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大收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性思维 能力培养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想象。”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即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客观事物的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思接于千载之外,视通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借助课文引导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课文意犹未尽,教师可抓住课文中语言的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
例如,《荷花》一课结尾处:“蜻蜒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来告诉什么(快乐的、悲伤的、幸福的、难受的、委屈的……)?通过各种情境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夏日炎炎中,清晨荷花池边的愉悦。
再如,《穷人》一课中主要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来说明主题,而对渔夫的形象描写则是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风暴有多大?浪有多高?渔夫的小船怎样?渔夫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死里逃生?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悟到:渔夫是如此伟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收养西蒙的2个孩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决困难的无私。
二、利用图片,启发想象
教学课本中的图片是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图片,生动的视觉想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教师对图片进行精心地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钥匙。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观察狐狸走在老虎的面前,狐狸的神情是怎样的?狐狸是怎么想的?小动物们的神情怎样?小动物们是怎样想的?通过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片之后,再创设一定的氛围,教师提出问题,问题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从而鼓励学生想象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再次想象:当老虎、小动物们恍然大悟之后,他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小组合作,想一想,演一演,此时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朗读,激发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读书时有感情地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
例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一边轻声朗读一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由朗读产生7情感,由读联想到现实中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学生纷纷举手,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学生都默默点头,我还看到学生的眼里有晶莹的泪光,此时学生真正体会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要学生懂得感恩。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寓于情境之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发展和提高,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课程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创造”的世界,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好学、乐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性思维 能力培养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想象。”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即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客观事物的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思接于千载之外,视通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借助课文引导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课文意犹未尽,教师可抓住课文中语言的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
例如,《荷花》一课结尾处:“蜻蜒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来告诉什么(快乐的、悲伤的、幸福的、难受的、委屈的……)?通过各种情境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夏日炎炎中,清晨荷花池边的愉悦。
再如,《穷人》一课中主要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来说明主题,而对渔夫的形象描写则是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风暴有多大?浪有多高?渔夫的小船怎样?渔夫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死里逃生?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悟到:渔夫是如此伟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收养西蒙的2个孩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决困难的无私。
二、利用图片,启发想象
教学课本中的图片是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图片,生动的视觉想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教师对图片进行精心地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钥匙。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观察狐狸走在老虎的面前,狐狸的神情是怎样的?狐狸是怎么想的?小动物们的神情怎样?小动物们是怎样想的?通过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片之后,再创设一定的氛围,教师提出问题,问题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从而鼓励学生想象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再次想象:当老虎、小动物们恍然大悟之后,他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小组合作,想一想,演一演,此时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朗读,激发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读书时有感情地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
例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一边轻声朗读一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由朗读产生7情感,由读联想到现实中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学生纷纷举手,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学生都默默点头,我还看到学生的眼里有晶莹的泪光,此时学生真正体会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要学生懂得感恩。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寓于情境之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发展和提高,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课程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创造”的世界,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好学、乐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