过它的装饰,看其结构和建筑的形态,应该曾经是大学里的一个普通食堂。但是经过设计后,“印象”的感觉就出来了。
早听说这家餐厅是湖南大学一位搞艺术设计的老师设计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全国成立比较早的设计艺术学院,2006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艺术学院之一。从这里出来的人应该出手不凡。
里面光线柔和,装饰于朴素中间有讲究。什么叫朴素呢?就是不豪华。比如那些纸糊的灯笼,价钱肯定不太贵,但是色彩搭配主人是费了心思的。还有偶尔一个设计新奇的红沙发,只是个点缀,恰到好处。
餐厅的面积并不大,大多数桌椅的设计看起来似乎也很平常,但是你会在不经意的角落,时而看到一张设计感很强的桌子,或是色彩突然一亮的一个什么摆件。当然一大堆书籍和杂志显示出这家餐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老板娘叫刘艳芳,她的表弟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餐厅的里外设计正是出自他的手笔。刘艳芳今年48岁了,人算不上漂亮,但觉得她身上有股阿庆嫂的味道,做事特别周全、豁达。
中午她请我们吃饭,上来的全是餐厅招牌菜:手撕鸭、秘制芙蓉萝卜、大漠羊排,等等。她说你们好好尝尝,这些菜很多餐厅都有,但是味道未必都一样,这里的菜都是她自己琢磨着做的。她虽是地道湖南人,但是在大学里面开餐厅,还要稍加改进,让更多人能接受。
手撕鸭是这里的招牌菜,也是老板娘隆重推出的。其实,这道菜本来应该是川菜,口味很重,很辣,档次一般。但是经过老板娘的改造,让这道普通的菜成了这里的压轴大菜。
老板娘说做这道菜确实有点麻烦,要用一碗特制的卤水,里面会有八角、山奈、桂皮之类,然后将鸭子去内脏后把水飞干、卤制,然后用低温的油来炸,这样才炸得透,吃的时候骨头都是酥的。
这道菜的关键是那碗卤水的配方,因为这是决定味道的重头戏,一般大厨是不会透露的。手撕鸭比较解馋,如果外面下着小雨或小雪,配着酒吃就更好了。
还有一菜,名“芙蓉萝卜”,可能是因为芙蓉姐姐的缘故,让这道菜听着有点性感和搞笑。其实就是白萝卜,用高汤煨过,既有营养,又爽口。最好与手撕鸭配着吃,正好解了鸭子的油腻。
简单,但是味道纯粹,这是我们对印象餐厅的印象。听说学校里的老外比较喜欢这里,学生来这里过生日或者庆祝个什么也要到这里。这个情调与健康兼讲究的餐厅,它的名声早已经远播到校园之外了,湖南一些著名主持人如汪涵等就曾经寻着香味来过了。
餐厅外面有一大块平地,是个非常闲适的地方,也是餐厅最吸引人的地方。刘艳芳曾经在这里支起阳伞,放上桌椅,顾客坐在大树下面吃饭品茶,幽静之极。抬眼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空气中飘着书香,全中国很难找出这样有书香氛围的餐厅了。在这里,泡上一杯茶,说着私密的话,或者谈着什么要紧的生意——谁好意思在这样的地方抛去斯文翻脸呢?
后来我们遇见一个老教授,他说他也经常来这家餐厅吃饭,尤其是家里来人的时候,到这里吃味道不错,环境也好。但遗憾的是,最近客人不能到院子里吃饭了,因为餐厅后面是一片家属楼,有人反映,餐厅的经营影响大家的休息。其实,可能是开车来的人多了,这里就显得有点嘈杂,老教授们的安宁被打破,餐厅也面临着整顿或是改造。
人就是这么矛盾,一些人如此依赖这个餐厅,另一些人非说餐厅搅扰了他们的安宁。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俗吃:火宫殿的吃喝玩乐
到长沙,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说到小吃,毫无悬念地就要奔向坡子街,奔向火宫殿。
火宫殿比较有来头,清朝就有了。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晚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闹市。
到了民国,这里摊担罗列、支棚撑伞,成为小吃闹市。它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一样,是市井大众娱乐消费时的最爱。
抗战时期,徐特立在这里发表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演讲,田汉经常在这里与友人聚餐: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王首道、王震、胡耀邦都曾光临过火宫殿。
火宫殿在每个时期都风光过,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长沙必游之地。它已经是长沙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长沙的一个最便利的窗口。
可能真正的长沙人不屑来这里,就如真正的北京人不会到王府井吃饭一样。而外地人到长沙,即使不吃小吃,也不可不来火宫殿,而到了火宫殿,吃小吃又是必然的。
火宫殿里面的湖南特色小吃和点心,绝对是最齐全的。东西放在“挂旗”的小车里,专人推过来供你选择:也可自己单独点好,请服务员通知厨房去做。
关于吃,火宫殿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一宫二庙,三通四景,八小吃,十二名肴。一宫就是指火宫殿。二庙是火神庙和财神庙。其中的八小吃是:臭豆腐、龙脂猪血、煮馓子、八宝果饭、姊妹团子、荷兰粉、红烧蹄花、三角豆腐。十二名肴是:发丝百页、蜜汁火腿、潇湘龟羊、酱汁肘子、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宫殿豆腐、东安子鸡、红烧水鱼裙爪、红煨牛蹄筋、毛家红烧肉、红烧狗肉。
所以,火宫殿一直肩负着小吃博物馆的重任。这里的每个小吃都师出有名。比如姜二爹的臭豆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胡桂英的龙脂猪血,邓春秀的红烧蹄花,阁福生的荷兰粉,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罗三的米粉等等。
1958年,毛泽东来到火宫殿视察,当时摆了桌“主席宴”,如今也可以拿出来说事了,“主席宴”成为湘菜中道大餐。如成都的“夫妻肺片”,长沙火宫殿的“姊妹团子”也是两个人的杰作。如果说夫妻肺片是舌尖上的爱情麻辣烫,那么姊妹团子则是饮食男女中的温柔香。
如果光吃团子有点干,可以顺便来碗椒盐馓子,这也是火宫殿的名牌小吃之一。它有点像西北人做的馓子,只是要小巧很多,同是面粉做的,但是湖南人在其中加放了花椒,味道就带了刺激。而且还要煮过吃,烂烂的,既是点心,又可以当菜吃。
因为李谷一,全国人民在比较早的时候就知道了湖南的花鼓戏。作为地方戏,肯定曾经有着大把追随的观众和票友。可是与全国各地的传统戏一样,它肯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到长沙应该看看花鼓戏。可是一问长沙人,大家能说出一连串的剧场和歌厅,却说不清应该到哪里能看花鼓戏。我想起来曾经遇见的一对老年夫妇,早年离开湖南,晚年终于回长沙了,就想听听乡音花鼓戏,可物是人非,还真找不到个像样的地方,听听最像样的花鼓戏。
作为外乡人,我们没那么多讲究,有花鼓戏就行,反正听不出高低上下来,看看热闹而已。有人推荐火宫殿,说那里每晚都有个小型表演。
火龙宫是外地人必去的地方,能体现地方传统特色的东西应该在这里都能找到。
晚上,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火宫殿外场子上的锣鼓也响了起来。舞台很小,二、三十平米吧,上面有古色古香的装饰,很像旧时的戏台子。
与其说是舞台,不如说是火宫殿的一个陪衬,是免费赠送给客人的一台小戏。让外地来的客人满足一下花鼓戏的好奇,或者让老长沙过一下花鼓戏的戏瘾。
这是一台小戏,演的是吴三宝游春,系才子佳人戏,舞台上一共也就三个演员唱来唱去,加上敲锣鼓的,统共七八个人,可一唱就照着两个小时去了,平均到每个人,工作量很大。
台下观众不多,只是零零星星的一些,还全都溜边坐着。我发现,那个花旦唱完自己的一段,竟然端着杯水走下舞台,走到一位坐着的老先生前,递上水,聊了起来。一会儿,老先生掏出5元钱给了花旦。花旦谢过,然后把钱投入舞台边上的一个箱子里。
我问这老先生,这里大家都不收费,为什么您要交钱?他说这里是不收费,谁来都可以看戏听戏。但是他经常来,几乎天天来,与戏班都混成熟脸了,人家每次都要送杯水给你,你哪好意思不掏点钱。再说他们很不容易,都是长沙下面来的,收入很少,他这也算友情赞助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戏班是火宫殿从某个县里请来的,一个晚上的演出,每个人才有几十元的收入。其实这可能是湖南众多花鼓戏团的一个缩影,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去歌舞厅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留恋这种地方戏曲,很多地方戏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唱戏人的生存状态也难如人意。
即使这样,小戏班每晚照唱,老票友也每晚必来捧场。可能花鼓戏的黄金年代过去了,但是它高亢的唱腔总还吸引着那么些人,没完没了地回味着。
到长沙买了地图,就奔湖南大学而去。那地方很好找,因为岳麓书院太有名了,1000多年历史的学府,全中国也找不出几个来,而且它还当仁不让是这几个学府中的老大!
除此以外,一代伟人曾在这里的驻足,也让湖南大学增色不少。一座毛主席的雕像矗立在路口——“领袖挥手指引我们前进”的姿势。
沿着坡路走,路过岳麓书院和它门前的一池荷花,就站到了一个制高点,这个地方正好俯视书院,而那个湖大印象就在旁边了。
看着餐厅外面灯箱上的“湖大印象”几个字,就知道到了。其实这只是两座平房,透过它的装饰,看其结构和建筑的形态,应该曾经是大学里的一个普通食堂。但是经过设计后,“印象”的感觉就出来了。
早听说这家餐厅是湖南大学一位搞艺术设计的老师设计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全国成立比较早的设计艺术学院,2006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艺术学院之一。从这里出来的人应该出手不凡。
里面光线柔和,装饰于朴素中间有讲究。什么叫朴素呢?就是不豪华。比如那些纸糊的灯笼,价钱肯定不太贵,但是色彩搭配主人是费了心思的。还有偶尔一个设计新奇的红沙发,只是个点缀,恰到好处。
餐厅的面积并不大,大多数桌椅的设计看起来似乎也很平常,但是你会在不经意的角落,时而看到一张设计感很强的桌子,或是色彩突然一亮的一个什么摆件。当然一大堆书籍和杂志显示出这家餐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老板娘叫刘艳芳,她的表弟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餐厅的里外设计正是出自他的手笔。刘艳芳今年48岁了,人算不上漂亮,但觉得她身上有股阿庆嫂的味道,做事特别周全、豁达。
中午她请我们吃饭,上来的全是餐厅招牌菜:手撕鸭、秘制芙蓉萝卜、大漠羊排,等等。她说你们好好尝尝,这些菜很多餐厅都有,但是味道未必都一样,这里的菜都是她自己琢磨着做的。她虽是地道湖南人,但是在大学里面开餐厅,还要稍加改进,让更多人能接受。
手撕鸭是这里的招牌菜,也是老板娘隆重推出的。其实,这道菜本来应该是川菜,口味很重,很辣,档次一般。但是经过老板娘的改造,让这道普通的菜成了这里的压轴大菜。
老板娘说做这道菜确实有点麻烦,要用一碗特制的卤水,里面会有八角、山奈、桂皮之类,然后将鸭子去内脏后把水飞干、卤制,然后用低温的油来炸,这样才炸得透,吃的时候骨头都是酥的。
这道菜的关键是那碗卤水的配方,因为这是决定味道的重头戏,一般大厨是不会透露的。手撕鸭比较解馋,如果外面下着小雨或小雪,配着酒吃就更好了。
还有一菜,名“芙蓉萝卜”,可能是因为芙蓉姐姐的缘故,让这道菜听着有点性感和搞笑。其实就是白萝卜,用高汤煨过,既有营养,又爽口。最好与手撕鸭配着吃,正好解了鸭子的油腻。
简单,但是味道纯粹,这是我们对印象餐厅的印象。听说学校里的老外比较喜欢这里,学生来这里过生日或者庆祝个什么也要到这里。这个情调与健康兼讲究的餐厅,它的名声早已经远播到校园之外了,湖南一些著名主持人如汪涵等就曾经寻着香味来过了。
餐厅外面有一大块平地,是个非常闲适的地方,也是餐厅最吸引人的地方。刘艳芳曾经在这里支起阳伞,放上桌椅,顾客坐在大树下面吃饭品茶,幽静之极。抬眼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空气中飘着书香,全中国很难找出这样有书香氛围的餐厅了。在这里,泡上一杯茶,说着私密的话,或者谈着什么要紧的生意——谁好意思在这样的地方抛去斯文翻脸呢?
后来我们遇见一个老教授,他说他也经常来这家餐厅吃饭,尤其是家里来人的时候,到这里吃味道不错,环境也好。但遗憾的是,最近客人不能到院子里吃饭了,因为餐厅后面是一片家属楼,有人反映,餐厅的经营影响大家的休息。其实,可能是开车来的人多了,这里就显得有点嘈杂,老教授们的安宁被打破,餐厅也面临着整顿或是改造。
人就是这么矛盾,一些人如此依赖这个餐厅,另一些人非说餐厅搅扰了他们的安宁。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俗吃:火宫殿的吃喝玩乐
到长沙,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说到小吃,毫无悬念地就要奔向坡子街,奔向火宫殿。
火宫殿比较有来头,清朝就有了。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晚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闹市。
到了民国,这里摊担罗列、支棚撑伞,成为小吃闹市。它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一样,是市井大众娱乐消费时的最爱。
抗战时期,徐特立在这里发表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演讲,田汉经常在这里与友人聚餐: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王首道、王震、胡耀邦都曾光临过火宫殿。
火宫殿在每个时期都风光过,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长沙必游之地。它已经是长沙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长沙的一个最便利的窗口。
可能真正的长沙人不屑来这里,就如真正的北京人不会到王府井吃饭一样。而外地人到长沙,即使不吃小吃,也不可不来火宫殿,而到了火宫殿,吃小吃又是必然的。
火宫殿里面的湖南特色小吃和点心,绝对是最齐全的。东西放在“挂旗”的小车里,专人推过来供你选择:也可自己单独点好,请服务员通知厨房去做。
关于吃,火宫殿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一宫二庙,三通四景,八小吃,十二名肴。一宫就是指火宫殿。二庙是火神庙和财神庙。其中的八小吃是:臭豆腐、龙脂猪血、煮馓子、八宝果饭、姊妹团子、荷兰粉、红烧蹄花、三角豆腐。十二名肴是:发丝百页、蜜汁火腿、潇湘龟羊、酱汁肘子、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宫殿豆腐、东安子鸡、红烧水鱼裙爪、红煨牛蹄筋、毛家红烧肉、红烧狗肉。
所以,火宫殿一直肩负着小吃博物馆的重任。这里的每个小吃都师出有名。比如姜二爹的臭豆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胡桂英的龙脂猪血,邓春秀的红烧蹄花,阁福生的荷兰粉,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罗三的米粉等等。
1958年,毛泽东来到火宫殿视察,当时摆了桌“主席宴”,如今也可以拿出来说事了,“主席宴”成为湘菜中道大餐。如成都的“夫妻肺片”,长沙火宫殿的“姊妹团子”也是两个人的杰作。如果说夫妻肺片是舌尖上的爱情麻辣烫,那么姊妹团子则是饮食男女中的温柔香。
如果光吃团子有点干,可以顺便来碗椒盐馓子,这也是火宫殿的名牌小吃之一。它有点像西北人做的馓子,只是要小巧很多,同是面粉做的,但是湖南人在其中加放了花椒,味道就带了刺激。而且还要煮过吃,烂烂的,既是点心,又可以当菜吃。
因为李谷一,全国人民在比较早的时候就知道了湖南的花鼓戏。作为地方戏,肯定曾经有着大把追随的观众和票友。可是与全国各地的传统戏一样,它肯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到长沙应该看看花鼓戏。可是一问长沙人,大家能说出一连串的剧场和歌厅,却说不清应该到哪里能看花鼓戏。我想起来曾经遇见的一对老年夫妇,早年离开湖南,晚年终于回长沙了,就想听听乡音花鼓戏,可物是人非,还真找不到个像样的地方,听听最像样的花鼓戏。
作为外乡人,我们没那么多讲究,有花鼓戏就行,反正听不出高低上下来,看看热闹而已。有人推荐火宫殿,说那里每晚都有个小型表演。
火龙宫是外地人必去的地方,能体现地方传统特色的东西应该在这里都能找到。
晚上,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火宫殿外场子上的锣鼓也响了起来。舞台很小,二、三十平米吧,上面有古色古香的装饰,很像旧时的戏台子。
与其说是舞台,不如说是火宫殿的一个陪衬,是免费赠送给客人的一台小戏。让外地来的客人满足一下花鼓戏的好奇,或者让老长沙过一下花鼓戏的戏瘾。
这是一台小戏,演的是吴三宝游春,系才子佳人戏,舞台上一共也就三个演员唱来唱去,加上敲锣鼓的,统共七八个人,可一唱就照着两个小时去了,平均到每个人,工作量很大。
台下观众不多,只是零零星星的一些,还全都溜边坐着。我发现,那个花旦唱完自己的一段,竟然端着杯水走下舞台,走到一位坐着的老先生前,递上水,聊了起来。一会儿,老先生掏出5元钱给了花旦。花旦谢过,然后把钱投入舞台边上的一个箱子里。
我问这老先生,这里大家都不收费,为什么您要交钱?他说这里是不收费,谁来都可以看戏听戏。但是他经常来,几乎天天来,与戏班都混成熟脸了,人家每次都要送杯水给你,你哪好意思不掏点钱。再说他们很不容易,都是长沙下面来的,收入很少,他这也算友情赞助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戏班是火宫殿从某个县里请来的,一个晚上的演出,每个人才有几十元的收入。其实这可能是湖南众多花鼓戏团的一个缩影,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去歌舞厅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留恋这种地方戏曲,很多地方戏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唱戏人的生存状态也难如人意。
即使这样,小戏班每晚照唱,老票友也每晚必来捧场。可能花鼓戏的黄金年代过去了,但是它高亢的唱腔总还吸引着那么些人,没完没了地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