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蚊刑
文/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城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熏,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
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更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被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
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阅读指引]
[JZ]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蚊刑》整体理解
《蚊刑》一文,用生花之妙笔写了一个让人百读不厌的奇怪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贪官的形象,更准确地说,是揭示出了更加深刻的腐败根源。
《蚊刑》开头就极力渲染陈州蚊子的可怕——“花脚蚊子”。被叫作“飞蛇”更表示了这种蚊子的恐怖。更奇的是,当地知县贾知县外号就叫“花脚蚊子”,再轻轻地点出一个“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更兼蚊刑的过程一说,贾知县的“刁毒”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贾知县不仅将蚊刑施于偷营火艾者,还偶尔施于土匪。于是土匪绑架贾知县,以蚊刑惩罚,为受蚊刑的兄弟们雪耻。令土匪们没有想到的是,贾知县受了一夜蚊刑下来,竟然没有死。众土匪惊诧,问贾知县怎么没有死。贾知县笑着回复道:“蚊子,懒虫也,咆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它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土匪们不相信,质问为什么自己的兄弟们受了蚊刑皆难逃死劫。贾知县回复道:“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这番说辞,读来惊心动魄——历朝历代,人人对于贪官都是恨之入骨,无不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如果恰如贾知县所言,贪官倒得越快,换得越勤,百姓遭殃则越烈,那么,百姓的出路又在何方呢?贾知县倒提出一个方法——逆来顺受。看似荒诞,但贾知县分析下来,却又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如此活法,岂不令人绝望吗?
不得不说,贾知县的确睿智,这样的官如果公正廉洁,一定能造福一方,应当是陈州一福。然而,很遗憾,贾知县乃一贪墨之徒,实为陈州一祸。也就是因为贾知县睿智,所以对百姓的危害也绝非一般愚官所能及的。孙方友先生用如此妙笔刺贪刺虐,实是一绝!。
[JZ]文白结合,方言出彩——《蚊刑》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文白结合,方言出彩。文章读起来典雅而灵活,有庄有谐。比如开头:“陈州城四周皆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这段文字有文有白,读起来节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有文言之整齐,也有白话之灵活。这样写的好处,首先是和文章的时代背景一致,因为小说的背景是古代,因此就需用文言文;但毕竟小说是让现在的读者看的,单用文言又难免让人读来费劲,所以使用有文有白的语言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样既有文言典雅的特点,又有白话文易于理解的好处。
本文的方言更是奇特,比如“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其中,“咬人贼轻”、“那玩艺儿”、“屙尿”、“照腚一掌”等,方言感十足。因为小说以陈州为地域背景,适当地使用了陈州的方言来写作,可以令小说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了语言真实感,当地人读来,会产生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这也体现了作者驾驭作文语言的高超技巧。
[JZ]苦痛已揭,如何疗救?——《蚊刑》的现实意义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人人痛骂贪官,固然痛快,但只能逞逞口舌之快,于事却无甚益处,只有从小说看到病根,引起袪除病根的注意,我们才有可能消除痛苦。
《蚊刑》中的“花脚蚊子”贾知县,自然是一个不折不扣、暴虐成性的贪官,只是,这样的贪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没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呢?
小说中贾知县自解自己遭受蚊刑为何不死之后,匪首“大悟”,放了贾知县,细细思考,要出现这样一个结尾,至少得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无官不贪,逢官必贪。这是一个首要的条件。因为无官不贪,逢官必贪,匪首杀掉一个贾知县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新来的知县也必然会是贪官。杀旧贪而来新贪——新贪甚至贪得更甚——无异于前门驱狼后门进虎,于陈州百姓毫无益处。匪首之所以“大悟”,放过贾知县,显然也是不相信会有清官出现。如此,不论是贾知县还是匪首,在这个问题上看法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大大加深了读者“无官不贪”的印象。
二是欲无大小,权有轻重。如果仅仅是无官不贪,那么杀掉贾知县还是可能有用的,因为新来的官可能不像贾知县这样贪,但贾知县的一番话,却让这一希望也化为泡影——贪官并不存在小贪和大贪之别,只有新贪与旧贪之分,有的之所以贪得少,绝不是欲望小,而只是所掌握的权力小,换句话说,只要权力足够大,贪官的贪欲就会足够大。所以匪首意识到,权力一日不除,杀掉一个贾知县,还会有无数个知县来的,正因为匪首知道无法彻底消除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所以也明白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三是没有遏止贪官的有力措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只要不是极度昏庸残虐的,都是不能容忍贪官的。然而从古到今,无朝不贪,区别只是或轻或重而已。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与贪官自己的道德水平有关,但是另一方面,没有遏止贪官的有力措施也是原因之一。正如小说中所反映的,如果社会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遏止贪腐的措施,贾知县怎敢如此贪虐?匪首又怎会相信贾知县的一番说辞呢?正因为没有遏止贪腐的有力措施,所以“无官不贪”、“前腐后继”才成为公认的现状。在这种现状下,出现无数的“花脚蚊子”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匪首放过贾知县这一匪夷所思的结局也便太“自然”了。
那么,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有哪些呢?
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必然有诸多夸张之处,比如“无官不贪”的社会现实,比如蚊刑的恐怖,但如果联系一下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都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第一,当今社会官员的贪腐程度虽然不可能如小说里说的那样严重,但却也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毒瘤。惩治贪腐固然必要,但要警惕那种旧贪吃饱后再来新贪危害百姓的现象。第二,惩治贪腐,最重要的是有一套有力的预防、惩处机制,让那些有心贪腐的人不敢贪,不能贪,一但贪了,必受惩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止贪腐现象的发生,还百姓幸福,建和谐社会。
(上接第5页)
但答题时却是无一例外地严重失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随意性强,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又能答准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弄清命题意图和考察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2.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
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术语主要包括语言、思想、手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上文已经列出,在此不作赘述)。
3.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
(1)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或哪一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志趣)。
(2)鉴赏表达技艺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
(3)鉴赏语言特点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精心组织答案
答题时注意采点,要结合诗句赏析,切忌泛泛而谈,大说空话、套话。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以不变应万变,自可以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通读原诗定形象,猜想概括要跟上。首联写景寻方法,颈联往往情志长。
表现手法观全篇,修辞手法句式上。抒情方法重颈尾,参阅其他路宽广。
炼字要找动和形,放入全诗细端详。结合时代和生平,情感抒发亦通畅。
其他特点属个别,具体分析为上方。答题习惯要养成,古诗鉴赏非神话。
蚊刑
文/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城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熏,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
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更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被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
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阅读指引]
[JZ]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蚊刑》整体理解
《蚊刑》一文,用生花之妙笔写了一个让人百读不厌的奇怪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贪官的形象,更准确地说,是揭示出了更加深刻的腐败根源。
《蚊刑》开头就极力渲染陈州蚊子的可怕——“花脚蚊子”。被叫作“飞蛇”更表示了这种蚊子的恐怖。更奇的是,当地知县贾知县外号就叫“花脚蚊子”,再轻轻地点出一个“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更兼蚊刑的过程一说,贾知县的“刁毒”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贾知县不仅将蚊刑施于偷营火艾者,还偶尔施于土匪。于是土匪绑架贾知县,以蚊刑惩罚,为受蚊刑的兄弟们雪耻。令土匪们没有想到的是,贾知县受了一夜蚊刑下来,竟然没有死。众土匪惊诧,问贾知县怎么没有死。贾知县笑着回复道:“蚊子,懒虫也,咆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它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土匪们不相信,质问为什么自己的兄弟们受了蚊刑皆难逃死劫。贾知县回复道:“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这番说辞,读来惊心动魄——历朝历代,人人对于贪官都是恨之入骨,无不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如果恰如贾知县所言,贪官倒得越快,换得越勤,百姓遭殃则越烈,那么,百姓的出路又在何方呢?贾知县倒提出一个方法——逆来顺受。看似荒诞,但贾知县分析下来,却又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如此活法,岂不令人绝望吗?
不得不说,贾知县的确睿智,这样的官如果公正廉洁,一定能造福一方,应当是陈州一福。然而,很遗憾,贾知县乃一贪墨之徒,实为陈州一祸。也就是因为贾知县睿智,所以对百姓的危害也绝非一般愚官所能及的。孙方友先生用如此妙笔刺贪刺虐,实是一绝!。
[JZ]文白结合,方言出彩——《蚊刑》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文白结合,方言出彩。文章读起来典雅而灵活,有庄有谐。比如开头:“陈州城四周皆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这段文字有文有白,读起来节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有文言之整齐,也有白话之灵活。这样写的好处,首先是和文章的时代背景一致,因为小说的背景是古代,因此就需用文言文;但毕竟小说是让现在的读者看的,单用文言又难免让人读来费劲,所以使用有文有白的语言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样既有文言典雅的特点,又有白话文易于理解的好处。
本文的方言更是奇特,比如“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其中,“咬人贼轻”、“那玩艺儿”、“屙尿”、“照腚一掌”等,方言感十足。因为小说以陈州为地域背景,适当地使用了陈州的方言来写作,可以令小说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了语言真实感,当地人读来,会产生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这也体现了作者驾驭作文语言的高超技巧。
[JZ]苦痛已揭,如何疗救?——《蚊刑》的现实意义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人人痛骂贪官,固然痛快,但只能逞逞口舌之快,于事却无甚益处,只有从小说看到病根,引起袪除病根的注意,我们才有可能消除痛苦。
《蚊刑》中的“花脚蚊子”贾知县,自然是一个不折不扣、暴虐成性的贪官,只是,这样的贪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没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呢?
小说中贾知县自解自己遭受蚊刑为何不死之后,匪首“大悟”,放了贾知县,细细思考,要出现这样一个结尾,至少得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无官不贪,逢官必贪。这是一个首要的条件。因为无官不贪,逢官必贪,匪首杀掉一个贾知县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新来的知县也必然会是贪官。杀旧贪而来新贪——新贪甚至贪得更甚——无异于前门驱狼后门进虎,于陈州百姓毫无益处。匪首之所以“大悟”,放过贾知县,显然也是不相信会有清官出现。如此,不论是贾知县还是匪首,在这个问题上看法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大大加深了读者“无官不贪”的印象。
二是欲无大小,权有轻重。如果仅仅是无官不贪,那么杀掉贾知县还是可能有用的,因为新来的官可能不像贾知县这样贪,但贾知县的一番话,却让这一希望也化为泡影——贪官并不存在小贪和大贪之别,只有新贪与旧贪之分,有的之所以贪得少,绝不是欲望小,而只是所掌握的权力小,换句话说,只要权力足够大,贪官的贪欲就会足够大。所以匪首意识到,权力一日不除,杀掉一个贾知县,还会有无数个知县来的,正因为匪首知道无法彻底消除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所以也明白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三是没有遏止贪官的有力措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只要不是极度昏庸残虐的,都是不能容忍贪官的。然而从古到今,无朝不贪,区别只是或轻或重而已。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与贪官自己的道德水平有关,但是另一方面,没有遏止贪官的有力措施也是原因之一。正如小说中所反映的,如果社会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遏止贪腐的措施,贾知县怎敢如此贪虐?匪首又怎会相信贾知县的一番说辞呢?正因为没有遏止贪腐的有力措施,所以“无官不贪”、“前腐后继”才成为公认的现状。在这种现状下,出现无数的“花脚蚊子”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匪首放过贾知县这一匪夷所思的结局也便太“自然”了。
那么,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有哪些呢?
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必然有诸多夸张之处,比如“无官不贪”的社会现实,比如蚊刑的恐怖,但如果联系一下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都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第一,当今社会官员的贪腐程度虽然不可能如小说里说的那样严重,但却也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毒瘤。惩治贪腐固然必要,但要警惕那种旧贪吃饱后再来新贪危害百姓的现象。第二,惩治贪腐,最重要的是有一套有力的预防、惩处机制,让那些有心贪腐的人不敢贪,不能贪,一但贪了,必受惩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止贪腐现象的发生,还百姓幸福,建和谐社会。
(上接第5页)
但答题时却是无一例外地严重失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随意性强,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又能答准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弄清命题意图和考察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2.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
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术语主要包括语言、思想、手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上文已经列出,在此不作赘述)。
3.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
(1)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或哪一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志趣)。
(2)鉴赏表达技艺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
(3)鉴赏语言特点类
表达程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精心组织答案
答题时注意采点,要结合诗句赏析,切忌泛泛而谈,大说空话、套话。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以不变应万变,自可以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通读原诗定形象,猜想概括要跟上。首联写景寻方法,颈联往往情志长。
表现手法观全篇,修辞手法句式上。抒情方法重颈尾,参阅其他路宽广。
炼字要找动和形,放入全诗细端详。结合时代和生平,情感抒发亦通畅。
其他特点属个别,具体分析为上方。答题习惯要养成,古诗鉴赏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