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随机进行了科学素养测试。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较高,但科学方法水平偏低,迷信思想严重,49.4%的学生相信星座、占卜、算命等的预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这一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特点,笔者提出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想法,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通识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ocal Colleges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bility
——Take "Phys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eaching as an example
YU Xiaoyan
(Yun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Abstract Firstly, a random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test within the school.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our students of higher lev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the low level of scientific method, superstitious thinking seriously, 49.4% of students believe that constellation, divination, fortune telling prophe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Phys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iberal electiv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o focus on capacity-building college science literacy ideas, and discusse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teaching reform
1 科学素养
1.1 科学素养的定义
1983年美国著名学者Jon.D.Miller认为科学素养是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他提出“三维度模型”界定科学素质: (1)对科学知识与概念术语的理解;(2)对科学规范与科学方法的理解;(3)了解、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2 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研究对象:在保证文理科学生人数相当的情况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理科生主要从化学与材料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随机抽取90人;文科生主要从政治与历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随机抽取90人,总计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9%。
1.2.1 对科学观点的了解
调查问卷选择了16个全国通用的科学观点测试题目,从16道基本科学观点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正确回答10个及10个以上科学观点的人数比例为95.8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科学观点理解比较好,但对于一些不常见、与现代科技相关、需要一定学科知识等才能了解的观点的理解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60.59%)、电子比原子小(72.35%)、抗菌素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59.41%)这三个问题回答正确率相对较低。这也与文献[2][3]得出的结论类似。
1.2.2 对科学研究方法理解
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较好的理解。对于“科学研究”的定义能够正确理解占65.88%。为了测量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高血压药物”问题和“概率理解”问题。统计结果表明,能回答出第三种方法最正确的比例为48.24%,能回答出他们的孩子都可能得遗传病的比例高达86.47%。
1.2.3 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通过数据统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积极、过于乐观、保守、抵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53%、1.18%、1.06%、4.7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2.1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为:介绍物理学科建立的渊源及其曲折的发展过程,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和方法,介绍物理学科的观点、定律、定理的发现和演变过程,介绍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观点看待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了解物理学家科研过程的经验和方法,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学生应该以物理学家为榜样,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2.2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2.2.1 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渗透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门课程中有丰富的事例,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哥白尼的日心说、辽阔的星空等,这些都对引导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积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手段,目前还没发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也掌握了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物种的科技手段,如核泄漏、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等。该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明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使用它。才能保护地球和人类。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通识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ocal Colleges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bility
——Take "Phys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eaching as an example
YU Xiaoyan
(Yun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Abstract Firstly, a random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test within the school.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our students of higher lev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the low level of scientific method, superstitious thinking seriously, 49.4% of students believe that constellation, divination, fortune telling prophe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Phys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iberal electiv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o focus on capacity-building college science literacy ideas, and discusse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teaching reform
1 科学素养
1.1 科学素养的定义
1983年美国著名学者Jon.D.Miller认为科学素养是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他提出“三维度模型”界定科学素质: (1)对科学知识与概念术语的理解;(2)对科学规范与科学方法的理解;(3)了解、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2 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研究对象:在保证文理科学生人数相当的情况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理科生主要从化学与材料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随机抽取90人;文科生主要从政治与历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随机抽取90人,总计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9%。
1.2.1 对科学观点的了解
调查问卷选择了16个全国通用的科学观点测试题目,从16道基本科学观点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正确回答10个及10个以上科学观点的人数比例为95.8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科学观点理解比较好,但对于一些不常见、与现代科技相关、需要一定学科知识等才能了解的观点的理解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60.59%)、电子比原子小(72.35%)、抗菌素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59.41%)这三个问题回答正确率相对较低。这也与文献[2][3]得出的结论类似。
1.2.2 对科学研究方法理解
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较好的理解。对于“科学研究”的定义能够正确理解占65.88%。为了测量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高血压药物”问题和“概率理解”问题。统计结果表明,能回答出第三种方法最正确的比例为48.24%,能回答出他们的孩子都可能得遗传病的比例高达86.47%。
1.2.3 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通过数据统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积极、过于乐观、保守、抵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53%、1.18%、1.06%、4.7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2.1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目的为:介绍物理学科建立的渊源及其曲折的发展过程,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和方法,介绍物理学科的观点、定律、定理的发现和演变过程,介绍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观点看待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了解物理学家科研过程的经验和方法,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学生应该以物理学家为榜样,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2.2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2.2.1 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渗透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门课程中有丰富的事例,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哥白尼的日心说、辽阔的星空等,这些都对引导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积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手段,目前还没发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也掌握了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物种的科技手段,如核泄漏、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等。该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明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使用它。才能保护地球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