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消费短期内造成较大冲击,扩大消费成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若干举措》,这都释放了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因而,在不断巩固拓展我省疫情防控成效的形势下,有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速消费“回暖”,正当其时。
提振消费的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暂停、居民被动和主动封闭居家、室外活动大幅减少,短期内严重抑制了各类消费活动,对全年消费产生一定的下拉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消费规模明显下滑。今年1月至2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58.8亿元,同比下降22.7%。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下降19.7%,零售业销售额下降25%,住宿业营业额下降51.5%,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6.9%。对餐饮业的调查显示,仅春节期间年夜饭、大型宴会和各类宴席退订造成的损失就达17亿元。受疫情影响,旅游景区、电影院、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相继关停,文化体育消费活动基本取消。
商品消费全面下降。今年1月至2月,我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中西药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商品消费分别下降1.7%、7.3%和5.3%;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等非必需类商品消费降幅达34%—43%;五金电料、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建筑装潢材料等装修类商品消费降幅达32%—48%;汽车和石油制品等出行类商品消费降幅分别达39.5%和25.2%。
基本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今年1月至2月,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3个百分点。除粮食价格指数下降0.1个百分点外,食用油、水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4.2和3.4个百分点,蛋类指数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鲜菜和畜肉价格指数上涨超过两位数。
企业经营面临生存困难。一方面,疫情使得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停摆,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另一方面,疫情更直接冲击了餐饮、出行、电影、娱乐等服务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許多企业尤其是原本抗压能力就偏弱的小微企业遭到供需“两端冲击”,资金链处于断裂边缘。
加快消费转型步伐
疫情重塑了消费的供给形式、调整了消费模式、改变了消费行为,加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也孕育了新的消费潜力。
线上消费成为主流。今年1月至2月,江苏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4%,其中线上外卖送餐服务收入同比增幅达46.3%。电商平台企业的无接触配送成为疫情期间消费的主流方式,在线外卖成为许多餐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选择,许多餐饮企业加强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密切合作,为居民和复工单位员工提供安全用餐服务。同时,不少企业首次上线外卖业务,取得不俗业绩,如南京樱桃鸭销售同比增长50%。
社区消费迅速发展。疫情期间,为适应居家采购需求,以社区为单位的“宅购”“拼购”“社区团购”“扫码购”等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众多的社区电商、社群电商,拓宽了居民线上消费渠道。今年1月至2月,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29.9%,如古南都、金陵饭店等为适应居家采购需求,开展线上团购销售特色食品,效果超出预期。
在线文化娱乐消费迅猛增长。网络阅读、网络教育、网络游戏、在线支付等新兴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易乐、遨游科技、2460智慧社区等企业开发的网络游戏用户时长和日活显著上升。网络教育成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主要方式,成就了阿里钉钉、百度传课、腾讯课堂等一大批网络课堂。
共享模式得到拓展。苏州食行生鲜与苏州新梅华餐饮、苏州梅克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苏州货的城市配送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接洽,陆续借调多名员工、车辆,提升自身加工、配送能力,共同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这种共享员工模式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复工的大量闲置工人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解决了短期内一些零售企业急需的用工需求,减轻了原有企业人工成本。
消费回补潜力巨大。省消保委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和潜在消费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对居民总体消费意愿的影响略偏向刺激消费,超四成受访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刺激。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会有补偿性消费,其中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优选。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28.9亿元,销售额恢复至去年同期的73%,消费品市场环比也有改善。
激发潜力提振消费的路径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提振消费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着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大数据、5G和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供给、消费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跟踪研究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而激发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供给水平。以供应链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5G、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云、网、端支持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畅通程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开放共享的供应链。优化消费布局,鼓励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的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高品位步行街建设,打造以“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特色的便民消费圈,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消费网络,形成高质量的消费供给,从而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回补需求。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依托大数据拓展线上购物、办公、教育、订餐、娱乐,线下无接触式服务、无人配送等新消费模式,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电商平台。加快推进网络消费相关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支持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主动制定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培育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知识付费、网络教育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或会诊服务,探索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
发挥平台经济作用,拓展消费发展空间。支持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约车、共享民宿、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电商平台创新模式,提供房产、汽车、家装、婚嫁、旅游、亲子、美食等众多领域的生活服务。关注“直播+电商”的平台共享模式发展趋势,出台有利于平台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使消费者更好的融入购物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社交平台开展共享员工、兼职、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
积极扩大进口,满足优质进口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积极扩大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引导企业主动适度进口境外乳制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等,通过进口平抑物价,丰富我省居民食品结构。支持苏州、南京、无锡等入榜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城市扩大网购保税进口规模,加大对药品、生鲜食品等进口指定口岸建设支持力度,引进和培育进口龙头企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进口商品的需求。
做好监管服务,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落实国家和江苏关于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进一步研究长期促进消费的新政策新举措,强化市场秩序监管,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不断提高对消费供给远程生产组织方式、在线服务方式的能力和水平,推行以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探索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商务厅办公室)
责任编辑:孙秋香
提振消费的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暂停、居民被动和主动封闭居家、室外活动大幅减少,短期内严重抑制了各类消费活动,对全年消费产生一定的下拉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消费规模明显下滑。今年1月至2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58.8亿元,同比下降22.7%。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下降19.7%,零售业销售额下降25%,住宿业营业额下降51.5%,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6.9%。对餐饮业的调查显示,仅春节期间年夜饭、大型宴会和各类宴席退订造成的损失就达17亿元。受疫情影响,旅游景区、电影院、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相继关停,文化体育消费活动基本取消。
商品消费全面下降。今年1月至2月,我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中西药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商品消费分别下降1.7%、7.3%和5.3%;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等非必需类商品消费降幅达34%—43%;五金电料、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建筑装潢材料等装修类商品消费降幅达32%—48%;汽车和石油制品等出行类商品消费降幅分别达39.5%和25.2%。
基本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今年1月至2月,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3个百分点。除粮食价格指数下降0.1个百分点外,食用油、水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4.2和3.4个百分点,蛋类指数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鲜菜和畜肉价格指数上涨超过两位数。
企业经营面临生存困难。一方面,疫情使得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停摆,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另一方面,疫情更直接冲击了餐饮、出行、电影、娱乐等服务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許多企业尤其是原本抗压能力就偏弱的小微企业遭到供需“两端冲击”,资金链处于断裂边缘。
加快消费转型步伐
疫情重塑了消费的供给形式、调整了消费模式、改变了消费行为,加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也孕育了新的消费潜力。
线上消费成为主流。今年1月至2月,江苏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4%,其中线上外卖送餐服务收入同比增幅达46.3%。电商平台企业的无接触配送成为疫情期间消费的主流方式,在线外卖成为许多餐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选择,许多餐饮企业加强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密切合作,为居民和复工单位员工提供安全用餐服务。同时,不少企业首次上线外卖业务,取得不俗业绩,如南京樱桃鸭销售同比增长50%。
社区消费迅速发展。疫情期间,为适应居家采购需求,以社区为单位的“宅购”“拼购”“社区团购”“扫码购”等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众多的社区电商、社群电商,拓宽了居民线上消费渠道。今年1月至2月,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29.9%,如古南都、金陵饭店等为适应居家采购需求,开展线上团购销售特色食品,效果超出预期。
在线文化娱乐消费迅猛增长。网络阅读、网络教育、网络游戏、在线支付等新兴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易乐、遨游科技、2460智慧社区等企业开发的网络游戏用户时长和日活显著上升。网络教育成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主要方式,成就了阿里钉钉、百度传课、腾讯课堂等一大批网络课堂。
共享模式得到拓展。苏州食行生鲜与苏州新梅华餐饮、苏州梅克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苏州货的城市配送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接洽,陆续借调多名员工、车辆,提升自身加工、配送能力,共同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这种共享员工模式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复工的大量闲置工人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解决了短期内一些零售企业急需的用工需求,减轻了原有企业人工成本。
消费回补潜力巨大。省消保委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和潜在消费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对居民总体消费意愿的影响略偏向刺激消费,超四成受访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刺激。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会有补偿性消费,其中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优选。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28.9亿元,销售额恢复至去年同期的73%,消费品市场环比也有改善。
激发潜力提振消费的路径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提振消费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着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大数据、5G和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供给、消费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跟踪研究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而激发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供给水平。以供应链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5G、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云、网、端支持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畅通程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开放共享的供应链。优化消费布局,鼓励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的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高品位步行街建设,打造以“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特色的便民消费圈,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消费网络,形成高质量的消费供给,从而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回补需求。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依托大数据拓展线上购物、办公、教育、订餐、娱乐,线下无接触式服务、无人配送等新消费模式,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电商平台。加快推进网络消费相关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支持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主动制定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培育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知识付费、网络教育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或会诊服务,探索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
发挥平台经济作用,拓展消费发展空间。支持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约车、共享民宿、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电商平台创新模式,提供房产、汽车、家装、婚嫁、旅游、亲子、美食等众多领域的生活服务。关注“直播+电商”的平台共享模式发展趋势,出台有利于平台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使消费者更好的融入购物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社交平台开展共享员工、兼职、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
积极扩大进口,满足优质进口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积极扩大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引导企业主动适度进口境外乳制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等,通过进口平抑物价,丰富我省居民食品结构。支持苏州、南京、无锡等入榜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城市扩大网购保税进口规模,加大对药品、生鲜食品等进口指定口岸建设支持力度,引进和培育进口龙头企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进口商品的需求。
做好监管服务,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落实国家和江苏关于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进一步研究长期促进消费的新政策新举措,强化市场秩序监管,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不断提高对消费供给远程生产组织方式、在线服务方式的能力和水平,推行以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探索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商务厅办公室)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