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记叙文阅读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较大,因此理清思路,有效复习,让学生通过整体复习掌握记叙文的一般阅读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记叙文阅读 复习思路 理清思路 有效复习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记叙文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较大,因此理清思路,有效复习,让学生通过复习整体掌握记叙文的一般阅读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题目,辨别类型
记叙文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如:《背影》是写人的,《忆读书》属叙事,《春》、《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白杨礼赞》是状物的。显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1)抓线索:线索是文章结构的核心。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都可为线索。阅读时紧紧把握住线索就容易掌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如《囚绿记》叙事线索: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感情线索:作者对“绿”的喜爱。找到这两条线索,就明确了课文所写的两方面的内容:叙述孤旅生涯“囚绿”的过程;借常春藤抒发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2)明确记叙的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顺叙,有表时间或地点的转换或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倒叙,主体部分要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因此开头有引出事件回忆的句子。插叙部分都在文中,有起止的语言标记。如鲁迅的《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理清了记叙的顺序也就理清了思路。
(3)寻找过渡句(段)、中心句:记叙文中过渡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揪住了过渡句(段),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如《白杨礼赞》在写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时用了两个过渡段——“那就是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串起了全文。中心句位置一般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找出中心句就能理清结构层次。如《白杨礼赞》第五段,只要明确了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形美和神美都是围绕“力争上游”来写,那么语段“总分式”结构就清晰了。
3.分析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内容
(1)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和材料安排的特点:搞清记叙要素,有助于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事件的本质;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更为突出。如《山中避雨》讲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故事。时间:前天。地点:三家村。人物:“我”、两个女孩、三家村的青年。起因:游玩遇雨。经过:避雨拉琴,三家村青年和唱。结果:与三家村青年惜别。详写拉琴和唱,略写遇雨惜别。揭示“乐以教和”的主题。
(2)分析描写的方法及角度:
第一,(写人叙事类)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特别是小说,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因此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应紧紧扣住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高潮部分是通过对鲁提辖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及围观的人反应表现鲁提辖的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第二,(写景、状物类)景物描写常涉及观察角度(俯视、仰视、平视)、描写顺序(远—近、整体—局部、外—内等)、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及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阅读从这些方面入手可把握事物特点。如《竹林深处人家》作者从三个立足点,多角度观察竹林美景:远望竹林(平视)——竹林如海;深入竹林(仰视、平视)——如隧道似屏风;登临竹坞(俯视)——除了竹还是竹,三个观察角度表现了竹林广阔、茂密、深沉的特点。
(3)分析议论抒情,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表达方式虽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有抒情议论,这些抒情议论常常起到点明或深化中心的作用。如《竹林深处人家》“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这些抒情的语言蕴涵了作者对竹乡人家闲适、安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点明了题旨。
4.品味精美的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斟词酌句,品味语言,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精心的遣词造句实现的。如《山中避雨》“三家村里的青年也齐唱,一时把这苦雨荒村闹得十分温暖。”“温暖”二字,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又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一个“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短短的一句话,朴实真挚,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魅力。
当然,还有对欲扬先抑等各种写法的掌握,初中语文更多的要求从内容上理解文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 记叙文阅读 复习思路 理清思路 有效复习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记叙文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较大,因此理清思路,有效复习,让学生通过复习整体掌握记叙文的一般阅读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题目,辨别类型
记叙文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如:《背影》是写人的,《忆读书》属叙事,《春》、《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白杨礼赞》是状物的。显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1)抓线索:线索是文章结构的核心。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都可为线索。阅读时紧紧把握住线索就容易掌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如《囚绿记》叙事线索: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感情线索:作者对“绿”的喜爱。找到这两条线索,就明确了课文所写的两方面的内容:叙述孤旅生涯“囚绿”的过程;借常春藤抒发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2)明确记叙的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顺叙,有表时间或地点的转换或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倒叙,主体部分要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因此开头有引出事件回忆的句子。插叙部分都在文中,有起止的语言标记。如鲁迅的《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理清了记叙的顺序也就理清了思路。
(3)寻找过渡句(段)、中心句:记叙文中过渡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揪住了过渡句(段),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如《白杨礼赞》在写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时用了两个过渡段——“那就是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串起了全文。中心句位置一般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找出中心句就能理清结构层次。如《白杨礼赞》第五段,只要明确了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形美和神美都是围绕“力争上游”来写,那么语段“总分式”结构就清晰了。
3.分析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内容
(1)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和材料安排的特点:搞清记叙要素,有助于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事件的本质;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更为突出。如《山中避雨》讲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故事。时间:前天。地点:三家村。人物:“我”、两个女孩、三家村的青年。起因:游玩遇雨。经过:避雨拉琴,三家村青年和唱。结果:与三家村青年惜别。详写拉琴和唱,略写遇雨惜别。揭示“乐以教和”的主题。
(2)分析描写的方法及角度:
第一,(写人叙事类)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特别是小说,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因此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应紧紧扣住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高潮部分是通过对鲁提辖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及围观的人反应表现鲁提辖的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第二,(写景、状物类)景物描写常涉及观察角度(俯视、仰视、平视)、描写顺序(远—近、整体—局部、外—内等)、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及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阅读从这些方面入手可把握事物特点。如《竹林深处人家》作者从三个立足点,多角度观察竹林美景:远望竹林(平视)——竹林如海;深入竹林(仰视、平视)——如隧道似屏风;登临竹坞(俯视)——除了竹还是竹,三个观察角度表现了竹林广阔、茂密、深沉的特点。
(3)分析议论抒情,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表达方式虽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有抒情议论,这些抒情议论常常起到点明或深化中心的作用。如《竹林深处人家》“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这些抒情的语言蕴涵了作者对竹乡人家闲适、安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点明了题旨。
4.品味精美的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斟词酌句,品味语言,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精心的遣词造句实现的。如《山中避雨》“三家村里的青年也齐唱,一时把这苦雨荒村闹得十分温暖。”“温暖”二字,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又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一个“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短短的一句话,朴实真挚,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魅力。
当然,还有对欲扬先抑等各种写法的掌握,初中语文更多的要求从内容上理解文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