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必备的学习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目前,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绝对优势,这就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展示自己的阵地,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研究性学习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依葫芦画瓢,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动脑、动手的过程;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这是一种体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等多元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体和知识的传播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的需要应考虑下面几点因素:
一、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要求
(一)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制约着学生研究的质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疑是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挑战教师的研究水平。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只从事本学科的教育工作,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从而造成了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把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理解为问答式对话,表面是互动,实质是另一形式的灌输;表面是研究性学习,实则还是一种"系统学习"。
(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现代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除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科研成之外,还要懂得一些与相邻学科的学科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不仅数理化之间、文史之间,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其次,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大量信息渠道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要明确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对自己在研究性中的任务进行认真的定位。
(一)教师是参与者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须的,为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也需要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收集各种资料和素材,根据实际进展和反馈调节原有计划。
(二)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与一起"研究",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就是说,教师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研究性学习是参与性的,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不但与学生一起研究某个具体专业问题,而且作为研究者还要研究学习活动本身,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如下研究:如何教会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研究学生课题实施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要研究学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的课题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不受影响。
(三)教师是评价者
以发扬学生的优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种形式、规范的、公正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强调评价作业与真实生活相连系;过程与结果是评价的重点;评价的作业具有价值、挑战性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为学生确定作业表现的规则与标准等。
(四)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尝试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学习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只有这种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才真正充满活力。
(五)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示范者
他们不仅是文化传承者、还应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人性、人格的修炼者。如此举足轻重,如果自己知识贫瘩、技能不够,又如何能对研究性学习起到主导作用呢?因此教师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备尤其显得重要,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时代性,要不断更新研究性学习在注重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人们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2]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7):38-41.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4]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研究性学习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依葫芦画瓢,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动脑、动手的过程;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这是一种体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等多元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体和知识的传播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的需要应考虑下面几点因素:
一、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要求
(一)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制约着学生研究的质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疑是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挑战教师的研究水平。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只从事本学科的教育工作,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从而造成了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把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理解为问答式对话,表面是互动,实质是另一形式的灌输;表面是研究性学习,实则还是一种"系统学习"。
(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现代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除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科研成之外,还要懂得一些与相邻学科的学科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不仅数理化之间、文史之间,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其次,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大量信息渠道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要明确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对自己在研究性中的任务进行认真的定位。
(一)教师是参与者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须的,为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也需要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收集各种资料和素材,根据实际进展和反馈调节原有计划。
(二)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与一起"研究",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就是说,教师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研究性学习是参与性的,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不但与学生一起研究某个具体专业问题,而且作为研究者还要研究学习活动本身,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如下研究:如何教会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研究学生课题实施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要研究学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的课题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不受影响。
(三)教师是评价者
以发扬学生的优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种形式、规范的、公正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强调评价作业与真实生活相连系;过程与结果是评价的重点;评价的作业具有价值、挑战性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为学生确定作业表现的规则与标准等。
(四)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尝试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学习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只有这种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才真正充满活力。
(五)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示范者
他们不仅是文化传承者、还应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人性、人格的修炼者。如此举足轻重,如果自己知识贫瘩、技能不够,又如何能对研究性学习起到主导作用呢?因此教师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备尤其显得重要,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时代性,要不断更新研究性学习在注重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人们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2]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7):38-41.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4]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