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我省高考会考中一直以稳定的姿态存在,全国其它地方的高考卷中也有涉及到对这种文本阅读的考查,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类文本以它们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而本身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就相当小的实用类文本,即使在课堂上出现,也大多会受到学生的排斥。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实用类文本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却更高,更有实用价值。因而从应考和实用性角度看来,我们都不能忽视这类文本的教学工作。那实用类文本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一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实用类文本总共十多篇,主要集中在必修三“文明的对话”和必修五“科学之光”两个专题中,只占总量的9.7%。而其中《拿来主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与《〈物种起源〉绪论》是重点篇目,一直被列入会考范围,2012年的会考篇目中依旧保留了这三篇课文。虽然高考的实用类选文是来自课外的,但是只有平时在课堂上学会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才有可能准确有效地去解读课外的文章。因而实用类文本的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必须要抓牢。
在这十多篇课文中,《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作品,比较容易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但是另外几篇就没如此待遇了,甚至个别篇目可能直接被越过。因此我想选择《〈物种起源〉绪论》作为例子,来谈谈自己对怎样去上好这类课文的一些想法。
记得刚担任老师工作的时候,有位老教师告诉我,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贯穿这个课堂的灵魂。那《〈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
读懂文章最基本的方法是理思路。实用类文本是一类在工作与生活中常常被需要的文章,因而会比其它文章说理更清晰,阐释更有条理。也就是说,整理实用类文本的脉络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物种起源〉绪论》文章的脉络层次更清晰,作者的态度更明确。因而在通读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边看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子。那什么是关键句呢?关键句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内容看,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是关键句;二是从结构看,总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三是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画出关键句后,再以此为辅助,归纳段意。这种能力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在高中课堂上只需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再加以一定的强化,是可以让学生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的。这样,整理文章脉络的过程就会完成得比较顺利。
此后,我们还需要透过结构去寻找文章的灵魂。在每一个段落中,在文章的每一个层次中,都表现了达尔文的个人品质。逐点分析,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谦逊审慎的态度、严肃认真的态度、亲身实践的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毫不动摇的决心。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作者。
常常有学生甚至是老师,会觉得整理脉络是很无趣的低水平的阅读方式,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基础的技巧方式,帮助我们更有效得读懂文章,看到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过程无疑可以增强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信心。
当然,认识情感世界可以通过想象和冲动,但认知客观世界就需要理性与科学了。因而实用类文本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更要注重词句、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甚至要达到精准的程度。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更多一些咬文嚼字的内容。
二
课堂教学是否真有成效,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来考查。现代文阅读是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两类形式。近三年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相对稳定,考查的题型是两道客观题加一道主观题,分值是9分,考纲对这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也基本稳定。
有人说“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忘记,每一个哈姆莱特都是从《哈姆莱特》中走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见解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对文本有深入的研读。这个就需要用到我们课内学到的实用类文本的解读方法——通读文章,理清脉络,看清作者想说什么,观点和态度是什么。唯有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被认可。
例如在2011年绍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你认为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
通读原文,文章逐段讲的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起,书院的人文精神、结构特征以及其对现代大学的效用。在这样的思路整理中,不难发现最末一层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从语段中找出关键句,从而归纳出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可以为中国现代大学所借鉴。但是文章其它部分是否与这个问题毫无关联呢?这就需要学生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找到文中其它层次的关键句。这些句子表面的意思是说明古代书院的特征,但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些是否对现代大学建设也有着重要启示呢?基于作者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大学的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这些启发:汲取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营养,以重建中国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不单纯追求“举业”即应试成绩,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养育和光大;书院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权、自由性,可以为建设大学提供参照等。
从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解答这类问题,既要立足文本,从文章寻找答案,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还需要基于文章内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至于对文中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以及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等内容的考查,我们可以依据考题设置的惯例,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存在语义上的极大差别。第二步,比较各选项之间,何者更准确,何者错误更大。第三步,关注题目问什么,选项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走完这三个步骤,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即可。
一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实用类文本总共十多篇,主要集中在必修三“文明的对话”和必修五“科学之光”两个专题中,只占总量的9.7%。而其中《拿来主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与《〈物种起源〉绪论》是重点篇目,一直被列入会考范围,2012年的会考篇目中依旧保留了这三篇课文。虽然高考的实用类选文是来自课外的,但是只有平时在课堂上学会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才有可能准确有效地去解读课外的文章。因而实用类文本的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必须要抓牢。
在这十多篇课文中,《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作品,比较容易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但是另外几篇就没如此待遇了,甚至个别篇目可能直接被越过。因此我想选择《〈物种起源〉绪论》作为例子,来谈谈自己对怎样去上好这类课文的一些想法。
记得刚担任老师工作的时候,有位老教师告诉我,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贯穿这个课堂的灵魂。那《〈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
读懂文章最基本的方法是理思路。实用类文本是一类在工作与生活中常常被需要的文章,因而会比其它文章说理更清晰,阐释更有条理。也就是说,整理实用类文本的脉络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物种起源〉绪论》文章的脉络层次更清晰,作者的态度更明确。因而在通读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边看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子。那什么是关键句呢?关键句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内容看,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是关键句;二是从结构看,总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三是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画出关键句后,再以此为辅助,归纳段意。这种能力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在高中课堂上只需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再加以一定的强化,是可以让学生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的。这样,整理文章脉络的过程就会完成得比较顺利。
此后,我们还需要透过结构去寻找文章的灵魂。在每一个段落中,在文章的每一个层次中,都表现了达尔文的个人品质。逐点分析,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谦逊审慎的态度、严肃认真的态度、亲身实践的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毫不动摇的决心。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作者。
常常有学生甚至是老师,会觉得整理脉络是很无趣的低水平的阅读方式,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基础的技巧方式,帮助我们更有效得读懂文章,看到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过程无疑可以增强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信心。
当然,认识情感世界可以通过想象和冲动,但认知客观世界就需要理性与科学了。因而实用类文本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更要注重词句、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甚至要达到精准的程度。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更多一些咬文嚼字的内容。
二
课堂教学是否真有成效,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来考查。现代文阅读是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两类形式。近三年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相对稳定,考查的题型是两道客观题加一道主观题,分值是9分,考纲对这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也基本稳定。
有人说“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忘记,每一个哈姆莱特都是从《哈姆莱特》中走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见解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对文本有深入的研读。这个就需要用到我们课内学到的实用类文本的解读方法——通读文章,理清脉络,看清作者想说什么,观点和态度是什么。唯有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被认可。
例如在2011年绍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你认为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
通读原文,文章逐段讲的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起,书院的人文精神、结构特征以及其对现代大学的效用。在这样的思路整理中,不难发现最末一层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从语段中找出关键句,从而归纳出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可以为中国现代大学所借鉴。但是文章其它部分是否与这个问题毫无关联呢?这就需要学生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找到文中其它层次的关键句。这些句子表面的意思是说明古代书院的特征,但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些是否对现代大学建设也有着重要启示呢?基于作者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大学的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这些启发:汲取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营养,以重建中国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不单纯追求“举业”即应试成绩,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养育和光大;书院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权、自由性,可以为建设大学提供参照等。
从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解答这类问题,既要立足文本,从文章寻找答案,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还需要基于文章内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至于对文中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以及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等内容的考查,我们可以依据考题设置的惯例,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存在语义上的极大差别。第二步,比较各选项之间,何者更准确,何者错误更大。第三步,关注题目问什么,选项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走完这三个步骤,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