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进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jia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淮北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产量和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单茎质量、经济系数显著提高,基节增粗,株高降低,基二节、倒二节和穗下节缩短,穗長、结实小穗和小穗数增加,抗病性增强,而分蘖成穗、生育期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今后高产育种要主攻穗粒数,提高穗粒重。
  关键词:小麦;品种更替;农艺性状;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039-03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载体与起点[1]。人类农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品种改良的演变史,一部科技进步史。小麦在淮北地区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是该区域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城乡人民的主食。本文通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年代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探讨了品种更替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演进规律,旨在为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选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年代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品种13个(表1),通过3个施氮水平(0、120和225kg/hm2)下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走向。
  1.2 试验方法 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4m2(1.6m×2.5m)。2016—2017年度在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土壤砂姜黑土,质地粘壤土,肥力中等,前茬大豆,收获后拔除根茬,旋耕耙实。10月12日人工开沟条播,基本苗215万~270万/hm2。3月11日追肥,3月13日微喷40min。田间管理按高产田要求进行。三叶期选择出苗均匀一致、有代表性的2个1m行段定点,数取基本苗。于越冬始期、返青、拔节、挑旗、扬花和成熟期数取茎蘖数。全区收获计产。收获前样点植株连根取回,随机取20个单茎,考察植株性状(株高、伸长节数、基节直径和基一节、基二节、倒二节、穗下节长度,单茎质量)和穗部性状(穗长、结实小穗、不实小穗、穗粒数、穗粒重)。利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利用DPS v7.05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处理主要性状的平均数依年份、施氮量进行回归分析。变化的方向和显著性由相关系数r来判定:r值正为上升,负为下降;│r│  1.3 生产周期气候条件 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气候异常,利弊参半。日照时数1313.7h,比历年平均少58h,总体正常。1月上旬前(含)仅305.4h,比历年平均少185.0h;4月中旬至5月下旬469.8h,比历年平均多94.8h。平均气温10.5℃,比历年平均9.5℃高1.0℃,总体异常偏高。6旬比历年平均低0.1~3.3℃,1旬异常偏低;8旬异常偏高。5月17—22、25—31日最高气温≥29.5℃,26—30日相对湿度≤50%,伴随轻度干热风。受气温偏高和轻度干热风的影响,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2016年10月到翌年5月,降水量393.5mm,比历年平均多118.7mm,异常偏多。1月前降水301.5mm,比历年平均多199.5mm,异常偏多;2—5月降水92.0mm,比历年平均少80.7mm,异常偏少。受降水异常影响,部分麦田晚播或重播,延误追肥;麦苗受渍,发育不良,根系浅,吸肥能力弱,返青开始即现黄苗,转旺缓慢。拔节后光温条件优越,病害较轻,对穗分化和灌浆有利。
  2 淮北小麦品种更替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北平原几乎每10年就完成一次品种更替过程。品种更替的总体趋势是冬性比例减少,株高变矮,产量显著上升,抗病能力增强,耐肥能力提高[2]。
  2.1 20世纪50年代 生产上农家品种和改良品种并存。该期引进推广了碧蚂1号、西农6028、矮粒多、早洋麦等,产量水平只有750~1125kg/hm2。
  2.2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引进推广高产良种,并逐步实现品种配套。先后引进推广了10多个小麦品种,如万年2号、北京8号、阿夫、阿勃、吉利麦等。
  2.3 20世纪70年代 逐渐完善品种配套,农家品种退出市场。在此期间,由于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数量较多,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多、乱、杂”现象。
  2.4 20世纪80年代 主要是推广矮秆高产稳产优质良种。从80年代开始,安徽省淮北小麦生产向中产迈进,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博爱74-22、西安8号、宝丰7228、安农2号等。这一时期,冬性品种几乎绝迹,半冬性品种比例最大,抗锈病能力大大提高,产量水平上升到3000~4500kg/hm2。
  2.5 20世纪90年代 高产稳产品种和优质专用品种并行发展,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90年代淮北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较大面积实现5250~6000kg/hm2。这期间推广的代表品种有皖麦19、豫麦18、豫麦21和皖麦38、郑麦9023等。
  2.6 21世纪前10年 更替为高产稳产耐粗放管理品种,代表品种有烟农19、皖麦52、泛麦5号等。
  2.7 2010年至今 主要是高产稳产抗赤霉病品种。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耐肥高产品种有济麦22、周麦27等,高产且抗(耐)赤霉病的品种有淮麦29、安农0711等。
  3 小麦品种更替中的性状变化
  3.1 产量性状变化 产量的增加是品种的生产能力、适应性得到演进和提高的结果[4]。试验条件下,39个处理的产量表现为:有效穗350.0万~847.5万/hm2,穗粒数15.5~42.0粒,千粒重22.0~68.3g,穗粒重0.47~1.81g,经济系数0.25~0.56,产量6679.2~11650.0kg/hm2。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品种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也可以实现7500kg/hm2,当然出现了倒伏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前与21世纪前10年以后品种相比,穗数减少12.4%,穗粒数增加20.7%,千粒重提高19.3%,穗粒重增加46.96%。这说明产量的提升主要是穗粒数、千粒重同步提高引起的[5]。相关分析表明:品种年代与产量、穗粒数、穗粒重和经济系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2),而千粒重与品种年代、施氮量显著偏相关(ry=0.3314*,rN=-0.3739*),年代每后移10a,产量提升349.9kg/hm2,穗粒数增加1.72粒,穗粒重增加0.13g,千粒重提高1.53g,经济系数提升0.02。利用同一品种最高产量处理进行分析,则适宜施氮量与品种年代极显著正相关,r=0.635**,年均增长2.7kg/hm2。这说明品种的耐肥能力随年代逐步提高。多元相关分析表明:穗粒重(SG)与穗粒数(SN)、千粒重(G)二元直线正相关,SG=-1.06+0.044SN+0.024G,rn=0.976**,rG=0.946**。且通径系数(SC)以直接作用为主,SCn=0.868,SCG=0.572。   3.2 单茎和穗部性状变化 试验条件下,39个处理的伸长节数4.5~5.9个,基一节直径2.9~4.8mm,基一节长3.1~14.9cm,基二节6.6~22.7cm,倒二节16.4~33.4cm,穗下节21.9~53.1cm,株高72.0~142.3cm,单茎质量1.7~4.4g。
  相关分析表明:品种年代与基节直径、单茎质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株高和基二节、基1~2节、倒二节、穗下节长度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与伸长节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节(b2)、穗下节(gn)长度偏相关(rb2=-0.278,rgn=-0.276,表3)。年代每后移10a,株高降低7.8cm,基节直径增大0.19mm,基二节缩短1.6cm,基1~2节缩短1.9cm,倒二节缩短1.5cm,穗下节缩短1.9cm,单茎质量增加0.21g。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与2000年以后品种相比,株高降低25.3%,基一节缩短14.0%,基二节缩短35.4%,倒二节缩短24.2%,穗下节缩短24.9%。基二节缩短最多。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株高(PH)与伸长节数(ES)和基二节(Lb2)、倒二节(Lp2)、穗下节(Lgn)长度多元直线相关,pH=-80.86+17.741ES+2.399Lb2+1.208Lp2+1.044Lpn,rES=0.804**,rb2=0.924**,rp2=0.625**,rgn=0.763**。伸长节数、倒二节长度对株高的通径系数以直接作用为主,倒二节长则以间接作用为主,穗下节直接、间接相近(表4)。
  试验条件下,39个处理穗长4.8~9.5cm,结实小穗10.9~17.9个,不实小穗2.5~8.4个,总小穗数16.4~23.5个。相关分析表明:品种年代与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5),与不实小穗弱相关,穗长、总小穗数与品种年代、施氮量偏相關(r’S=0.682**,rN=0.368*;r’S=0.405*,rN=0.330*)。年代每后移10a,穗长增加0.41cm,结实小穗增加0.62个,不实小穗减少0.25个,总小穗数增加0.37个。
  3.3 分蘖能力及成穗变化 试验条件下,39个处理最高茎蘖数772.5万~2281.7万/hm2,分蘖成穗率11.2%~46.9%,穗数350.0~847.5%。相关分析表明:最高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和穗数随年代有降低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最高茎蘖数弱相关,与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表6)。这说明小麦品种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没有随品种更替而发生变化,分蘖与成穗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这是因为小麦茎蘖发生接近斐波那契数列。
  试验条件下,个别处理的死穗率高达30.2%。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M)与品种年代、施氮量偏相关(M=209.95-0.1056’S+0.0396N,r’S=0.311*,rN=0.566**),年代每后移10a,死穗率降低1.06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品种更替,抗病性有所提高。
  3.4 生育期变化 39个处理出苗—分蘖13.0~23.3d,出苗—拔节121.0~146.0d,拔节—抽穗30.3~57.7d,抽穗—成熟41.0~48.0d,生育期220.0~224.0d。相关分析表明:生育期随品种年代没有明显变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起始时间明显提前,生育期趋于延长(表7)。
  4 结论与讨论
  (1)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重要措施[6]。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北平原大概10年完成一次品种更替过程,每一次品种更替,都会推动单产、总产提高。濉溪县小麦单产由1949年的555kg/hm2提高到2017年的7845kg/hm2,接近翻4番,年递增3.97%。已连续4a高于7500kg/hm2,成为名符其实的“千斤县”。
  (2)3个施氮水平、13个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表明:随着品种更替,产量和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单茎质量、经济系数显著提高,基节增粗,株高降低,基二节、倒二节和穗下节缩短,穗长、结实小穗和小穗数增加,抗病性增强,而分蘖和成穗、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3)当前,小麦品种更换对品种特性提出了包括高产、广适、抗(耐)赤霉病、抗倒伏、免晾晒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穗数的自身调节是对产量补偿最强的因素,高产田的有效穗数已趋于饱和[7],千粒重在遗传上是最可靠的产量构成因素,而穗粒数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8]。今后高产育种应重点挖掘穗部潜力,在主攻穗粒数和有效小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重。选用抽穗早、灌浆早、灌浆时间长、灌浆速率快而平稳的材料作为骨干亲本,选择抽穗早、株高适中而茎秆韧性好、穗型较长、抗逆性好、旗叶短宽厚挺的高代材料。
  参考文献
  [1]雷绪劳,胡良勇,牛应存.陕西关中西部小麦品种更替演变史[J].陕西农业科学,2012(01):97-100.
  [2]曹承富.砂姜黑土培肥与小麦高产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55-178.
  [3]宋家永.河南小麦品种演变分析[J].中国种业,2008(6):12-14.
  [4]郝欣先,蒋惠兰,吴建军.山东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0(02):4-7.
  [5]兰进好,李洪利.山东省50至90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变分析[J].小麦研究,2003,24(3):4-7.
  [6]雷绪劳,孟庆立,张宇文,等.陕西关中西部玉米品种更替演变史[J].中国种业,2012(01):13-15.
  [7]戴梅香,吴崇海,蔡文良.高产小麦品种特点与合理群体结构的调控[J].种子世界,2008(01):33-34.
  [8]谢华峰.冀中南水地区优质小麦品种22年性状演进报告[J].种子科技,2016(8):109-111.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正】 华中世纪星系列数控装置通过XS9主轴控制接口和PLC输入/输出接口,可连接各种主轴驱动器,实现正/反转、定向、调速等控制,还可以外接主轴编码器,实现螺纹车削和刚性攻
根据母语迁移的理论分析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并且提出应注意的两个方面:对汉语迁移的策略要有阶段性及重视汉语的社会文化迁移.
文章详细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转型的重要意义,并详细探究了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进行转型的有效措施。
目的:评价氟保护漆用于学龄前儿童防龋的疗效。方法:实验组(463例)给予氟保护漆防护,每半年涂布1次,2年总计使用氟保护漆4次;对照组(306例)只做早晚刷牙等日常口腔护理。结果:试验前,患
美国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饮食无序可能是造成妇女月经不正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对1705名妇女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饮食不规律与月经反常存在密切联系。在月经不正常的妇女中,多数人
四十岁以后,怛觉时光悄然若流水,失之似飞箭。面对飞流而逝的岁月和飞速发展的社会,想的更多的便是对时间的珍惜。于是刊百“流年似水当珍惜”以自勉。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各项资源的整合被大数据所囊括,为了更好的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
篆刻是一门艺术,既为艺术,就有专攻或专事此艺术的“家”,这些艺术家们通过以写篆和刻字相配合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感悟,展现他们的精心构思和设计才能。我不是艺术家,只
OBJECTIVE CYP3A4 is one of the major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in human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etabolism of over 50%of the clinically used drugs.Many drugs
期刊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tioxidant,anti-inflammatory,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Pinus Roxburghii stem bark in vitro and evaluation of in vivo anti-osteoporo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