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我们自2008年3月~2014年10月共收住尺桡骨骨干骨折并手术治疗186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者118例,现就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提出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18例中男82例,女36例;年龄11~78岁。尺桡骨双骨折67例,单桡骨骨折19例,单尺骨骨折13例,孟氏骨折13例,盖氏骨折6例。骨折骨条总数189条,尺骨94条,桡骨95条。开放性骨折72例。根据Gustilo分类法,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55例。骨折采用:(1)钢板固定:尺骨52例,桡骨50例;(2)钢针固定:尺骨38例,桡骨29例;(3)外固定支架:尺骨4例,桡骨16例。同时一期植骨10例。
2.术后并发症:本组随访时间6.5月~9年。(1)骨不愈合:尺骨28例(28/94),不愈合率29.8%,其中上段3例,中段5例,下段20例(占71.4%);钢板固定不愈合14例(14/52),钢针固定12例(12/38),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2/4)。桡骨14例(14/95),不愈合率14.7%,其中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11例(占78.6%);钢板固定不愈合4例(4/50),钢针固定9例(9/29),外固定支架1例(1/16)。(2)感染: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开放性骨折16例,感染率达15.3%.尺骨因表面软组织少,本组2例钢板外露,钢针针孔处发生感染有8例。绝大多数经抗炎治疗及局部换药而愈合,有3例经植皮而愈合,另有1例转变为慢性骨髓炎。(3)肌间隙综合征:本组发生3例,均为严重软组织损伤,伴有血管损伤,2例及时行切开减压而治愈,另1例因合并脑外伤及多发骨折,未及时处理而导致缺血性肌挛缩。(4)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本组优48例,良32例,差38例,总优良率67.8%,平均旋前51.3°,平均旋后40.2°。(5)肌腱损伤:2例桡骨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后发生拇长伸肌腱断裂。
讨论
1.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1)骨不愈合:①多为粉碎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大,往往伴有血管损伤,影响骨折愈合。②感染:本组骨不愈合浅部感染有10例,深部感染有3例。③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本组由于钢针过短3例,过细6例,钢板过短1例,电解反应1例而发生骨不愈合。④骨折端分离,当双骨骨折一骨固定后,在固定另一骨时往往遇到断端不能严密对合,存在一定的间隙。(2)感染:主要由于清创不严密引起,它与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内固定器材无关。(3)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旋转功能是前臂的主要功能,也是评价尺桡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主要根据。发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畸形后造成尺骨及桡骨于旋转过程中相接触的骨性阻挡或引起骨间膜紧张而妨碍旋转活动,其他还有交叉愈合、旋转肌损伤及挛缩、软组织疤痕粘连等原因。本组旋后功能比旋前功能差,与蔡氏报道相反。前臂有旋前方肌为主动肌,旋前圆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前动作,旋后肌为主动肌,肱二头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后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力矩的概念,把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支点,则旋前方肌与支点力臂长,功能锻炼省力,而旋后肌与支点力臂短,功能锻炼费力,力矩是相等的,故同样从中立位开始锻炼下旋后运动比旋前运动恢复差。(4)拇长伸肌腱断裂:①进针时直接损伤拇长伸肌腱,②针尾长期磨擦肌腱引起迟发断裂。
2.预防措施:(1)把握手术指征。我们认为:①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失败;②陈旧性骨折;③多段骨折;④尺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⑤合并有脑损伤或多发骨折;⑥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2)清创要彻底,术前、术中可用广谱抗菌素防止感染,一般联合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甙类抗菌素。(3)固定器材选择恰当。我们主张桡骨用钢板固定,尺骨用钢板或钢针髓内固定,但在软组织严重损伤或皮肤缺损时,可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4)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否则直接影响前臂功能及骨折愈合。所以,我们可以将尺桡骨看成一整体骨进行复位,一般先复位稳定的骨折。(5)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尤其在尺桡骨下段如伴有骨缺损,内固定同时植自体松质骨,可减少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6)因前臂有四组肌群的作用,尤其旋转肌的作用,所以内固定术后往往需加用石膏外固定,固定位置应在旋后20°为佳,因为:①术后旋后比旋前运动受限更明显,固定于轻度旋后位有利于旋后功能的恢复。②据标本测量旋后20°位骨间膜最为紧张〔4〕,故固定在该位置骨折最稳定。(7)桡骨骨折用钢针髓内固定时,可在鼻咽窝近端纵向切开1cm,分离拇长伸肌腱,再顺行或逆行进针,可避免损伤拇长伸肌腱。
我们自2008年3月~2014年10月共收住尺桡骨骨干骨折并手术治疗186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者118例,现就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提出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18例中男82例,女36例;年龄11~78岁。尺桡骨双骨折67例,单桡骨骨折19例,单尺骨骨折13例,孟氏骨折13例,盖氏骨折6例。骨折骨条总数189条,尺骨94条,桡骨95条。开放性骨折72例。根据Gustilo分类法,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55例。骨折采用:(1)钢板固定:尺骨52例,桡骨50例;(2)钢针固定:尺骨38例,桡骨29例;(3)外固定支架:尺骨4例,桡骨16例。同时一期植骨10例。
2.术后并发症:本组随访时间6.5月~9年。(1)骨不愈合:尺骨28例(28/94),不愈合率29.8%,其中上段3例,中段5例,下段20例(占71.4%);钢板固定不愈合14例(14/52),钢针固定12例(12/38),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2/4)。桡骨14例(14/95),不愈合率14.7%,其中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11例(占78.6%);钢板固定不愈合4例(4/50),钢针固定9例(9/29),外固定支架1例(1/16)。(2)感染: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开放性骨折16例,感染率达15.3%.尺骨因表面软组织少,本组2例钢板外露,钢针针孔处发生感染有8例。绝大多数经抗炎治疗及局部换药而愈合,有3例经植皮而愈合,另有1例转变为慢性骨髓炎。(3)肌间隙综合征:本组发生3例,均为严重软组织损伤,伴有血管损伤,2例及时行切开减压而治愈,另1例因合并脑外伤及多发骨折,未及时处理而导致缺血性肌挛缩。(4)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本组优48例,良32例,差38例,总优良率67.8%,平均旋前51.3°,平均旋后40.2°。(5)肌腱损伤:2例桡骨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后发生拇长伸肌腱断裂。
讨论
1.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1)骨不愈合:①多为粉碎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大,往往伴有血管损伤,影响骨折愈合。②感染:本组骨不愈合浅部感染有10例,深部感染有3例。③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本组由于钢针过短3例,过细6例,钢板过短1例,电解反应1例而发生骨不愈合。④骨折端分离,当双骨骨折一骨固定后,在固定另一骨时往往遇到断端不能严密对合,存在一定的间隙。(2)感染:主要由于清创不严密引起,它与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内固定器材无关。(3)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旋转功能是前臂的主要功能,也是评价尺桡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主要根据。发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畸形后造成尺骨及桡骨于旋转过程中相接触的骨性阻挡或引起骨间膜紧张而妨碍旋转活动,其他还有交叉愈合、旋转肌损伤及挛缩、软组织疤痕粘连等原因。本组旋后功能比旋前功能差,与蔡氏报道相反。前臂有旋前方肌为主动肌,旋前圆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前动作,旋后肌为主动肌,肱二头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后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力矩的概念,把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支点,则旋前方肌与支点力臂长,功能锻炼省力,而旋后肌与支点力臂短,功能锻炼费力,力矩是相等的,故同样从中立位开始锻炼下旋后运动比旋前运动恢复差。(4)拇长伸肌腱断裂:①进针时直接损伤拇长伸肌腱,②针尾长期磨擦肌腱引起迟发断裂。
2.预防措施:(1)把握手术指征。我们认为:①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失败;②陈旧性骨折;③多段骨折;④尺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⑤合并有脑损伤或多发骨折;⑥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2)清创要彻底,术前、术中可用广谱抗菌素防止感染,一般联合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甙类抗菌素。(3)固定器材选择恰当。我们主张桡骨用钢板固定,尺骨用钢板或钢针髓内固定,但在软组织严重损伤或皮肤缺损时,可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4)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否则直接影响前臂功能及骨折愈合。所以,我们可以将尺桡骨看成一整体骨进行复位,一般先复位稳定的骨折。(5)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尤其在尺桡骨下段如伴有骨缺损,内固定同时植自体松质骨,可减少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6)因前臂有四组肌群的作用,尤其旋转肌的作用,所以内固定术后往往需加用石膏外固定,固定位置应在旋后20°为佳,因为:①术后旋后比旋前运动受限更明显,固定于轻度旋后位有利于旋后功能的恢复。②据标本测量旋后20°位骨间膜最为紧张〔4〕,故固定在该位置骨折最稳定。(7)桡骨骨折用钢针髓内固定时,可在鼻咽窝近端纵向切开1cm,分离拇长伸肌腱,再顺行或逆行进针,可避免损伤拇长伸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