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各国的地理课程改革都注重将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置于突出位置,其中,地理信息素养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时,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培养中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可以使中学生掌握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地理学习方式,实现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终生学习的教育目标。 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科交叉,互通信息
地理学科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学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往往需要沟通其他学科的信息,为深入研究提供契机与支撑,这样才不至于就地理学地理,就地理论地理。例如,学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后,开展设计“北京旅游”的活动,就需要从旅游的时间、线路、费用、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旅游计划,再形成文字方案,绘制旅游线路图,撰写旅游解说词等等,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沟通了学科间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抓住教材,拓展信息
地理教材中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模式图是文字教材的补充和说明,生动而直观地表达了地理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它的作用是用文字难以代替的。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能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语言、图片、统计数据因素,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作分析探究。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有一个关于“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的辩论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一组反映南方和北方地区生活与文化的景观图片,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关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民居、小吃、风景等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再例如七年级上册介绍“地球上的五带”的图示,不仅介绍了各自的气候特点,还展示了各自有代表性的人种,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拓展,得出不同气候特点与人种之间的一般关系。
三、关注生活,调用信息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理念和操作上都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知识的叠加。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从创建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人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将生活中的节约行为和浪费行为进行比较,再从节能、环保、发展等角度提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
四、利用媒体,整合信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是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但这些信息又往往是零散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对零散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如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是否拆除北京四合院的信息,不同的利益方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有着不同的建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以观察员的身份从全局加以考虑,兼顾各方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分析综合,生成信息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处理、加工信息资料,只把资料汇集到一起是不够的,要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建立资料整理文件夹,将保留下来的资料都放在这个文件夹中,并制作一个资料整理表将互联网上和文件夹中的原始资料与表中标题链接。这样既便于资料的检索,又能很快捷地找到原始资料。这比传统的用笔记本或卡片整理资料的方式快捷得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资料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并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继续收集和自己想法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点并充实论据,在此基础上写成自己的研究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生成信息的能力。
六、不拘一格,表达信息
信息的表达是信息处理的终极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制定计划阶段,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使信息成果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一篇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组统计数据、一个建议、一篇博客、一个专题网站……,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都倾注着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都应该得到我们的热诚鼓励。
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方面,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地甄别信息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免疫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一、学科交叉,互通信息
地理学科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学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往往需要沟通其他学科的信息,为深入研究提供契机与支撑,这样才不至于就地理学地理,就地理论地理。例如,学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后,开展设计“北京旅游”的活动,就需要从旅游的时间、线路、费用、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旅游计划,再形成文字方案,绘制旅游线路图,撰写旅游解说词等等,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沟通了学科间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抓住教材,拓展信息
地理教材中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模式图是文字教材的补充和说明,生动而直观地表达了地理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它的作用是用文字难以代替的。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能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语言、图片、统计数据因素,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作分析探究。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有一个关于“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的辩论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一组反映南方和北方地区生活与文化的景观图片,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关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民居、小吃、风景等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再例如七年级上册介绍“地球上的五带”的图示,不仅介绍了各自的气候特点,还展示了各自有代表性的人种,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拓展,得出不同气候特点与人种之间的一般关系。
三、关注生活,调用信息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理念和操作上都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知识的叠加。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从创建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人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将生活中的节约行为和浪费行为进行比较,再从节能、环保、发展等角度提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
四、利用媒体,整合信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是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但这些信息又往往是零散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对零散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如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是否拆除北京四合院的信息,不同的利益方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有着不同的建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以观察员的身份从全局加以考虑,兼顾各方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分析综合,生成信息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处理、加工信息资料,只把资料汇集到一起是不够的,要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建立资料整理文件夹,将保留下来的资料都放在这个文件夹中,并制作一个资料整理表将互联网上和文件夹中的原始资料与表中标题链接。这样既便于资料的检索,又能很快捷地找到原始资料。这比传统的用笔记本或卡片整理资料的方式快捷得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资料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并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继续收集和自己想法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点并充实论据,在此基础上写成自己的研究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生成信息的能力。
六、不拘一格,表达信息
信息的表达是信息处理的终极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制定计划阶段,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使信息成果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一篇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组统计数据、一个建议、一篇博客、一个专题网站……,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都倾注着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都应该得到我们的热诚鼓励。
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方面,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地甄别信息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免疫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