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但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聽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学生是否能清楚地口述算理和法则的形成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不能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述自己所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后把内部的语言外化出来。让他们“敢说”、“乐说”、“会说、“能说”。
【关键词】计算要求;现状分析;说法指导;巩固所说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但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学生是否能清楚地口述算理和法则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过程。
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匮乏、语言结构不尽完善、且均用本地话交流,教学活动便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加之数学语言的缺乏,在常规的数学计算课堂教学上经常出现“教师讲半节—学生练半节—师生共同订正结果”的现象。计算课的重心仅停留在“结果是否正确”的层面上,计算错误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更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后把内部的语言外化出来。让他们“敢说”、“乐说”、“会说”、“能说”。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几”教学为例,可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在小学计算课堂教学活动中“说”起来: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说,从而“敢说、“乐说”
教材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的运动会场面,学生有了“说”的内容。学生乐于结合自己参与运动会时的高兴情景“敢说”图画内容,继而用“数一数”的方法顺利数出共有13盒牛奶,从而明白9+4=13。
二、指导学生“说”的方法,让学生说得有据可依,从而做到“能说”、“会说”
(一)新课教学——指导学生复述操作过程:以小棒代表牛奶,教师示范边摆边说后学生复述:左边有9根小棒,右边有4根小棒,从右边的4根里拿1根放到左边,左边就有10根了,加上右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通过这种眼到、手到、脑到、口到的方法,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会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练习活动——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9+4=□,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或用“记大数、拿小数”的方法:记住大的9,拿出小的4,从9的后面接着数:10?、11、12、13,学生很快说出结果。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中“能说”,且在“能说”的活动中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拓展延伸——在举一反三中“练说”。在教学完“9+4=□”的算理算法后,根据算式口述编题:
1.树上有9只鸟,又飞来4只,一共有多少只鸟?
2.小明有4支笔,又买来了9支,现在一共有多少支?
3.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吃了9个,还剩4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
通过改变叙述内容和形式的“练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理解知识,弄清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
三、巩固学生“说”
(一)学生方面。1.在数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能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想。2.能将“所说”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二)教师方面。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未完善、模仿能力强等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能为学生起引领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应尽力避免常见的“引导过度”、“提问问题的空、大”、“是非问”等影响学生说话机会的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课堂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说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万建明(1983.11-),男,现参公13年整,在校承担数学教学工作、兼学校德育、数学教研组长、云南省许华庚明师工作室学员工作。
【关键词】计算要求;现状分析;说法指导;巩固所说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但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学生是否能清楚地口述算理和法则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过程。
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匮乏、语言结构不尽完善、且均用本地话交流,教学活动便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加之数学语言的缺乏,在常规的数学计算课堂教学上经常出现“教师讲半节—学生练半节—师生共同订正结果”的现象。计算课的重心仅停留在“结果是否正确”的层面上,计算错误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更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后把内部的语言外化出来。让他们“敢说”、“乐说”、“会说”、“能说”。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几”教学为例,可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在小学计算课堂教学活动中“说”起来: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说,从而“敢说、“乐说”
教材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的运动会场面,学生有了“说”的内容。学生乐于结合自己参与运动会时的高兴情景“敢说”图画内容,继而用“数一数”的方法顺利数出共有13盒牛奶,从而明白9+4=13。
二、指导学生“说”的方法,让学生说得有据可依,从而做到“能说”、“会说”
(一)新课教学——指导学生复述操作过程:以小棒代表牛奶,教师示范边摆边说后学生复述:左边有9根小棒,右边有4根小棒,从右边的4根里拿1根放到左边,左边就有10根了,加上右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通过这种眼到、手到、脑到、口到的方法,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会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练习活动——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9+4=□,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或用“记大数、拿小数”的方法:记住大的9,拿出小的4,从9的后面接着数:10?、11、12、13,学生很快说出结果。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中“能说”,且在“能说”的活动中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拓展延伸——在举一反三中“练说”。在教学完“9+4=□”的算理算法后,根据算式口述编题:
1.树上有9只鸟,又飞来4只,一共有多少只鸟?
2.小明有4支笔,又买来了9支,现在一共有多少支?
3.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吃了9个,还剩4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
通过改变叙述内容和形式的“练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理解知识,弄清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
三、巩固学生“说”
(一)学生方面。1.在数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能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想。2.能将“所说”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二)教师方面。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未完善、模仿能力强等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能为学生起引领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应尽力避免常见的“引导过度”、“提问问题的空、大”、“是非问”等影响学生说话机会的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课堂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说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万建明(1983.11-),男,现参公13年整,在校承担数学教学工作、兼学校德育、数学教研组长、云南省许华庚明师工作室学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