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侗族大歌进课堂”成为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响一个幼师就是影响一大群幼儿。把侗族大歌引入幼师音乐课堂,发挥民族音乐独特的教育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侗族大歌 幼师音乐课堂 传承 实践
侗族大歌产生于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侗文化的集中体现,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颗珍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黔东南地区尝试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可行的传承方式。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启蒙教育阶段引入侗族大歌,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与文化认同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引出笔者对侗族大歌进入幼师音乐课堂的思考。
一、侗族大歌的基本情况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歌是侗族人民记录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侗文化的集中体现。多声部、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以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群体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
二、侗族大歌进入幼师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侗族大歌产生于长期封闭的氏族公社式的生活模式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侗族大歌主要的传承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侗族大歌进课堂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一种传承方式,是解决侗族大歌传承危机的有效途径。对侗族大歌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侗族大歌以及侗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就是它深厚的民族文化。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学校的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强调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侗族大歌就是我国民族民间十分珍贵的一种教育资源。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外,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也很有开发价值。将侗族大歌纳入到音乐课程中, 既能培养学生的多声思维、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又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是知识的传递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教育态度、情绪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师能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植入幼儿稚嫩的心灵,那么就能从小培养幼儿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说,影响一个幼师就是影响了一群孩子。因此,将侗族大歌引入幼师课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侗族大歌进入幼师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境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文化环境中。民间文化环境积淀了民族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天然语境。了解侗族大歌,就要从它产生的民间文化环境入手,从它的语言入手。一是从图片和视频资料中了解侗族标志性的鼓楼、花桥、服饰、节日活动、昏丧习俗、农耕稻作等。二是给学生创造民間采风的机会,比如观摩歌会等。三是利用地域优势,创造侗语言的课堂氛围。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把大歌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二)理论建构
侗族大歌属于多声部民歌。在课堂实践中要从音与音的纵横结合关系、声部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节拍节奏三个方面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情境,产生共鸣。在旋律的纵横关系方面,可以提炼出旋律的音阶、音组、音程等基本音乐元素,让学生分别练习。帮助学生积累侗族大歌基本的音乐语汇,降低学习难度;在声部之间的结合关系上,要帮助学生准确地分析、归纳三种结合形式,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大歌声部的结构关系;侗族大歌上下两声部间的结合不强调节奏上的过多变化和对比,但拍子却是变化多样的。常常一首歌中会多次变化节拍;要让学生了解节拍节奏方面的特点,学唱以句为单位,每一句的长短都可能不同。
(三)课后拓展
积极组建歌队,把它作为课堂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侗歌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给歌队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侗歌的传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民族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将侗族大歌引入幼师音乐课堂意义深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乔馨.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18CTW009)。
(作者简介:杨娟,女,本科,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侗族大歌 幼师音乐课堂 传承 实践
侗族大歌产生于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侗文化的集中体现,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颗珍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黔东南地区尝试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可行的传承方式。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启蒙教育阶段引入侗族大歌,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与文化认同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引出笔者对侗族大歌进入幼师音乐课堂的思考。
一、侗族大歌的基本情况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歌是侗族人民记录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侗文化的集中体现。多声部、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以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群体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
二、侗族大歌进入幼师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侗族大歌产生于长期封闭的氏族公社式的生活模式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侗族大歌主要的传承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侗族大歌进课堂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一种传承方式,是解决侗族大歌传承危机的有效途径。对侗族大歌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侗族大歌以及侗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就是它深厚的民族文化。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学校的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强调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侗族大歌就是我国民族民间十分珍贵的一种教育资源。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外,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也很有开发价值。将侗族大歌纳入到音乐课程中, 既能培养学生的多声思维、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又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是知识的传递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教育态度、情绪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师能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植入幼儿稚嫩的心灵,那么就能从小培养幼儿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说,影响一个幼师就是影响了一群孩子。因此,将侗族大歌引入幼师课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侗族大歌进入幼师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境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文化环境中。民间文化环境积淀了民族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天然语境。了解侗族大歌,就要从它产生的民间文化环境入手,从它的语言入手。一是从图片和视频资料中了解侗族标志性的鼓楼、花桥、服饰、节日活动、昏丧习俗、农耕稻作等。二是给学生创造民間采风的机会,比如观摩歌会等。三是利用地域优势,创造侗语言的课堂氛围。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把大歌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二)理论建构
侗族大歌属于多声部民歌。在课堂实践中要从音与音的纵横结合关系、声部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节拍节奏三个方面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情境,产生共鸣。在旋律的纵横关系方面,可以提炼出旋律的音阶、音组、音程等基本音乐元素,让学生分别练习。帮助学生积累侗族大歌基本的音乐语汇,降低学习难度;在声部之间的结合关系上,要帮助学生准确地分析、归纳三种结合形式,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大歌声部的结构关系;侗族大歌上下两声部间的结合不强调节奏上的过多变化和对比,但拍子却是变化多样的。常常一首歌中会多次变化节拍;要让学生了解节拍节奏方面的特点,学唱以句为单位,每一句的长短都可能不同。
(三)课后拓展
积极组建歌队,把它作为课堂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侗歌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给歌队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侗歌的传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民族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将侗族大歌引入幼师音乐课堂意义深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乔馨.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18CTW009)。
(作者简介:杨娟,女,本科,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