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越外行,越自信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公司年会上,你的同事作为优秀员工上台领奖发表感言时,旁边总有人会发出酸味的言论,“他能力也没那么强,我要是稍微努力一点,做得比她更好”,“他是和领导关系好才获奖的吧”;在打游戏时,玩游戏的人的口里面常常喊着“打啊”“回防啊”,更有甚者骂爹妈的,输了都是队友没配合好。还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回想学生时代,每次考试你预估的成绩总比实际的要高很多;看到你的上司,你是不是也经常幻想如果给你一个同样的机会,你会做得比他更好。当我们回到现实,哪怕你特别努力,你还是不能和优秀员工做得一样好,别说让你当上领导,就让你在员工中发言,你都可能会紧张到说话磕磕绊绊,做不到你的领导那样挥洒自如;现实中,我们总会高估自己实际的能力而且还不自知,能力欠缺的人在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为什么会产生盲目的自信心理呢?心理学家指出,这是病,得治。

杠精背后的达克效应


  “杠精”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经常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总是唱反调的人、争辩时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在职场中,20%的员工做了80%的工作。但奇怪的是,不干事的看不惯干事的,你做事他嘲讽,习惯用的“杠语”是:“那么多人都没弄出来,你算老几?”然后开始盘算怎么出你的丑,习惯性反驳你的任意观点,显得自己很强势。但是,你真干出成绩了,他们还要分杯羹,再杠你一句:“也就这样啊,简单!谁都会,只是看想弄不想弄而已。不是我给你出主意,你肯定做不好的。”就这些技术、业务都不懂,也不去学的人,但他们能在各种项目、成果、论文上落上自己的名字,他们也有了“专业能力”。这种对自己能力迷之自信的杠精,大多都在专业领域是外行。这种行为特征,就被称为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为什么不懂的人反而会更自信呢?这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缺少一种关键的“元认知”能力,在自己表现不佳的时候无法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的真实表现、认清自己的真实不足,反而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邓宁和克鲁格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做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然后,让65名大学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把他们的评分对比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来排出名次。
  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学生,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结果非常有意思: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预测非常准确;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相反,那些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反而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所以,达克效应指出人们经常会呈现如下特点: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这种认知偏见的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自我,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放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自信心。其次是邓宁和克鲁格在他们的论文中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即我们在一个区域内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就使我们无法判断到我们在这项技能中的实际表现如何。我们的认知偏差是由于认知缺乏而导致的,就是没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好像你对表演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难评断一个演员的好坏的。
  达克效应的另一层内容是,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把你拥有的知识比喻成一座孤岛,而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无知之海,岛屿与大海的接线处就是海岸。你知道的越多,这座孤岛就越大,而海岸线就会越长,无论你的岛屿怎么扩张,海岸都会跟着宽广起来。也就是说,你了解到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有多少。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你只能确定你什么不知道。

纠正偏差承认无知


  波特兰·罗素说过,整个世界的问题在于,愚者和狂徒对自己总是如此确信,而智者则满是疑虑。显然,这种矛盾在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达克效应的完整因果逻辑是这样的: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因此就越是想当然,也就越难以进取,结果命运就越糟。而越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进,就会变得越厉害,在生活中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高估自己,也就是过度自信,这是人类固有的毛病。过度自信除了高估自己外,还会过低地评价别人的实力。很多人倾向于对他人的优异表现不屑一顾,认为自己也一定能行。许多经济水平一般的人经常会有仇富心理,他们会认为,有几个钱了不起啊,他除了有钱还有什么啊。事实上,“有钱”这个特点,只是普通人能感知到的唯一区别。他们不会想,有钱人为什么会有钱,有钱人是通过自己的学识、阅历、人脉、资源获得的财富。还有些人,喜欢私下指责领导和同事。他们认为,如果公司把某一个重要岗位交给自己,公司便会成为世界五百强。
  曾有一个包括2000位经理人的大规模调查统计,高达90%以上的经理人都认为自己诚信正直,而按照对他们下属的调查,同意者只接近50%。在沟通努力方面,90%的经理人都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出色,但他们的下属中只有不到60%的人同意经理人的自我評价。也就是说,在下属的眼里,这些经理人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好。某些人的人生已经深陷达克效应中,很难实现认知上的跃迁。而另外一些人,生活得越来越好的趋势是没有止境的。   知乎上有一位题主,他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高级阶层?”他在知乎发布的这个问题当前有16871人关注,属于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
  问题发布的一年后,这位题主在问题说明里写下一段文字:这个问题是一年前提出的。如果还有朋友记得我当时的描述,那我想说一下我的近况。当时大家说得对,既然我可以为了变得更好什么都做,那么为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再考一年。后面的故事是我果然参加了第二次研究生考试,并且考进了本专业在国内最厉害的研究所。第二次考研的付出完全超越了第一次的自我感动,花了更多心力,只做学习这一件事情,每天伏案15小时。这也证明了你以为一件事已经付出到最多,殊不知玩起命来,你完全可以付出更多。就像第一年每天12小时好像已经让我头昏眼花,但第二年我可以含着眼泪清醒地把时间利用到15小时。我有一个朋友,本科大学很普通,考研考了三年,最后跟我同年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最热最厉害的专业。我想一年前提问时我那急功近利的样子,大概只是因为太急躁,也太绝望。不是想证明考研可以怎样,只是举一个努力去做成一件事的例子。而对于我当时提的这个问题,我可能有了更踏实的答案。感谢所有回答过我的良师益友。
  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读到这段文字,大多看到的是一篇简单的流水账。而感同身受的人,不但能读出文字以外的东西,还能看到其中的关键。
  从努力到“感动自己”到挫败,从挫败到“急功近利,太急躁,太绝望”,又从人生大困惑中觉醒,从觉醒到苦其心志,从苦其心志到踏踏实实全力以赴,从全力以赴到败中求胜的涅槃。从因果关系来讲,这位题主克服了达克效应。一次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并且一次次鼓起勇气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达成目标。
  “花了更多心力,只做学习这一件事情,每天伏案15小时” “含着眼泪清醒地把时间利用到15小时”,以及这短短几百字,都在说明突破达克效应之艰辛。
  然而从人生更长远的历程而言,这位题主只实现了阶层跃迁的一步。虽然考上了最好的研究所,但未必就真正实现了阶层跃迁。因为即便是北大、清华的研究生,碌碌无为乃至生活惨淡的也比比皆是。

反达克效应突破意识能级


  不仅是那些本就不屑于、不善于学习进取的人总是有着谜之自信,即便是那些身居高位或被视为社会精英的成功人士,都无法避免自己表现出这样的认知偏差。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回到个人建设的角度,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转变,本身已经是认知水平的一大飞跃,它意味著你已经跳出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开始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这一飞跃能让个人从自满变为谦卑,从懒散转向勤奋,从狭隘走向开放,但是要从“知道自己不知道”进阶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比起第一阶段需要更为漫长的学习、感悟与历练,它要求已经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个人通过努力学习来理解那些自己不知道的领域,通过理性思考来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工具,通过开阔眼界来让自己变得更为开放与宽容,最后通过发现与总结规律,到达“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直到最后到达“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自觉阶段,即“始终认为自己不知道,但其实已经属于理解程度最高的那一群人”。
  “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哪个阶段在前其实有争议,如果是把“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如果是把“不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强调的是对自身认识能力的评价。
  这样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将不再仅仅停留在“求真”的检验真伪阶段,而是在“求真”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了“求善”的追求价值阶段。不过在“求善”阶段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即“善”本身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价值才值得我们去追求呢?这恐怕是一个至今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有一个标准我相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为了人类更加全面、平等、自由、健康、持久的发展。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的那样:“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保持对世界的学习,就能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和不足,指导别人时也就更谨慎了。
  作者单位 中国建设银行 沈阳于洪支行
其他文献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激励机制以员工的需求为目标.激励机制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其能够不断规范、激励、引导员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期刊
在现代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完善干部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的干部人才队伍,才能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深入探究了干部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国家和地区来讲,人才就是其长远发展的潜力.因此,有必要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加强
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福利政策,并加大了对创业的宣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一帆风顺,有些大学生创业成功获得了第一桶金,但也有些大学生遇到了困
非货币薪酬作为薪酬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内容多样化、激励个性化、成本节约化等特点,对员工激励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企业人才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企业仅靠货币薪酬已经不
最近,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在追一部热映的谍战剧《叛逆者》。该剧讲述了投笔从戎的林楠笙,从一名心怀报国理想的特训班学员蜕变为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故事。除去时代形势的特殊性和残酷性,叛逆者的职场戏也是精彩绝伦。同为职场人,我更喜欢换位思考,角色转换,剧中的每一个鲜活人物都有着特定人物和性格的写照,不同的表现终究带来不同的起伏命运。  特别是被网友戏称为“军统上海站四大天王”的林楠笙、王世安、陈默群和顾慎言
期刊
本文依据资源保存理论、主动性动机理论和单方投注理论,构建了创意阶层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39名创意产业从业者的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研究结果
当前社会,企业之间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事业单位如果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实现平稳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为此,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情况,期望能够为其
期刊
人才战略——全面迈向现代化rn人才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长远规划,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项工作的实施都必须依靠人
期刊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做好科技人才的激励,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建立持久竞争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