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纪念课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辛亥革命至今,一晃百年。今年10月,我们可以从铺天盖地的史料重现中,林林总总的纪念活动中,全面了解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革命。只是,许多同学会问:100年前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些活在历史名录中的古老人物如何走到我们的眼前来呢?一场轰轰烈烈的纪念究竟要在人们心里留下些什么呢?小编觉得,站在宏大的历史面前,有一个词,比全面、深刻更重要,它叫:感动。
  《中学生天地》7、8月合刊出版后,有不少读者对《青春集结号——100年,我记住了这些年轻人》一文中提到的人物很感兴趣,尤其感慨100年前乱世沉浮中那些舍生取义的热血青年,他们跟今天的我们一般年轻,却用满腔热血背负起改变时代命运的责任。20岁死于狱中的邹容,他的《革命军》一书带领着很多年轻人投奔革命,19岁就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陈其尤;24岁写下缠绵悱恻的《与妻书》后慷慨就义的林觉民……在翻阅历史资料的时候,在小编眼中那些名字一一立体起来,那些青春的面孔一一鲜活起来。应大家要求,本期“特别关注”挑选了大家相对熟悉的那个名字——林觉民,一起来分享他的感人故事,而他的故事与那个时代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故事有着相通的脉络和结局。我们还将和杭州高级中学鲁迅文学社的同学们一起读读林觉民写下的《与妻书》,更深入地触探那个时代年轻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故事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士绅之家,族人甚多。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是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他的女儿就是大家熟知的才女林徽因。林家家学久远,这给少年时代的林觉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林觉民自幼聪慧,14岁就考进全闽大学堂,后来又进入福建高等师范学习。他讨厌陈旧的礼教习俗,受新思想影响很大,他大量阅读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倡导革命的著作,很快也走入了革命的行列。他在福州的谢家祠组织过读书社,鼓吹革命思想,还在一家外国教堂附近试验炸药,想用来组织武装暴动,可惜没有成功。1907年春天,林觉民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研究哲学。他在这里广泛接触了日本近代革命的理论,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飞速进步所震动,同时与在日本留学的许多中国革命先行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识了中国同盟会的领袖人物孙中山、黄兴等人,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
  1911年初,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槟榔屿开会,再次筹备武装起义,准备在广州向清政府发起新的攻击。3月初,林觉民受孙中山委派回福建组织武装力量,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林觉民与林文、林尹民一同回到福州,迅速与革命党联络,组织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福建军团”,准备南下赴广州,其中较著名的人物还有方声洞、陈与焱木、陈可钧、陈更新、刘元栋、刘六符、冯超骧,后来他们全在广州起义中牺牲,被并称为“福州十杰”。
  临行前,林觉民回家看望了父母和妻子。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是大家闺秀,熟读诗书,与林觉民感情很好,对林觉民的事业非常支持,一度要随林觉民参加革命活动。《与妻书》中有记:“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林觉民这次回闽,还带有运送炸药赴粤的任务。他原打算请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伪装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陈意映已经怀孕八月,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也因为陈意映已经身怀六甲,行动不便,不可能“随君行”,林觉民只好痛别妻子,慨然南下。4月17日,林觉民带领福建军团经香港进入广州,展开紧张的准备工作。
  起义前三天的晚上,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同宿于香港滨江楼。待战友们入睡后,他独自挑灯作绝笔书,在一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写完《与妻书》,林觉民又从网篮里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写道:“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数语,表现了林觉民舍身成仁的决心。
  一个革命者明知此行必死而义无反顾地选择死,此时他的心情逐渐澄明起来。翌晨,在进入广州的班轮上,林觉民对郑烈说:“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乎……故谓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又对其他战友说:“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27日,在黄兴、赵声、喻培伦等人的带领下,年轻的革命者们向广东督署发起猛攻。由于力量薄弱,起义失败,林觉民受伤被捕。被捕受审之时,林觉民用英语回答审判官,让审判官感到很佩服。面对劝诱,林觉民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主审官李准。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甚至林觉民想吐痰时,他都要亲捧痰盂过去。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的两广总督张鸣歧曾经这样评价林觉民:“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但张鸣歧还是执意要杀掉林觉民,理由很简单,如果把这样的人留给革命党,就是为虎添翼。林觉民牺牲了。他与林文、林尹民一样,那一年都只有24岁。后来有人把这次起义中牺牲的7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一同葬在广州郊区的黄花岗,因而历史上把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失败后,林家知道林觉民已经牺牲,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他们全家搬到福州郊外的一座破旧的房子里。曾经有过革命者悄悄来看望他们,并带来一些关于林觉民的消息。后来有一天,林觉民的母亲打扫卫生,在门槛的缝里看到一团东西,打开一看,是两封绝笔信,一封是给父亲的,另一封就是这篇气贯长虹的《与妻书》。
  失去丈夫的陈意映承受着怎样的悲伤可想而知。她一度想随林觉民而去,是林家父母哭着恳求她为了觉民的孩子,好好活下去。为了安慰她,林家用了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女儿叫林暖苏,这个温婉可人的女孩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取名仲新。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2岁的时候,陈意映去世,终年22岁。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 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杭州高级中学鲁迅文学社社团课实录
  
  地点:杭州高级中学
  人物:高利老师,杭州高级中学鲁迅文学社高一全体成员
  高老师:今天,我们杭高鲁迅文学社的活动会和以往有些不同,大家都知道,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家应该还记得语文书上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吧?(同学纷纷点头)这是孙中山先生向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烈士的致敬。这场起义受到了当时和后来很多人的关注,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序曲。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学习这篇文章,应该更有纪念意义吧。
  为了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更详细的了解,我们今天特地为大家选取了林觉民——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之一,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信,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这段历史中最鲜活的气息。
  信比较长,但写得情真意切。大家先细细阅读一下,然后尝试着从你最关注的角度来交流一下你读完这封信的感受。
  (同学们低头阅读,渐渐,教室里静得能听见风的声音……)
  
  (看到大多数同学读完,开始小声交流。)高老师提示:这是一封遗书,也是一封情书。大家要试着感受林觉民此时的“纠结”心理。
  高老师:大家读完了吧?信写得精彩动情吧?(学生表示肯定。)
  现在,大家就把自己认为信中最感人的或者你认为最值得探讨的东西找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左边是挚爱妻儿,右边是苦难中国,而前方更是一条沉寂于黎明前最黑暗中的道路,林觉民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载着沉甸甸的牵挂,坚毅地向前走去,留给后世一个伟岸的背影。在那走向黑暗的稳如磐石的背影中,我看到100年前中国年轻人的剪影。
  林觉民是才子,他能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为大家而舍小家”的情怀,让我们后人感动得涕泪俱下,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让我们能身临其境地领会到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所思所想。然而,他只是一个代表而已,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他一样为了民族的未来牺牲了,来不及和妻子、父母、儿女道一声再见,也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名字。那些随时间埋没的,不为后人所知的追求和牺牲,同样是伟大的。可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无形中为《与妻书》这样的墨宝增加了分量,才让我们读起来觉得那么珍贵和震撼。感动我们的是那部恢弘的辛亥革命史,是开天辟地的整整一个时代的人。
  
  全篇下来,令我觉得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虽然今天的中国早就已经是一个不会让别国侵犯的国家,但每每读到这样的陈述,依然会觉得热血沸腾。我们总不能被现在的生活麻木了神经,而渐渐忘记国耻。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活在当时那样的中国,都会有想要付出一切去解救她的心情吧。“家是小爱,国是大爱。”100年前,那么多为了大爱放弃了小爱的人,他们值得被我们爱。
  
  世界上美丽的情诗有很多,动人的情话亦不少,然终究敌不过“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的情真意切。意映之于林觉民,便是这样一个存在,他可以为了革命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甚至付出生命,她与家人,仍是他的世界里最不能割舍的东西。当他为革命踏上不归的旅程,带着必死的信念,却仍不忘在信中殷殷细嘱,希望意映为了他和孩子保重自己。
  我听过齐豫为林觉民夫妇写的一首歌——《觉》。读信的时候,我脑子尽是那首歌的旋律,感伤得流下眼泪,歌词是:觉,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我想,若无意映,成就不了这封《与妻书》,也成就不了这个有情有义、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林觉民。向这样的爱情致敬!
  
  这是一场大气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我觉得这就是一位对国、对家、对妻子富有强烈责任心的情深意长的男子。而这样深厚的感情并不只是藏在心里,还付诸行动,就更可贵了。因为对妻子的爱,所以愿为国而死,因为爱国,所以才不像那些狭隘的爱情一样,仅仅躲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天下太平。
  
  林觉民不仅是一个具有热血与激情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文艺青年。这样的人最值得尊敬。看了这封信,我为他的那种刻骨柔情感动,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他们那个年代,夫妻间能有这样的深情和默契,应该也算是前卫和先进的。
  
  只能给一个人的爱,不能称之为“爱”,而是一种亲密。生死未卜的前路,不容犹豫的时局,林觉民选择了慷慨赴死而不是儿女情长。林爱其妻,情真意切,但他的爱不是苟且于乱世的小爱,而是“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这样的爱情是无私的。无私的爱情,才得到了升华,才不朽。
  
  看完之后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不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有多伟大,仅仅是心底那种温情流过的感觉。这份平淡的浪漫在那种时代背景下闪闪发光。向往或叹息都不需要,更不需要加之高高的冠冕,那会显得太沉重。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信仰一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很困惑的问题,也是林觉民在这篇诀别书中除了爱情以外的表白。他虽然思念妻子,但是对革命的渴望与追求跨越了所有的障碍。这是一种强大的信念。
  
  在我看来,《与妻书》不仅表达了林觉民一个人的情感,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在革命的背景下爱情、家庭与责任、使命的矛盾,这是每个革命者都要作出的痛苦抉择。
  所有君子心中都有一份正义凛然的信念,当国家危难之际,这份信念便被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许多人完全抛弃了个人的世界,而林觉民将这份至纯至美的感情转化为了动力,显得情深意切。
  
  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句谚语:“幸福和生活的快乐一样,是给予那些有着更高追求的人的。”革命人的牺牲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令人折服的。但惭愧的是,我暗自思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肯定不会这么做。是呀,感谢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时代。有了祖辈们为我们撑起的这个国家,现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去烦恼其他的烦恼了——比如爱情。林觉民信中所提到的理想中的样子,人人可以放心地相爱,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林觉民为谁而死?为了我们。他是为了我们!
  
  “舍小家为大家”是人们经常赞颂的美德。但所谓美德,是多数人无法做到的。并不是伟人没有儿女情长,而是这样的情感在同胞们的共同利益面前迅速升华。
  
  一个革命者,对国家而言是国之大幸,对于家庭而言,却是悲壮的。林觉民是伟大的,但他的妻子更伟大。他为了信中的信念毅然赴死,得偿所愿,然而对于其家庭来说,生活的重担压到了意映的身上,她想死而不得,只得面对残酷的现实。有时候,活着竟是比死去更为艰难。
  
  宏大的历史叙事,由无数个凄美的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关于爱情,关于家,关于朋友,关于普通人……这封信的意义超越了所有小说、散文,令我动容。我也想起了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十月围城》,那里面一个个来自不同阶层的鲜活人物最后都为了共同的理想洒下血与泪。虽然我们离那个年代很远,但是此时心中翻江倒海的感动是真实的,为先辈们流下的眼泪也是真实的。
  
  林觉民在死前,细细回忆生前的温暖情愫、情深意重。其实我觉得林觉民特别不厚道,临死了还回忆这么美好的东西,一片深情,然后死掉,太悲剧了,他老婆会伤心死,他居然还写这么多,如果他写封“休妻书”,他老婆只会气一时悲一时,这辈子还是很快乐的。老师无视我吧,我没文化的……
  要是林觉民会穿越该有多好?那么好人就有好报了。那些所有为了时代牺牲的人们要是能够穿越回来,对他们的亲人们来说该是多大的慰藉。今天的我们也就不会这么感伤了。偏偏历史前进的代价都很沉重。要是没有骨肉分离该多好,要是没有流血牺牲该多好,要是没有战乱硝烟该多好……
  
  高老师作总结发言:同学们选的切入点都还不错,感受到了信中林觉民的家国责任、款款深情和理想抱负,也读出了林觉民的“纠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纠结”更让我看到了一个革命烈士的平凡和一个平凡中国人的伟大。
  应该说,你们和你们的徐志摩学长表现一样优秀,评价当中渗透着热情、理性和理想。(学生一愣)大家还记得樱花文会时咱们印发的《徐志摩府中日记》吧?还记得中学时代的徐志摩听说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的痛心疾首和澎湃激昂吧?(想起来的同学点头)对,我觉得大家对黄花岗起义和林觉民的感想虽然因时代不同而在细节关注点上与徐志摩有所不同,但追求责任、追求理想的思想内核和他是一脉相通的。在历史面前,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可以共鸣。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细细品读《与妻书》,静静遥想那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想最大的收获不应该是我们又知道了一些可做谈资的掌故,而应该是那些在心灵上能给我们触动的东西,比如责任,比如爱,比如舍生取义等等,大家觉得是不是呢?
  (学生们点头,久不散场,有人用教室多媒体放起了童安格写来纪念林觉民的歌《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尽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嗨,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在将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会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学习评价等进行转型设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教学实践;概念素养;转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12-03  【作者简介】陈薇,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
仿佛踏入高中,人生就开启了加速键,一连串选项扑面而来:选课、选专业、选考、选未来的方向……你甚至来不及跟它们打招呼,说声“你好,等等我!”面对选择,你做好准备了吗?面向未来,你知道怎样让自己幸福吗?  全新专栏“人生规划局”登场——让我们一起八卦“别人家的人生”,再聊聊自己的选择,一起摸索关于生涯规划的那些事儿。  你准备穿什么鞋上路?  每年开学季,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英伦帅哥哲学家——阿兰·德波
很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那个在西藏盲童学校与孩子们共处的下午。  那次盲童学校之旅的成行源于德国好友萨布瑞亚·田贝肯的邀请。萨布瑞亚·田贝肯是藏盲文的发明者,同时也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创始人,我们相识于2009年。尽管在这次西藏之行前,我已陆陆续续地接触过一些公益活动,但当我真正身处于西藏盲童之中时,还是被他们的遭遇所深深震撼。这些盲童都十分乖巧懂事,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极为困苦,同时,他们还时常受到别人
9月4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在上海、浙江开展高考改革试点,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这是1977年以来变动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这意味着今年沪浙高中新生将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潜质、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在思想政治、历史
编者按: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从小到大,我们接受过不少普法教育。但是,请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反省一下:当国家颁布、实施新的法律法规的时候,我主动去学习了吗?我了解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吗?  学习法律是我们的终生任务。  你也许会迷茫,那些看起来深奥、专业的法律术语难道真的和我们这些未成年人如此贴近?也许你还会嗤之以鼻,就算这样,我所在的校园中,怎么可能发生
去一个新的地方,满怀好奇。  认识一个新的人,充满想象。  理解多一种规律,  包容多一种不同,  就能领取多一份礼物。  只要你对整个世界敞开怀抱,  你就能比所有人都更自由。
有压力,未解决?合理地释放自己,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的挑战做好准备。不过,怎么样的解压方式才最适合你呢?做个小测验吧。    1. 你的生活就像是机器般规律?  是的→3不是→2  2. 看到枝条上长出新芽,会有掐掉的冲动?  不是→4是→5  3. 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有→4没有→6  4. 不考虑客观现实,你更愿意生活在深山,还是孤岛上?  深山→8孤岛→5  5. 更想成为武林大侠还是红粉佳
这个丹麦人常挂嘴边的陌生词语在全球迅速走红,它指创造舒适欢快、有益健康的氛围来提高幸福指数,有点像加长版的“小确幸”。正如丹麦人自己说的,“Hygge”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拿来翻译的,而是用来感受的。
【摘 要】双语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是实施双语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科学的双语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在遵循双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尊重其内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在什么学科课程实施双语教育以及怎样实施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课程资源,既包括高质量的双语学科教材,也包括依照双语教育的课程理论所开发的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并合理加以运用。唯有如此,双语教育课程的实施才能具备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谁的童年不蠢萌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