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我们自2008年3月~2014年10月共收住尺桡骨骨干骨折并手术治疗186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者118例,现就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提出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18例中男82例,女36例;年龄11~78岁。尺桡骨双骨折67例,单桡骨骨折19例,单尺骨骨折13例,孟氏骨折13例,盖氏骨折6例。骨折骨条总数189条,尺骨94条,桡骨95条。开放性骨折72例。根据Gustilo分类法,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55例。骨折采用:(1)钢板固定:尺骨52例,桡骨50例;(2)钢针固定:尺骨38例,桡骨29例;(3)外固定支架:尺骨4例,桡骨16例。同时一期植骨10例。
  2.术后并发症:本组随访时间6.5月~9年。(1)骨不愈合:尺骨28例(28/94),不愈合率29.8%,其中上段3例,中段5例,下段20例(占71.4%);钢板固定不愈合14例(14/52),钢针固定12例(12/38),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2/4)。桡骨14例(14/95),不愈合率14.7%,其中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11例(占78.6%);钢板固定不愈合4例(4/50),钢针固定9例(9/29),外固定支架1例(1/16)。(2)感染: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开放性骨折16例,感染率达15.3%.尺骨因表面软组织少,本组2例钢板外露,钢针针孔处发生感染有8例。绝大多数经抗炎治疗及局部换药而愈合,有3例经植皮而愈合,另有1例转变为慢性骨髓炎。(3)肌间隙综合征:本组发生3例,均为严重软组织损伤,伴有血管损伤,2例及时行切开减压而治愈,另1例因合并脑外伤及多发骨折,未及时处理而导致缺血性肌挛缩。(4)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本组优48例,良32例,差38例,总优良率67.8%,平均旋前51.3°,平均旋后40.2°。(5)肌腱损伤:2例桡骨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后发生拇长伸肌腱断裂。
  讨论
  1.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1)骨不愈合:①多为粉碎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大,往往伴有血管损伤,影响骨折愈合。②感染:本组骨不愈合浅部感染有10例,深部感染有3例。③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本组由于钢针过短3例,过细6例,钢板过短1例,电解反应1例而发生骨不愈合。④骨折端分离,当双骨骨折一骨固定后,在固定另一骨时往往遇到断端不能严密对合,存在一定的间隙。(2)感染:主要由于清创不严密引起,它与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内固定器材无关。(3)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旋转功能是前臂的主要功能,也是评价尺桡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主要根据。发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畸形后造成尺骨及桡骨于旋转过程中相接触的骨性阻挡或引起骨间膜紧张而妨碍旋转活动,其他还有交叉愈合、旋转肌损伤及挛缩、软组织疤痕粘连等原因。本组旋后功能比旋前功能差,与蔡氏报道相反。前臂有旋前方肌为主动肌,旋前圆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前动作,旋后肌为主动肌,肱二头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后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力矩的概念,把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支点,则旋前方肌与支点力臂长,功能锻炼省力,而旋后肌与支点力臂短,功能锻炼费力,力矩是相等的,故同样从中立位开始锻炼下旋后运动比旋前运动恢复差。(4)拇长伸肌腱断裂:①进针时直接损伤拇长伸肌腱,②针尾长期磨擦肌腱引起迟发断裂。
  2.预防措施:(1)把握手术指征。我们认为:①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失败;②陈旧性骨折;③多段骨折;④尺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⑤合并有脑损伤或多发骨折;⑥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2)清创要彻底,术前、术中可用广谱抗菌素防止感染,一般联合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甙类抗菌素。(3)固定器材选择恰当。我们主张桡骨用钢板固定,尺骨用钢板或钢针髓内固定,但在软组织严重损伤或皮肤缺损时,可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4)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否则直接影响前臂功能及骨折愈合。所以,我们可以将尺桡骨看成一整体骨进行复位,一般先复位稳定的骨折。(5)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尤其在尺桡骨下段如伴有骨缺损,内固定同时植自体松质骨,可减少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6)因前臂有四组肌群的作用,尤其旋转肌的作用,所以内固定术后往往需加用石膏外固定,固定位置应在旋后20°为佳,因为:①术后旋后比旋前运动受限更明显,固定于轻度旋后位有利于旋后功能的恢复。②据标本测量旋后20°位骨间膜最为紧张〔4〕,故固定在该位置骨折最稳定。(7)桡骨骨折用钢针髓内固定时,可在鼻咽窝近端纵向切开1cm,分离拇长伸肌腱,再顺行或逆行进针,可避免损伤拇长伸肌腱。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尿石症是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由于对尿石形成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中医药治疗尿石症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1.尿石之本在肾  尿石是淋症范畴。《巢氏病源》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肾之虚则膀胱化不利,以至湿热蕴积下焦,日久结为沙石。早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随机抽取54例,按照单双号编号的方法平均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通过统计分析,找出导管原位癌的独特影像学征像,以便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1年12月期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107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T1、TII期的浸润性导管癌66例及乳腺良性病变63例作为对照,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波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选择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随机分组后分别予常规腹部B超、经阴道B超(5min)、经阴道B超(10min)照射后进行人流,取胚胎组织在电镜下观察有无形态变化。结果 电镜下观察到常规腹部超声组绒毛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经阴道B超(5min)组中有3例出现异常;经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 探讨代温灸膏敷贴在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注20%甘露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于穿刺留置针后在穿刺点上方8~10cm处沿静脉走向预防性应用4cm×4cm代温灸膏敷贴;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观察两组患者输入相同剂量的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具备特点和CT。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入院经CT诊断后,进行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并得到临床经皮穿刺荣胶原酶诊治或手术病例的证实。结果:根据分析研究得出,本疾病占到椎间盘突出症的1.5%,主要与患者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探索超声诊断筛查对产前胎儿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接受产前检查270例高危产妇超声诊断相关资料做研究分析,对胎儿的心脏超声筛查情况做综合分析。结果:结果:270例高危产妇中共检出12例畸形胎儿,畸形发生率为 4.3%,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5例,心脏畸形4例,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加,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消化性溃疡中医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来回顾国内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研究进展 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分析改进肱骨中上1/3侧位投照方法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2例股骨中上1/3骨折患者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采用传统投照方法对传统组患者进行患骨正侧位投照,采用改进投照方法对改进组患者进行患骨正侧位投照。比较两组患者投照摆位时的疼痛评分和对投照方法的满意度。结果:改进组患者摆位时的疼痛评分明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随着预防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方向也在发生改变,“环境—人群—健康”的预防医学模式已经确立下来,在此模式下,新时期预防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机遇;挑战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病害,改善卫生条件,创造有利于人群健康的生活环境的一门科学,原属于医学科学体系,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