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剖析其原因及具体表现,并通过探究提出教师应采取的對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学生;教师;思想;行为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复杂。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新事物、新思潮、新文化层出不穷,给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些甚至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主流媒体也使一些青少年过早地成熟,成人化倾向明显。还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理想信念,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功利化倾向明显。以上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社会变革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因循守旧,仍然沿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待新形势下具有新思想的学生,必然达不到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有利于顺利推进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这从发展全局上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如何适应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新形势下的学生,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言传身教,彰显教师的亲和力、感召力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德﹑生活,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维度。任何一位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的言谈举止,无论传授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饱含着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获取认知首先通过感官认识,他们喜欢观察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自己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他们不但看教师怎么说,还看教师怎么做,他们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教师的示范就是无声的教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又要通过教学做好示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教师的一切言行都应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鲜活的示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请思考一下:当学生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我们的某一个疏忽,会在不经意间挫伤学生的心,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问不问好无所谓。偶尔的一次失误或说错了话,我们有没有道歉?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有没有做到?因此,教师的言行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及亲和力,教学中要有亲切自然的教态,文明优美的语言,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能一视同仁地对待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俗话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虽然这句话说得绝对一点,但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一名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不应该有差别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激励其不断进步和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久而久之,后进生的优点会不断地彰显。学生会慢慢感受到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教育,真正体会到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从而实现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每一名学生。
二、博学精专,紧贴信息时代育新人
新形势下,知识更新快、信息传递快,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必须做到全面而又精专。如果教师对其任教课程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钻研得不够精深,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支支吾吾,束手无策。教学改革不是一味地摒弃以往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事实证明,一切成功的改革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倡导渐进式的教学改革,如果摒弃有益的经验去盲目地追求教学改革,那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可能陷入失败。精专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底子”,那些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教师,无一不是学问精深的教师。
思路决定出路。新时代的教师,其教学理念要与新时代的教育对象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应快速更新已有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如果跟不上新时代的节拍,不及时充电,不学习新知识,那教学也不会有活力,最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与时俱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没有理由再重复听话教育,也没有理由再滔滔不绝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灌输。社会赋予了教师神圣的使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不与时俱进,空谈其他方式方法,都是缺乏根据的。
个体被尊重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如果教师视自己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统帅,要求学生唯命是从,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强,总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探究,仅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就非常重要。若不假思索地指责与贬斥,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首先应端正对学生的态度,以宽容的心理,从相互尊重的角度出发呵护他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之间还应是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假如学生面对教师谨小慎微、噤若寒蝉,师生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厚厚的墙,这样绝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无数的例子表明,学生内心喜爱的教师,课堂掌控能力非常强,学生会主动接受教育。反之,若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尽管其满腹经纶,教育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尽量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即学业上为教师,生活上为朋友。另外,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以人为本,走进每一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促进他们的成长。
四、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是才之根本,育人先育德。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谓的“人才”也很难被社会所接纳,也很难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应从“四个强化”抓起。
1. 强化道德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青少年的可塑性和模仿力非常强,他可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但是,在某些方面,某个时候,他也有可能是随风飘摇的小树,无法辨识、无法控制。这是最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候,教师有义务告诉他们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让“道德”二字时刻萦绕在其头脑中,常伴他左右。
2. 强化社会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强化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人。有人讲,教育就是使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这句话不无道理。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环境,不可能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在细微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 强化服务意识
对青少年的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尤为重要,教师要将管理渗透于服务之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是必要的,以便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教师了解学生有助于了解社会,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理念。当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接纳、吸收积极的东西,摒弃影响身心发展的糟粕。
换个角度来说,服务也是一种管理,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全班学生推选出来的、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较强,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对周围同学发挥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班干部在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作用。
4. 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造就美好的人生,成为人生不竭的动力。面对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有的青少年可能由于缺乏判断力而随波逐流。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强化。学校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氛围,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五、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新的理念和方法来适应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应本着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从一个更高远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方法,并适时地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简介:冯金梅(1973 —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大学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9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曾多年任年级学科组长。
关键词:新形势;学生;教师;思想;行为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复杂。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新事物、新思潮、新文化层出不穷,给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些甚至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主流媒体也使一些青少年过早地成熟,成人化倾向明显。还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理想信念,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功利化倾向明显。以上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社会变革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因循守旧,仍然沿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待新形势下具有新思想的学生,必然达不到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有利于顺利推进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这从发展全局上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如何适应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新形势下的学生,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言传身教,彰显教师的亲和力、感召力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德﹑生活,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维度。任何一位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的言谈举止,无论传授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饱含着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获取认知首先通过感官认识,他们喜欢观察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自己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他们不但看教师怎么说,还看教师怎么做,他们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教师的示范就是无声的教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又要通过教学做好示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教师的一切言行都应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鲜活的示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请思考一下:当学生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我们的某一个疏忽,会在不经意间挫伤学生的心,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问不问好无所谓。偶尔的一次失误或说错了话,我们有没有道歉?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有没有做到?因此,教师的言行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及亲和力,教学中要有亲切自然的教态,文明优美的语言,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能一视同仁地对待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俗话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虽然这句话说得绝对一点,但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一名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不应该有差别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激励其不断进步和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久而久之,后进生的优点会不断地彰显。学生会慢慢感受到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教育,真正体会到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从而实现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每一名学生。
二、博学精专,紧贴信息时代育新人
新形势下,知识更新快、信息传递快,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必须做到全面而又精专。如果教师对其任教课程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钻研得不够精深,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支支吾吾,束手无策。教学改革不是一味地摒弃以往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事实证明,一切成功的改革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倡导渐进式的教学改革,如果摒弃有益的经验去盲目地追求教学改革,那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可能陷入失败。精专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底子”,那些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教师,无一不是学问精深的教师。
思路决定出路。新时代的教师,其教学理念要与新时代的教育对象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应快速更新已有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如果跟不上新时代的节拍,不及时充电,不学习新知识,那教学也不会有活力,最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与时俱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没有理由再重复听话教育,也没有理由再滔滔不绝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灌输。社会赋予了教师神圣的使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不与时俱进,空谈其他方式方法,都是缺乏根据的。
个体被尊重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如果教师视自己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统帅,要求学生唯命是从,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强,总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探究,仅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就非常重要。若不假思索地指责与贬斥,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首先应端正对学生的态度,以宽容的心理,从相互尊重的角度出发呵护他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之间还应是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假如学生面对教师谨小慎微、噤若寒蝉,师生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厚厚的墙,这样绝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无数的例子表明,学生内心喜爱的教师,课堂掌控能力非常强,学生会主动接受教育。反之,若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尽管其满腹经纶,教育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尽量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即学业上为教师,生活上为朋友。另外,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以人为本,走进每一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促进他们的成长。
四、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是才之根本,育人先育德。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谓的“人才”也很难被社会所接纳,也很难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应从“四个强化”抓起。
1. 强化道德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青少年的可塑性和模仿力非常强,他可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但是,在某些方面,某个时候,他也有可能是随风飘摇的小树,无法辨识、无法控制。这是最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候,教师有义务告诉他们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让“道德”二字时刻萦绕在其头脑中,常伴他左右。
2. 强化社会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强化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人。有人讲,教育就是使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这句话不无道理。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环境,不可能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在细微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 强化服务意识
对青少年的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尤为重要,教师要将管理渗透于服务之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是必要的,以便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教师了解学生有助于了解社会,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理念。当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接纳、吸收积极的东西,摒弃影响身心发展的糟粕。
换个角度来说,服务也是一种管理,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全班学生推选出来的、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较强,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对周围同学发挥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班干部在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作用。
4. 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造就美好的人生,成为人生不竭的动力。面对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有的青少年可能由于缺乏判断力而随波逐流。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强化。学校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氛围,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五、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新的理念和方法来适应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应本着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从一个更高远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方法,并适时地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简介:冯金梅(1973 —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大学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9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曾多年任年级学科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