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待客吃“八大碗”宴
“八大碗”也叫八碗,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为五荤、三素菜,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寄寓“丰衣足十(食)”之意。
五碗荤菜为红红火火——红曲米粉染色的大红肉,香而不腻;万象更新——炖膀,膀似大象故得名;寿(瘦)比南山——煮酥肉,酥肉多以猪瘦肉炸酥而成,肉香色鲜酥而不散,吃之酥脆并存;一帆风顺——千张肉,先卤后蒸,用干腌菜垫底,香甜而不腻,回味甘酸;五谷丰登——粉蒸肉,上盖红蒸肉薄片,下垫炒米面混拌的洋芋、南瓜、黄豆芽、茴香、蚕豆,五色五味,色味双佳。三道素菜是煮竹叶菜和黑木耳各一碗,竹叶菜又名龙须菜,黑木耳俗称凤衣菜,人们依形冠名龙凤呈祥,倍增雅趣。另外一碗是茶豆子去皮粑煮,兑以骨头汤调味,豆香汤鲜如飞雪无瑕,名曰雪兆丰年。
“八大碗”宴中的拼盘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传,远在明朝初叶,明军在鹤庆戍屯。他们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互助互爱,建立了亲如手足的友谊。一年春节,军民欢度新春,军屯将士以“八大碗”招待驻地群众。当地有白、彝、苗、傈僳、纳西、藏、壮、傣八种少数民族,他们也把自己民族的风味小吃腌鸡蛋、腌吹肝、蒸里脊、焯三鲜、煎乳扇、炸花生、腌酸菜和凉面带到宴席,让大家一齐品尝。群众把各民族送来的风味小吃混装在一个大盘中,摆放在桌上菜碗中央,传至今日,“八大碗”宴一直保存着“八碗一抱盘”的习俗。
“八大碗”宴上,还加一道鲜粉丝氽漆醋小汤。每人一小碗,称天长地久,寄托人们“节俭持家,细水长流”的美好心愿。
庆丰收吃荞麦宴
荞麦宴,顾名思义,即以荞麦为主料制作的宴席。每年秋收结束,鹤庆、剑川等县的彝族和白族群众,都要举办三天的庆丰收活动。是时,除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外,各家各户均制作荞麦宴,宴请亲朋。
荞麦宴的主食为火炮饼、荞糕、荞面条、荞粒饭四品。火炮饼,将荞面调成糊状,倒进火灰中捂熟即成,味微苦。荞糕,将荞面调成糊,兑进蜂蜜、核桃仁茸、炒芝麻、生羊油茸拌匀,摊在放有纱布的蒸笼中用猛火蒸煮,即成形如蜂巢,味含五味的蜂糕。荞面条,把荞麦粉加工成面条,放在羊肉汤锅中煮熟即成。
荞麦宴还有另外的辅食。油炸荞花,荞麦开花时将花摘下,用沸水稍焯,洗净挤尽水汁晾干备用,称荞花干。荞花干裹荞面粉拌鸡蛋糊“外衣”,用滚油炸,蘸蜂蜜食称甜“花果”,蘸杨梅酱食称酱“花果”。炒荞花,荞花干水泡发,洗净后挤干水汁与火腿丁同炒(鲜荞花更好),味鲜香而甘。腌荞叶,嫩荞叶尖洗净晾干水分,拌以适量食盐及辣椒、花椒面拌匀,装进陶罐中压紧,密封罐口腌制七日,即成鲜酸而甘的酸菜,荞叶酸菜配菜,用荞叶酸菜为主料,可烹调出很多菜食。
荞麦宴上必不可少的酸菜配菜有:酸菜炒猪瘦肉;酸菜烩鱼;酸菜氽汤鱼;酸菜炖土豆;酸菜煮四季豆汤;酸菜红烧羊肉;酸菜烩羊杂碎……一共十道菜食。
荞麦宴的饮料是当地人平时喝的“粒糟酒”和荞麦粒茶。“粒糟酒”,即在荞粒饭温晾至摄氏30度左右,拌进适量酒曲,装进陶罐中让其发酵。三五天后,即成“粒糟”原酒,把原酒放进浸泡过青薄荷叶的凉开水中搅匀即成,饮之解渴生津,解热去火,还有美容之功。糊荞粒茶,把适量荞粒炒黄,与生羊油、核桃仁茸和茶叶一并放入陶罐中,用现成的山泉水以微火熬煮,煮沸后用竹管吮吸,味香而爽。
荞麦宴的果点,多为荞面制作的小吃,有羊油炸荞面麻花、火灰炮荞面“果”,炸荞粒花、羊油馅油炸面“果”等。
立夏节吃“龙肉歌谜宴”
鹤庆白族过立夏节,风采别具。据传,鹤庆坝原是个汪洋大海,海里住着以蝌蚪龙为首的九十九条妖龙。时常兴风作浪,祸害周围山村的各族群众。南诏建国后,鹤庆从牟伽国来了个叫赞陀屈多的高僧,他带领鹤庆各族群众,准备钓妖龙泄海开疆。众人与妖龙苦战了十年,成效甚微,后来,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人们用豆芽、蕨菜作钓勾,用粉丝当钓线,用青大麦、蚕豆瓣和大米饭杵成的馒头、包裹钓钩当诱饵。到了立夏这天,蝌蚪龙在它的老窝——丽江关坡的无底潭中办寿,赞陀屈多带领众人,从潭中钓起了蝌蚪龙,众人紧拉钓线,顺东山顶往南而行,准备把妖龙拉到大理,送给罗刹吃。妖龙一路挣扎,身尾摆滚之处,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深沟,这就是今天流经丽江、鹤庆境内有一百又八道弯的漾江。当妖龙被拉到今太平村时,它拼命挣扎想要逃脱,当地的各族群众忙用手中的棍棒和身上带的馒头,使劲掷打妖龙,最后迫使妖龙降伏。从此,在太平村这段河床上留下了一段环如满月形似荷包的河道,人们称之为荷包套。后人为了纪念钓龙泄海的成功,就把立夏日订为钓龙节。每年到了钓龙节这天,人们便要举办活动公祭,吃“歌谜宴”,品尝“钓龙饭”以寄怀情。
吃“歌迷宴”以村各自为阵,多在漾江沿岸席地而食。“歌谜宴”上的菜食——“钓龙饭”虽然简单,但多是原生态绿色食品,加之吃饭时唱谜歌助兴佐餐,大大增添了食趣。
“钓龙饭”的食谱为菜食四味,主食一道。菜食有:钓龙菜,用黄豆芽、嫩蕨菜、粉丝用腊猪蹄汤同煮而食,因寓钓蝌蚪龙传说得名;数珠菜,是一种只生长于漾江水域中的水生植物,果实形如佛教徒佩戴的念珠得名。数珠菜生长于水面,叶似鸡心,十匹叶为一簇宛若莲瓣。根茎从叶心中长出,茎尖吐蕾绽花。季春开花,每簇十蕾同放,色如琥珀,清香如桂。立夏节前后,花蒂变作龙眼似的果实。熟透的果实外壳上,有太极图样的花纹显现。其衍生不由花果再殖,而由叶片像真菌样分裂随水浮生殖。据说,它系赞陀屈多当年钓龙时,掷佛珠打洞泄海之数珠所变,食之提神补气益寿,是种圣物。立夏这天,人们捞食数珠菜,藉此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数珠菜全株可食,果实当水果吃,花用于当茶泡饮;茎叶用沸水焯过腌凉拌吃;全珠切碎洗净,兑蜂蜜下进煮沸的豆浆中而食。
白族的“钓龙饭”,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虽只是普普通通的菜食,经人们的巧手加工,就成为了“画”菜、“诗”菜、“谜”菜……每道菜都形象地成为一个“谜”面,经上菜的姑娘用歌把“谜”面菜食的形象、特征给品尝者“指点”,食客便依“题”作答。
“钓龙菜”是宴席中首先上的第一道菜。姑娘唱着动听的谜歌上菜:“金钩银线敬客人,还请各位报菜名;吃后能添千钧力,钓起妖龙享太平。”人们边品尝菜食,边兴口答唱:“饮水不忘挖井人,安居不忘开疆神;钓龙汤菜表怀念,色鲜味美情更深。”食客若猜中菜谱,上菜者就接着上第二道菜。若连猜三次“射迷”均不如意,主厨人便会端上第二道菜,亲自上菜“解危”。食客只好即兴唱首致歉歌自认“处罚”。
“歌谜宴”当然是以吃为主,猜谜只不过是增添兴致和乐趣,故而所设的谜都不难猜,很少出现“自罚”的情况。吃完了“歌谜宴”,人们便互结为组,到荷包套(也可在村庄的河边上)举办钓龙活动,到活动结束,人们将所捕捞到的水产品归拢,后由主持人均分给各家。因这些水生物都是龙的子孙,故称之为分“龙肉”,随即人们唱着得胜歌各回各家,烹调“龙肉”,各户吃“龙肉”晚餐同庆。
传统的“龙肉”菜品有:粉蒸鱼,白族以鱼烹调出的菜食,品目纷繁,有糖醋鱼、酸辣鱼、脆皮鱼、清汤煮鱼……风味独特,其间,粉蒸鱼堪算是一道美食。老人们常说,原先白族吃“龙肉”,可能是一种对蝌蚪龙泄恨的报复行为。岂知,世代沿袭,竟无意中创造出了一系列鱼类风味美食。据老人讲,鹤庆白族烹调的鱼类系列菜食多达60多种,吃“龙肉”的菜食仅只其中之一二。
羊神节吃全羊席
农历2月23日的祭祀活动,称贺羊生日。活动在村心中的空场地中举办,届时,各家各户将所喂养的羊子,用锅烟灰画上不同的记号后,赶到活动处参加“展览”。参加活动的人们,男人身穿羊皮褂,女人背披羊皮(象征自已是羊的子孙),或吹奏羊角号,或击羊皮鼓,围绕着活动场中集中成“阵”的羊群,踏歌而舞。
鹤庆的全羊席,是当地白族和彝族群众千百年来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硕果。所谓全羊席,即将宰杀后打整干净的羊的各部位、各器官,根据肉质,形状进行加工,制作出冷拼、小烧、炖煮、爆炒、黄焖等有酸、甜、香、扒各味不同的各种菜谱。
全羊席的用羊,一般选用“枯草山羊”。所谓“枯草山羊”即指寒露刚过至来年清明这段时间的山羊。此时的羊,既肥而壮、肉质鲜嫩、油多不腻、无腥无臊。宰羊前晚,先喂一次黄豆拌醋糟,随后牵上羊子满山狂跑。这可不是“行刑”前的好招待,因羊子吃过这顿“饭”,通过奔跑,血液循环加快,黄豆中的碱及醋糟中的酸,随血液循环渗透全身,碱使肌肉变嫩,醋能祛其腥臊。全羊席由羊全身的各部位26个点料,制作出“山花怒放”、“杨梅沐雨”、“牯牛滚塘”三大菜系。
到了8月23日,西山彝族群众又要欢聚一堂,欢庆羊神节。祭羊神活动,在村后的“莫干”羊魂崖下的空地里举行。民间传说,远古年代,西山彝族人过的是游牧生活,经常遭遇各种凶兽和妖魔的祸害。有一天,人们游牧到了这块水草茂盛、林木葱郁的地方,准备长久住下来。可那些妖魔带领着凶兽,向村民疯狂地进攻,村民奋起反抗,与妖魔厮杀。这时,羊群中的领头羊莫干,大吼一声,带领着羊群和牛、马及护牧狗,冲向妖魔,与村民一同还击。村民奋战了三天三夜,除妖魔头外,全被消灭。莫干为除掉魔头,与其同归于尽,为民献身。村民不忘莫干,将其雕像供奉,并尊其为羊神,世代祭祀,沿袭成了民族节日。
在羊角号和羊皮鼓的擂奏声中,人们手舞赶羊鞭或花束,唱着《颂羊歌》,从各处汇聚到羊神崖集中。吉时一到,主持人扮饰为“羊神”,带领众人在羊崖神下踏歌而舞,歌颂羊神的功绩。数十名孩童装扮成“羊羔”,也跑进歌舞场同“羊神”戏闹。“羊神”以母羊的身份与“羊羔”相互配合,表演羔羊跪乳,母羊斗狼保护羔羊、羔羊衔草敬奉母羊等非常感人。踏歌的人们,则以羊的“家族”身份,即兴呕歌,教育后人要不忘祖先,尊老爱幼、团结友爱……随后,人们停止歌舞,让出场心,各家牵出平时喂养的“斗羊”,赶进场心,举行斗羊比赛。藉此再现羊神莫干大战妖魔的情景。太阳西沉,人们共进晚餐吃“羊食”。
传统的“羊食”,分为煮、炖、烤三种品目。
煮,即羊皮煮肉:人们将活羊宰杀,剥皮开膛,除去头、蹄、肚杂另烹,剩下的羊肉,切剁成核桃大小,放进食盐适量稍渍,漂洗净备用。将剥下的羊皮毛面,用揉匀的泥糊敷抹厚实,四角用藤条拴牢,悬挂在钉在地上的四根木桩上,便成一口凹兜形的羊皮锅。“锅”中放半“锅”清水,放进备用的羊肉,在“锅”下猛烧柴火,待“锅”中汤水煮沸后,捞去浮沫,点进水酒少许,起去腥、保持肉鲜嫩作用。随之放进生姜、大蒜、花椒、白萝卜片等配料。再煮片刻,将汤连肉盛进另盆,放入青薄荷、火烧辣椒、杨梅酱、核桃仁茸涮肉而食,其肉嫩而不腻,味鲜香爽口。
炖,即隔火炖肉。将羊头、蹄洗净装进作炖具的陶坛中,盖一层杨梅酱、核桃仁茸、花椒粉拌合的“味料”于面上。再将羊血拌合荞面、核桃仁茸、麻子茸的“血糕”充填进洗净的羊肠中,扎紧肠口,盘成圈,盖在坛内羊头蹄上面,再铺一层“味料”。然后用石块盖复坛口,用面糊密封口隙。坛之四周用炭火围以烘烤,称隔火炖肉,等炖熟后倒入盆中佐蘸水吃。炖熟的头蹄自动离骨,■嫩鲜香,炖熟的血糕肠泡酥甘甜。
烤,即烧烤羊心肺。将羊心、肺洗净,把酱油、甜米酒、杨梅酱混兑的“料汁”,用竹管通过心、肺壁孔注入心、肺内,然后将其用火钳夹住,在炭火上不断翻转烘烤。边烤边泼上麻籽油、花椒粉、辣椒面和食盐拌合的佐料。烤熟后,开片涮蘸水而食,香脆可口,回味久长。
如今鹤庆当地还流传在民间的一首《夸菜歌》,把“羊食”的加工工艺和独特风味多囊其间:
“羊食”口味花样多,听我慢慢来数说:
炒盘瘦肉红似火,腰花炒得嫩嗬嗬。
火烤心肺酥又脆,油炸粉肠像“绕丝窝”
清蒸肚子滑又糯,酱烩脑花配山药。
头蹄扒沸煮鲤鱼,肠“蒸”血糕配薄荷。
多少美味我吃过,“羊食”香透后脑壳。
祭鸟节吃“怪菜”宴
鹤庆县西山区的白族和彝族,每年到了清明和冬至这两天,便要欢庆传统的祭鸟节。
清明节前后,山区的群众为了表达对百鸟到来的欢迎,到了清明节这天,相约到山林中饲鸟,称之迎鸟节。一大早,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炸包谷花、荞籽花,剥了壳的松籽仁、橡子果,剁碎的土豆末、细切的萝卜丝、现捕的各种小昆虫……陆继往山林中汇集。到了雀鸟密集处,人们便唱开了《呼鸟歌》、《饲鸟歌》等民族山歌。边唱歌,边从各人挂着的挂包中抓出饲鸟食物,抛撒在花丛中、树荫里、草坪上,同时,用准备好的“怪菜”举行祭祀活动。
祭鸟活动较为别致,一不诵经,二不化纸,仅仅是唱歌颂鸟作祭非常的环保。人们围坐在“怪菜”宴席四周,边进餐,边听族长演唱《颂鸟》的长歌。《颂鸟》,是白语“打歌”中较有名的一部长歌,它诠译了西山人举办祭鸟节的由来。
鹤庆西山的“十八怪”菜是:树头嫩尖是好菜,花椒尖老少都爱,肉炒棕花口味怪,仙人掌难看味不赖,“蚌鹤一家”多恩爱,“蜂蝶相会”春常在,“山清水秀”清凉界,“风调雨顺”命名怪,“寿比南山”街上卖,“福如东海”传国外,蓑衣萝卜像老太,木瓜焖饭谁不爱?油炸辣椒也当菜,草零做菜不足怪,双酿雪梨上品菜,珊瑚白菜是贡品菜,色味双佳是五花菜,花蒸馒头才称怪。芽、叶、根、茎都是莱,花、果、籽、亮也是莱,色鲜味美补身体,人人吃了人人爱。
“树头嫩尖”是好菜:树头菜,是一种野生刺藤植物嫩尖,形似倒挂猴头,味微苦,性凉。惊蛰节令期间萌发新芽,据传,惊蛰日是它的生日。是日,孩子们相互邀约进山采摘,当采足到一百个嫩尖别,便把它串成一个环,挂在两棵树间,众人钻环娱乐。
“花椒尖”老少都爱:花椒嫩尖营养丰富,清香微麻。鲜品或烩水豆腐炒鸡蛋、或炒火腿丝。传说,清明节是花椒的生日,各家各户进山采摘花椒嫩尖,加工贮存,供全年食用。是日,人们还要集体进山采摘嫩尖,称为花椒“祝寿”歌舞娱乐。
“肉炒棕花”口味怪:棕树是农家一宝,棕叶可用来搓绳索和编制工艺品,棕毛壳可用来做斗笠和蓑衣等雨具,棕籽、棕花还能当菜。取棕树苞的花为料,洗净后放进沸水锅中稍焯,捞出用冷水漂洗,挤去水汁备用。先将剁碎的猪肉放进油锅中爆炒半熟,加进棕花翻炒,起锅前,加食盐、葱白、黑芝麻泥炒匀出锅上桌。
“仙人掌“难看味不赖:别看仙人掌浑身是刺,加工做菜,堪称是美味。人们常做的菜品是油炸“肉上花”和“熊掌”氽肉。油炸“肉上花”,仙人掌开头茬花时,摘下全花去蕊洗净,用开水烫后去汁晾干备用。用微火加热菜油后,放进花朵油炸,待花朵呈金黄色时,撒上芝麻、核桃、花生茸、姜丝和花椒嫩尖及食盐即成。吃之香脆可口,其香四溢。“熊掌”氽肉,仙人掌去刺削皮,先在沸水中烫熟,经冷水漂洗后切丝备用。再用腊猪肉及骨头熬汤,兑进调味品和瘦肉片、蓝白、碗豆尖、笋丝,在砂锅中都煮沸;放进仙人掌丝和少许杨梅酱即可食之。
“蚌鹤一家”多恩爱:春天,白杜鹃花争相绽放,在微风中飘舞,宛若群鹤飞翔。这时,有蚕豆也成熟了,剥去翠绿外壳,现出雪白的豆粒,好比蚌怀珍珠。白族人把这两种植物比做鹤与蚌,把白杜鹃与青蚕豆瓣加工成可口的菜食,取名“蚌鹤一家”,其做法非常简单:摘下杜鹃花去蕊用沸水把花瓣略煮,捞出用清水漂挤三次后,与青蚕豆瓣、火腿片烩炒。
“蜂蝶相会”春常在:鲜木耳烩蜂蛹。木耳如蝶,抱裹蜂蛹。比喻贴题,形容明朗。吃进口中,清香常留。
“山清水秀”清凉界:山韭菜碧绿,水豆腐雪白,几圈粉红的小肠作点缀,配进佐料一烩,便成了一道色彩分明的美味。看之,山韭菜如青山常绿.水豆腐似海常秀,小肠则像嫩荷开放水中,宛如一幅“山清水秀”的画屏。
“风调雨顺”命名怪,白族给菜食命名,文化含量颇深。人们采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各种菜食取名,除形象地勾勒出菜食的特征外,还折射出人们美好的追求。蜂国花(一种无毒黄色的粒状野花)与嫩竹笋凉拌,这道菜因菜名含有蜂、笋二字,人们就采用谐读的手法,使其组合成“风(蜂)调雨顺(笋)”的谱名,来体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道菜品制作较为别致:蜂目花用生花洗净备用,做竹笋连壳泡后剥去笋壳,用时捣碎撕成丝与生花拌合,用木瓜汁兑佐料生拌而食。味有花朵的清香,掺杂竹笋之甘甜。
“寿比南山”街上卖:这是一种小吃,由萝卜丝、韭菜根和树胡子”(一种绿色须状寄生)泡熟后拌合而成。萝卜丝酸又甜,韭菜根辛而咸,火泡“树胡子”亦香亦酥,让人越吃越想吃。三种菜料如须丝之状,须长象征年高,由此联想到长寿,故得“寿比南山”之名。
“福如东海”传国外:此菜又名“来汤火锅”。火锅内是滚沸的腊肉猪骨熬汤,开席之际,碧玉般的山青菜洗净后不用刀切,用手“扭”进锅中,嫩黄的黄豆芽、雪白的水豆腐、青蓝的石花菜、水晶样的鲜粉丝、粉红色的瘦肉泥相继放人火锅中。七种色彩随汤翻腾呈艳,五味清香伴蒸气满屋四溢,未尝菜肴,色味就已醉人。
“蓑衣萝卜”像老太:据说,这菜还是从鹤庆西山传去的。把白萝卜洗净,用刀将整个萝卜从外至内,层层划成不断的鳞片,宛若是个披着蓑衣的老太太。将划好的萝卜放进装有米醋和兑以适量酱油、红糖及青薄荷的大缸内,浸泡十日即成美食。
“珊瑚白菜”是贡品莱:这菜又叫多味脑菜。据传,此菜是清朝皇室指名要白族进贡的“贡”菜。选经霜冻的白菜为料,去掉菜的外叶,仅留菜心及其内叶,洗净后晾干水分,将菜心切口,把小商香、槽辣子、生姜茸、糖渍基头茸、盐渍韭菜花等佐料混后排匀,加少许食盐将佐料制成丸馅塞进菜心的每个切口内。然后将一层一层放进陶坛内压紧,密封坛口再加加盖石板。腌制半月,即可食用。
“油炸辣椒”也当菜:白族爱吃辣椒,有“无辣不下饭”的食俗,白族的先民便发明了滚油浇在干辣椒面上,拌匀后即成随时用以佐饭的菜食。
“木瓜焖饭”谁不爱:木瓜不仅是水果,白族人用它作为主料加工出珍珠木瓜菜食和木瓜饭。用芭蕉叶包好酸木瓜,淋透冷水后用进炭火及中焖“蒸”片刻,取出剥去糊叶、刮去木瓜皮、掏尽木瓜籽;把油爆过的姜丝、辣椒、核桃仁、麻子面加适量食盐拌合生坯饭做馅,塞进木瓜内上笼,边蒸边淋麻油,蒸熟即成。因白米、木瓜为主料,米似珍珠得名。
“草莓做菜”不为怪:将草莓捣碎,加进少许红糖和芝麻糊拌合。
“双酿雪梨”上品菜:把水果加工成菜食。也是白族祖先的一大发明。双酿雪梨指白酿和红酿两种不同的烹调工艺。将雪梨削皮,切下上端当盖,掏尽内核为“梨肚”。用糯米、核桃仁、枣泥、柿饼、松子仁混合稍煮,捞出拌人蜂蜜为“五宝馅”。将“五宝馅”装人“梨肚”中,加梨盖上蒸笼蒸熟,即为白酿梨。
色味双佳是“五花菜”:食花文化传至今日,白族的花菜有近百个品目。其间,欧菜花、韭菜花、白杜鹃花、金雀花、鸡冠花混渍的五花菜,堪算一绝。将五种花洗净后用少许食盐稍渍,再用清水漂洗后挤去水分,放进滚沸的鸡汤中,即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鲜明,鲜香可口的五色氽汤。
“花蒸馒头”才称怪:白族常吃的花馒头为青馒头和菊花粑粑。青馒头把快要成熟而又含浆的大麦粒、青蚕豆瓣在沸水中稍煮,捞出晾干水分,与焯漂挤去水汁的白杜鹃花、菠菜混合舂细,上蒸笼蒸熟即称“青馒头”。
“菊花粑粑”:青包谷粒和鲜菊花瓣少许,一并用石磨磨成浆茸,调以鸡蛋糊,兑进蜂蜜拌匀,装入青包谷壳中,上蒸笼蒸熟即成。
一家有客全村共宴
马耳山乡彝家人好客,不管谁家来的客人,全村各家都要派一位代表拿一样家中最好的食物,送到来客人家,由这家的女主人和请来相帮的姑娘们加工成丰盛美食,招待客人。而各家派来的代表则陪客共食,称吃陪客宴。吃陪客宴自有一番奇趣。主人在天井中央的地上烧一堆火,火堆四周铺一层青松毛供就餐者席地而坐。主人在火堆上架锅加工吃食,一些肉食则就火烧烤,颇具野炊情致。众人围火而坐,菜熟一样由负责上菜的姑娘唱着《上菜歌》端上一样,并平均分给众人;不管多少种菜,都是逐样一道道分完。上菜的同时,男主人唱《敬酒歌》为众人敬酒,客人则同唱《感谢歌》佐餐。
婚礼上吃“讨”食宴
鹤庆西山区黑话人(彝族支系)的婚礼上,有一种唱歌“讨”食习俗。
黑话人宴客不设桌凳,仅在天井中用松枝和花草搭一“青棚”,地上铺撒青松毛作为宴客之场地。客人来了,各寻位置席地而坐,主动向主人“讨”食。客人唱起《讨茶歌》、《讨烟歌》,在主人家帮忙的人则答以《敬茶、敬烟歌》,向客人献上烟茶。另外大凡待客之果点、小食等,也需客人以歌讨要。
正式开饭时,主人便唱起《开宴入席歌》请客入席,客人则回以《贺喜歌》相互组合为八人一席就坐;随即在主人家帮忙的人唱着《上菜》歌将一道道菜肴端上席面,再唱《敬酒歌》,同时为客人逐一斟酒。酒菜齐备后,各席客人逐一次序唱《数物歌》品尝菜食。歌词内容为数唱菜肴品目,点评其特色,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借此夸赞主人的盛情和厨艺。《数物歌》系轮唱形式,民间称之为“刮地风”报菜名。
自带吃食会餐宴
世居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傈僳族,其婚俗的“主吃客”习俗颇为别致。每一对傈僳族男女,通常都是经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
当一对恋人情投意合时,男方就可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商量举行婚礼事宜。当然,这求亲也就是走走过场、双方当事人的婚事其实已由双方家庭商量准备妥当,就连男女两位当事者也可以以新郎新娘相称了。
求亲活动中的媒人,一般为男方家请一位年长的女性歌手,另邀几位男女歌手作为“亲客”,带上新郎平时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些收获物,连同山果、蜜饯等小吃,一路唱着山歌,去到新娘家代为新郎求婚。事先得知消息得新娘家,这时已在门外的空坝子上铺好青松毛,燃起篝火,煮好茶水迎接客人。求亲队伍一到,先唱一通《求亲歌》,并将所带礼物取出在空坝上摆好,请新娘家人“点评”。新娘的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同唱《迎客歌》走进摆礼场以歌点评,感谢新郎家送来的礼物,借此赞扬一番新郎的勤劳、节俭美德。点评结束后,新娘家会将礼物当作聘礼搬进自家屋里去,接着就地会餐。
会餐时,新娘家只招待茶水,双方主人及客人的吃食均由新郎家提供。要是谁想吃什么,只要不超出新郎家求婚者所带的食物范围,就可唱首《讨物歌》向新郎家的“亲客”讨要;而对方则边唱《献物歌》,边挑出讨物者所讨要之食物递到他们手上,待招待完新娘家一方的人,新郎家派来的求亲者方可进食。
会餐完毕,新娘家的歌手唱起《送客歌》。歌声中,与新娘一起长大的姑娘们把新娘家给新郎准备的陪嫁物逐样搬出,作为嫁妆请新郎家派来的人带走,其中大多数系新娘平时的劳动成果,是其勤劳美德的象征。
孝敬老人吃粥花宴
鹤庆朵美乡境内的苗族人特别爱花,人们不仅以花装饰自身和环境,还把一些可食花制作成菜肴。人们平时的饭桌上有花,逢年过节的礼食中有花,尤其孩子满周岁和给老人祝寿宴客的“寿宴”,更是一个“花花世界”。
长寿花茶、长寿粥和盐渍七色菜,是祝寿宴食中必不可少的三道饮食。
长寿花茶,由绿茶、生姜、红糖、蕨菜花和羊油同煮而成,色如琥珀,味苦、辛、甜、香具备,不仅提神补气,还有美容延寿之功。长寿粥,以蕨菜、鲜薄荷、核桃仁、崖蜂蜜、绿豆和粳米混合煮成,甘甜鲜香,常吃有养心、提神之功,明目健齿之效,人称“老人返童汤”。盐渍七色菜是红萝卜丝、白萝卜干、金雀花瓣、山韭菜、山楂片、麦郎菜和地米菜混腌的咸菜,色呈红、白、黄、绿、蓝、黑、青七色,味含酸、甜、苦、香、辛五味,是滋补佳品。
祝寿吃花食,是以花食的色彩和象征寄托人们的祝愿。在吃花食过程中,人们要唱盘歌,一问一答,内容涉及所食之花的色、形、栽培方法及观赏价值等。
甸南白族宴客,酒席往往办得特别丰盛,可做客的人们一般只吃汤饮,而将席上省下的易携带的美味食物平均分配后各自带回家,经细剁后与淘净的大米或糯米一并装进陶罐,再加入姜末、枣仁、核桃仁、百合、食盐等熬成粥,献给自家老人和未去赴宴人家的老人享用,因此粥系宴会上带回的菜肴熬成,故称“宴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好的衣服给老人穿,好的食物给老人吃;就是宴请亲朋,也设置老人专席招待他们。如此世代相袭,就形成了以敬老为荣的饮食美德——其中吃“宴粥”,就是人们敬老习俗中的一种别致食俗。
“抢”到客人吃茶酒宴
鹤庆四角山中的彝族最为好客,大凡途经其村寨的路人他们皆称之为客,会争先恐后地把客人抢进自己家中热情接待。
平时各家的娃娃多爱在村前寨后的路边放羊,有路人经过必先被他们发现。这时放羊娃娃们都会欢呼雀跃,主动上前迎客。娃娃们到了客人面前先鞠躬献上一束野花,随即唱首《留客歌》邀请客人到家中休息。一般情况下,由于“主多客少”,”抢”客者又互不相让,全靠娃娃们施展“歌才”赢得客人,客人便会接过他递上的鲜花随其去家中做客。
一旦客人被迎至家中落座,主人会用陶罐在火塘上烤出以核桃仁、芝麻、蜂蜜和茶叶混煮而成的香喷喷的“迎客茶”敬献客人。献茶时“一碗香茶一片情,敬给客人洗风尘;虽然只是山泉水,清香鲜甜提精神”的《献茶歌》助兴。
茶刚入腹,男主人又用葫芦瓢盛满“花”酒,唱着“青瓢盛酒清(亲)又清(亲),敬给亲人表表心;清水锅中煮青菜,清(亲)上加青(亲)分外亲”之类的《敬酒歌》请客人小酌。此酒,是青包谷饭加酒曲发酵的甜米酒,再加进雪水渍的花水搅匀而成,清香扑鼻,甘甜润口。
喝过茶酒,主人忙为客人备饭。酒足饭饱,若客人只是歇脚尚有路要赶,辞别之时,一袋山果和一竹筒“迎客茶”及“花”酒兑的“龙虎斗”饮料,便是主人送给客人的路途充饥解乏之饮食。还有那亲切的《送客歌》伴客上路,祝出门人一路平安。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八大碗”也叫八碗,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为五荤、三素菜,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寄寓“丰衣足十(食)”之意。
五碗荤菜为红红火火——红曲米粉染色的大红肉,香而不腻;万象更新——炖膀,膀似大象故得名;寿(瘦)比南山——煮酥肉,酥肉多以猪瘦肉炸酥而成,肉香色鲜酥而不散,吃之酥脆并存;一帆风顺——千张肉,先卤后蒸,用干腌菜垫底,香甜而不腻,回味甘酸;五谷丰登——粉蒸肉,上盖红蒸肉薄片,下垫炒米面混拌的洋芋、南瓜、黄豆芽、茴香、蚕豆,五色五味,色味双佳。三道素菜是煮竹叶菜和黑木耳各一碗,竹叶菜又名龙须菜,黑木耳俗称凤衣菜,人们依形冠名龙凤呈祥,倍增雅趣。另外一碗是茶豆子去皮粑煮,兑以骨头汤调味,豆香汤鲜如飞雪无瑕,名曰雪兆丰年。
“八大碗”宴中的拼盘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传,远在明朝初叶,明军在鹤庆戍屯。他们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互助互爱,建立了亲如手足的友谊。一年春节,军民欢度新春,军屯将士以“八大碗”招待驻地群众。当地有白、彝、苗、傈僳、纳西、藏、壮、傣八种少数民族,他们也把自己民族的风味小吃腌鸡蛋、腌吹肝、蒸里脊、焯三鲜、煎乳扇、炸花生、腌酸菜和凉面带到宴席,让大家一齐品尝。群众把各民族送来的风味小吃混装在一个大盘中,摆放在桌上菜碗中央,传至今日,“八大碗”宴一直保存着“八碗一抱盘”的习俗。
“八大碗”宴上,还加一道鲜粉丝氽漆醋小汤。每人一小碗,称天长地久,寄托人们“节俭持家,细水长流”的美好心愿。
庆丰收吃荞麦宴
荞麦宴,顾名思义,即以荞麦为主料制作的宴席。每年秋收结束,鹤庆、剑川等县的彝族和白族群众,都要举办三天的庆丰收活动。是时,除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外,各家各户均制作荞麦宴,宴请亲朋。
荞麦宴的主食为火炮饼、荞糕、荞面条、荞粒饭四品。火炮饼,将荞面调成糊状,倒进火灰中捂熟即成,味微苦。荞糕,将荞面调成糊,兑进蜂蜜、核桃仁茸、炒芝麻、生羊油茸拌匀,摊在放有纱布的蒸笼中用猛火蒸煮,即成形如蜂巢,味含五味的蜂糕。荞面条,把荞麦粉加工成面条,放在羊肉汤锅中煮熟即成。
荞麦宴还有另外的辅食。油炸荞花,荞麦开花时将花摘下,用沸水稍焯,洗净挤尽水汁晾干备用,称荞花干。荞花干裹荞面粉拌鸡蛋糊“外衣”,用滚油炸,蘸蜂蜜食称甜“花果”,蘸杨梅酱食称酱“花果”。炒荞花,荞花干水泡发,洗净后挤干水汁与火腿丁同炒(鲜荞花更好),味鲜香而甘。腌荞叶,嫩荞叶尖洗净晾干水分,拌以适量食盐及辣椒、花椒面拌匀,装进陶罐中压紧,密封罐口腌制七日,即成鲜酸而甘的酸菜,荞叶酸菜配菜,用荞叶酸菜为主料,可烹调出很多菜食。
荞麦宴上必不可少的酸菜配菜有:酸菜炒猪瘦肉;酸菜烩鱼;酸菜氽汤鱼;酸菜炖土豆;酸菜煮四季豆汤;酸菜红烧羊肉;酸菜烩羊杂碎……一共十道菜食。
荞麦宴的饮料是当地人平时喝的“粒糟酒”和荞麦粒茶。“粒糟酒”,即在荞粒饭温晾至摄氏30度左右,拌进适量酒曲,装进陶罐中让其发酵。三五天后,即成“粒糟”原酒,把原酒放进浸泡过青薄荷叶的凉开水中搅匀即成,饮之解渴生津,解热去火,还有美容之功。糊荞粒茶,把适量荞粒炒黄,与生羊油、核桃仁茸和茶叶一并放入陶罐中,用现成的山泉水以微火熬煮,煮沸后用竹管吮吸,味香而爽。
荞麦宴的果点,多为荞面制作的小吃,有羊油炸荞面麻花、火灰炮荞面“果”,炸荞粒花、羊油馅油炸面“果”等。
立夏节吃“龙肉歌谜宴”
鹤庆白族过立夏节,风采别具。据传,鹤庆坝原是个汪洋大海,海里住着以蝌蚪龙为首的九十九条妖龙。时常兴风作浪,祸害周围山村的各族群众。南诏建国后,鹤庆从牟伽国来了个叫赞陀屈多的高僧,他带领鹤庆各族群众,准备钓妖龙泄海开疆。众人与妖龙苦战了十年,成效甚微,后来,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人们用豆芽、蕨菜作钓勾,用粉丝当钓线,用青大麦、蚕豆瓣和大米饭杵成的馒头、包裹钓钩当诱饵。到了立夏这天,蝌蚪龙在它的老窝——丽江关坡的无底潭中办寿,赞陀屈多带领众人,从潭中钓起了蝌蚪龙,众人紧拉钓线,顺东山顶往南而行,准备把妖龙拉到大理,送给罗刹吃。妖龙一路挣扎,身尾摆滚之处,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深沟,这就是今天流经丽江、鹤庆境内有一百又八道弯的漾江。当妖龙被拉到今太平村时,它拼命挣扎想要逃脱,当地的各族群众忙用手中的棍棒和身上带的馒头,使劲掷打妖龙,最后迫使妖龙降伏。从此,在太平村这段河床上留下了一段环如满月形似荷包的河道,人们称之为荷包套。后人为了纪念钓龙泄海的成功,就把立夏日订为钓龙节。每年到了钓龙节这天,人们便要举办活动公祭,吃“歌谜宴”,品尝“钓龙饭”以寄怀情。
吃“歌迷宴”以村各自为阵,多在漾江沿岸席地而食。“歌谜宴”上的菜食——“钓龙饭”虽然简单,但多是原生态绿色食品,加之吃饭时唱谜歌助兴佐餐,大大增添了食趣。
“钓龙饭”的食谱为菜食四味,主食一道。菜食有:钓龙菜,用黄豆芽、嫩蕨菜、粉丝用腊猪蹄汤同煮而食,因寓钓蝌蚪龙传说得名;数珠菜,是一种只生长于漾江水域中的水生植物,果实形如佛教徒佩戴的念珠得名。数珠菜生长于水面,叶似鸡心,十匹叶为一簇宛若莲瓣。根茎从叶心中长出,茎尖吐蕾绽花。季春开花,每簇十蕾同放,色如琥珀,清香如桂。立夏节前后,花蒂变作龙眼似的果实。熟透的果实外壳上,有太极图样的花纹显现。其衍生不由花果再殖,而由叶片像真菌样分裂随水浮生殖。据说,它系赞陀屈多当年钓龙时,掷佛珠打洞泄海之数珠所变,食之提神补气益寿,是种圣物。立夏这天,人们捞食数珠菜,藉此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数珠菜全株可食,果实当水果吃,花用于当茶泡饮;茎叶用沸水焯过腌凉拌吃;全珠切碎洗净,兑蜂蜜下进煮沸的豆浆中而食。
白族的“钓龙饭”,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虽只是普普通通的菜食,经人们的巧手加工,就成为了“画”菜、“诗”菜、“谜”菜……每道菜都形象地成为一个“谜”面,经上菜的姑娘用歌把“谜”面菜食的形象、特征给品尝者“指点”,食客便依“题”作答。
“钓龙菜”是宴席中首先上的第一道菜。姑娘唱着动听的谜歌上菜:“金钩银线敬客人,还请各位报菜名;吃后能添千钧力,钓起妖龙享太平。”人们边品尝菜食,边兴口答唱:“饮水不忘挖井人,安居不忘开疆神;钓龙汤菜表怀念,色鲜味美情更深。”食客若猜中菜谱,上菜者就接着上第二道菜。若连猜三次“射迷”均不如意,主厨人便会端上第二道菜,亲自上菜“解危”。食客只好即兴唱首致歉歌自认“处罚”。
“歌谜宴”当然是以吃为主,猜谜只不过是增添兴致和乐趣,故而所设的谜都不难猜,很少出现“自罚”的情况。吃完了“歌谜宴”,人们便互结为组,到荷包套(也可在村庄的河边上)举办钓龙活动,到活动结束,人们将所捕捞到的水产品归拢,后由主持人均分给各家。因这些水生物都是龙的子孙,故称之为分“龙肉”,随即人们唱着得胜歌各回各家,烹调“龙肉”,各户吃“龙肉”晚餐同庆。
传统的“龙肉”菜品有:粉蒸鱼,白族以鱼烹调出的菜食,品目纷繁,有糖醋鱼、酸辣鱼、脆皮鱼、清汤煮鱼……风味独特,其间,粉蒸鱼堪算是一道美食。老人们常说,原先白族吃“龙肉”,可能是一种对蝌蚪龙泄恨的报复行为。岂知,世代沿袭,竟无意中创造出了一系列鱼类风味美食。据老人讲,鹤庆白族烹调的鱼类系列菜食多达60多种,吃“龙肉”的菜食仅只其中之一二。
羊神节吃全羊席
农历2月23日的祭祀活动,称贺羊生日。活动在村心中的空场地中举办,届时,各家各户将所喂养的羊子,用锅烟灰画上不同的记号后,赶到活动处参加“展览”。参加活动的人们,男人身穿羊皮褂,女人背披羊皮(象征自已是羊的子孙),或吹奏羊角号,或击羊皮鼓,围绕着活动场中集中成“阵”的羊群,踏歌而舞。
鹤庆的全羊席,是当地白族和彝族群众千百年来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硕果。所谓全羊席,即将宰杀后打整干净的羊的各部位、各器官,根据肉质,形状进行加工,制作出冷拼、小烧、炖煮、爆炒、黄焖等有酸、甜、香、扒各味不同的各种菜谱。
全羊席的用羊,一般选用“枯草山羊”。所谓“枯草山羊”即指寒露刚过至来年清明这段时间的山羊。此时的羊,既肥而壮、肉质鲜嫩、油多不腻、无腥无臊。宰羊前晚,先喂一次黄豆拌醋糟,随后牵上羊子满山狂跑。这可不是“行刑”前的好招待,因羊子吃过这顿“饭”,通过奔跑,血液循环加快,黄豆中的碱及醋糟中的酸,随血液循环渗透全身,碱使肌肉变嫩,醋能祛其腥臊。全羊席由羊全身的各部位26个点料,制作出“山花怒放”、“杨梅沐雨”、“牯牛滚塘”三大菜系。
到了8月23日,西山彝族群众又要欢聚一堂,欢庆羊神节。祭羊神活动,在村后的“莫干”羊魂崖下的空地里举行。民间传说,远古年代,西山彝族人过的是游牧生活,经常遭遇各种凶兽和妖魔的祸害。有一天,人们游牧到了这块水草茂盛、林木葱郁的地方,准备长久住下来。可那些妖魔带领着凶兽,向村民疯狂地进攻,村民奋起反抗,与妖魔厮杀。这时,羊群中的领头羊莫干,大吼一声,带领着羊群和牛、马及护牧狗,冲向妖魔,与村民一同还击。村民奋战了三天三夜,除妖魔头外,全被消灭。莫干为除掉魔头,与其同归于尽,为民献身。村民不忘莫干,将其雕像供奉,并尊其为羊神,世代祭祀,沿袭成了民族节日。
在羊角号和羊皮鼓的擂奏声中,人们手舞赶羊鞭或花束,唱着《颂羊歌》,从各处汇聚到羊神崖集中。吉时一到,主持人扮饰为“羊神”,带领众人在羊崖神下踏歌而舞,歌颂羊神的功绩。数十名孩童装扮成“羊羔”,也跑进歌舞场同“羊神”戏闹。“羊神”以母羊的身份与“羊羔”相互配合,表演羔羊跪乳,母羊斗狼保护羔羊、羔羊衔草敬奉母羊等非常感人。踏歌的人们,则以羊的“家族”身份,即兴呕歌,教育后人要不忘祖先,尊老爱幼、团结友爱……随后,人们停止歌舞,让出场心,各家牵出平时喂养的“斗羊”,赶进场心,举行斗羊比赛。藉此再现羊神莫干大战妖魔的情景。太阳西沉,人们共进晚餐吃“羊食”。
传统的“羊食”,分为煮、炖、烤三种品目。
煮,即羊皮煮肉:人们将活羊宰杀,剥皮开膛,除去头、蹄、肚杂另烹,剩下的羊肉,切剁成核桃大小,放进食盐适量稍渍,漂洗净备用。将剥下的羊皮毛面,用揉匀的泥糊敷抹厚实,四角用藤条拴牢,悬挂在钉在地上的四根木桩上,便成一口凹兜形的羊皮锅。“锅”中放半“锅”清水,放进备用的羊肉,在“锅”下猛烧柴火,待“锅”中汤水煮沸后,捞去浮沫,点进水酒少许,起去腥、保持肉鲜嫩作用。随之放进生姜、大蒜、花椒、白萝卜片等配料。再煮片刻,将汤连肉盛进另盆,放入青薄荷、火烧辣椒、杨梅酱、核桃仁茸涮肉而食,其肉嫩而不腻,味鲜香爽口。
炖,即隔火炖肉。将羊头、蹄洗净装进作炖具的陶坛中,盖一层杨梅酱、核桃仁茸、花椒粉拌合的“味料”于面上。再将羊血拌合荞面、核桃仁茸、麻子茸的“血糕”充填进洗净的羊肠中,扎紧肠口,盘成圈,盖在坛内羊头蹄上面,再铺一层“味料”。然后用石块盖复坛口,用面糊密封口隙。坛之四周用炭火围以烘烤,称隔火炖肉,等炖熟后倒入盆中佐蘸水吃。炖熟的头蹄自动离骨,■嫩鲜香,炖熟的血糕肠泡酥甘甜。
烤,即烧烤羊心肺。将羊心、肺洗净,把酱油、甜米酒、杨梅酱混兑的“料汁”,用竹管通过心、肺壁孔注入心、肺内,然后将其用火钳夹住,在炭火上不断翻转烘烤。边烤边泼上麻籽油、花椒粉、辣椒面和食盐拌合的佐料。烤熟后,开片涮蘸水而食,香脆可口,回味久长。
如今鹤庆当地还流传在民间的一首《夸菜歌》,把“羊食”的加工工艺和独特风味多囊其间:
“羊食”口味花样多,听我慢慢来数说:
炒盘瘦肉红似火,腰花炒得嫩嗬嗬。
火烤心肺酥又脆,油炸粉肠像“绕丝窝”
清蒸肚子滑又糯,酱烩脑花配山药。
头蹄扒沸煮鲤鱼,肠“蒸”血糕配薄荷。
多少美味我吃过,“羊食”香透后脑壳。
祭鸟节吃“怪菜”宴
鹤庆县西山区的白族和彝族,每年到了清明和冬至这两天,便要欢庆传统的祭鸟节。
清明节前后,山区的群众为了表达对百鸟到来的欢迎,到了清明节这天,相约到山林中饲鸟,称之迎鸟节。一大早,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炸包谷花、荞籽花,剥了壳的松籽仁、橡子果,剁碎的土豆末、细切的萝卜丝、现捕的各种小昆虫……陆继往山林中汇集。到了雀鸟密集处,人们便唱开了《呼鸟歌》、《饲鸟歌》等民族山歌。边唱歌,边从各人挂着的挂包中抓出饲鸟食物,抛撒在花丛中、树荫里、草坪上,同时,用准备好的“怪菜”举行祭祀活动。
祭鸟活动较为别致,一不诵经,二不化纸,仅仅是唱歌颂鸟作祭非常的环保。人们围坐在“怪菜”宴席四周,边进餐,边听族长演唱《颂鸟》的长歌。《颂鸟》,是白语“打歌”中较有名的一部长歌,它诠译了西山人举办祭鸟节的由来。
鹤庆西山的“十八怪”菜是:树头嫩尖是好菜,花椒尖老少都爱,肉炒棕花口味怪,仙人掌难看味不赖,“蚌鹤一家”多恩爱,“蜂蝶相会”春常在,“山清水秀”清凉界,“风调雨顺”命名怪,“寿比南山”街上卖,“福如东海”传国外,蓑衣萝卜像老太,木瓜焖饭谁不爱?油炸辣椒也当菜,草零做菜不足怪,双酿雪梨上品菜,珊瑚白菜是贡品菜,色味双佳是五花菜,花蒸馒头才称怪。芽、叶、根、茎都是莱,花、果、籽、亮也是莱,色鲜味美补身体,人人吃了人人爱。
“树头嫩尖”是好菜:树头菜,是一种野生刺藤植物嫩尖,形似倒挂猴头,味微苦,性凉。惊蛰节令期间萌发新芽,据传,惊蛰日是它的生日。是日,孩子们相互邀约进山采摘,当采足到一百个嫩尖别,便把它串成一个环,挂在两棵树间,众人钻环娱乐。
“花椒尖”老少都爱:花椒嫩尖营养丰富,清香微麻。鲜品或烩水豆腐炒鸡蛋、或炒火腿丝。传说,清明节是花椒的生日,各家各户进山采摘花椒嫩尖,加工贮存,供全年食用。是日,人们还要集体进山采摘嫩尖,称为花椒“祝寿”歌舞娱乐。
“肉炒棕花”口味怪:棕树是农家一宝,棕叶可用来搓绳索和编制工艺品,棕毛壳可用来做斗笠和蓑衣等雨具,棕籽、棕花还能当菜。取棕树苞的花为料,洗净后放进沸水锅中稍焯,捞出用冷水漂洗,挤去水汁备用。先将剁碎的猪肉放进油锅中爆炒半熟,加进棕花翻炒,起锅前,加食盐、葱白、黑芝麻泥炒匀出锅上桌。
“仙人掌“难看味不赖:别看仙人掌浑身是刺,加工做菜,堪称是美味。人们常做的菜品是油炸“肉上花”和“熊掌”氽肉。油炸“肉上花”,仙人掌开头茬花时,摘下全花去蕊洗净,用开水烫后去汁晾干备用。用微火加热菜油后,放进花朵油炸,待花朵呈金黄色时,撒上芝麻、核桃、花生茸、姜丝和花椒嫩尖及食盐即成。吃之香脆可口,其香四溢。“熊掌”氽肉,仙人掌去刺削皮,先在沸水中烫熟,经冷水漂洗后切丝备用。再用腊猪肉及骨头熬汤,兑进调味品和瘦肉片、蓝白、碗豆尖、笋丝,在砂锅中都煮沸;放进仙人掌丝和少许杨梅酱即可食之。
“蚌鹤一家”多恩爱:春天,白杜鹃花争相绽放,在微风中飘舞,宛若群鹤飞翔。这时,有蚕豆也成熟了,剥去翠绿外壳,现出雪白的豆粒,好比蚌怀珍珠。白族人把这两种植物比做鹤与蚌,把白杜鹃与青蚕豆瓣加工成可口的菜食,取名“蚌鹤一家”,其做法非常简单:摘下杜鹃花去蕊用沸水把花瓣略煮,捞出用清水漂挤三次后,与青蚕豆瓣、火腿片烩炒。
“蜂蝶相会”春常在:鲜木耳烩蜂蛹。木耳如蝶,抱裹蜂蛹。比喻贴题,形容明朗。吃进口中,清香常留。
“山清水秀”清凉界:山韭菜碧绿,水豆腐雪白,几圈粉红的小肠作点缀,配进佐料一烩,便成了一道色彩分明的美味。看之,山韭菜如青山常绿.水豆腐似海常秀,小肠则像嫩荷开放水中,宛如一幅“山清水秀”的画屏。
“风调雨顺”命名怪,白族给菜食命名,文化含量颇深。人们采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各种菜食取名,除形象地勾勒出菜食的特征外,还折射出人们美好的追求。蜂国花(一种无毒黄色的粒状野花)与嫩竹笋凉拌,这道菜因菜名含有蜂、笋二字,人们就采用谐读的手法,使其组合成“风(蜂)调雨顺(笋)”的谱名,来体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道菜品制作较为别致:蜂目花用生花洗净备用,做竹笋连壳泡后剥去笋壳,用时捣碎撕成丝与生花拌合,用木瓜汁兑佐料生拌而食。味有花朵的清香,掺杂竹笋之甘甜。
“寿比南山”街上卖:这是一种小吃,由萝卜丝、韭菜根和树胡子”(一种绿色须状寄生)泡熟后拌合而成。萝卜丝酸又甜,韭菜根辛而咸,火泡“树胡子”亦香亦酥,让人越吃越想吃。三种菜料如须丝之状,须长象征年高,由此联想到长寿,故得“寿比南山”之名。
“福如东海”传国外:此菜又名“来汤火锅”。火锅内是滚沸的腊肉猪骨熬汤,开席之际,碧玉般的山青菜洗净后不用刀切,用手“扭”进锅中,嫩黄的黄豆芽、雪白的水豆腐、青蓝的石花菜、水晶样的鲜粉丝、粉红色的瘦肉泥相继放人火锅中。七种色彩随汤翻腾呈艳,五味清香伴蒸气满屋四溢,未尝菜肴,色味就已醉人。
“蓑衣萝卜”像老太:据说,这菜还是从鹤庆西山传去的。把白萝卜洗净,用刀将整个萝卜从外至内,层层划成不断的鳞片,宛若是个披着蓑衣的老太太。将划好的萝卜放进装有米醋和兑以适量酱油、红糖及青薄荷的大缸内,浸泡十日即成美食。
“珊瑚白菜”是贡品莱:这菜又叫多味脑菜。据传,此菜是清朝皇室指名要白族进贡的“贡”菜。选经霜冻的白菜为料,去掉菜的外叶,仅留菜心及其内叶,洗净后晾干水分,将菜心切口,把小商香、槽辣子、生姜茸、糖渍基头茸、盐渍韭菜花等佐料混后排匀,加少许食盐将佐料制成丸馅塞进菜心的每个切口内。然后将一层一层放进陶坛内压紧,密封坛口再加加盖石板。腌制半月,即可食用。
“油炸辣椒”也当菜:白族爱吃辣椒,有“无辣不下饭”的食俗,白族的先民便发明了滚油浇在干辣椒面上,拌匀后即成随时用以佐饭的菜食。
“木瓜焖饭”谁不爱:木瓜不仅是水果,白族人用它作为主料加工出珍珠木瓜菜食和木瓜饭。用芭蕉叶包好酸木瓜,淋透冷水后用进炭火及中焖“蒸”片刻,取出剥去糊叶、刮去木瓜皮、掏尽木瓜籽;把油爆过的姜丝、辣椒、核桃仁、麻子面加适量食盐拌合生坯饭做馅,塞进木瓜内上笼,边蒸边淋麻油,蒸熟即成。因白米、木瓜为主料,米似珍珠得名。
“草莓做菜”不为怪:将草莓捣碎,加进少许红糖和芝麻糊拌合。
“双酿雪梨”上品菜:把水果加工成菜食。也是白族祖先的一大发明。双酿雪梨指白酿和红酿两种不同的烹调工艺。将雪梨削皮,切下上端当盖,掏尽内核为“梨肚”。用糯米、核桃仁、枣泥、柿饼、松子仁混合稍煮,捞出拌人蜂蜜为“五宝馅”。将“五宝馅”装人“梨肚”中,加梨盖上蒸笼蒸熟,即为白酿梨。
色味双佳是“五花菜”:食花文化传至今日,白族的花菜有近百个品目。其间,欧菜花、韭菜花、白杜鹃花、金雀花、鸡冠花混渍的五花菜,堪算一绝。将五种花洗净后用少许食盐稍渍,再用清水漂洗后挤去水分,放进滚沸的鸡汤中,即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鲜明,鲜香可口的五色氽汤。
“花蒸馒头”才称怪:白族常吃的花馒头为青馒头和菊花粑粑。青馒头把快要成熟而又含浆的大麦粒、青蚕豆瓣在沸水中稍煮,捞出晾干水分,与焯漂挤去水汁的白杜鹃花、菠菜混合舂细,上蒸笼蒸熟即称“青馒头”。
“菊花粑粑”:青包谷粒和鲜菊花瓣少许,一并用石磨磨成浆茸,调以鸡蛋糊,兑进蜂蜜拌匀,装入青包谷壳中,上蒸笼蒸熟即成。
一家有客全村共宴
马耳山乡彝家人好客,不管谁家来的客人,全村各家都要派一位代表拿一样家中最好的食物,送到来客人家,由这家的女主人和请来相帮的姑娘们加工成丰盛美食,招待客人。而各家派来的代表则陪客共食,称吃陪客宴。吃陪客宴自有一番奇趣。主人在天井中央的地上烧一堆火,火堆四周铺一层青松毛供就餐者席地而坐。主人在火堆上架锅加工吃食,一些肉食则就火烧烤,颇具野炊情致。众人围火而坐,菜熟一样由负责上菜的姑娘唱着《上菜歌》端上一样,并平均分给众人;不管多少种菜,都是逐样一道道分完。上菜的同时,男主人唱《敬酒歌》为众人敬酒,客人则同唱《感谢歌》佐餐。
婚礼上吃“讨”食宴
鹤庆西山区黑话人(彝族支系)的婚礼上,有一种唱歌“讨”食习俗。
黑话人宴客不设桌凳,仅在天井中用松枝和花草搭一“青棚”,地上铺撒青松毛作为宴客之场地。客人来了,各寻位置席地而坐,主动向主人“讨”食。客人唱起《讨茶歌》、《讨烟歌》,在主人家帮忙的人则答以《敬茶、敬烟歌》,向客人献上烟茶。另外大凡待客之果点、小食等,也需客人以歌讨要。
正式开饭时,主人便唱起《开宴入席歌》请客入席,客人则回以《贺喜歌》相互组合为八人一席就坐;随即在主人家帮忙的人唱着《上菜》歌将一道道菜肴端上席面,再唱《敬酒歌》,同时为客人逐一斟酒。酒菜齐备后,各席客人逐一次序唱《数物歌》品尝菜食。歌词内容为数唱菜肴品目,点评其特色,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借此夸赞主人的盛情和厨艺。《数物歌》系轮唱形式,民间称之为“刮地风”报菜名。
自带吃食会餐宴
世居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傈僳族,其婚俗的“主吃客”习俗颇为别致。每一对傈僳族男女,通常都是经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
当一对恋人情投意合时,男方就可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商量举行婚礼事宜。当然,这求亲也就是走走过场、双方当事人的婚事其实已由双方家庭商量准备妥当,就连男女两位当事者也可以以新郎新娘相称了。
求亲活动中的媒人,一般为男方家请一位年长的女性歌手,另邀几位男女歌手作为“亲客”,带上新郎平时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些收获物,连同山果、蜜饯等小吃,一路唱着山歌,去到新娘家代为新郎求婚。事先得知消息得新娘家,这时已在门外的空坝子上铺好青松毛,燃起篝火,煮好茶水迎接客人。求亲队伍一到,先唱一通《求亲歌》,并将所带礼物取出在空坝上摆好,请新娘家人“点评”。新娘的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同唱《迎客歌》走进摆礼场以歌点评,感谢新郎家送来的礼物,借此赞扬一番新郎的勤劳、节俭美德。点评结束后,新娘家会将礼物当作聘礼搬进自家屋里去,接着就地会餐。
会餐时,新娘家只招待茶水,双方主人及客人的吃食均由新郎家提供。要是谁想吃什么,只要不超出新郎家求婚者所带的食物范围,就可唱首《讨物歌》向新郎家的“亲客”讨要;而对方则边唱《献物歌》,边挑出讨物者所讨要之食物递到他们手上,待招待完新娘家一方的人,新郎家派来的求亲者方可进食。
会餐完毕,新娘家的歌手唱起《送客歌》。歌声中,与新娘一起长大的姑娘们把新娘家给新郎准备的陪嫁物逐样搬出,作为嫁妆请新郎家派来的人带走,其中大多数系新娘平时的劳动成果,是其勤劳美德的象征。
孝敬老人吃粥花宴
鹤庆朵美乡境内的苗族人特别爱花,人们不仅以花装饰自身和环境,还把一些可食花制作成菜肴。人们平时的饭桌上有花,逢年过节的礼食中有花,尤其孩子满周岁和给老人祝寿宴客的“寿宴”,更是一个“花花世界”。
长寿花茶、长寿粥和盐渍七色菜,是祝寿宴食中必不可少的三道饮食。
长寿花茶,由绿茶、生姜、红糖、蕨菜花和羊油同煮而成,色如琥珀,味苦、辛、甜、香具备,不仅提神补气,还有美容延寿之功。长寿粥,以蕨菜、鲜薄荷、核桃仁、崖蜂蜜、绿豆和粳米混合煮成,甘甜鲜香,常吃有养心、提神之功,明目健齿之效,人称“老人返童汤”。盐渍七色菜是红萝卜丝、白萝卜干、金雀花瓣、山韭菜、山楂片、麦郎菜和地米菜混腌的咸菜,色呈红、白、黄、绿、蓝、黑、青七色,味含酸、甜、苦、香、辛五味,是滋补佳品。
祝寿吃花食,是以花食的色彩和象征寄托人们的祝愿。在吃花食过程中,人们要唱盘歌,一问一答,内容涉及所食之花的色、形、栽培方法及观赏价值等。
甸南白族宴客,酒席往往办得特别丰盛,可做客的人们一般只吃汤饮,而将席上省下的易携带的美味食物平均分配后各自带回家,经细剁后与淘净的大米或糯米一并装进陶罐,再加入姜末、枣仁、核桃仁、百合、食盐等熬成粥,献给自家老人和未去赴宴人家的老人享用,因此粥系宴会上带回的菜肴熬成,故称“宴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好的衣服给老人穿,好的食物给老人吃;就是宴请亲朋,也设置老人专席招待他们。如此世代相袭,就形成了以敬老为荣的饮食美德——其中吃“宴粥”,就是人们敬老习俗中的一种别致食俗。
“抢”到客人吃茶酒宴
鹤庆四角山中的彝族最为好客,大凡途经其村寨的路人他们皆称之为客,会争先恐后地把客人抢进自己家中热情接待。
平时各家的娃娃多爱在村前寨后的路边放羊,有路人经过必先被他们发现。这时放羊娃娃们都会欢呼雀跃,主动上前迎客。娃娃们到了客人面前先鞠躬献上一束野花,随即唱首《留客歌》邀请客人到家中休息。一般情况下,由于“主多客少”,”抢”客者又互不相让,全靠娃娃们施展“歌才”赢得客人,客人便会接过他递上的鲜花随其去家中做客。
一旦客人被迎至家中落座,主人会用陶罐在火塘上烤出以核桃仁、芝麻、蜂蜜和茶叶混煮而成的香喷喷的“迎客茶”敬献客人。献茶时“一碗香茶一片情,敬给客人洗风尘;虽然只是山泉水,清香鲜甜提精神”的《献茶歌》助兴。
茶刚入腹,男主人又用葫芦瓢盛满“花”酒,唱着“青瓢盛酒清(亲)又清(亲),敬给亲人表表心;清水锅中煮青菜,清(亲)上加青(亲)分外亲”之类的《敬酒歌》请客人小酌。此酒,是青包谷饭加酒曲发酵的甜米酒,再加进雪水渍的花水搅匀而成,清香扑鼻,甘甜润口。
喝过茶酒,主人忙为客人备饭。酒足饭饱,若客人只是歇脚尚有路要赶,辞别之时,一袋山果和一竹筒“迎客茶”及“花”酒兑的“龙虎斗”饮料,便是主人送给客人的路途充饥解乏之饮食。还有那亲切的《送客歌》伴客上路,祝出门人一路平安。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