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与推广,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开始多方寻求合作以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高职教育不能满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对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探析,提出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京津冀 职业教育 课程模式问题 探究
【课题项目】本论文属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京津冀协同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模式研究与创新》,编号170101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30-01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从京津冀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别为3.63:38.06:58.31,4.49:50.03:45.48,16.2:50.3:33.49;而到2013年产业结构为0.8:22.3:76.9,1.3:50.6:48.1,12.4:52.2:35.5。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北京已经成功转向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是京津冀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中心,更是全国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引领者。
(二)从京津冀产业发展来看,北京作为首都,已成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由于首都功能的优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科研单位、一流院校以及大型企业研发总部,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将大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转移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首都非核心功能,有效地对周边地区发挥其经济和知识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三)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廉价土地以及丰富的生产资源等优势,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京津两市辐射效应下,充分利用两地转移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材料加工业、现代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的渠道,加大对京津两市人才吸引来促进当地的研发和创新功能。
二、河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学理念日臻成熟,确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高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确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逐渐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训场所设备不断完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同时注重加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共同建设。
(三)学生就业空间大,就业平台广阔,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三地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京津用人大门的打开,为河北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河北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一)高职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欠缺。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才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相应支持,真正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活动中。以至于对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稳定运行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职专业设置应日趋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大多是就业面广、专业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使专业设置缺乏时代性、高端性和区域性。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较容易,但就业层次较低,待遇不高,高端人才匮乏。
(三)人才培养缺乏高职优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资料显示,2015年,高技能人才约3425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30%左右。高職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竞争同样的企业技能岗位,高职生就业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能适应更高级的技术岗位。
(四)高职院校师资人才缺乏。近几年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师课较多,备课任务重,精力有限,难得有时间去企业挂职锻炼。新招聘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从业经验相对欠缺。从企业聘任的教师专业技能优秀,有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授课能力不足。
四、结束语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复合型、智能型人才的出现。因此,整合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学习和技术学习、整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智能型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京津冀 职业教育 课程模式问题 探究
【课题项目】本论文属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京津冀协同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模式研究与创新》,编号170101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30-01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从京津冀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别为3.63:38.06:58.31,4.49:50.03:45.48,16.2:50.3:33.49;而到2013年产业结构为0.8:22.3:76.9,1.3:50.6:48.1,12.4:52.2:35.5。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北京已经成功转向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是京津冀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中心,更是全国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引领者。
(二)从京津冀产业发展来看,北京作为首都,已成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由于首都功能的优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科研单位、一流院校以及大型企业研发总部,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将大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转移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首都非核心功能,有效地对周边地区发挥其经济和知识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三)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廉价土地以及丰富的生产资源等优势,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京津两市辐射效应下,充分利用两地转移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材料加工业、现代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的渠道,加大对京津两市人才吸引来促进当地的研发和创新功能。
二、河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学理念日臻成熟,确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高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确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逐渐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训场所设备不断完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同时注重加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共同建设。
(三)学生就业空间大,就业平台广阔,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三地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京津用人大门的打开,为河北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河北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一)高职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欠缺。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才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相应支持,真正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活动中。以至于对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稳定运行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职专业设置应日趋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大多是就业面广、专业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使专业设置缺乏时代性、高端性和区域性。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较容易,但就业层次较低,待遇不高,高端人才匮乏。
(三)人才培养缺乏高职优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资料显示,2015年,高技能人才约3425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30%左右。高職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竞争同样的企业技能岗位,高职生就业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能适应更高级的技术岗位。
(四)高职院校师资人才缺乏。近几年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师课较多,备课任务重,精力有限,难得有时间去企业挂职锻炼。新招聘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从业经验相对欠缺。从企业聘任的教师专业技能优秀,有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授课能力不足。
四、结束语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复合型、智能型人才的出现。因此,整合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学习和技术学习、整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智能型的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