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职教仍存在着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这就要求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树立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创新人才的意识,创新职教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起以教师、学生的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职教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老一辈职教人的辛苦耕耘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各个地区的工业、产业发展起到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区域产业承接与转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分析、总结问题,创新职教管理。
一、职教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
1.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闭门造车
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面临闭门造车的窘境。我国的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副产品,教育管理中,教师、管理者习惯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缺乏学校与市场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虽然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仅流于形式,在课程开发、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管理创新中有实质性的改变,导致了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供求不对应的状况,学生学习了所谓的技术却仍然不能实现理想就业、提升能力。
2.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职业教育特点不突出
职教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仓促上岗、照本宣科,致使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不能突出展现出来。现有的学校职教管理队伍,人员良莠不齐,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这样的管理队伍不能依照教育规律、职业需求制订并执行相关的人才培养、管理的有效机制,致使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目标流于口号。
3.人才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利用一线优秀专业人才
教育以人为本,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性,就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而现有职业教育人才的引进、流通及使用机制存在僵化、滞后的问题,大量一线的、专业性人才受制于人才交流、资金缺口等问题,不能流向职业教育领域。虽然实现了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但在人才的灵活使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机制体制。
教育归根结底是信息的交流与人才的使用、培养,只有在职教管理的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腾飞。
二、职教管理创新的重点
职业教育管理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型、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为己任,实现人才培养质的飞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秉承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工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之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品牌,中职办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已初步显现。
职教管理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与有效使用。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调整人才应用机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努力实现学校的竞争力由外延式扩张规模向内涵式提升质量的转变。而这一重点创新改革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
1.教育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管理创新
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优秀人才培养的保障,优质的教师是构建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而优质教师的培养是学校职教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实现校企人才深度交流的运行机制是培养专业、优质教学团队的保障。
(1)培养、提升现有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现实中,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半路出家从事职业教育,或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担任职业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应以“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为原则,依托产业园区,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顶岗培训,通过定期、定向的制度化顶岗培训,扎实稳健地做好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实现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
(2)敢于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授课制度。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制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大胆引进企业尖端职业人才,从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多名行业专家、职业资深人士,对在校教师、学生以定期授课、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教研质量的提升。学校应在用人制度、绩效管理办法等多个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从而打破资历、年龄、性别等限制,破格提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重要教学岗位,使之能承担重大的教学任务、课题研究,快速成长起来。通过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优秀的专业带头人,也为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的对外教学与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立足校企合作的平台,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教学创新,在推出新技术、新作品的同时,创新教研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2.职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极为重要的。
(1)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为建立“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它的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甄选、组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兼顾多方意见。其组成人员应以行业专家、资深人士、优秀专业教师为主,真正体现教育的专业性与职业化的特点。
(2)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形成“两环境、三阶段、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环境”指充分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阶段”指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双融合”指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培养目标。
(3)强化灵活、机动的考核评价体系。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建立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此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动态的考察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行动能力,以考核推动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总之,职教管理要创新,落脚点仍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改革,都应以教师、学生的培养为核心,建立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创新人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职教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老一辈职教人的辛苦耕耘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各个地区的工业、产业发展起到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区域产业承接与转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分析、总结问题,创新职教管理。
一、职教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
1.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闭门造车
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面临闭门造车的窘境。我国的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副产品,教育管理中,教师、管理者习惯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缺乏学校与市场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虽然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仅流于形式,在课程开发、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管理创新中有实质性的改变,导致了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供求不对应的状况,学生学习了所谓的技术却仍然不能实现理想就业、提升能力。
2.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职业教育特点不突出
职教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仓促上岗、照本宣科,致使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不能突出展现出来。现有的学校职教管理队伍,人员良莠不齐,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这样的管理队伍不能依照教育规律、职业需求制订并执行相关的人才培养、管理的有效机制,致使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目标流于口号。
3.人才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利用一线优秀专业人才
教育以人为本,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性,就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而现有职业教育人才的引进、流通及使用机制存在僵化、滞后的问题,大量一线的、专业性人才受制于人才交流、资金缺口等问题,不能流向职业教育领域。虽然实现了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但在人才的灵活使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机制体制。
教育归根结底是信息的交流与人才的使用、培养,只有在职教管理的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腾飞。
二、职教管理创新的重点
职业教育管理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型、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为己任,实现人才培养质的飞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秉承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工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之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品牌,中职办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已初步显现。
职教管理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与有效使用。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调整人才应用机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努力实现学校的竞争力由外延式扩张规模向内涵式提升质量的转变。而这一重点创新改革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
1.教育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管理创新
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优秀人才培养的保障,优质的教师是构建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而优质教师的培养是学校职教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实现校企人才深度交流的运行机制是培养专业、优质教学团队的保障。
(1)培养、提升现有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现实中,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半路出家从事职业教育,或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担任职业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应以“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为原则,依托产业园区,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顶岗培训,通过定期、定向的制度化顶岗培训,扎实稳健地做好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实现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
(2)敢于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授课制度。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制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大胆引进企业尖端职业人才,从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多名行业专家、职业资深人士,对在校教师、学生以定期授课、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教研质量的提升。学校应在用人制度、绩效管理办法等多个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从而打破资历、年龄、性别等限制,破格提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重要教学岗位,使之能承担重大的教学任务、课题研究,快速成长起来。通过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优秀的专业带头人,也为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的对外教学与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立足校企合作的平台,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教学创新,在推出新技术、新作品的同时,创新教研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2.职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极为重要的。
(1)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为建立“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它的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甄选、组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兼顾多方意见。其组成人员应以行业专家、资深人士、优秀专业教师为主,真正体现教育的专业性与职业化的特点。
(2)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形成“两环境、三阶段、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环境”指充分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阶段”指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双融合”指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培养目标。
(3)强化灵活、机动的考核评价体系。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建立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此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动态的考察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行动能力,以考核推动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总之,职教管理要创新,落脚点仍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改革,都应以教师、学生的培养为核心,建立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创新人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