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校园频发恶性事件: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等发生类似杀伤学生事件。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为此,校园安保被提上“国家高度”。这场发生在校园的“地震”,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孩子还会做噩梦,从梦中惊醒。为了尽快消除学生们的这种恐惧心理状态,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一、恐惧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说,学生面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常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恐惧、惊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做噩梦;2不愿与大人分开,不愿独处,随时需要亲人陪伴,担心亲人离开会一去不回;3特别胆小,害怕陌生人,回避人群;4情绪低落、易怒、冲动,容易发脾气;5心不在焉或发呆,无缘无故地哭泣,对平常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发生一些吸吮手指等幼稚行为;6反常的举动,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故作坚强。
二、正确认识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遇到突发事件或恐怖现象发生,恐惧心理就会显现。这种恐惧一般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属于合理的心理防御,有利于儿童在遇到危险时迅速作出回避行为。但是这种心理现象如果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就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恐惧心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当恐惧感减轻时,老师或家长要马上进行鼓励,让其尽快摆脱这种消极反应。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勇敢地面对尚不会处理的恐惧,这样会让他更害怕。只要防止这种情绪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孩子才会消除恐惧,快乐健康地成长。
恐惧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内向、敏感,倾向于害怕视觉形象不好的东西;可怕的经历,曾经目睹悲惨场景,或被“关黑屋”;遭遇他人恫吓;可怕的视觉刺激,如观看恐怖电影、目睹恐怖事件;社会学习而来,如母亲胆小怕事,整日惴惴不安。
三、疏导恐惧心理的办法
(一)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恐惧
所谓系统脱敏法,是指使恐惧者有控制地经历他为之恐惧的环境,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怖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疗法。例如恐高症的典型治疗方式就是让患者在有陪同的条件下逐渐登高,最终能实现无陪同的登高。同样地,对于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最有效的脱敏法就是深入危机。鼓励学生说出危机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的感觉(在诉说过程中,释放恐惧,知道不是仅仅自己感到害怕;尽量让每位同学讲,尤其是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把心中恐惧说出来,这样会让恐惧感减少一些。也可以通过日记方式倾吐心声。有这样的案例:一个低年级学生在学校听同学讲有个杀人犯越狱逃跑了,就在附近活动。晚上,这个男孩子怎么也睡不着觉了,最后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感到安全?”男孩想了想说:“如爸爸妈妈能在窗户上安个铃,用绳拦着窗户。有人从窗户爬进来时会弄响铃铛,我就可以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那我就不再害怕了。”于是父母照此办理,这个男孩才睡安稳。
(二)情景模拟法,由浅入深战胜恐惧的办法
针对常见的一些恐惧表现,了解学生害怕的到底是什么,进而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或小品表演。当一学生说出恐惧,让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现在的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很安全,并在课后转告他们的父母。进行危机情境模拟训练,形成对危机险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性。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在卡片上列出(越具体越好)。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象上面的情景,想象得越逼真、越形象越好。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止想象,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再重新想象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使你更恐惧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象时,都要以你在想象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五步:当你想象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紧张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三)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战胜恐惧自信心
自我暗示法,即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过去的已经过去。这没啥危险的!平时已练习过,我一定能成功!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成为控制恐惧的主人。一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相当,但有些学生在挫折面前却能越挫越勇,而有些学生却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人的心态问题。“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用一种阳光般的心态去乐观地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了。常看电视的家庭,应避免让孩子看暴力镜头。研究表明,常看暴力、凶杀类电视片的孩子,不仅比别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且容易介入暴力事件。
(四)心理系统疗法,反复战胜恐惧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不良心理动态;进一步完善问题学生导师制度,通过个别谈话、心理沟通、特长展示、活动参与等形式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使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化、经常化;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开通心理热线,为所有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网络设备,邀请心理专家,设立心理交流信箱,认真回复学生来信,有可能的话可以举办心理活动沙龙。
(五)危机监护法。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要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级监护系统:一是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最及时的监护,良好的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二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领导的监护,对校园场所进行技防、人防。尽可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全面监护;三是心理咨询室心理专业教师的监护,既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又要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学校要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展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节假日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在“感恩节”中开展活动,感受社会的关爱。
(六)家校联合法,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环境
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心理教育。通过聆听孩子恐惧的经历或体验,家长可以弄清孩子恐惧背后的不合理意念,进而配合学校对症下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 “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一、恐惧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说,学生面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常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恐惧、惊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做噩梦;2不愿与大人分开,不愿独处,随时需要亲人陪伴,担心亲人离开会一去不回;3特别胆小,害怕陌生人,回避人群;4情绪低落、易怒、冲动,容易发脾气;5心不在焉或发呆,无缘无故地哭泣,对平常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发生一些吸吮手指等幼稚行为;6反常的举动,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故作坚强。
二、正确认识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遇到突发事件或恐怖现象发生,恐惧心理就会显现。这种恐惧一般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属于合理的心理防御,有利于儿童在遇到危险时迅速作出回避行为。但是这种心理现象如果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就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恐惧心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当恐惧感减轻时,老师或家长要马上进行鼓励,让其尽快摆脱这种消极反应。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勇敢地面对尚不会处理的恐惧,这样会让他更害怕。只要防止这种情绪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孩子才会消除恐惧,快乐健康地成长。
恐惧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内向、敏感,倾向于害怕视觉形象不好的东西;可怕的经历,曾经目睹悲惨场景,或被“关黑屋”;遭遇他人恫吓;可怕的视觉刺激,如观看恐怖电影、目睹恐怖事件;社会学习而来,如母亲胆小怕事,整日惴惴不安。
三、疏导恐惧心理的办法
(一)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恐惧
所谓系统脱敏法,是指使恐惧者有控制地经历他为之恐惧的环境,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怖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疗法。例如恐高症的典型治疗方式就是让患者在有陪同的条件下逐渐登高,最终能实现无陪同的登高。同样地,对于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最有效的脱敏法就是深入危机。鼓励学生说出危机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的感觉(在诉说过程中,释放恐惧,知道不是仅仅自己感到害怕;尽量让每位同学讲,尤其是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把心中恐惧说出来,这样会让恐惧感减少一些。也可以通过日记方式倾吐心声。有这样的案例:一个低年级学生在学校听同学讲有个杀人犯越狱逃跑了,就在附近活动。晚上,这个男孩子怎么也睡不着觉了,最后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感到安全?”男孩想了想说:“如爸爸妈妈能在窗户上安个铃,用绳拦着窗户。有人从窗户爬进来时会弄响铃铛,我就可以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那我就不再害怕了。”于是父母照此办理,这个男孩才睡安稳。
(二)情景模拟法,由浅入深战胜恐惧的办法
针对常见的一些恐惧表现,了解学生害怕的到底是什么,进而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或小品表演。当一学生说出恐惧,让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现在的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很安全,并在课后转告他们的父母。进行危机情境模拟训练,形成对危机险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性。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在卡片上列出(越具体越好)。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象上面的情景,想象得越逼真、越形象越好。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止想象,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再重新想象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使你更恐惧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象时,都要以你在想象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五步:当你想象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紧张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三)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战胜恐惧自信心
自我暗示法,即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过去的已经过去。这没啥危险的!平时已练习过,我一定能成功!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成为控制恐惧的主人。一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相当,但有些学生在挫折面前却能越挫越勇,而有些学生却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人的心态问题。“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用一种阳光般的心态去乐观地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了。常看电视的家庭,应避免让孩子看暴力镜头。研究表明,常看暴力、凶杀类电视片的孩子,不仅比别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且容易介入暴力事件。
(四)心理系统疗法,反复战胜恐惧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不良心理动态;进一步完善问题学生导师制度,通过个别谈话、心理沟通、特长展示、活动参与等形式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使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化、经常化;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开通心理热线,为所有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网络设备,邀请心理专家,设立心理交流信箱,认真回复学生来信,有可能的话可以举办心理活动沙龙。
(五)危机监护法。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要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级监护系统:一是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最及时的监护,良好的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二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领导的监护,对校园场所进行技防、人防。尽可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全面监护;三是心理咨询室心理专业教师的监护,既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又要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学校要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展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节假日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在“感恩节”中开展活动,感受社会的关爱。
(六)家校联合法,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环境
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心理教育。通过聆听孩子恐惧的经历或体验,家长可以弄清孩子恐惧背后的不合理意念,进而配合学校对症下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 “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