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旨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进行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虽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應用计算机软件的方法,但欠缺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本文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实施优质教学。
关键词:教学环节;优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
一、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实施优质教学
(一)结合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1. 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动手能力都有差距。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分析教材的哪些内容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接受;哪些内容学生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哪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必须认真分析、挖掘。如进行《网页制作》内容学习时,要分析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这些知识——“输入文本,插入会表格,插入会移动的字幕,插入背景音乐”,再进行相关设计。
2. 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信息技术。如学习绘画、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制贺年卡、生日卡、小板报的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取乐,乐中取益。
3. 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能让学生为了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学习应用,这只能使学生停留在肤浅的学习水平,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学生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必须注意从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上加以引导。如进行操作系统使用学习时,可以以Windows XP为例,在内容上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归纳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习特点,形成相关系列的系统软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后学习新的系统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使用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教学
1. 转换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讲台讲授、解疑的角色,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进行Word的文字编辑教学时,内容不要由教师逐一介绍,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组合出一份小板报的形式,让他们带着问题来探究Word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相关操作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学习欲望逐渐增强。
2. 结合学生特点,实现教学“共振”
要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各自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学生知识系统不同,同一年龄段学生由于认知方式(个体对外界信息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方式)不同,实施教学时,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下限上放(设置下限,开放上限,设置最低要求)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自我展现和尝试创新的空间;要注意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总结、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的机会,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3. 因材施教,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内容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安排在各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网页制作内容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要制作一个网页,这个网页的内容有关本班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成绩及各方面表现,让校外的朋友认识我班,那么该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最后由教师对网页制作提出引导性的总结:明确目标范围(介绍班级德智体美劳相关情况)——确定网页表现格式(学生讨论结果)——收集资料——制作——调试上传。使学生头脑中很清晰形成制作网页的思路,并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即“确定目标——分析目标——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自学的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及时作适当点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性评价学生,优化教学效果
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整体提高。
1. 及时反馈点评,重视过程评价
教师应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因为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尽管有些问题讨论分析得较清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为典型,可以让想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阐述其解决方案及思想,并给予一定的欣赏性评价,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是给予学生一种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多参与。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另一部分学生寻找合适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来的,鉴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方案必有优劣之分,但毕竟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故必须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寻找其方案的优点,用一种商量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其完善。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对以后解决问题有充分的信心,从而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如在教学图形的修改时,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放大”功能,就只能对图画作粗糙的处理,老师从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此类问题,可以马上指出,让学生改正,也可以让做得好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作肯定评价。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眼光和学生的眼光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小报板制作,学生制作好一幅作品后,教师选出一幅同学的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价一下,让全班同学都来说说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评价者地位的现象,逐步培养起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习惯和意识。实施恰当的多元评价方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及时处理教学反馈,完善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更优质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更新是教学最优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否使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能否在课堂上最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关键是在于教学反馈以及反馈后的内容整合。
具体做法是:首先收集,一是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过电”的内容;二是通过课后对学生对学习的方式和效果调查,查找学生学困的内容和不同内容时学生的最佳学习模式。接着是整合,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修改完善,确保资源的高质、高效性,以便以后使用。最后更新,结合教学的目标要求动态的变化,对已存在的教学资源库进行修改,确保其内容设计的合理化、实施方法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内容更新较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还要不断更新自我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优质教学。
关键词:教学环节;优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
一、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实施优质教学
(一)结合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1. 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动手能力都有差距。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分析教材的哪些内容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接受;哪些内容学生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哪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必须认真分析、挖掘。如进行《网页制作》内容学习时,要分析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这些知识——“输入文本,插入会表格,插入会移动的字幕,插入背景音乐”,再进行相关设计。
2. 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信息技术。如学习绘画、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制贺年卡、生日卡、小板报的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取乐,乐中取益。
3. 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能让学生为了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学习应用,这只能使学生停留在肤浅的学习水平,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学生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必须注意从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上加以引导。如进行操作系统使用学习时,可以以Windows XP为例,在内容上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归纳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习特点,形成相关系列的系统软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后学习新的系统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使用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教学
1. 转换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讲台讲授、解疑的角色,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进行Word的文字编辑教学时,内容不要由教师逐一介绍,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组合出一份小板报的形式,让他们带着问题来探究Word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相关操作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学习欲望逐渐增强。
2. 结合学生特点,实现教学“共振”
要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各自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学生知识系统不同,同一年龄段学生由于认知方式(个体对外界信息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方式)不同,实施教学时,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下限上放(设置下限,开放上限,设置最低要求)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自我展现和尝试创新的空间;要注意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总结、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的机会,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3. 因材施教,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内容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安排在各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网页制作内容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要制作一个网页,这个网页的内容有关本班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成绩及各方面表现,让校外的朋友认识我班,那么该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最后由教师对网页制作提出引导性的总结:明确目标范围(介绍班级德智体美劳相关情况)——确定网页表现格式(学生讨论结果)——收集资料——制作——调试上传。使学生头脑中很清晰形成制作网页的思路,并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即“确定目标——分析目标——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自学的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及时作适当点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性评价学生,优化教学效果
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整体提高。
1. 及时反馈点评,重视过程评价
教师应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因为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尽管有些问题讨论分析得较清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为典型,可以让想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阐述其解决方案及思想,并给予一定的欣赏性评价,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是给予学生一种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多参与。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另一部分学生寻找合适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来的,鉴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方案必有优劣之分,但毕竟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故必须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寻找其方案的优点,用一种商量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其完善。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对以后解决问题有充分的信心,从而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如在教学图形的修改时,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放大”功能,就只能对图画作粗糙的处理,老师从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此类问题,可以马上指出,让学生改正,也可以让做得好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作肯定评价。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眼光和学生的眼光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小报板制作,学生制作好一幅作品后,教师选出一幅同学的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价一下,让全班同学都来说说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评价者地位的现象,逐步培养起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习惯和意识。实施恰当的多元评价方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及时处理教学反馈,完善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更优质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更新是教学最优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否使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能否在课堂上最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关键是在于教学反馈以及反馈后的内容整合。
具体做法是:首先收集,一是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过电”的内容;二是通过课后对学生对学习的方式和效果调查,查找学生学困的内容和不同内容时学生的最佳学习模式。接着是整合,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修改完善,确保资源的高质、高效性,以便以后使用。最后更新,结合教学的目标要求动态的变化,对已存在的教学资源库进行修改,确保其内容设计的合理化、实施方法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内容更新较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还要不断更新自我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优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