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救助事件渐多,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向患病的同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救助,这种救助更需要规范,可以用更多的爱心来温暖患者整个寒冷的冬天。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学和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两所中学的学生走上街头,冒着鹅毛大雪向路人募捐:或者组成宣讲团,在学校中游走。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两位生病的同学,送去友谊和爱心的礼物。高中生自组宣讲团救助同学
“世界上所有的光明,并不是都是透过眼睛传达到心里的。”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八中)高二(7)班的班长白天说:这是她最想告诉同学轩轩的一句话,而这不是鼓励。
轩轩上高二理科试验班的第一天,突然两眼一黑摔倒在地上。是他的弟弟扶着他离开了学校,而这一走就再没来过学校。同学和老师都认为他是治病去了,不久就会回到学校。教师节,王翔老师突然收到一封信,这封信上轩轩用铅笔写着:王老师不论我在那里,变成什么样,我都会永远记得您的。
王翔老师拨通了轩轩的电话才知道,轩轩已经去了乌市盲校。原来轩轩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有了高眼压的症状,由于用眼不当与其他疾病的影响,他的视神经血管因高眼压的压迫,开始出现了血液供给不足。由于他的家庭经济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直到初中三年级,轩轩视野的范围只有普通人的七八成。情况一再恶化,他部分的视神经坏死,眼压也一再升高,视野也在一天天的减小。
“这些都是我见到他时才知道的。他高一考试的时候,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烟盒侧面那么大的面积,他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写完卷子,考上班里前两名的。”得知这一切的时候,当了五年老师的王翔已经是泪流满面。
王翔将这次见面,记录在了他的QQ空间里:住在盲校,轩轩依旧十分简朴,每个星期的生活费只有20到30元,他每天只吃早饭和午饭两顿饭。他还笑着告诉王翔,自己没有吃晚饭的习惯。“他笑着对我说,他的眼角膜都可以捐献了,因为对他来说,那已经没有用处了,他还说盲校的正常孩子很多,我大声的喊道:‘你也是正常的孩子。’我们都沉默了,一个独立而懂事的孩子,一个可能成为化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的孩子,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依然微笑的孩子……”
王翔的这篇日记,很快被高二七班的班级QQ群转载了,得知了轩轩的遭遇后,班上的同学们都行动了起来。最先想到的是捐款,班里的孩子很快捐了一千多元钱。“为了筹到更多的钱,我们向全校发出了倡议。”白天说:最初是高一高二各班的团组织,讲述了轩轩的故事,但是反响不太大。后来有两个班找白天他们过去说,就这样,高二七班的校园“宣讲团”成立了。他们在全校的高一和高二班的自习课上,讲述了轩轩的故事,她们的宣讲并不只是收获了泪水。最终,捐款突破了万元大关。同学们的帮助是他的精神支柱
2007年12月9日中午,在大寨沟好家乡超市门口,一群初中生满怀着对患病同学的惋惜和友爱,冒着严寒,向前来购物的顾客募捐。他们的行动得到了顾客和超市的支持,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募得了4000多元人民币。
这群可爱的孩子来自乌市29中初二(3)班,他们的同学贾磊突然查出得了“慢性颗粒白血病”,换骨髓需要50万元手术费,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同学们得知这件事后,就自发走上街头募捐。
后来在班主任王英的支持下,捐款活动又扩大到了少先队、团委,最后是全校捐款。同学们通过这种途径募得的捐款已经达到了近两万元,他们将把这笔钱送到贾磊家。
王英老师说,贾磊是班里劳动委员和纪律委员,做事情认真负责,性格开朗,在班里的人缘特别好。2007年10月初,贾磊发烧并感觉眼眶疼,他的妈妈给他请假去做检查。可是几天过去了,贾磊一直没来学校,王英打电话问他妈妈怎么回事,贾磊妈妈只说孩子住院了,一时半会不能来上学了。一周后,王英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去看贾磊,得知是白血病后,大家都偷偷哭了,而当时贾磊还不知情。后来同学们知道贾磊做手术需要50万,就自发写捐款倡议书,然后展开了各种捐款。
王英说:“在好家乡超市门口捐款那天,本来只有我们班的一些学生参加,可后来很多同学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自发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帮我们发倡议书,做宣传。后来好家乡超市的工作人员也被感动了,他们在广播里帮我们反复念捐款倡议书,顾客们都非常感动,纷纷寻找募捐箱捐款。那一天的场面非常感人,同学们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洗礼。”
校园捐助:我们力量还很弱
“我们的力量还很弱。”这是两所学校共同的呼声。轩轩的同学马雪娇至今仍相信,轩轩的眼睛还能复明。“要是我们的捐款还能多一些,他的就有可能再看到阳光。”马雪娇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的捐款只能是他的生活费。”
“五十万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我们都知道这个天平那一端更重。但是仅凭学校师生的力量,很难达到这个数字,我们需要社会的力量,当然我们希望能有一条正规途径,让学校中遇到此类问题的孩子都能及时得到救助。”和王翔一样,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的团委老师黄贇,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的捐款超过了一万元,但是和孩子五十万元的治疗费比起来,还差得太远太远。
“需要更多地关注,需要更多地帮助,这些都是一个学校做不到的。”黄贇告诉记者:“这是我当老师的五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是我知道,这类情况在边城的校园里,不是第一次发生。我们也知道,如果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谁来管理,钱从哪里来,什么样的孩子符合救助条件,学校该扮演什么角色等等。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个在校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能不因为家庭贫困而陷入绝望。希望他们的生命能继续延续下去,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学和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两所中学的学生走上街头,冒着鹅毛大雪向路人募捐:或者组成宣讲团,在学校中游走。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两位生病的同学,送去友谊和爱心的礼物。高中生自组宣讲团救助同学
“世界上所有的光明,并不是都是透过眼睛传达到心里的。”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八中)高二(7)班的班长白天说:这是她最想告诉同学轩轩的一句话,而这不是鼓励。
轩轩上高二理科试验班的第一天,突然两眼一黑摔倒在地上。是他的弟弟扶着他离开了学校,而这一走就再没来过学校。同学和老师都认为他是治病去了,不久就会回到学校。教师节,王翔老师突然收到一封信,这封信上轩轩用铅笔写着:王老师不论我在那里,变成什么样,我都会永远记得您的。
王翔老师拨通了轩轩的电话才知道,轩轩已经去了乌市盲校。原来轩轩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有了高眼压的症状,由于用眼不当与其他疾病的影响,他的视神经血管因高眼压的压迫,开始出现了血液供给不足。由于他的家庭经济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直到初中三年级,轩轩视野的范围只有普通人的七八成。情况一再恶化,他部分的视神经坏死,眼压也一再升高,视野也在一天天的减小。
“这些都是我见到他时才知道的。他高一考试的时候,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烟盒侧面那么大的面积,他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写完卷子,考上班里前两名的。”得知这一切的时候,当了五年老师的王翔已经是泪流满面。
王翔将这次见面,记录在了他的QQ空间里:住在盲校,轩轩依旧十分简朴,每个星期的生活费只有20到30元,他每天只吃早饭和午饭两顿饭。他还笑着告诉王翔,自己没有吃晚饭的习惯。“他笑着对我说,他的眼角膜都可以捐献了,因为对他来说,那已经没有用处了,他还说盲校的正常孩子很多,我大声的喊道:‘你也是正常的孩子。’我们都沉默了,一个独立而懂事的孩子,一个可能成为化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的孩子,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依然微笑的孩子……”
王翔的这篇日记,很快被高二七班的班级QQ群转载了,得知了轩轩的遭遇后,班上的同学们都行动了起来。最先想到的是捐款,班里的孩子很快捐了一千多元钱。“为了筹到更多的钱,我们向全校发出了倡议。”白天说:最初是高一高二各班的团组织,讲述了轩轩的故事,但是反响不太大。后来有两个班找白天他们过去说,就这样,高二七班的校园“宣讲团”成立了。他们在全校的高一和高二班的自习课上,讲述了轩轩的故事,她们的宣讲并不只是收获了泪水。最终,捐款突破了万元大关。同学们的帮助是他的精神支柱
2007年12月9日中午,在大寨沟好家乡超市门口,一群初中生满怀着对患病同学的惋惜和友爱,冒着严寒,向前来购物的顾客募捐。他们的行动得到了顾客和超市的支持,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募得了4000多元人民币。
这群可爱的孩子来自乌市29中初二(3)班,他们的同学贾磊突然查出得了“慢性颗粒白血病”,换骨髓需要50万元手术费,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同学们得知这件事后,就自发走上街头募捐。
后来在班主任王英的支持下,捐款活动又扩大到了少先队、团委,最后是全校捐款。同学们通过这种途径募得的捐款已经达到了近两万元,他们将把这笔钱送到贾磊家。
王英老师说,贾磊是班里劳动委员和纪律委员,做事情认真负责,性格开朗,在班里的人缘特别好。2007年10月初,贾磊发烧并感觉眼眶疼,他的妈妈给他请假去做检查。可是几天过去了,贾磊一直没来学校,王英打电话问他妈妈怎么回事,贾磊妈妈只说孩子住院了,一时半会不能来上学了。一周后,王英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去看贾磊,得知是白血病后,大家都偷偷哭了,而当时贾磊还不知情。后来同学们知道贾磊做手术需要50万,就自发写捐款倡议书,然后展开了各种捐款。
王英说:“在好家乡超市门口捐款那天,本来只有我们班的一些学生参加,可后来很多同学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自发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帮我们发倡议书,做宣传。后来好家乡超市的工作人员也被感动了,他们在广播里帮我们反复念捐款倡议书,顾客们都非常感动,纷纷寻找募捐箱捐款。那一天的场面非常感人,同学们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洗礼。”
校园捐助:我们力量还很弱
“我们的力量还很弱。”这是两所学校共同的呼声。轩轩的同学马雪娇至今仍相信,轩轩的眼睛还能复明。“要是我们的捐款还能多一些,他的就有可能再看到阳光。”马雪娇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的捐款只能是他的生活费。”
“五十万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我们都知道这个天平那一端更重。但是仅凭学校师生的力量,很难达到这个数字,我们需要社会的力量,当然我们希望能有一条正规途径,让学校中遇到此类问题的孩子都能及时得到救助。”和王翔一样,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的团委老师黄贇,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的捐款超过了一万元,但是和孩子五十万元的治疗费比起来,还差得太远太远。
“需要更多地关注,需要更多地帮助,这些都是一个学校做不到的。”黄贇告诉记者:“这是我当老师的五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是我知道,这类情况在边城的校园里,不是第一次发生。我们也知道,如果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谁来管理,钱从哪里来,什么样的孩子符合救助条件,学校该扮演什么角色等等。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个在校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能不因为家庭贫困而陷入绝望。希望他们的生命能继续延续下去,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