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优等生,本指学习成绩好,思想表现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但这里所指的,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受到老师的青睐,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众人的夸奖,这种特殊的待遇极易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滋生优越感,形成只爱受表扬,不愿接受批评的习气,产生高傲、蛮横无理、虚荣、爱出风头等不良品质;有些优等生由于学习和生活太一帆风顺,依赖性强,缺乏适应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曲折,就易感到难以承受而气馁颓废;有的优等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存在着高分低能的弱点,连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都不会做,比如:洗衣服、叠被子、削苹果。然而,目前学校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一谈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关注的只是所谓的后进生,强调的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而忽视对优等生的教育,致使本该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的本该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更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成了所谓的“后进生”;有的本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我行我素,或者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正确认识学生,并正确对待学生,尤其是正确对待所谓的“优等生”,是非常重要的。对后进生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对优等生的教育更要注重策略,讲究艺术。
一、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诚然,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但不是简单的方法。教师如果批评不当,即使批评有理,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结果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所谓的优等生的批评更要注意策略,因为他们平时颇受教师的信任和偏爱,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优越感,经常地表现出心高气傲,甚至会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如果采用简单的批评,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的,会让人心情舒畅。”所以,当优等生有了缺点、错误时,不宜采用直来直去的批评。优等生的自制水平一般较高,然而,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往往看不到错在何处,轻轻点一下,只起隔靴搔痒的作用,不如静观不良后果的露头,等待时机,进行“冷却”处理,切莫“暴风骤雨”般的批评,而应该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进行循循善诱,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曾有一学生,自认为天资聪明,成绩优良,常常自命不凡,看不起其他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批评,而是利用班会时间,故意让他和另一位同学(知识面广,但理科成绩很差)进行辩论赛,结果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羞愧地低下了头。事后,我找他谈话,让他谈感想,很快就心神领会。从此以后,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缺点,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巧妙暗示,诱导自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是啊,人人都有自尊心,优等生的自尊心更强。那么,如何才能不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巧妙地暗示、诱导他们自悟,因为他们自尊心虽强,但自悟能力也不错。
这里所讲的暗示,指的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通过适当的语言、行动、表情等,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给学生一种提示,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学生较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提示,改正自己不好的心理和行为。当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偶尔在自修课偷看课外书,教师故意咳嗽一声,然后有意地对他微笑,他定会放下书专心做作业,因为微笑是师生感情的“粘合剂”,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例如,有一优等生因考试失误而情结非常低落,怎么办?教师如果公开加以批评,势必挫伤他的自尊心,也许会使他自暴自弃,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相反,如果在适当的场合,教师有意表扬另一名同学在受挫时是如何积极进取的,这种顾此而言他的暗示,会诱导他自己去比较、去省悟,也许会马上振作起来。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去暗示所谓的优等生,这样不仅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也是诱导他们自悟的有效的方法。
三、故意冷落,启迪自省
冷落,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暂时冷谈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高兴,甚至不满意,从而间接地表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使学生自觉地中止、改正不良的行为。应该承认,大凡优等生都有较强的自悟、自省能力,只要恰当地运用“冷落”,都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优等生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又急于自我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视而不见,少一点关注,少一点宠爱,使他们感到教师在冷落自己,让他产生一种失落感,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教师的“冷落”,以致改变自己的言行,完善自我的形象。
但是,运用“冷落”教育一定要慎重,因为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运用时,一定要选择那平时与自己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有一定的承受挫折能力,能承受“冷落”的学生;如不然,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另外,冷落后要适时予以引导学生去自省,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诚然,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但不是简单的方法。教师如果批评不当,即使批评有理,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结果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所谓的优等生的批评更要注意策略,因为他们平时颇受教师的信任和偏爱,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优越感,经常地表现出心高气傲,甚至会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如果采用简单的批评,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的,会让人心情舒畅。”所以,当优等生有了缺点、错误时,不宜采用直来直去的批评。优等生的自制水平一般较高,然而,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往往看不到错在何处,轻轻点一下,只起隔靴搔痒的作用,不如静观不良后果的露头,等待时机,进行“冷却”处理,切莫“暴风骤雨”般的批评,而应该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进行循循善诱,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曾有一学生,自认为天资聪明,成绩优良,常常自命不凡,看不起其他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批评,而是利用班会时间,故意让他和另一位同学(知识面广,但理科成绩很差)进行辩论赛,结果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羞愧地低下了头。事后,我找他谈话,让他谈感想,很快就心神领会。从此以后,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缺点,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巧妙暗示,诱导自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是啊,人人都有自尊心,优等生的自尊心更强。那么,如何才能不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巧妙地暗示、诱导他们自悟,因为他们自尊心虽强,但自悟能力也不错。
这里所讲的暗示,指的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通过适当的语言、行动、表情等,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给学生一种提示,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学生较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提示,改正自己不好的心理和行为。当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偶尔在自修课偷看课外书,教师故意咳嗽一声,然后有意地对他微笑,他定会放下书专心做作业,因为微笑是师生感情的“粘合剂”,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例如,有一优等生因考试失误而情结非常低落,怎么办?教师如果公开加以批评,势必挫伤他的自尊心,也许会使他自暴自弃,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相反,如果在适当的场合,教师有意表扬另一名同学在受挫时是如何积极进取的,这种顾此而言他的暗示,会诱导他自己去比较、去省悟,也许会马上振作起来。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去暗示所谓的优等生,这样不仅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也是诱导他们自悟的有效的方法。
三、故意冷落,启迪自省
冷落,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暂时冷谈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高兴,甚至不满意,从而间接地表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使学生自觉地中止、改正不良的行为。应该承认,大凡优等生都有较强的自悟、自省能力,只要恰当地运用“冷落”,都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优等生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又急于自我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视而不见,少一点关注,少一点宠爱,使他们感到教师在冷落自己,让他产生一种失落感,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教师的“冷落”,以致改变自己的言行,完善自我的形象。
但是,运用“冷落”教育一定要慎重,因为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运用时,一定要选择那平时与自己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有一定的承受挫折能力,能承受“冷落”的学生;如不然,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另外,冷落后要适时予以引导学生去自省,这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