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强化道德教育并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五个方面探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管理创新。
[关键词] 高校; 和谐校园;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36-02
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将有力地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同时,和谐校园也是高校发
展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高校理念和管理上的创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
一、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维护、促进学校公平和正义,让教师在各尽其能的基础上各得其所;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实现互惠互利,这些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
二、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高校创新管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需引导广大师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并教育广大师生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作机制,还要求强化民主监督与民主法治的程序,对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及时通报,公开透明,听取师生意见,集中师生智慧,接受师生评判和监督。同时,加强协商对话制度的建设,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
校园文化是特定的文化概念,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又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从而具有先导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学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这些文化现象符合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机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而诚心和爱心、谅解与宽容又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这就要求学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管理者要做到用心去管,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促进学校不同群体的融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动。要充分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搭建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平台,使师生主动为和谐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要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鼓励师生在平常坦诚对话交流中建立一种真诚、理解、关怀的亲密关系,实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
四、强化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既取决于自身的智力因素,也取决于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核来强化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其次,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构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复杂环境的保障,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问题。在弘扬民族精神时还要注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引导师生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培养爱国精神、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再次,强化道德教育还应以公民道德作为基本规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特别是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什么人”、“怎样做人”。最后,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师生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当中去。
五、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其育人功能是核心。学校应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将全校的各项运作都统一到育人的功能上来。
(一)教学、管理、服务的主体层面。
从教学上看,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融入师生交往之中,克服二者分离的倾向。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要能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从管理上看,育人体现在使学生获得优良的生活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所需条件。科学地管理学生集体,调动其内在积极性;科学地进行学籍管理,按教学和教育的要求办事;科学地管理学生宿舍,发挥文明宿舍的育人作用;科学地管理学生课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从服务上看,应该了解学生内在需求,按照“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要求,建立学生发展需求信息接收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达到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组织的环境层面。
从制度上看,要通过制度建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体,有向学校表达自己成才需求的权利和向学校申诉的权利。同时,看到学生需要培养、扶植、纠偏的一面,通过制度导向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能动地趋利避害。
从文化上看,应把和谐校园的精神体现于“五风”之中,即教风、学风、校风、党风、政风。优良的校园文化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模范的行为“引导”出来的,通过合理的制度“熏陶”出来的,是通过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
从组织上看,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如社团组织、班级组织,以及班主任、导师等组织团体,发动这些组织团体共同来承担育人职责,使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受到组织的理念影响,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宁静
[关键词] 高校; 和谐校园;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36-02
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将有力地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同时,和谐校园也是高校发
展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高校理念和管理上的创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
一、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维护、促进学校公平和正义,让教师在各尽其能的基础上各得其所;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实现互惠互利,这些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
二、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高校创新管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行机制,需引导广大师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并教育广大师生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公开公平的高校运作机制,还要求强化民主监督与民主法治的程序,对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及时通报,公开透明,听取师生意见,集中师生智慧,接受师生评判和监督。同时,加强协商对话制度的建设,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
校园文化是特定的文化概念,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又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从而具有先导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学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这些文化现象符合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机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而诚心和爱心、谅解与宽容又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这就要求学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管理者要做到用心去管,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促进学校不同群体的融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动。要充分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搭建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平台,使师生主动为和谐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要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鼓励师生在平常坦诚对话交流中建立一种真诚、理解、关怀的亲密关系,实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
四、强化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既取决于自身的智力因素,也取决于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核来强化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其次,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构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复杂环境的保障,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问题。在弘扬民族精神时还要注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引导师生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培养爱国精神、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再次,强化道德教育还应以公民道德作为基本规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特别是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什么人”、“怎样做人”。最后,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师生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当中去。
五、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其育人功能是核心。学校应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将全校的各项运作都统一到育人的功能上来。
(一)教学、管理、服务的主体层面。
从教学上看,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融入师生交往之中,克服二者分离的倾向。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要能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从管理上看,育人体现在使学生获得优良的生活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所需条件。科学地管理学生集体,调动其内在积极性;科学地进行学籍管理,按教学和教育的要求办事;科学地管理学生宿舍,发挥文明宿舍的育人作用;科学地管理学生课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从服务上看,应该了解学生内在需求,按照“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要求,建立学生发展需求信息接收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达到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组织的环境层面。
从制度上看,要通过制度建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体,有向学校表达自己成才需求的权利和向学校申诉的权利。同时,看到学生需要培养、扶植、纠偏的一面,通过制度导向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能动地趋利避害。
从文化上看,应把和谐校园的精神体现于“五风”之中,即教风、学风、校风、党风、政风。优良的校园文化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模范的行为“引导”出来的,通过合理的制度“熏陶”出来的,是通过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
从组织上看,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如社团组织、班级组织,以及班主任、导师等组织团体,发动这些组织团体共同来承担育人职责,使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受到组织的理念影响,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