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应该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生活资源;快乐学习;情趣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教材,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信息、生活经验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使教学过程富于生活的气息。
一、依托教材资源学习数学
青岛版新课标数学课本像童话书一样漂亮,把知识点用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1.使教材生活化。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与生活经验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找一些食品包装带到课堂上,交流自己认识的质量单位,然后掂一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使教材情趣化。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如果能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对称”知识时,请学生到讲台上做动作来强化对称现象,让学生亲手剪出“双喜”字,在动手实践中动脑学习,掌握对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具有情趣化,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捕捉生活资源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教学资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边、顶点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知识时,在讲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先在苹果的三分之一处垂直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学生接触了面,认识了面。再把苹果向左旋转90度,垂直切了第二刀,此时出现了第二个面,并且学生发现两个面之间还夹着一条边,教师点拨:这条边可以换个说法,称它为“棱”,学生认识棱。然后把苹果上面横切一刀,这时一共发现了三个面,同时出现了三条棱,学生又发现三条棱相交成一个点,教师引导:这个交点叫做顶点,把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由此,学生自然地知道了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很简单的三刀,一刀切出了面,两刀切出了棱,三刀切出了顶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建立了面、棱、顶点以及长、高、宽的空间概念。整节课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教学,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圆满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其所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学生留心观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时,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立交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观察。学生发现每座立交桥上都有一个5米或3.2米的圆牌标志,它反映的是桥洞的高度。类似标志还有“100T”,表示桥的承受力。课后,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汽车或者摩托车上的里程表,了解时速等知识。实践证明,适当的社会实践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回归自然,开发资源学数学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数学学习资源,不仅使数学学习范围得到拓展,也使学习方式得以转变。教“方位与位置”这部分知识时,只靠课本上的图画,凭空讲给学生听,他们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尝试,一切数学知识就会迎刃而解。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来到果园,看到树上的苹果问:“树上的苹果一面红,一面黄,为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红的一面朝南,因为朝南采光多,所以发红。教师又指着大树,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树叶茂密的一面朝南,稀的一面朝北。
实地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生活资源;快乐学习;情趣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教材,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信息、生活经验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使教学过程富于生活的气息。
一、依托教材资源学习数学
青岛版新课标数学课本像童话书一样漂亮,把知识点用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1.使教材生活化。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与生活经验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找一些食品包装带到课堂上,交流自己认识的质量单位,然后掂一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使教材情趣化。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如果能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对称”知识时,请学生到讲台上做动作来强化对称现象,让学生亲手剪出“双喜”字,在动手实践中动脑学习,掌握对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具有情趣化,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捕捉生活资源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教学资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边、顶点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知识时,在讲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先在苹果的三分之一处垂直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学生接触了面,认识了面。再把苹果向左旋转90度,垂直切了第二刀,此时出现了第二个面,并且学生发现两个面之间还夹着一条边,教师点拨:这条边可以换个说法,称它为“棱”,学生认识棱。然后把苹果上面横切一刀,这时一共发现了三个面,同时出现了三条棱,学生又发现三条棱相交成一个点,教师引导:这个交点叫做顶点,把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由此,学生自然地知道了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很简单的三刀,一刀切出了面,两刀切出了棱,三刀切出了顶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建立了面、棱、顶点以及长、高、宽的空间概念。整节课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教学,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圆满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其所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学生留心观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时,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立交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观察。学生发现每座立交桥上都有一个5米或3.2米的圆牌标志,它反映的是桥洞的高度。类似标志还有“100T”,表示桥的承受力。课后,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汽车或者摩托车上的里程表,了解时速等知识。实践证明,适当的社会实践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回归自然,开发资源学数学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数学学习资源,不仅使数学学习范围得到拓展,也使学习方式得以转变。教“方位与位置”这部分知识时,只靠课本上的图画,凭空讲给学生听,他们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尝试,一切数学知识就会迎刃而解。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来到果园,看到树上的苹果问:“树上的苹果一面红,一面黄,为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红的一面朝南,因为朝南采光多,所以发红。教师又指着大树,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树叶茂密的一面朝南,稀的一面朝北。
实地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