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主区为无秸秆添加、秸秆添加菌剂(还田量7500 kg·hm-2),副区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hm-2)、N225(225 kg·hm-2),测定玉米的产量,分析其氮肥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与无秸秆添加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生育期内各施氮水平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高,土壤全氮在N180、N225处理时较高,但土壤碱解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均未达到显著差
【机 构】
:
黑龙江大学 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1500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主区为无秸秆添加、秸秆添加菌剂(还田量7500 kg·hm-2),副区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hm-2)、N225(225 kg·hm-2),测定玉米的产量,分析其氮肥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与无秸秆添加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生育期内各施氮水平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高,土壤全氮在N180、N225处理时较高,但土壤碱解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玉米产量在N180处理下最高,在N225处理下,较无秸秆添加增加了11.0%;秸秆还田在N180处理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氮肥利用率最高;在N135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2.4% ~37.2%.综上,秸秆还田在N180处理时对玉米生产有利.
其他文献
小农户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衔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 对小农户富裕及生态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现有研究针对性不足制约了相关实践的开展。本研究立足于小农户主体意愿, 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就小农户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衔接偏好及其异质性来源进行深入分析。相对现有研究, 本研究在概念、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拓展, 可为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和支持。研究表明, 小农户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衔接存在偏好。1)小农户更愿意通过“小农户+龙头企业”路
半干旱坡地利用过程中,受政策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形成不同特点的利用组合类型,进而产生形态各异的景观格局.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较为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土壤动物局地生境差异,这使得区域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变得尤为必要.为了探究辽西半干旱区典型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的生态效益,以辽宁省建平县白山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7类坡地景观类型组合,对不同景观类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用陷阱法采集近地表土壤动物,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近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标与景观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
科学掌握赤碱蓬湿地退化特征和识别退化影响因素,对恢复湿地赤碱蓬植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辽河口东岸翅碱蓬湿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8~2019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开展近30年翅碱蓬湿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和退化分区研究,探讨翅碱蓬湿地退化的主要土壤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域翅碱蓬湿地面积发生波动式变化,其中1988~1999年和2017~2019年为小幅度波动阶段,2000~2001年和2005~2014年为显著和稳定增长阶段,2002~2004年和2015~2016年为急剧和显著退化阶段;近30年翅
为探讨JmCO基因在胡桃楸花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促进提早开花的分子机理,从胡桃楸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Jm-CO基因片段,利用JmCO基因差异片段设计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的CDS序列全长,将该基因命名为JmCO.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JmCO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进行聚类及序列特征、蛋白结构、系统进化分析及亚细胞定位预测等.应用RT-PCR技术分析JmCO基因在胡桃楸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克隆得到胡桃楸成花相关JmCO基因序列全长为582bp,其编码1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
丝核菌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多种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可侵染水稻,不同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间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分析不同丝核菌致病力差异对于研究丝核菌属病原菌导致的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以及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对水稻致病力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2种病原菌侵染水稻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
为研究自然状态下油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生理响应,2019年10月在沈阳市东陵公园松材线虫发病区对受害前期、受害后期和健康对照组油松的1a生针叶进行取样,测定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受害前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差异均极显著(p<0.01);受害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前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受害
随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工分级劳动量激增,双孢蘑菇自动分级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双孢蘑菇分级系统只考虑菌盖大小参数,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大小、残缺和褐变程度的双孢蘑菇自动分级系统.为尽可能获取双孢蘑菇全表面信息,设计了翻面机构能够获取双孢蘑菇正反两面图像.该系统主要由上料机构、传送机构、图像采集系统、翻面机构、控制系统和分级执行机构6部分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本地显示屏、手机移动端、Web端对蘑菇分级结果进行实时显示.针对3个品质指标的检测,提出基于分水岭算法获取双孢蘑菇轮廓并计算菌盖面积;基于S
为了解培养料中桑枝屑含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产量及子实体中硒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产量高、成本低、富硒栽培料配方,开展桑枝屑料栽培秀珍菇试验,比较不同配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生物转化率、经济效益及子实体硒、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的含量.试验表明,桑枝屑比例为60%左右,秀珍菇菌丝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和利润最高;子实体中硒含量随桑枝屑含量增加而增加,而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跟桑枝屑添加量无明显相关性;第2潮菇、第3潮菇的硒含量均比第1潮菇高.
水稻粒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成熟的种子由胚、胚乳、种皮(果皮)构成,他们分别由受精卵、中央细胞和母体珠被发育而来.因此,种子大小由母体和合子组织等因素协调控制.而水稻种子最外层的颖壳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器官,它为水稻种子的生长设置了一个最大的上限.目前多个信号途径通过调控水稻颖壳的发育调控水稻粒型,主要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途径、植物激素和转录因子等调控途径.将粒型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实践应用,对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和稳定的主要场所.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评价有机碳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1985年建立在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农田、草地、林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和化学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农田相比,经过3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发生不同程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