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雄浑”品位居二十四诗品之首,对于文艺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诗学风格奠定了一种雄壮浑阔的诗歌风格和意境,后面很多品都是从这一品生发或者延伸而来,因此对于雄浑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关键词】雄浑;风格;意境
“雄浑”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具有雄健浑厚之意,给人一种旷达浑阔却又有雄壮威严的感觉,在诗品中代表了一种雄健广阔并且浑然一体的诗歌风格。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这两个字分别作出了解释,即:“雄,鸟父也,从隹厷声。”[1]“浑,混流声也,从水军声,一曰洿下也。”[2]从这两个字的基本释义上,我们可以看到,鸟父即雄鸟在空中翱翔,它具有保护雏鸟的强健力量,散发出一种雄壮的威严;水流汇聚到一处会变得浑浊,但是更能产生浑厚磅礴的气势,给人一种澎湃浑厚的力量美和气势美。由此可见,这应该是“雄浑”最初的阐释,也正是将这种自然的力量和气势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才形成了独具哲理性的美学思想。
“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为浑”,[3]这是杨廷芝对“雄”和“浑”的解释。郭绍虞在《司空图诗品集解》中说:“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浑,全也,浑成自然也。”[4]这看似简炼的总结将“雄”和“浑”的特性精炼的诠释出来,并与本品中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相得益彰。“雄浑”是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为基础的,融入自然是“雄浑”境界形成的基础,体现出了自然之道中“虚”就是“无”的特征,这与“虚静说”相关联,正如庄子的“澡雪精神,心斋坐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洞彻内心,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雄浑”一词,其意思就是雄健壮大并且虚廓浑朴,是用来指壮美的诗歌风格。
“雄浑”作为诗文品评的风格概念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从“雄”、“雄伯”、“浑浑、雄雄”直到唐代沈亚之以“涵雄浑于云水”[5]来评价韩愈的文章。“雄浑”一词才始于评论,至司空图之时始以理论形态出现。司空图最推崇的是雄浑与冲淡两种风格,雄浑居首,冲淡次之。李、杜居前,王、韦居后,雄浑为首,冲淡次之。雄浑风格极具盛唐的时代内涵,正如严羽所说:“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这也说明“雄浑”的产生是对盛唐之象的总结和印证。
“大用外排,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这四句简明扼要的概括出了“雄浑”境界形成的前提条件。首句中将“用”和“体”对举,体现出“体用”的重要性。“体”为本,是“道”的本体所在;“用”是“道”本体的外在表现和产物。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6]时明确提出了“以无为体, 以有为用”的体用关系。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说:“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7]“体用观”源于先秦道家思想,所谓的“真体”,就是得道之体,是合乎自然之道之体。真体在这里指诗人真诚的与自然之心。老子论“道”首倡“其精甚真”[8]之说,从这里开始用“真”来评论人的主体本质和道德涵养。可见“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本体。“大用”,意为无用之用,不尽之用,此处指大境界。在老子看来,具体之“用”是有限的,只有看似无用的虚,才含有无尽的用。这一哲学上的体用关系, 具体到雄浑一品则是: 欲“大用”伸张于外, 必得“真体内充”; 欲达到雄浑的艺术境界, 必先有雄浑之气鼓荡于内。“体用观”对于诗歌创作达到雄浑之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奠定了“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一句对“雄浑”做出了清晰明了的解释,郭绍虞在《司空图诗品集解》中说:“所谓真体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必须复还空虚,才得入于浑然之境。”[9]这就需要形成刚健之气和虚静之心,就是必须有大才华、大学问才能随处有感而发,成为真诗,并且写来不着一物,不卖弄学问,不空谈理论,这才能达到“雄浑”之境。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云:“返虚入浑是认题,返字有心力;积健为雄是使笔,积字有笔力。”[10]“返虚”,意谓脱略形色,归于虚廓。“虚”就是空,空即无,“虚空”是自然之道的本质特点,“返虚”就是让自己的心态进入“虚静”,精神与自然之道相合。入浑,就是入浑朴之境。此句意为至大的境界要脱略形色,归于虚廓,这样才能进人浑朴之域,使自己的身心返回自然之道才能养成浑厚之气,有了浑成深厚之气,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变化。积健为雄,就是强调不断积蓄刚健、慷慨的气质,从而成就至大至刚的强健人格。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主要是对“雄浑”的风格特点的描述。“具备万物”意思就是包罗万象,容纳万物,是指诗的境界宏大壮阔。这一句是对于“雄浑”中“浑”的特点而言的。《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11]这里说“天道”是“具备万物”的根源。具备万物着眼于时空的拓展,以少总多,点染挥洒,境界却广阔无垠,与“大用外排”、“返虚入浑”相互接应。“具备万物”,既指诗歌要内容充实,也指诗人要情感充实。“横绝太空”是指诗人情感没有阻碍,像江水一样势不可挡。这与前文的雄健相联系,雄健的情感才能使主体精神超越万物。这里突出了雄健品质的强大及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2]贴切解释了“积健为雄”与“横绝太空”的关系,积累形成了力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超越,完成质变,具备万物并且超越的万物才能达到“雄浑”真正所需的境界。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来形容诗歌犹如空中覆盖天地的云朵和大漠中气势汹涌的长风,以此比拟雄浑风格的境界,从而体现出雄浑风格的多样化意境。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四句简洁的阐明了“雄浑”意境形成的审美意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对雄浑中浑然一体特点的深入论述。超以象外,意谓超越物色形象之外。雄浑的意境,既要有其形象,又要有其意蕴。深藏的意蕴需要到具体形象之外寻找,那个寻找的地方就是“环中”,“环中”一词来自庄子,意思是虚空。以此说明雄浑的意蕴要在虚空中寻找,需要诗人通过想象和揣摩来领悟雄浑境界的旨趣和意蕴。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两句中强调贵真非强,追求自然无穷。意为自然真实,不刻意求之。这是针对雄浑风格的创造来说的。它强调求真,追求自然,不刻意为之,与“真体内充”相呼应。来之无穷,谓雄浑之美的寻绎不尽。雄浑之境需要内心真气的修养,不可强得,唯有这样,雄浑意象才能自然而然的生成。
雄浑之美是刚健至极而归于虚廓、浑厚、内敛的美,“雄浑”一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又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对盛唐诗歌的理论总结,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文化的繁荣和博大精深,为我们了解、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提供了指导。
注释:
[1] 《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3]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5]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第58页。
[6][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0页。
[7]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2页。
[9]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0]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1][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9页。
[12][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3]张少康著.《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4]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D].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雄浑;风格;意境
“雄浑”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具有雄健浑厚之意,给人一种旷达浑阔却又有雄壮威严的感觉,在诗品中代表了一种雄健广阔并且浑然一体的诗歌风格。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这两个字分别作出了解释,即:“雄,鸟父也,从隹厷声。”[1]“浑,混流声也,从水军声,一曰洿下也。”[2]从这两个字的基本释义上,我们可以看到,鸟父即雄鸟在空中翱翔,它具有保护雏鸟的强健力量,散发出一种雄壮的威严;水流汇聚到一处会变得浑浊,但是更能产生浑厚磅礴的气势,给人一种澎湃浑厚的力量美和气势美。由此可见,这应该是“雄浑”最初的阐释,也正是将这种自然的力量和气势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才形成了独具哲理性的美学思想。
“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为浑”,[3]这是杨廷芝对“雄”和“浑”的解释。郭绍虞在《司空图诗品集解》中说:“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浑,全也,浑成自然也。”[4]这看似简炼的总结将“雄”和“浑”的特性精炼的诠释出来,并与本品中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相得益彰。“雄浑”是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为基础的,融入自然是“雄浑”境界形成的基础,体现出了自然之道中“虚”就是“无”的特征,这与“虚静说”相关联,正如庄子的“澡雪精神,心斋坐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洞彻内心,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雄浑”一词,其意思就是雄健壮大并且虚廓浑朴,是用来指壮美的诗歌风格。
“雄浑”作为诗文品评的风格概念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从“雄”、“雄伯”、“浑浑、雄雄”直到唐代沈亚之以“涵雄浑于云水”[5]来评价韩愈的文章。“雄浑”一词才始于评论,至司空图之时始以理论形态出现。司空图最推崇的是雄浑与冲淡两种风格,雄浑居首,冲淡次之。李、杜居前,王、韦居后,雄浑为首,冲淡次之。雄浑风格极具盛唐的时代内涵,正如严羽所说:“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这也说明“雄浑”的产生是对盛唐之象的总结和印证。
“大用外排,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这四句简明扼要的概括出了“雄浑”境界形成的前提条件。首句中将“用”和“体”对举,体现出“体用”的重要性。“体”为本,是“道”的本体所在;“用”是“道”本体的外在表现和产物。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6]时明确提出了“以无为体, 以有为用”的体用关系。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说:“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7]“体用观”源于先秦道家思想,所谓的“真体”,就是得道之体,是合乎自然之道之体。真体在这里指诗人真诚的与自然之心。老子论“道”首倡“其精甚真”[8]之说,从这里开始用“真”来评论人的主体本质和道德涵养。可见“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本体。“大用”,意为无用之用,不尽之用,此处指大境界。在老子看来,具体之“用”是有限的,只有看似无用的虚,才含有无尽的用。这一哲学上的体用关系, 具体到雄浑一品则是: 欲“大用”伸张于外, 必得“真体内充”; 欲达到雄浑的艺术境界, 必先有雄浑之气鼓荡于内。“体用观”对于诗歌创作达到雄浑之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奠定了“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一句对“雄浑”做出了清晰明了的解释,郭绍虞在《司空图诗品集解》中说:“所谓真体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必须复还空虚,才得入于浑然之境。”[9]这就需要形成刚健之气和虚静之心,就是必须有大才华、大学问才能随处有感而发,成为真诗,并且写来不着一物,不卖弄学问,不空谈理论,这才能达到“雄浑”之境。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云:“返虚入浑是认题,返字有心力;积健为雄是使笔,积字有笔力。”[10]“返虚”,意谓脱略形色,归于虚廓。“虚”就是空,空即无,“虚空”是自然之道的本质特点,“返虚”就是让自己的心态进入“虚静”,精神与自然之道相合。入浑,就是入浑朴之境。此句意为至大的境界要脱略形色,归于虚廓,这样才能进人浑朴之域,使自己的身心返回自然之道才能养成浑厚之气,有了浑成深厚之气,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变化。积健为雄,就是强调不断积蓄刚健、慷慨的气质,从而成就至大至刚的强健人格。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主要是对“雄浑”的风格特点的描述。“具备万物”意思就是包罗万象,容纳万物,是指诗的境界宏大壮阔。这一句是对于“雄浑”中“浑”的特点而言的。《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11]这里说“天道”是“具备万物”的根源。具备万物着眼于时空的拓展,以少总多,点染挥洒,境界却广阔无垠,与“大用外排”、“返虚入浑”相互接应。“具备万物”,既指诗歌要内容充实,也指诗人要情感充实。“横绝太空”是指诗人情感没有阻碍,像江水一样势不可挡。这与前文的雄健相联系,雄健的情感才能使主体精神超越万物。这里突出了雄健品质的强大及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2]贴切解释了“积健为雄”与“横绝太空”的关系,积累形成了力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超越,完成质变,具备万物并且超越的万物才能达到“雄浑”真正所需的境界。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来形容诗歌犹如空中覆盖天地的云朵和大漠中气势汹涌的长风,以此比拟雄浑风格的境界,从而体现出雄浑风格的多样化意境。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四句简洁的阐明了“雄浑”意境形成的审美意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对雄浑中浑然一体特点的深入论述。超以象外,意谓超越物色形象之外。雄浑的意境,既要有其形象,又要有其意蕴。深藏的意蕴需要到具体形象之外寻找,那个寻找的地方就是“环中”,“环中”一词来自庄子,意思是虚空。以此说明雄浑的意蕴要在虚空中寻找,需要诗人通过想象和揣摩来领悟雄浑境界的旨趣和意蕴。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两句中强调贵真非强,追求自然无穷。意为自然真实,不刻意求之。这是针对雄浑风格的创造来说的。它强调求真,追求自然,不刻意为之,与“真体内充”相呼应。来之无穷,谓雄浑之美的寻绎不尽。雄浑之境需要内心真气的修养,不可强得,唯有这样,雄浑意象才能自然而然的生成。
雄浑之美是刚健至极而归于虚廓、浑厚、内敛的美,“雄浑”一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又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对盛唐诗歌的理论总结,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文化的繁荣和博大精深,为我们了解、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提供了指导。
注释:
[1] 《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3]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5]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第58页。
[6][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0页。
[7]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2页。
[9]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0]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1][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9页。
[12][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浅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3]张少康著.《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4]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D].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