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进行“鸡兔同笼”教学,文章在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从问题解决教学的角度,针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能够展现问题解决过程的优化教学设计,力求提高教学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优化教学
在“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后检测中,往往会出现两大问题。问题一:学生假设是兔(鸡),求出来的也是兔(鸡),只知套用不知根本;问题二:只知鸡兔,不知其他,不能根据已學的知识产生类比联想。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试着从以下四方面对本课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思考。
一、凸显课标内蕴,借“优化”明晰教学本质
2011年版的新课标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特别强调:“教材中编入一些拓宽知识或者方法的选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注重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深度、问题的难度、解题的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注重数量变化中关系的分析与推理,提炼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并使学生能感受、体会、领悟它们,受到熏陶。
二、紧扣教材联系,借“优化”探寻多元方式
笔者尝试将各版本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比较,尝试从单一逼仄的问题解决策略向多元高效的方式方法迈进。
(一)筛查对比,求“同”存“异”
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到了不同年级进行教学。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内容所涉及的教学对象,最小的是二年级学生,最大的是六年级学生,跨度之大,前所未有。那么,面对如此大的编排顺序差异,编者想渗透的方式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1. 共同点
各个版本的教材基本都蕴含了:猜想——验证——推理——调整、修改猜想——再验证,直至问题解决的尝试这一科学发现方法;抽象提炼其中的规律与问题模型与思维模型,都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哲学思想;都注重了实际问题的编排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注重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2. 不同点
(1)途径多样
不同版本教材的例题所要渗透的解决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呈现多样性。人教版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其中“列方程”只出现在旧人教版教材的例题中。
(2)策略聚焦
“列表法”成为唯一一种被各版本教材都采用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只选择了列表的策略,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枚举。
(3)方法互通
“画图法与列表法”“列表法与假设法”有机结合,方法之间互相沟通,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如苏教版例题的解答介绍了提出猜测性假设,画图和列表两种验证、推理、调整的尝试办法,但更突出画图。旨在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画图,感悟、找出其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调整的办法。
(二)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基于对教材的比较,笔者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教研组还对每个思考点进行了任务序列的分解(见表1)。
三、把握学情分析,借“优化”推进深度剖析
(一)纵览学情,寻“路”探“径”
笔者围绕“对于鸡兔同笼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本课学习学生真正的思维困难在哪里?”“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有怎样的提升发展?”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
能够准确回答第1小题的学生占到总数的85%,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在明确表示头和脚后,81%的学生能够较好地画出鸡和兔;受第2题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用画图法解决第3题,有20名程度较好的学生直接用算式解决;72%的学生能将画图或列式的方法迁移到第4题;在前面都是顺向思考的情况下,第5小题出现了逆向思考,从前测中可以发现,前面掌握画图法的学生,在此题中也进行了很好的应用的学生共有13个,11个学生用了凑数法,4个学生用了连减的方法解决,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学生有40人。可见学生的思维困难在逆向解决问题上。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正确率为35.7%),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采用猜测法,其次是列表列举法。假设全是鸡或兔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课外辅导都不会正确运用。因此,列举法是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价值的方法,需要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在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脚数与头数的内在变化关联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障碍所在,其中顾“脚”不顾“头”的错误近20%。可见多数学生解题时只盲目计算,缺乏假设推演,已有的单一线性的解题经验固化了思维,解题的策略性思考能力比较弱。
六年级的前测题只不过将4年级的测试题调大了数据,但前测结果却大不相同(正确率为70.6%)。由于5年级学习了方程,所以用方程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多;另外,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假设法、削足法也纷纷出现,可见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横觅发展,顺“藤”摸“瓜”
顺着三个年级的前测分析这根“藤”,我们能逐渐摸到“教学设计优化”这个“瓜”。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用画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解决最简单的变式,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列举或错误列举到真正学会列举方法,会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并进行有序思考是四年级学生学习提升的关键;假设是列举等方法的有效提升,代数是假设的联想的产物,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埋下伏笔,是六年级的课堂所要重点思考的。
四、依循认知序列,借“优化”形成高效策略
正是由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一定的“序列”。这种序列既有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前后之序,也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之序。而“鸡兔同笼”问题由于其特殊性,这方面还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因此依循序列,借“优化”形成高效策略是笔者力求突破与创新之处。
(一)借“石”攻“玉”—— 精选“问题解决”模式
那么如何依循认知序列,进行优化设计呢?笔者和教研组的教师尝试依循着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鸡兔同笼”问题进行分散处理,并按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二)积“微”成“著”——巧用“前期数据”分析
通过“找”基石——课标、教材对比;“理”思路——学情分析;“搭”架子——“问题解决”模式,巧用这些“前期数据”分析,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鸡兔同笼”序列课。
把准“学”的起点,在关联处生长核心问题;捕捉“学”的路径,在断层处设置核心问题;彰显“学”的需求,在疑点处派生核心问题;丰盈“学”的厚度,在创生中整合核心问题。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尝试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点,以“核心问题”为引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分别为一、四、六年级设计出“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注重思维提升,建立代数模型;掌握列举策略,培养有序思考;经历画图过程,积累数学经验。
以“问题”促内化,借“优化”求发展,“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和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明朗和充盈:方法各有侧重、序列建构合理、学生能力提升。在尝试的过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框架和路径,还有教学理念上的变化,是源头上的蜕变和教学行动上的华丽转身。而这之后,师生必将有不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慧,刘孙渊.画画数数解难题,思维升华展奇迹——“鸡兔同笼”活动课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29).
[3]许卫兵,朱乐平.感受“模型”的力量——“鸡兔同笼”教学新解[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0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优化教学
在“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后检测中,往往会出现两大问题。问题一:学生假设是兔(鸡),求出来的也是兔(鸡),只知套用不知根本;问题二:只知鸡兔,不知其他,不能根据已學的知识产生类比联想。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试着从以下四方面对本课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思考。
一、凸显课标内蕴,借“优化”明晰教学本质
2011年版的新课标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特别强调:“教材中编入一些拓宽知识或者方法的选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注重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深度、问题的难度、解题的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注重数量变化中关系的分析与推理,提炼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并使学生能感受、体会、领悟它们,受到熏陶。
二、紧扣教材联系,借“优化”探寻多元方式
笔者尝试将各版本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比较,尝试从单一逼仄的问题解决策略向多元高效的方式方法迈进。
(一)筛查对比,求“同”存“异”
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到了不同年级进行教学。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内容所涉及的教学对象,最小的是二年级学生,最大的是六年级学生,跨度之大,前所未有。那么,面对如此大的编排顺序差异,编者想渗透的方式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1. 共同点
各个版本的教材基本都蕴含了:猜想——验证——推理——调整、修改猜想——再验证,直至问题解决的尝试这一科学发现方法;抽象提炼其中的规律与问题模型与思维模型,都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哲学思想;都注重了实际问题的编排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注重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2. 不同点
(1)途径多样
不同版本教材的例题所要渗透的解决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呈现多样性。人教版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其中“列方程”只出现在旧人教版教材的例题中。
(2)策略聚焦
“列表法”成为唯一一种被各版本教材都采用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只选择了列表的策略,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枚举。
(3)方法互通
“画图法与列表法”“列表法与假设法”有机结合,方法之间互相沟通,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如苏教版例题的解答介绍了提出猜测性假设,画图和列表两种验证、推理、调整的尝试办法,但更突出画图。旨在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画图,感悟、找出其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调整的办法。
(二)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基于对教材的比较,笔者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教研组还对每个思考点进行了任务序列的分解(见表1)。
三、把握学情分析,借“优化”推进深度剖析
(一)纵览学情,寻“路”探“径”
笔者围绕“对于鸡兔同笼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本课学习学生真正的思维困难在哪里?”“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有怎样的提升发展?”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
能够准确回答第1小题的学生占到总数的85%,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在明确表示头和脚后,81%的学生能够较好地画出鸡和兔;受第2题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用画图法解决第3题,有20名程度较好的学生直接用算式解决;72%的学生能将画图或列式的方法迁移到第4题;在前面都是顺向思考的情况下,第5小题出现了逆向思考,从前测中可以发现,前面掌握画图法的学生,在此题中也进行了很好的应用的学生共有13个,11个学生用了凑数法,4个学生用了连减的方法解决,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学生有40人。可见学生的思维困难在逆向解决问题上。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正确率为35.7%),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采用猜测法,其次是列表列举法。假设全是鸡或兔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课外辅导都不会正确运用。因此,列举法是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价值的方法,需要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在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脚数与头数的内在变化关联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障碍所在,其中顾“脚”不顾“头”的错误近20%。可见多数学生解题时只盲目计算,缺乏假设推演,已有的单一线性的解题经验固化了思维,解题的策略性思考能力比较弱。
六年级的前测题只不过将4年级的测试题调大了数据,但前测结果却大不相同(正确率为70.6%)。由于5年级学习了方程,所以用方程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多;另外,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假设法、削足法也纷纷出现,可见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横觅发展,顺“藤”摸“瓜”
顺着三个年级的前测分析这根“藤”,我们能逐渐摸到“教学设计优化”这个“瓜”。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用画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解决最简单的变式,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列举或错误列举到真正学会列举方法,会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并进行有序思考是四年级学生学习提升的关键;假设是列举等方法的有效提升,代数是假设的联想的产物,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埋下伏笔,是六年级的课堂所要重点思考的。
四、依循认知序列,借“优化”形成高效策略
正是由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一定的“序列”。这种序列既有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前后之序,也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之序。而“鸡兔同笼”问题由于其特殊性,这方面还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因此依循序列,借“优化”形成高效策略是笔者力求突破与创新之处。
(一)借“石”攻“玉”—— 精选“问题解决”模式
那么如何依循认知序列,进行优化设计呢?笔者和教研组的教师尝试依循着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鸡兔同笼”问题进行分散处理,并按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二)积“微”成“著”——巧用“前期数据”分析
通过“找”基石——课标、教材对比;“理”思路——学情分析;“搭”架子——“问题解决”模式,巧用这些“前期数据”分析,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鸡兔同笼”序列课。
把准“学”的起点,在关联处生长核心问题;捕捉“学”的路径,在断层处设置核心问题;彰显“学”的需求,在疑点处派生核心问题;丰盈“学”的厚度,在创生中整合核心问题。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尝试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点,以“核心问题”为引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分别为一、四、六年级设计出“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注重思维提升,建立代数模型;掌握列举策略,培养有序思考;经历画图过程,积累数学经验。
以“问题”促内化,借“优化”求发展,“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和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明朗和充盈:方法各有侧重、序列建构合理、学生能力提升。在尝试的过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框架和路径,还有教学理念上的变化,是源头上的蜕变和教学行动上的华丽转身。而这之后,师生必将有不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慧,刘孙渊.画画数数解难题,思维升华展奇迹——“鸡兔同笼”活动课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29).
[3]许卫兵,朱乐平.感受“模型”的力量——“鸡兔同笼”教学新解[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