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行动路径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行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通过探讨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式、特点及局限性,来剖析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行动中的发展模式及实践意义,在治理视角下讨论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治理;民间组织;民族文化传承;行动模式
  【作 者】彭正波,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冯莎莎,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5 - 0133 - 006
  一、问题的提出
  歌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壮族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歌圩是岭南地区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举行的盛大节日性聚会唱歌活动,一般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其主要形式是青年男女倚歌择偶。由于它“以相互酬唱为主体,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和竞日,犹如唱歌的集市,后来人们把它统称为歌圩”。[1 ]2作为歌海中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歌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贴近民众生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地域性、民族性特点。2006年5月,壮族歌圩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保护歌圩文化的传承符合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日趋明显,歌圩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广西歌圩文化逐渐引起更多的重视,从而推动了歌圩文化的民间组织——广西歌圩协会于2014年7月8日在南宁成立。
  民间组织如何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广西歌圩协会为例,探讨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型,分析民间组织传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探讨治理视角下民间组织发展的路径。
  二、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背景与过程
  据统计,1958年广西拥有6000多个歌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歌圩数量锐减,面对歌圩文化衰微的严峻形势,在广西壮学会的倡议和推动下,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由广西文化厅主管,2014年7月8日,广西歌圩协会成立大会在南宁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广西歌圩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广西歌圩协会第一届组织机构。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成立阶段、发展阶段、扩张阶段。如下表:
  三、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式与特点
  (一)行动模式
  1. 成立: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与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推动
  广西歌圩文化的发展不仅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利于促进广西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广西歌圩协会成立背景上看,虽然民间艺术家的倡导对广西歌圩协会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歌圩文化的传承是广西歌圩协会的使命。然而,党的文化强国建设发展目标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广西歌圩协会成立的根本原因。
  首先,歌圩文化的特点契合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要求。歌圩文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影响范围大。歌圩,又称歌会,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歌,它是人们沟通思想、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娱乐活动,唱歌的内容包括历史、生产、风俗、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歌圩的活动形式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向民族地区传播的主要形式。歌圩文化的精神不仅契合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的原则”要求,还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文化”潮流趋势。
  其次,歌圩文化带来的旅游经济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歌圩文化与“壮族三月三”节日紧密相连。“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法定假日。歌圩文化的由来离不开“壮族三月三”,每年广西举办民歌艺术节等活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旅游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月三”壮族歌节成为武鸣县雷打不动的盛大节日,广西歌王大赛、体育竞技展演、旅游美食节等争相上演;上林县已成功举办7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这些“壮族三月三”的艺术表演活动都离不开歌圩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壮族三月三”引发了广西旅游经济热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GDP的增长,还使旅游文化产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平台,吸引众多的外地游客,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歌圩文化在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与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得到了重新发展,从而促使了保护歌圩文化的民间组织——广西歌圩协会的形成。
  2. 保护:歌圩文化公共性的影响
  广西歌圩协会的成立及其使命都离不开歌圩文化的影响,歌圩文化的公共性作用促使广西歌圩协会拥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去保护和发展歌圩文化。歌圩文化的公共性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具有场所空间公共性,歌圩覆盖了广西大部分地区,如南宁、桂林、柳州、河池、百色、防城港、武鸣等多个市县;其二,具有少数民族公共性,它是壮、侗、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歌唱活动的特定形式;其三,具有文化底蕴公共性,歌圩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四,具有广泛的热爱歌圩文化的民间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志愿者的拥护。因此,歌圩文化的公共性作用不仅促使了歌圩文化得到重视和保护,同时让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3. 推广: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导向
  歌圩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文化由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存、布洛陀创世史诗、敢壮山、敢壮山歌圩等四大元素组成)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歌圩文化是民族特色文化,带着强烈的民族区域色彩,歌圩文化不仅是广西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我国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歌圩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推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传承发展采用的是“点—线—面”的行动模式,从广西歌圩协会成立的动因可以看到,成立的动力源是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传承发展的点的开始。其次通过歌圩文化本身公共性的作用,促使广西歌圩协会开始参与歌圩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促使线的形成。最后,作为民间组织的广西歌圩协会保护和传承歌圩文化的发展情况已经趋于稳定,再逐渐扩展到面的推广。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传承发展是“点—线—面”结合的行动模式。如图1:
  (二)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特点
  1. 民间组织的共性
  广西歌圩协会具有其他民间组织的共性,比如说自治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等。从广西歌圩协会的成立、发展到推广的历程来看,广西歌圩协会的成立及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广西歌圩协会章程》的制定、通过,广西歌圩协会第一届领导班子的选举产生,这一系列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民间组织的自治性。广西歌圩协会成立以后对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展了系列的自发性活动,如歌圩的授匾仪式等。
  2. 政府引导式的“歌圩+旅游业”模式,实现双赢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离不开歌圩文化,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广西各市、县相关部门都针对“壮族三月三”的法定假日开展了系列旅游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广歌圩文化传播的良好形式。每年农历三月三、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传统性节日,各歌圩都会开展歌圩表演活动,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歌圩文化,“歌圩+旅游业”的模式实现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的增长和歌圩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
  3. 校园范围内的推广,扩大歌圩文化的受众范围
  2015年12月18日,广西歌圩协会授予柳州市柳邕路第三小学“三月三”歌圩节“校园示范歌圩”称号,这是广西首个校园示范歌圩。歌圩文化虽然本身影响范围大,但是歌圩文化的受众大部分是民族地区的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从首个校园示范歌圩的授匾行动来看,广西歌圩文化已经陆续走进众多校园,广西歌圩协会对校园歌圩活动授予“校园示范歌圩”荣誉称号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歌圩文化在校园范围内的推广,同时拓宽了歌圩文化传承的渠道,扩充了歌圩文化的受众范围,让更多的年轻人群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歌圩文化的行动中。
  (三)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局限性
  从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的行动模式来看,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存在着局限性。
  1. 影响力弱
  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仅依靠自身力量显得较为薄弱。从广西歌圩协会的行动模式来看,主要是通过“授匾”形式以及“壮族三月三”等节假日为契机进行歌圩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形式显得较为单一,时间也趋于周期化,这削弱了广西歌圩协会对歌圩文化传承的影响力。
  2. 缺乏资金支持
  民间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其运作会出现资金缺乏。广西歌圩协会对保护、传承歌圩文化的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歌圩文化,其组织运转、举办的活动都需要基本的资金保障,但其公益性、非营利性决定了组织运作缺乏足够的资金,大大阻碍了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
  3. 非独立性
  民间组织的非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非独立性,二是资金的非独立性。首先,广西歌圩协会的活动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旅游文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无疑会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预或旅游文化企业的影响。其次,广西歌圩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如歌圩的授匾仪式或歌圩配套设备等都属于志愿性、非营利性活动,这些志愿性活动离不开广告商、旅游文化企业的赞助,行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保障。当民间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源于政府拨款或企业捐赠时,民间组织会受资助者价值观和行为的制约。
  4. 能力不足
  民间组织的领导层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发展,广西歌圩协会的成立得益于歌圩文化民间艺术家的推动和倡导。可是,民间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领导层及其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支持。网络时代高速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新的社会环境,领导者能力及其团队缺乏创新和挑战会导致组织的缓慢发展甚至倒退。
  四、治理视角下的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
  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政府不一定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国家强制力量不是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4 ]5主张将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管理,通过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治理。 [5 ]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与行为者,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形成自主的网络。 [6 ]目的是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民众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7 ]治理倡导包括民间组织、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建立相互协作、开放、互补的治理网络,强调效率、法治、责任,主张有效率的治理,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了一个全新的治理思路。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共同参与民族文化传承
  1. 搭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由政府引导或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体现了重要性,是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不仅弥补了政府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上的不足,更是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广西歌圩协会在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歌圩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宣传、推广、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力量,同时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了借鉴。政府应该积极行使文化职能,转换角色,从“划桨者”变为“引航者”,从指挥到协作的指导,加强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协作。
  2. 加强民间组织与当地旅游文化企业、民众的合作
  治理注重找准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充分运用各自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功能互补的治理网络,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广西歌圩协会在参与歌圩文化传承过程中离不开与当地旅游文化企业的相互协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广西歌圩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应该注重民众的需求和参与,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主张有效率的治理。
  (二)制定与民间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从广西歌圩协会参与歌圩文化的行动模式分析可知,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持,增加了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难度。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力度,确保民间组织正常有序地运行。此外,政府在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和物质保障。
  (三)民间组织应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民间组织应从管理、实践方面完善自身治理,实现能力的现代化。包括健全组织自身的管理,提升软、硬实力水平,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素质能力水平,为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构建更好的平台。民间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化时代”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 袁飞.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 李萍.区域特色歌圩整体性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田阳县5布罗陀文化歌圩的建构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4]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 R.A.W.罗茨.新的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6]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7]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其他文献
【摘 要】广西壮剧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具有强大的艺术综合性,独特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灵活的包容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等特征,主要由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融合发展而成,既以祭祀仪式在乡村广泛流传,也以独特的壮族艺术剧种登上国家大雅艺术的舞台,成为经典的民间艺术之一。本文从壮剧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展演方式以及传播模式分析壮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融合发展道路,对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
期刊
(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理论发展的三条主线/刘宝明//广西民族研究,-2018,(4).1~8  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周竞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11).36~42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启示/刘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11).30
期刊
【摘 要】特色小镇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设与扶贫开发存在互通性,新时代脱贫攻坚对农村城镇化和特色小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特色小镇也使脱贫攻坚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选择。特色小镇成为新一轮国家战略,肩负促进民族地区团结和增加边疆民众收入多重使命,广西民族地区在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民族特征等方面有着自身特点,实际情况决定一些具体的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文化民俗、企业发展、旅游休闲、边境口岸等
期刊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辩  ——二者关系类型及其困境化解之对策选择  薛一飞 李春成(1·1)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  张 鹏 张为波(1·10)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新型社会组织及其法治化引导  杜承秀(1·18)  广西多民族杂居格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空间研究  ——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杨 军(1·2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的特性决定了自身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文化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有着更加强烈的聚集倾向,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销售往往能够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历史街区的空间地理环境恰好与之契合。历史街区特别是民族历史街区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城市保持文化延续性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恰恰是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历史街区内的各个产业业态
期刊
【摘 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实践表明,精准扶贫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帮扶下,西藏自治区的门巴族、珞巴族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发展特色经济助力精准扶贫之路,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样本。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禀赋各异,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走好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就能迈上成功之路。
期刊
【摘 要】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当地青年拥有的传统技艺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其职业发展依赖的重要文化资本。通过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银匠哥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环境的调研,发现民族旅游发展导致了传统技艺场域的诞生。在这个特殊场域中,银匠哥通过音乐舞蹈技艺的再积累和银饰锻制技艺的新累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能力,获得了不断向外拓展空间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使自己在社会资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的民族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中国民族工作成绩的取得,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处理好民族事务的政治定力,同时也给世界范围内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新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也为我国进一步做好民族事务提供了新的机
期刊
【摘 要】布洛陀信仰始源于《布洛陀诗经》中的神话传说,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壮族民间信仰中典型的人神互动祭拜模式,并建构起一套体现壮族文化的完整的信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布洛陀信仰的重建使得广西壮族自身的信仰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规范和统一。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布洛陀信仰深受社会结构转型以及族群身份变迁的影响,人们对布洛陀信仰的方式也发生结构性转变,进而影响及布洛陀信仰的社会性建构。作为广西當地城镇化进
期刊
【摘 要】在传受同一的网络传播空间,网络壮文写作让壮语文化携带其原生性实现重构与传播。这是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可能。在传播与接受合体、脱域与嵌入同一的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脱域→←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践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克服其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局限,通过网络空间再造境,呈现其语言文化特性。  【关键词】脱域与嵌入;新创制文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壮文写作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