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应作为独立意识存在的个人,在这个商品拜物教统治的社会里逐渐失去了本真,沦为商品的奴隶。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同时,主体性的被剥夺标志着人类最重要的尊严——存在尊严的轰然倒塌。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曾思索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还是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都明确的指出:主体意识即尊严。
社会、家庭中存在尊严的消逝
“被异化”是对这个现象最好的描述。虽然在“物化”概念上马克思与西马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关于“异化”二者都是取其贬义色彩,后者更是指出“异化”就是本真的被扭曲。在被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不是有自己的意愿控制,而是被商品、金钱所笼罩。劳动被异化、思想被异化、人际交流被异化,物代替人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要素。
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机器被广泛运用,导致生产工序的细致化,那么操作机器的人也必须遵守流水线作业。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资本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他们会将人划归机器一类,以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和产品的标准化,这样的后果就是人的因素从劳动中被剔除,机器主宰了整个生产过程,工人不过是另一台“机器”。作为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自由和兴趣,这就是最大的尊严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也必然被吞没。父母在外工作被打上商品的标签,回到家庭中无法彻底摆脱,家庭管理向市场化靠拢;由于学校日益被金钱所侵蚀,子女受到的也是异化的教育,思想被物质束缚,在家庭中不是彻底顺服,就是无礼的叛逆,而父母由于受社会思维制约又无法与子女形成良好的沟通,家庭关系陷入僵持。在有一点上双方倒是达成一致,就是对异化状态的认同:虽然父母在工作上被物化,但他们不能跳出这个体系,只能默认;而子女受到的教育就是异化的,就更不会背叛这个社会。家庭也成了社会生产的缩影,父母子女都是“经济人”,尊严从何谈起。
西马学者对存在尊严丧失的深度挖掘
·青年卢卡奇的异化观念
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青年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征,因而获得一种“魔幻的客观性”,即所谓物化现象。从古代社会到资本主义的开始阶段,经济关系中的人的性质还被清晰的认识,而当商品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范畴,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物化现象才在每一个层次上突显了。青年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生产劳动的物化。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劳动变成一种离开人的客观过程。
第二,劳动者的物化。由于劳动的物化,劳动者蜕变为物质生产过程的附属品,物化为被动的因素。
第三,人与人关系的物化。随着生产体系中物化的发生,原先那种自然清晰的人际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
第四,人的意识的物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更高层次的生产与再生产,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人的意识中。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精神能力受到机械化的压力,变成一种商品。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学说
“单向度”这个概念是由马尔库塞在其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一个单向度而不是多向度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的单向度表现在政治上没有反对派,各个党派都是一个观点;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生活在同样的方式和模式中。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停地消费和生产,如果你不愿意消费和生存,你就被排除在社会之外。因此单向度社会迫使人们只能够朝一个向度不断继续下去。单向度社会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出发,让整个社会都遵从机械标准,最终由专制给以保障,成为正式的合理性。而人在这样的合理性当中只是一个工艺装置中的一个零件。
“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的社会的融合,造成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在这个“一体化”的社会中,政府的行为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利益达成一致,每个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他们接受同样的价值观念,丧失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发达工业社会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排除了一切异己,解除了一切反抗,甚至消弭了一切批判与否定的因素。
所以,马尔库塞提出了著名的对资本主义的“大拒绝”口号。他以“保卫生命”的原则,“拒绝使用富裕社会的死气沉沉的语言,拒绝穿戴整洁的服装,拒绝使用富裕社会的精巧物品,拒绝接受为富裕社会服务的教育”等等[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一语概之,他要彻底与富裕社会断绝关系。虽然这听起来几乎不可能,但考虑到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最激进的左派学者,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甚至可以表现出莫大的敬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社会、家庭中存在尊严的消逝
“被异化”是对这个现象最好的描述。虽然在“物化”概念上马克思与西马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关于“异化”二者都是取其贬义色彩,后者更是指出“异化”就是本真的被扭曲。在被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不是有自己的意愿控制,而是被商品、金钱所笼罩。劳动被异化、思想被异化、人际交流被异化,物代替人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要素。
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机器被广泛运用,导致生产工序的细致化,那么操作机器的人也必须遵守流水线作业。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资本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他们会将人划归机器一类,以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和产品的标准化,这样的后果就是人的因素从劳动中被剔除,机器主宰了整个生产过程,工人不过是另一台“机器”。作为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自由和兴趣,这就是最大的尊严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也必然被吞没。父母在外工作被打上商品的标签,回到家庭中无法彻底摆脱,家庭管理向市场化靠拢;由于学校日益被金钱所侵蚀,子女受到的也是异化的教育,思想被物质束缚,在家庭中不是彻底顺服,就是无礼的叛逆,而父母由于受社会思维制约又无法与子女形成良好的沟通,家庭关系陷入僵持。在有一点上双方倒是达成一致,就是对异化状态的认同:虽然父母在工作上被物化,但他们不能跳出这个体系,只能默认;而子女受到的教育就是异化的,就更不会背叛这个社会。家庭也成了社会生产的缩影,父母子女都是“经济人”,尊严从何谈起。
西马学者对存在尊严丧失的深度挖掘
·青年卢卡奇的异化观念
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青年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征,因而获得一种“魔幻的客观性”,即所谓物化现象。从古代社会到资本主义的开始阶段,经济关系中的人的性质还被清晰的认识,而当商品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范畴,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物化现象才在每一个层次上突显了。青年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生产劳动的物化。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劳动变成一种离开人的客观过程。
第二,劳动者的物化。由于劳动的物化,劳动者蜕变为物质生产过程的附属品,物化为被动的因素。
第三,人与人关系的物化。随着生产体系中物化的发生,原先那种自然清晰的人际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
第四,人的意识的物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更高层次的生产与再生产,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人的意识中。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精神能力受到机械化的压力,变成一种商品。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学说
“单向度”这个概念是由马尔库塞在其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一个单向度而不是多向度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的单向度表现在政治上没有反对派,各个党派都是一个观点;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生活在同样的方式和模式中。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停地消费和生产,如果你不愿意消费和生存,你就被排除在社会之外。因此单向度社会迫使人们只能够朝一个向度不断继续下去。单向度社会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出发,让整个社会都遵从机械标准,最终由专制给以保障,成为正式的合理性。而人在这样的合理性当中只是一个工艺装置中的一个零件。
“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的社会的融合,造成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在这个“一体化”的社会中,政府的行为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利益达成一致,每个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他们接受同样的价值观念,丧失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发达工业社会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排除了一切异己,解除了一切反抗,甚至消弭了一切批判与否定的因素。
所以,马尔库塞提出了著名的对资本主义的“大拒绝”口号。他以“保卫生命”的原则,“拒绝使用富裕社会的死气沉沉的语言,拒绝穿戴整洁的服装,拒绝使用富裕社会的精巧物品,拒绝接受为富裕社会服务的教育”等等[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一语概之,他要彻底与富裕社会断绝关系。虽然这听起来几乎不可能,但考虑到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最激进的左派学者,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甚至可以表现出莫大的敬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