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因而数学情境化设计在数学课程构建及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中,对同一问题的情境创设,根据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应用环境,可以是多样化的、丰富的。然而,有些情境过于追求“游戏化”、“儿童化”、“故事化”,从而显得“花哨”,课堂看似活跃,却没有立足现实,失去数学的本质,偏离教学目标。因而,如何关注现实、凸显本质进行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效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数学价值
北师大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情境服务于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激趣、质疑和释导,其核心就是在质疑中释导。于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都希望能把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但是,学生真的喜欢老师们绞尽脑汁创设出的情境吗?所有的数学问题又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吗?当我们冷静审视“情境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要把握教学情境真实性的合理度,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重在求“实”。依据所学知识背景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从实物观察操作结合教学用具体验、多媒体模拟结合纯语言描述,来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情境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怎样真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据布鲁纳的说法: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所以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步是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认知的情境。如果只是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这一环节,上课前机械地播放一段动画片,出示一张挂图或是讲一个童话故事等就是创设了“问题情境”,往往导致所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下面我们来对比两个案例。案例一:《平均分》这一课时,课本是一个“春游”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而没有把教学重点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显然,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反而会起到负作用,现实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这种模型通常是有生活原型的,但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形成对数学的本质理解,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对于“有效的数学教学”非常关键。案例二:“圆的认识一”这一课时,上新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圆规才能画圆。课本出示了绳子套住铅笔画圆的图片情境,于是创设一个用橡皮筋套住铅笔的画圆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谁来试一试,用套住铅笔的这个工具来画圆?”一位很自信的学生上台操作,他失败了。教师再利用绳子套住铅笔,一旋转便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们纳闷了:老师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质疑活动,在释导过程中,学生一下子便受到启发:因为画圆的两个要求:定点(圆心)和定距(半径)。
对比两个案例,很显然,案例一,教师把创设的情境仅仅作为一种摆设,没有凸显本质,无关的因素较多,没有指向性,只有学生涉及教师所期待的答案,教师才能迫不及待地纳入到自己的备课思路,而后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过程。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是教师对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法的僵硬运用。案例二,看似平常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的确,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很广,不仅是教科书上的,还有更多来自课外书、网络或大人的直接传授,使得学生的思想普遍趋于“成熟化”,不再那么“好骗”了。生动的故事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思维之间又出现了一对矛盾。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随意性的情境创设和机械的情境创设只能搏学生一笑,图一时热闹,并不能带给学生长效持久的内在激发力和推动力。
二、立足生活化,凸显数学味
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才是切入点。例如,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单元中的“分饼”,课本呈现的是唐僧师徒的情境图片。有些教师创设如下情境:课件播放西游记动画足有四五分钟,学生兴高采烈地看完后,教师再提问,离开课已经足足有六分钟了。在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表面上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这个情境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
我们在课堂通过4人小组扮演唐僧师徒,每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学具来代替4个饼子,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猪八戒扮演者”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分?让学生体验“平均分”,这一情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炼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不但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而且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三、创设应用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第十册“购物策略”中,先复习了打折和赠送的知识,再出示了这样的应用情境:“妈妈想买植物油一桶10升,打听了人人乐超市70元一桶,打八折,岁宝百货购10升送小瓶2升,60元,请问你会选择在哪家商场购买?为什么?”这样一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是有一定的经验的也是有兴趣的。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可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后,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银行存款、取款,到商店购买打折的商品,使学生熟悉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及打折商品价格的计算方法。像这样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地引导到课外,不但可以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的良好心理倾向。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有悬念、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入,也不妨来一点复习铺垫,为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
总之,我们不可否认,情境的好处不胜枚举,对于情境和实际教学之间的矛盾,广大教师也都深有体会。但不管有怎样的困难,在创设情境时我们绝对不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更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的摆设和作秀的工具。关注现实,凸显本质,我们要让情境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葛秀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的几点思考[J].教法探讨,2008.
[2]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
[3]吴粉庆.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J].百花园地,2009.
[4]张晓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反思[J].教学反思,2007.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数学价值
北师大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情境服务于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激趣、质疑和释导,其核心就是在质疑中释导。于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都希望能把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但是,学生真的喜欢老师们绞尽脑汁创设出的情境吗?所有的数学问题又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吗?当我们冷静审视“情境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要把握教学情境真实性的合理度,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重在求“实”。依据所学知识背景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从实物观察操作结合教学用具体验、多媒体模拟结合纯语言描述,来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情境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怎样真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据布鲁纳的说法: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所以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步是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认知的情境。如果只是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这一环节,上课前机械地播放一段动画片,出示一张挂图或是讲一个童话故事等就是创设了“问题情境”,往往导致所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下面我们来对比两个案例。案例一:《平均分》这一课时,课本是一个“春游”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而没有把教学重点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显然,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反而会起到负作用,现实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这种模型通常是有生活原型的,但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形成对数学的本质理解,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对于“有效的数学教学”非常关键。案例二:“圆的认识一”这一课时,上新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圆规才能画圆。课本出示了绳子套住铅笔画圆的图片情境,于是创设一个用橡皮筋套住铅笔的画圆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谁来试一试,用套住铅笔的这个工具来画圆?”一位很自信的学生上台操作,他失败了。教师再利用绳子套住铅笔,一旋转便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们纳闷了:老师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质疑活动,在释导过程中,学生一下子便受到启发:因为画圆的两个要求:定点(圆心)和定距(半径)。
对比两个案例,很显然,案例一,教师把创设的情境仅仅作为一种摆设,没有凸显本质,无关的因素较多,没有指向性,只有学生涉及教师所期待的答案,教师才能迫不及待地纳入到自己的备课思路,而后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过程。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是教师对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法的僵硬运用。案例二,看似平常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的确,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很广,不仅是教科书上的,还有更多来自课外书、网络或大人的直接传授,使得学生的思想普遍趋于“成熟化”,不再那么“好骗”了。生动的故事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思维之间又出现了一对矛盾。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随意性的情境创设和机械的情境创设只能搏学生一笑,图一时热闹,并不能带给学生长效持久的内在激发力和推动力。
二、立足生活化,凸显数学味
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才是切入点。例如,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单元中的“分饼”,课本呈现的是唐僧师徒的情境图片。有些教师创设如下情境:课件播放西游记动画足有四五分钟,学生兴高采烈地看完后,教师再提问,离开课已经足足有六分钟了。在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表面上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这个情境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
我们在课堂通过4人小组扮演唐僧师徒,每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学具来代替4个饼子,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猪八戒扮演者”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分?让学生体验“平均分”,这一情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炼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不但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而且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三、创设应用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第十册“购物策略”中,先复习了打折和赠送的知识,再出示了这样的应用情境:“妈妈想买植物油一桶10升,打听了人人乐超市70元一桶,打八折,岁宝百货购10升送小瓶2升,60元,请问你会选择在哪家商场购买?为什么?”这样一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是有一定的经验的也是有兴趣的。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可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后,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银行存款、取款,到商店购买打折的商品,使学生熟悉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及打折商品价格的计算方法。像这样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地引导到课外,不但可以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的良好心理倾向。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有悬念、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入,也不妨来一点复习铺垫,为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
总之,我们不可否认,情境的好处不胜枚举,对于情境和实际教学之间的矛盾,广大教师也都深有体会。但不管有怎样的困难,在创设情境时我们绝对不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更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的摆设和作秀的工具。关注现实,凸显本质,我们要让情境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葛秀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的几点思考[J].教法探讨,2008.
[2]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
[3]吴粉庆.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J].百花园地,2009.
[4]张晓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反思[J].教学反思,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